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世纪文学理论研究的新视野
——评盖生教授《20世纪中国文学原理关键词研究》

2013-04-12赵科印

关键词:创作方法选词文学理论

赵科印

(淮阴师范学院 文学院, 江苏 淮安 223300)

20世纪文学理论研究的新视野
——评盖生教授《20世纪中国文学原理关键词研究》

赵科印

(淮阴师范学院 文学院, 江苏 淮安 223300)

盖生的《20世纪中国文学原理关键词研究》从关键词入手,勾勒出20世纪中国文学理论史的变迁,其注重关键词内在学理分析的研究方式,克服了以往关键词研究的偏颇,使这部著作具有了新思路、新方法、新观点。

盖生;关键词;文学原理;文学理论

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的《20世纪中国文学原理关键词研究》(以下简称《关键词研究》),是盖生先生对20世纪中国文学原理发展脉络的探索和小结,《关键词研究》以全新的视野,简约、经济、醒目的形式,提纲挈领地概括了近百年的文学理论变迁历程,是当前学界反思20世纪文学理论发展的重要参考。

一、新思路

关键词本是图书馆学词汇,其主要作用是为了学术信息的检索。以关键词研究作为切入点,对某一学科进行整体的观照,成为近年来学术界颇为流行的重要方法。综观各种关键词研究成果,关键词研究著作大致分为两类,即词条解析式和问题阐释式。词条解析式有覆盖面大的优势,也有浅尝辄止的缺点,对关键词的研究仅局限于基本含义解释,学理上的展开不够充分;问题阐释式克服了前者的某些缺陷,但选词不精,往往由于选词的驳杂而遮蔽了所要达到的学术目的。[1]1-2盖生教授的《关键词研究》在对关键词研究的学术总结基础上,注意克服以上两种研究的缺憾,因此,专著在选词和研究的视角方面,都形成了自己的独特思路。

首先,在关键词的选取上,盖生认为他的《关键词研究》“既不是为文学理论的基本范畴做一个一网打尽的词语汇编,也不是要撰写一部中国现当代文学理论概念史”,而是一本试图构建“兼顾中国20世纪的文学原理发展史、文学基本范畴演变史于一身的学术著作”[1]3。因此,著作没有采取一网打尽的选词方法,其选词的原则是:既重视关键词的历史影响及其内涵变化,又兼顾其当下的生命力和影响力。从具体的选词情况来看,九个关键词(文学本质、创作方法、审美、政治、典型、真实性、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发展)基本涵盖了20世纪文学原理的核心范畴,并对20世纪中国的文学理论发展走向产生了重要影响。以“政治”这一关键词为例,这是一个涵盖20世纪文学原理的核心范畴,虽然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它呈现为不同的形态,但它对20世纪文学理论的影响是深层次的。新中国成立之前,它裹挟在“文学的功效”、“文学的国民性”、“生活和文学”的表述中,新中国成立之后,“文学的党性”、“文学的阶级性”成为旗帜鲜明的口号,新时期它则散佚于“文学的意识形态性质”,即使当下它也并没有退出社会生活,完全淡出文学创作。这样的选词原则保证了所选关键词具有充分的代表性和学术层面拓展的可能性。

