APP下载

由传统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转型势在必行
——《生态文明的中国觉醒》述评

2013-04-12孔繁德

河北环境工程学院学报 2013年6期
关键词:文明环境生态

孔繁德

(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河北 秦皇岛 066004)

生态文明

由传统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转型势在必行
——《生态文明的中国觉醒》述评

孔繁德

(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河北 秦皇岛 066004)

《生态文明的中国觉醒》首先说明当今中国出现了环境严重污染的“生态墙”;进而阐述环境保护的严峻形势及建设生态文明的艰巨任务;然后论述我国正处环境问题的激化期,应借鉴世界各大工业国的经验教训,指明经济与生态双赢的方向;最后阐述生态文明建设势在必行。这篇重要文章提出了以下启示:中国发展打“消耗战”的路已经行不通,必须由传统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型;必须坚持又好又快的发展,保持适当速度;提倡“合理消费”;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强大动力。

生态文明;中国觉醒;转型;适当速度;创新驱动

10.3969 /j.issn.1008-813X.2013.06.006

Abstract:Ecological Civilization Awakening in China illustrated that there had been an"Ecological Wall"which warned the serious environment pollution in China,expounded the stressful situation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the arduous task of constructing ecological civilization,pointed out that China was in the aggravating period of environmental problems and should draw lessons from the world's major industrial countries and set the direction for the win-win of economy and ecology,and construction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n China was imperative.This important comment gave us the flowing enlightenments:The war of attrition will get nowhere in China,so the traditional industrial civilization must transform to ecological civilization,China should adhere to the concept of sound and fast development and keep an appropriate speed,advocating reasonable consumption,carrying out innovation driven strategy with great efforts,so as to provide powerful motive force for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Key words:ecological civilization; awakening in China;transition;appropriate speed; innovation driven strategy

1 《生态文明的中国觉醒》的发表及其意义

2013年7月22日《人民日报》在第一版发表了署名“任仲平”的重要文章《生态文明的中国觉醒》。《人民日报》是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的机关报,能在其第一版发表的文章的重要性历来都是不言而喻的。这篇文章的发表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热烈的反响,发人深醒,给人启迪,令人振奋。这篇文章的重要意义正如其标题所用的“觉醒”一词,表明了我国在生态文明认识上的提升与飞跃,也体现了我国人民保护祖国河山、保护生态环境、走生态文明之路的信心与决心,并预示了我国建设生态文明、保护并建设美丽中国的美好远景。

2 《生态文明的中国觉醒》内容提要

2.1 目前中国出现了严重的环境污染

改革开放30年过去了,快速生长的城市灯火照亮了神州大地。森林覆盖率从改革开放初期的不足13%,增长到如今的20%多。发展起来的中国,一天比一天亮起来、靓起来。

2013年著名的“雾霾一月”里,北京上空有25天被灰霾笼罩,数百万平方公里的国土如雾里看花若隐若现,6亿人在严重污染的空气中呼吸和生活。

“就像中国作为经济大国崛起的速度和规模在历史上无与伦比一样,中国污染问题也突破了既有的比例”……整个世界心情复杂地关注着这个国家正在发生的一切。

难道经济增长,注定要以牺牲几代人的生活质量作为代价?莫非13亿中国人,注定无法穿越眼前这厚厚的“生态墙”?

2.2 环境保护形势的确不容乐观

这是我们的环境压力——水土流失面积占国土面积的37%,沙化土地占18%,90%的草原不同程度退化,受污染的耕地高达上千万公顷,1.9亿人的饮用水有害物质含量超标。

这是我们的资源瓶颈——石油对外依存度升至57%,2/3的城市缺水,年均缺水量多达536亿t,耕地逼近18亿亩红线。

这是我们的消耗排放——到2011年,中国已连续3年成为世界机动车产销第一大国,机动车保有量超过两亿辆,比1980年增加30倍,尾气排放总量增加14倍。煤炭消费34.25亿t,占能源消费总量近七成,而且仍在以年均10%的速度增长。

“中国的环境压力比任何国家都大,环境资源问题比任何国家都突出,解决起来比任何国家都困难。”虽然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中国的环境质量仍只是“局部有所好转,总体尚未遏制,形势仍然严峻,压力继续加大”。

2.3 建设生态文明时不我待

十八大报告中指明了“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生态文明目标。

“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牢固树立生态红线的观念,不能越雷池一步,否则就应该受到惩罚”,“对那些不顾生态环境盲目决策、造成严重后果的人,必须追究其责任,而且应该终身追究”。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铿锵有力的宣示,表达了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鲜明态度。

不采取有力措施,资源支撑不住,环境容纳不下,社会承受不起,发展难以持续,民族复兴失去根基,美丽中国更无从谈起。

2013年1月,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加快形成能源消费强度和消费总量双控制的新机制,画出了“2015年能源消费总量不超过40亿t标准煤”的红线;

