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小学生心理、认知和行为的数学兴趣培养
2013-04-12莫耀华
莫耀华
(广东省新兴县实验小学,广东云浮 527400)
一、前言
当前,不少小学生对数学不感兴趣。究其原因:一是现在的小学生多数处在优越的社会条件和家庭环境当中,或多或少养成了一些惰性,部分学生在学习中表现为自我控制力差,意志力弱,浮躁,缺乏耐性,懒于动脑思考问题,学习动力不足。二是数学枯燥的数字以及抽象的概念、公式,学生觉得索然无味,味同嚼蜡。三是不少数学教师教学采用“灌输式”陈旧呆板的方法,教学模式单一,缺乏吸引力,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结果,讲者满头大汗,听者呼呼入睡;教师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学生面对数学书犹如看天书,学生“听不进”或“听不懂”,甚至有些干脆“破罐子破摔”,放弃数学学习。学生提不起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质量肯定下降,也就无法达到教学目标。
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讲的故事很值得深思。他曾说:“读书时我喜欢数学,但不愿读死书,对老师所讲的知识很好奇,总是想为什么……一次上代数课,讲到代数乘法规则时,我问老师:正正得正好理解,负负为什么得正?老师未作解释,只说要呆记。从此对数学不感兴趣。结果,我的数学始终未学好,非常遗憾……”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求知的动力,是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取得良好学习效果的关键。
三、学习数学兴趣的阶段性变化
小学生在入学以后,虽然各人的学习兴趣不完全相同,有个体差异,但一般来说,他们又有共同的特征。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主要表现出以下共同特征。
一方面,在整个小学阶段,前阶段对数学的学习进程和外部活动感兴趣,后阶段逐步对数学内容尤其对需要独立思考的题目感兴趣。如一年级的小学生,对加减法简单计算过程感到新鲜有趣,但不大关注加减法计算的内容和结果;到了四年级以后学生才开始出现学习的独立性和创造性。有研究表明,约从三年级起,学生就比较喜欢的数学内容是:新颖、有一定难度、需要开动脑筋、独立思考的;在数学学习中,他们更愿意去解答有实际意义的而且有实际内容的应用题,而不愿演算只有数字符号的算式题。
另一方面,在整个小学阶段,低年级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没有明显分化的,但在后来教育以及生活经历、个人体验的影响下,才逐渐出现对不同学科不同内容的初步分化性兴趣。孩子是有个体差异的,最初,这种差异并不是由于儿童已形成了分化的学习兴趣,而是由于学得好与不好引起的。渐渐的,学生的学习兴趣发生了分化,有些儿童开始倾向于对某一学科表现出特殊的兴趣,有些孩子特别喜欢上数学课,在数学课上表现得异常活跃[1]。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兴趣是一种带有情感色彩的认识倾向。它以认识和探索某种事物的需要为基础,是推动人去认识事物,探求真理的一种重要动机,是学生学习中最活跃的因素。有了学习兴趣,学生在学习中产生很大的积极性,从而产生某种肯定的、积极的情感体验[2]。
四、根据学生特征,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数学教学活动,特别是课堂教学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数学教师如何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征、认知规律和行为特征,有效地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呢?