其次,注重关键词的内在关联。关键词不能是一盘散乱的珍珠,如何找到一条贯穿它们的红线,是构建文学理论发展史的需要,也是学理上充分展开的基础。出于“提纲挈领地勾画一个世纪以来中国文学理论发展脉络”[1]3的目的,著作以对20世纪文学理论影响至为深远的“意识形态”为红线,通过辨析钩沉这些关键词演变沉浮轨迹背后的意识形态原因,从一个新的视角揭示20世纪文学原理以及文学理论发展的学术思路。这样一种重视关键词内在关联性的研究思路,在类似的关键词研究著作中,并不多见。值得重视的是,这一线索从两方面对文学理论的研究产生了影响,一方面是对20世纪文学理论史的建构,通过这样一种围绕意识形态展开的关键词研究,为读者清晰展示了20世纪文学理论史发展的脉络。另一方面又导致对20世纪文学理论的解构,我们从他对这些关键词历史沿革的梳理,以及对这些词语在不同语境中内涵演变的细致考察,可以更深入地接近这些关键词的原生状态,把这些关键词从意识形态的束缚下解放出来,因而从内部解构了20世纪意识形态为主导的文学理论体系。积极方面来说,这种解构又催生了读者对文学理论的新思考新建构。作者在著作中就尝试以人文主义精神消解政治意识形态对这些关键词的遮蔽,恢复这些关键词的文学理论价值。他充分注意到,正是意识形态对这些关键词的遮蔽,导致这些关键词被边缘化或内涵外延的变异。因此,对于《关键词研究》来说,去除意识形态的遮蔽是焕发这些关键词活力的重要途径。以“真实性”这一关键词为例,作者从人文关怀的角度对这一关键词进行了深入思考,认为“人类对真的渴求,是一种本体的终极关怀”[1]139,“文学真实性的存在,矫正着作家及读者们对人生及社会生活的种种歪曲和误读,化遮蔽为敞亮”[1]140。但“真实性”被“意识形态化的典型性”遮蔽的事实,导致文学真实性成为一个伪命题,如何为被遮蔽的真实性去蔽,恢复它应有的价值,就成为当下文学理论研究的当务之急。

这种注重关键词内在学理分析的研究方式,就超越了上文两种研究方法肤浅的弊端,使研究更具学术的厚重感。

二、新方法

对过去的学术资源进行盘点,是学术研究者的责任。但这样的盘点,要有一个全盘的史的观念,它标志着新世纪的理论水准,体现出对历史语境的穿越和超越。只有有能力发现已有理论资源的局限,并找到今后继续拓展的关键点,才能使研究具有历史和现实的意义。盖生教授采用历史逻辑、学理辨析、价值评价三个纬度兼顾的方法,使研究具有了新的深度。

以知识考古的方法,突破流行的“关键词”研究模式,是《关键词研究》的学术方法之一,也是该著作超越以往关键词研究著作的亮点之一。知识考古学是法国社会学家福柯提出的,即以考古学的方法梳理人类知识的历史。米歇尔·福柯认为“某种概念的历史并不总是,也不全是这个观念的逐步完善的历史以及它的合理性不断增加、它的抽象化渐进的历史,而是这个概念的多种多样的构成和有效范围的历史,这个概念的逐渐演变成为使用规律的历史”[2]3。因此,《关键词研究》在历史优先的原则下,对各个关键词进行历史还原,然后再沿着它们被采用和发展、变异的轨迹,考察其历经的不同历史语境,凸显其历史意义。同时还融入学术发展的价值视野,以当下的学理目光评价其学术意义,以使这些关键词的历史蕴涵和当下价值都得到合适的评价。《关键词研究》选取了在文学史和文学理论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九个关键词:文学本质、创作方法、审美、政治、典型、真实性、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发展,作知识考古,力求发现和拾回被总体文学史观筛漏的历史。具体如著作中讨论创作方法这一关键词时,通过把创作方法这一关键词还原到其生存的语境,发现创作方法淡出文学理论的视野,并不是创作方法自身的原因,而是世界观的强行介入,导致创作方法的意识形态化,同时随着意识形态的淡化和世界观作为一个理论范畴的退隐,创作方法因为失去“创作基本原则”的地位而被废止。问题在于,这种废止的简单化倾向导致创作方法被掩盖在历史的进程中,其真实内涵也被遮蔽。用这种思路去理解创作方法之类概念,才能使它们不断增添新活力,不断调整它们在新的历史语境中的适应性。盖生先生认为:“理论如果不能解决当下的问题,只在形而上的世界中完成逻辑的自洽,或者束之高阁,或者固守文学自身的领域,那么在文学边缘化及文学理论近于话语饱和的今天,就是一种极大的资源浪费。”[1]155《关键词研究》通过对这九个关键词提出的历史语境考证和演变过程的梳理,使人们既了解了这些文学原理及文学理论关键词的来龙去脉,又明确它们作为文学原理及文学理论基本构成的必要性和历史合法性。为我们打通历史和现实,提供了一个重要的通道。