2月,环保部宣布将在重点控制区实施大气污染物特别排放限值,力争7年内实现PM2.5排放总量显著下降;

3月,全国人大会议公布的预算案中,中国环境保护预算比去年增加18.8%。这一增幅大大超过了财政支出的整体增幅。

环境的警钟日日惊心,生态的保护时不我待。

2.4 经济与生态双赢化的任务十分艰巨

据国际能源署统计,中国单位GDP能耗尽管近年来有所下降,但仍为日本的7倍左右,相当于世界均值的两倍。2011年,我国GDP占全球的10.48%,却消耗了世界60%的水泥、49%的钢铁和20.3%的能源。在一些地方,为了“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绿卡”、“挂牌”、“进厂审签”、“预约执法”等土政策风行,环保执法部门对企业的正常监督执法受到阻挠。

精心调适发展与环保的关系,尽最大可能维持两者间精细的平衡,不仅是经济问题、技术问题,更是社会问题、政治问题。这是对人类智慧和伦理的双重挑战。

2.5 今天的中国,就处在生态环境矛盾的激化期

我国从1997年开始,环境污染纠纷直线上升,每年递增25%,到2002年已超过50万起,环境维权成为社会热点。环境公共利益冲突日益尖锐,对抗方式也更加激进。

在很长时间里,经济业绩成为考核任用干部最简便易行的标尺。迅速改变一地之面貌、实现民主之发展,变成地方干部最主要的追求。对此,环境专家一针见血地指出:很多环境问题从表面上看是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博弈,实质上是“局部与全局的博弈、政绩与民生的博弈、大资本与政府监管部门的博弈”。

2.6 由传统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型

与发达国家的工业化之路不同,我国的工业化,真正上路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后,快速发展阶段则是近30多年,环境问题呈现压缩型、复合型特点。形势的发展,已经不允许我们像发达国家那样按部就班地解决环境问题,摆在我国面前的选择只有一个,那就是:统筹协调、标本兼治,探索一条代价小、效益好、排放低、可持续的发展新路,从传统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型。

转型,首先是转变发展方式。实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发展,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

转型,关键是优化法治环境。赋予环保部门有力的强制执行权,构筑生态文明的法治基础。

转型,重点是协调利益关系。实现利益结构的调整,必须依靠不断的制度变革和机制创新。转型,核心在唤起全社会参与。只有政府、企业、个人、社会一起发力,综合施治,美丽中国才可能由愿景化为现实。

2.7 “同呼吸、共奋斗”,建设美丽中国

如果人们的价值取向不能从物质的富足功利向社会的健康文明转化,如果生产方式不能从资源掠夺型向保育再生型转轨,如果消费行为不能从高能耗、高消费向低能耗、适度消费转变,美丽中国终将是纸上谈兵。

不必讳言,今天的中国,我们还未能完全摆脱很多发达国家经历过的“先污染后治理”老路。但转型已经开启,发展不容回头。“同呼吸,共奋斗”,为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清的生产生活环境,是13亿中国人的共同追求。

3 几点启示与思考

3.1 经济发展不能再打消耗战,要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道路

《生态文明的中国觉醒》给我们的启示之一,就是经济发展打“消耗战”的道路已经行不通了。打“消耗战”的结果首先是降低了自然资源的利用率。据国际能源统计,中国单位GDP能耗尽管近年来有所下降,但仍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两倍、日本的7倍左右。2012年12月12日世界自然基金会发布的《中国生态足迹报告2012》指出,中国消耗自然资源的速度是自然资源恢复速度的2.5倍。其次是加重了环境污染,2007年中国CO2排放量达到60亿t,首次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排放大国,尽管我国坚持按人均排放量评价各国排放水平,但2009年中国人均排放量达到5.1 t,已超过世界人均4.3 t的排放水平。据美国、英国、以色列和我国清华大学科学家们的共同研究成果,在我国北方大气污染已经严重影响了人体健康。第三是能源资源过度依靠进口,例如目前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已达57%,严重威胁我国的“能源安全”。总之,经济发展的“消耗战”模式有百害而无一利,这条道已经走不通了。事实证明打消耗战,只能失败;而只有集中力量打歼灭战,才能获得胜利。同样在当前现代化建设中,由于我国人均资源较少,而环境压力较大,经济社会发展不能再打“消耗战”,而只能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新型工业化道路,生产方式由资源粗放利用、甚至是掠夺型向保育再生型转轨;促进清洁生活,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