(一)根据学生渴望关爱的心理特征,用亲和力感化学生
所谓“亲其师而信其道”,数学老师要热爱学生,并且要让学生体会到老师的爱,课余时间数学老师要多与学生接触,与学生交流,倾听学生的声音,亲近学生,与他们一起参加活动,共同游戏。用亲和力感化学生,使学生热爱数学老师,进而喜欢数学学科。
(二)根据学生好奇心强的心理特征,巧妙引入新课
要想一上课就能激起学生的兴趣,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思维,就要求教师根据新课标要求,采用灵活多变的形式引入新课,使学生有新奇感,从而为激发学生探求新知的欲望创设良好的氛围,就如电影一开头通过精彩的片段吸引观众一样。比如在讲“分数大小比较”一节时,笔者就自编了一个《猪八戒分西瓜》的故事:唐僧师徒四人,在炎炎夏日赶路,天气酷热难耐,师父就派八戒找水。八戒费了好大劲儿找到了一个西瓜,他就对师父说他有功,要多吃,吃1/5吧,其他人吃1/4。悟空分过西瓜后,八戒气得跳了起来。这是为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比一比,是1/4多还是1/5多。这一点,正是学生听故事后所关心的问题,人人都渴望能从老师的讲解中得到答案,听课热情顿时高涨。
(三)根据学生求知欲强的心理特征,适时创设情境
小学阶段的学生仍旧有喜欢听故事的天性。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专门穿插一些有趣的故事,不仅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启发学生的思维。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创设一个探索性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从多种角度,各个侧面不同方向去思考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例如,在教学“商不变的性质”时,笔者创设如下情境,提出问题:有一次,孙悟空给花果山的小猴子们分桃子,孙悟空说:“有12个桃子分给6个小猴子吃。”小猴子们听了,想了想说:“太少了,每只猴子才分到两个桃子。”孙悟空说:“别叫,别叫,现在我给你们24个桃子,不过要分给12只猴子。”小猴子们听后又叫起来:“还是不够,不够。”这时孙悟空提高了噪音,大声说:“别闹,我决定给你们200个桃子,不过要分给100只猴子吃。”孙悟空还没有说完,小猴子们又叫了起来……同学们,你们说为什么桃子增加了,小猴子还在闹?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兴趣盎然,带着问题自学课本,寻找答案。通过交流、讨论、争辩,学生试说出了商不变的性质。有趣的故事,能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把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
在教学中,适时地创设和谐、愉悦的求知情景,引发学生乐学、爱学数学的内在驱动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根据学生好奇心强的心理特征,设疑问引思考
如果教师能够根据教学内容设置悬念,便能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引起学生好奇心,满足学生要求解疑的心理需要。如:在教学圆锥体体积时,首先把圆柱体的铅笔削成圆锥体,提问学生:体积变大还是变小,圆锥体的体积与圆柱的体积有联系吗?如果有,又有怎样的联系呢?然后将学生分成六组,每组给定准备的实验材料:圆锥、圆柱和沙子。要求把圆锥装满沙子往圆柱里倒,直到装满为止。提问:你们发现了什么?同学边操作、边思考、边讨论、兴趣甚浓,马上得出结论,用圆锥装满沙子往圆柱里倒,三次正好装满,说明了圆锥体的体积是圆柱体积的1/3。这时教师出示一组圆锥、圆柱,请同学看老师的操作,老师操作的结果是:用圆锥装满沙子往圆柱里倒,倒了四次才装满。这时学生都瞪大了眼睛,有的学生说老师装得不标准,教师请一个学生当众演示还是原来的结果。这样的设计,正是通过生疑来促思,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研讨推向高潮,同学们通过再次的研讨,教师加以适当的点拨,终于发现圆锥体的体积等于同它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1/3。
或由已知引出未知,或设置矛盾的现象而得出出乎意料的结果,或解答难题等,都可以引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其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五)根据学生好胜的心理特征,让学生体验成功
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依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基础水平,让层次不同的每一个学生都能分享到成功的喜悦。例如,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解决基本的问题,让学有余力的学生解决难度较大的问题。教师要及时发现并肯定学生的成功,如学生完整、准确、精炼地回答了问题时,发表了新颖独特的见解时,提出了有价值的质疑时,教师都要及时地给予鼓励,并让其他学生一道分享成功的欢乐,尤其多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也获得成功体验。
教师能循循善诱,并扶上一把,当学生取得点滴成功时,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尽量使每个人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好胜的心理得到满足,从而逐渐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六)根据学生形象化的认知规律,讲究语言艺术
小学生理解能力有限,思维发展水平低。如果上课语言生动形象,浅显易懂,便于学生理解,就能较持久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数学有些概念,尽量用描述代替定义,或者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来提示概念的本质特征,而不下严格的定义。例如,北京已故特级教师刘祖植老师曾经采用描述法教直线:直线可以像黑板边线向相反方向延长,穿过高山巨川,突破大气层,经过星球,直至九霄云外而无穷无尽。学生听了兴趣盎然,同时也领会了直线的无限延伸性[3]。