三、新观点

“接着说”是《关键词研究》让人耳目一新的又一亮点。作为关键词研究如果仅仅局限于关键词的常识和内涵描述,并不能真正阐发这些关键词在文学史和文学理论史进程中的意义。所以《关键词研究》不满足于对文学原理关键词进行知识考古,而是重在分析其所以被废止,或所以被遮蔽,或所以仍然具有生命力的历史原因、学理原因和现实原因的挖掘、阐释,力图在此基础上“接着说”。譬如在研究、梳理关于文学界定的历史沿革,如何由特质论被替换为本质论,以及在不同历史时期出现的诸如“为人生”或“为艺术”的功能本质论,文学意识形态本质论,意识形态与非意识形态二元本质论,审美本质论,审美意识形态本质论等基础上,提出文学作为语言艺术的复合本质论,强调其整体性、系统性和本质之间的关联性,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再如在梳理、分析现实主义作为文学理论基本范畴的发展流变的基础上,原创性地提出,在新形势下,现实主义理论应该建构人文现实主义理论的设想。指出人文现实主义理论既可以说是向经典现实主义理论的回归,也是对后者的丰富和超越。与传统现实主义理论以认识论的反映论为哲学基础不同的是,人文现实主义的理论是价值论。还如,书中在研究政治这一关键词时,集中反思了文艺与政治的关系问题,这是我国文艺理论中一个老而又老的话题,但该专著在梳理、分析近一个世纪有关该命题论述的基础上,针对新时期以来关于此项讨论及当下文学理论、创作所出现的偏颇,从写作伦理的角度,对传统文学与政治的关系作出了全新的阐述,为传统文学与政治的关系注入了新的人文精神。认为“一种政治理念符合社会发展必然趋势,有利于促进人的本质全面发展,符合人性建设的需求,那么艺术地表现、真诚地弘扬,非但不会限制文学的审美价值,反而会获得相应的丰富和提升”。总之,论著不仅仅囿于对传统流行的关键词进行知识的考古,而且是通过“接着说”,为这些被我们忽略的文学理论术语赋予新的生命力。

总之,在文学理论面临困境的现实语境下,盖生教授《关键词研究》对20世纪文学理论的反思,不仅揭示了20世纪文学理论被遮蔽的历史,也为文学理论在当下语境中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1]盖生.20世纪中国文学原理关键词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2][法]米歇尔·福柯.知识考古学[M].谢强,马月,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

“现当代学人研究”征稿启事

本栏目以20世纪人文科学著名学者为研究对象,对他们的学术成就、学术道路、治学方法等进行回顾与总结,但求客观、公正、严谨。来稿既可是一组文章,对研究对象作较为全面的评述,也可是单篇文章,对研究对象作重点评析。文章篇幅请控制在10 000字以内,符合《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编排规范,并提供打印件及电子文档(E-mail:hysyqhy@163.com)。

本 刊 编 辑 部

I02

A

1007-8444(2013)05-0692-03

2013-08-27

赵科印(1971-),副教授,主要从事文学理论研究。

责任编辑:刘海宁

猜你喜欢

创作方法选词文学理论
选词写故事
萨义德文学理论中国化:“洋为中用”为人民
选词填空好方法
浅谈关于蒙古族现代主义创作方法
读一读,选词填空
大字书法的创作方法
新课标背景下师范院校文学理论教学反思
现代国画中女性意识表现的创作方法研究
新世纪文学理论与批评:广义修辞学转向及其能量与屏障
地域文学理论批评史的有益尝试——评《世纪转型期的湖北文学理论批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