3.2 坚持“又好又快”地发展,保持经济适度和平稳增长

新中国成立以后,经济有了快速发展,特别是从1979年改革开放以来,实现了连续32年平均9.9%的高速增长,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最近有一位英国学者称中国的工业化是以当年英国工业化的百倍规模、十倍速度进行的,这实属不易。但是过快的增长速度也带来了不全面、不协调、不可持续的严重问题。面对挑战,我国决心坚持“好”字当头,又好又快地发展,把“生态”引入经济学,稳增长,转方式,调结构,尊重生态规律与经济规律,力争实现高质量、高效益、低消耗、低污染的可持续的发展。经过32年平均9.9%的高速增长之后,一方面由于经济规模的急剧扩大,基数增高,经济再以10%左右的速度继续增长已不可能;另一方面由于经济规模巨大,经济再继续高速增长,自然资源支撑不住,自然环境容纳不下,发展难以持续。总之,目前我国经济发展应当也必须逐步适当调整速度,由高速增长向中高速增长过渡。笔者认为,在2020年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前,经济发展速度保持在8%至6%之间的由高到低的速度既是适度的,也是平稳的,可持续的。

3.3 合理消费

经过改革开放,我国已建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体制。这是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制度保障。世界各国的经验都证明,市场经济一方面具有灵活性、适应性,具有活力,但另一方面也有一定的盲目性。市场经济的基础是消费带动生产和流通,这是市场经济具有活力的主要因素之一。但是如果人类的消费超过了自然资源的供给能力和自然环境的承载能力,这种消费就是不可持续、不合理、不适度的。科学家们的研究证明,如果全世界所有的人口,都按美国目前消费水平去生活与消费,则需要5个地球才能承载。可见这种模式是不可能实现的。总之,人类的消费行为要以地球承载力为基础。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目前已超过13亿,人口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更为突出,压力更大。因此要引导人们的价值取向由物质富足功利向社会的健康文明转化,消费行为不能向高消费、高消耗、高污染方向发展,必须提倡并实施适度消费、合理消费、绿色消费,以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例如,城市交通中家庭轿车就应提倡适度发展,而且实施公交优先发展战略;过度包装必须加以限制和引导;高尔夫球场建设占地过多、私人别墅占地过多都必须加以限制并征收相应的税收等等。

3.4 创新驱动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强大动力

发达国家为解决环境问题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其中有许多是值得我国学习与借鉴的。但是发达国家向其他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转嫁污染危机,如20世纪后40年里,日本对外转移了60%以上的高污染产业、美国则转移了40%左右的高污染产业,我国已不可能采用这种做法。那么我国解决环境问题,只能依靠科学技术的进步,依靠创新驱动。为此应依靠科技创新驱动解决以下一些重点问题:

加快发展新能源,特别是可再生新能源。近期重点发展推广太阳能技术和风能技术;中期应努力掌握页岩气、深海可燃冰等能源的开发利用技术;长期则探索可控核聚变反应的利用。

同时还要积极发展节能技术、节水技术。

积极发展新材料,例如碳纤维、纳米等新材料。

集中力量进一步创新完善污染防治技术,特别是大气污染防治和水污染防治。进一步推广应用生态恢复工程技术,重点创新发展推广生态修复工程、技术和生态重建工程技术等等。

此外,还应在法规、制度、政策等方面,进行有利于保护和改善环境的创新。

3.5 走生态文明的道路势在必行

马克思说过,文明如果是自发地发展,而不是自觉地发展,则留给自己的是荒漠。中国人民已经认识到,从传统工业文明向现代生态文明的转型势在必行。生态文明建设必将实现天蓝、地绿、水净的美丽中国的宏图,使我国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新时代。

[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2012-10-13)[2013-10-08].http://page.renren.com/600938549/note/881712691.

[2]任仲平.生态文明的中国觉醒[N].人民日报,2013-07-22(01).

[3]曲格平.中国环境保护四十年回顾及思考[J].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3,23(3):1-5.

[4]曲格平.中国环境保护四十年回顾及思考[J].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3,23(4):1-6.

[5]张旭东,顾瑞珍,吴晶晶,等.中国环境警示录:“绿与黑”的抉择[N].新华每日电讯,2013-06-20(4).

[6]世界自然基金会.中国生态足迹报告2012[N].中国环境报,2012-12-12(5).

(编辑:周利海)

Commentary on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Awakening in China:Imperative Transition from Traditional Industrial Civilization to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Kong Fande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College of China,Qinhuangdao Hebei 066004,China)

B028

A

1008-813X(2013)06-0019-04

2013-10-25

孔繁德(1945-),男,山东东平人,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自然地理学专业,硕士,教授。

猜你喜欢

文明环境生态
请文明演绎
长期锻炼创造体内抑癌环境
“生态养生”娱晚年
一种用于自主学习的虚拟仿真环境
漫说文明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孕期远离容易致畸的环境
环境
对不文明说“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