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产业背景下高校教师职业道德探析

2013-04-12徐晓华

关键词:高校教师职业道德文化产业

徐晓华

(南京艺术学院 国际交流处, 江苏 南京 210013)

【教育与改革】

文化产业背景下高校教师职业道德探析

徐晓华

(南京艺术学院 国际交流处, 江苏 南京 210013)

高校教师的职业活动是特殊领域的劳动,其职业道德在教师道德规范体系中居于主导地位。在当下文化产业大发展的形势下,高校教师的职业活动存在着一定的失范现象,主要表现在价值观层面、敬业精神层面以及工作实践层面,应以优化文化产业为契机和突破口,加强文化辐射效能,职业道德培育主动跟进文化产业发展,从教育文化视野应对职业道德失范现象。

文化产业;高校教师;职业道德

一、文化产业与高等教育现状

(一)文化产业概述。

随着工业化和信息产业的发展,文化以其“继承性、集成性和创新性”成为社会进步的助推器,新型文化产业由此而生。阿多诺和霍克海姆(1947)则用“文化产业”一词替换了较为口语化的“大众文化”叫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文化产业的定义是:“按照工业标准,生产、再生产、储存以及分配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一系列活动。”[1]这是从文化产品的工业标准化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的角度进行界定的。笔者认为,文化产业是指为社会各生产部门进行发现、培育、生产并市场化,具有文化品性的产品和服务的活动。它依赖于物质文化形态和经济化运作方式,以创意和内容为核心,满足人的物质和精神需求,文化产业倡导理论先行,而其理论核心便是社会主流核心价值观。

(二)文化产业与高等教育。

与文化产业高速发展的大形势相适应,近年来,众多高校设立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开展本科教学,兴办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已成为学校教学改革与充实提高的重要内容之一,高校文化产业的基本师资队伍已形成。文化产业非学历教育也受到社会重视,一些高校举办文化艺术管理MBA课程研修班、高级研修班或专业培训班。课程与教材建设在探索中提高,如文化产业管理研究生课程进修班开设了包括文化经济学、战略营销与管理、文化产业管理专题等课程,一些高校正组织文化产业系列教材的出版,教学手段日益丰富,教学质量日益提高,教学基地建设日趋完善。

高等教育内涵一方面因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出现而丰富,另一方面,文化产业的价值观依存性也决定了高等教育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实践体而必然与文化产业存在紧密关联。首先,高等教育也践行核心价值观念,与文化产业殊途同归,二者根本指向一致。其次,高等教育创造核心价值观念,文化产业在依存于当时当地的价值观的同时,也对其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文化产业与高等教育共同为价值观酝酿新质。第三,在践行和酝酿的过程中,社会物质存在也在相互影响,文化产业及其从业人员也在影响高等教育及其从业人员,结成耗散耦合体,从而,二者互为存在的必然性。

二、文化产业背景下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特点

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规定了高校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应该具备的思想品德,应该遵守的行为准则。文化产业背景下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具有以下特点:

(一)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意识创新性。

高等学校教育劳动是社会劳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高等教育劳动是整个社会生活的一个特殊领域,特殊在对教师道德意识有更高要求。一方面,教师职业备受社会尊敬;另一方面,历史范畴内的社会各阶级都从自身出发对师德作出相应理解。传统教育观强调,教师职业道德主要是如何实现“传道、授业、解惑”;工业化背景下,特别强调是否对学习者实行了能力培养;后工业化和信息化社会,主要强调教师有无进行创意教育的原动力,这种创意教育即价值创新、能力创新和实践创新。从文化视域看,这种创意教育还应包括教育意识创新,即能否适应文化的发散特性,综合前三种创新,突出以文化大发展带动自身职业素养提高。

(二)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责任立体性。

当前,国与国之间、企业和行业之间的竞争日益加剧,这些必然对传统教育产生巨大的冲击,更对高校教师职业道德提出新要求。传统教师职业道德责任即是对学生负责,高等教育地位确立后,紧随高等教育的职能不断丰富的过程,也涵盖了对学校负责、对社会负责等。而文化产业作为新的发展存在和高等教育存在的当下重要背景,其集成性和创新性更加赋予了职业道德以新内涵:对教师自己负责,以及由此之上的责任的立体性,即如何正确处理自身、学生、学校、社会与文化五者之间的非线性关系,高等教育的认识论、政治论和人本论在文化产业面前形成了正和博弈,体现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多维责任立体性。

(三)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原则主导性。

教师职业道德基本原则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教师行为的要求相一致,所以,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基本原则必然要贯穿于教育劳动过程的始终和教育工作各方面,成为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灵魂及价值取向,它对教师的道德实践活动具有导向和核心作用。另外,通过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把教师道德规范组合成一个具有内在联系、统一性的完整的道德规范体系,使其对教师行为具有严格的约束功能。这种基本原则体现了教育活动中人与人之间最重要、最基本的道德关系,对教师的思想、言论和行动具有最普遍的指导作用。文化产业的继承性要求高校教师在其职业道德规范中,必须以基本原则为主导。

三、文化产业背景下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失范的表现

(一)价值观念淡薄,内在动力不足。

进入新世纪以来,各项体制改革如火如荼,收入分配制度等方面都在进行演化。由此,部分高校教师的三观和行为也出现了一些消极变化。其原因主要是社会上的“分配不公,体脑倒挂”现象,导致了心理不适应,对知识的价值产生失望情绪。部分教师价值观和态度发生弱化,道德概念缺失,代之以狭隘的功能主义。部分教师将教育教学时间拿到围墙外谋求私利,将教书育人之责任推至一边。“高校教师”仅是其与外界交往的身份名片。由于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是师德概念在社会主义多元化社会中的本质体现,深刻影响到教师职业道德的其他伦理价值体系,因此,高校教师如出现对“忠于高等教育,献身大学使命”这一理念的叛离,就动摇了师德的整个基础。