教师运用语言艺术,就可以把深奥抽象的数学理论讲得简单易懂,就能吸引学生有限的注意力,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
(七)根据学生具体化的认知规律,数学内容联系生活实际
所谓“生活化”即在数学教学中,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联系生活讲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解决生活实际问题中激发数学兴趣。《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身边的生活情景和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参与的机会,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4]。如教学“圆的认识”时,教师问学生:为什么车轮要用圆形的?如果不采用圆形,改为椭圆形、长方形、正方形的行不行?为什么?通过以生活里常见的熟悉的物体为例,引发了学生思考与讨论的兴趣。
小学生善于记忆具体事实,而不善于记忆抽象的内容。因此,数学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的实际,化抽象为具体,有利于学生体验与理解。
(八)根据学生直观化的认知规律,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
要理解数学的抽象性,必须有丰富的感性材料。直观教学是为学生提供必要感性材料的一种主要途径。随着时代的发展,多媒体辅助教学也与我们的课堂教学有机地融为一体。多媒体课件的演示,以其色彩绚丽、直观形象的特点,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一些抽象的内容变感性和直观,便于理解。如二年级教材《除法的初步认识》,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理解起来有些困难。在学生动手进行操作的基础上,利用电教课件,使学生了解“平均分”的两种方法,理解除法所表示的两种含义:“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把一个数按照每几个分成一份,求分成几份。”
儿童的认知过程都遵循感知—表象—概念这样一个规律,故在教学中就要做到从直观到形象,由易到难,循序渐进[5]。
美丽的图案,有趣的动画,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而且突破了教学的难点,使教学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九)根据学生好动的行为特征,让学生亲自动手
动手操作活动是一种主动学习活动,具有具体形象,便于建立表象,有利于理解知识,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易于促进兴趣等特点。因此,教学中要重视操作活动,引导学生动手拼一拼、摆一摆、剪一剪、量一量、折一折、画一画、分一分等,给学生尽可能多的动手机会,使学生在动手操作中主动参与学习过程,以期获取知识,发展思维。以教学“三角形内角和”为例,引入新课后,教师让学生量出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度数,然后把它们加起来,发现三角形三个内角之和为180度;再让学生用纸做一个任意三角形,将三个内角剪下,把三个角拼在一起,发现所拼成的角是一个平角;然后让学生自己归纳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
这样,学生在操作中发现、思索、领悟、概括,促使学生参与学习,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求得问题的解决,让学生在积极参与中把知识建构起来,既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促进了思维的发展。
(十)根据学生好玩的行为特征,组织课外活动
作为课堂活动的延伸,开展丰富多彩的数学课外活动,可以发展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数学课外活动与课堂教学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它需要课内学习的知识做基础,但又不是课堂教学的简单重复。课外活动比课堂教学更具有开放性,更有利于因材施教,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自愿参加。好玩是小学生的天性,设置游戏性情境,把新知识寓于游戏活动之中,通过游戏使学生产生对新知识的求知欲望,让学生的注意力处于高度集中状态,在游戏中或得知识,发展能力,提高学习兴趣。如低年级可以组织讲数学故事、做数学游戏、猜数学谜语等;中高年级可以组织数学课外活动小组、开展数学竞赛。
让学生在灵活多样、丰富多彩的数学课外活动中,不断地培养起学习数学的兴趣,拓展数学视野。
五、结论
教有法,但无定法。激发小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方法并非千篇一律,教师应该以现有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差异,结合实际,采用适合的方法,但都必须符合所教学生的心理特征、认知规律和行为特征。只要我们在平时教学中细心去观察,虚心去学习,用心去思考,就不难挖掘出激发小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方法。
:
[1]周勤琴.掌握心理特点 激发学习兴趣[J].安徽教育,2007,(7).
[2]李星云.小学数学教学培养策略之十二——论小学数学课堂导学策略[J].广西教育,2008,(34).
[3]何天利.如何建立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J].湖南教育(数学教师),2009,(9).
[4]邓昌兵.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几点体会[J].中国教师,2009,(1).
[5]肖伦平.浅谈小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J].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