(二)教学能力弱化,科研创新不强。

深化教育教学能力,增强科研和服务社会水平,是教师职业道德的题中应有之义。高等教育相对于基础教育更加贴近科研前沿和社会实践,高校教师唯有保持学习的精神和动力,才能做好本职工作。然而,部分教师在具体实践中夜郎自大、固步自封,科研知识体系陈旧,购买过期专利滥竽充数;不出成果和见解,或职称到手便笔墨高挂。此类教师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开辟了第二职业,忙于挣“外快”;另一类是得过且过的“潇洒派”,消磨时光。此两类教师虽然总数较少,但其负面作用较大,容易形成一股散漫氛围,破坏象牙塔里浓郁的学术气氛。

(三)玩忽职守严重,态度作风不正。

具体体现为缺乏责任心,没有做到将高等教育作为一种神圣的事业看待,“唯教学论”主义,教学之外的业务锻炼、单位活动、政治教育、学生心理和思想教育管理、校内外重大社会性活动等,尽可能不管不问,唯恐避之不及。当被迫或碍于情面不得不接受一些工作安排,也多是遮遮掩掩,对付行事,或讨价还价,计较值不值得。此类情形更多地体现在教书育人方面。部分高校教师在口头上高呼教书育人,真到实际行动上鲜有落实,更不谈有所建树,实际效果缺失。这类教师从大的概念上来说是对教育工作的玩忽职守,教育教学正义感低下,从小的概念上说是工作作风不严格,态度不端正,而其本质则是由教育伦理观学习不够导致的道德觉悟和价值观问题。因此,高校教师职业道德是纠正工作态度和作风的破立点之一。

四、优化文化产业与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建设要旨

(一)加强文化理论灌输,提高职业道德意识。

文化产业各业种政治性强弱格局最终由各业种的需求面大小、发展水平高低、供给品政治性强弱及其对比变化所决定。各种文化的政治功能由于强弱不同其格局也是不断变化的,这是由于认识发展、科技发展、体制变革引起文化内容和形式的创新,生产流通传播方式的创新和市场、消费体系的变化所引起的,由各种文化的先进程度、认同和认可程度、生产流通传播和需求面大小及其相互对比变化决定的,简言之即文化的社会存在决定文化的社会意识。在高等教育中,大学教师对全社会文明道德起着相应作用,因而,高校教师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基本途径即是重视理论学习,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教育活动中,身体力行,不断提高职业道德意识,全身心投入教学工作中,为人民的教育事业无私奉献,处处为学生着想,认真负责,兢兢业业,工作中一丝不苟,对学生既从严要求,又对他们无微不至地关怀,激发他们的热情和积极性,掌握好所学的文化科学知识,这是高校教师的责任和义务。

(二)突出文化产品渗透,引导自我道德修养。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教育,除各级行政部门及学校党政的作用外,在很大程度上,还在于高校教师的自我学习和提高,在于严于律己,自我教育,自觉地进行自我批评的思想转化和行为转化,这是加强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必要手段。外因要通过内因起作用,内因的着力点是文化产品和服务,它们是以文化内容为主,是价值观、思想、意识和意义的凝聚,文化生产的过程就是价值观、思想、意识和意义植入文化产品和服务的过程,而文化市场化的过程就是文化辐射功能的体现。在文化产业的背景下,教师应利用文化市场化及其载体提高人的素质,使人完善。教师要教育人,首先要不断地完善自己。高校教师道德品质的培养,一方面受到社会和学校的道德教育、校园文化等的影响,另一方面,也要进行自我教育、自我锻炼和自我修养,需要“吾日三省吾身”,正确、全面、客观地认识自己,通过“内省”,发现自己思想和行为上的缺点和毛病,加以克服和改正,主动利用文化的辐射扩散效力。

(三)重视文化实践导向,培育职业道德实践。

国家硬实力的竞争需要知识、文化的支撑。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文化性、知识性及艺术性、审美性、娱乐性等,使其比一般商品具有更多的文化知识内涵,其显性和隐性的教化作用能够逐步普及文化知识,提高全民科学文化素质。然而在高校教育中,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形成,是靠不断地实践和积累及工作上探索。这一过程中,除客观因素外,主观原因起关键作用。从教师个体来讲,在于重视自身道德品质和信念的实践。大学教师良好的道德品质,既不是与生俱来,也不能自发形成,要在实践上引起重视,有道德实践。高校教师的道德实践修养包含内容众多,如体现出道德教育、评价、选择,以及坚持集体主义原则等。另一方面,道德实践修养,又是构成教师道德品质的基本要素,同时也是实践品质的变化过程,其内容的复杂性决定了道德修养的复杂性、长期性和艰巨性。正因为如此,道德实践修养要有自觉性,减少依赖性,自觉主动跟进文化产业发展形势和形态。

[1]孙建成.文化产业的特征与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J].齐鲁学刊,2008(5):73-76.

G451.6

A

1007-8444(2013)05-0681-03

2013-08-23

江苏省教育厅2013年度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文化产业背景下高等艺术院校师德建设研究”(2013SJB760049)。

徐晓华(1979-),南京理工大学博士研究生,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教育管理研究。

责任编辑:孙义清

猜你喜欢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文化产业
《司法职业道德》课的教学探讨
浅谈会计职业道德的重要性
文化产业空心化隐优
高校教师平等权利的法律保护
论高校教师的基本职业道德修养
在弘扬职业道德中争创“青年文明号”
对提高高校教师绩效考核效果的几点思考
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
高校教师兼职行为规范化的路径和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