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基于问题驱动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
2013-04-12郑丽丽
郑丽丽
(阳江职业技术学院思政部,广东阳江 529500)
论基于问题驱动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
郑丽丽
(阳江职业技术学院思政部,广东阳江 529500)
基于问题驱动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围绕教师预设的含有教学内容、服务教学目标的问题而展开师生对话,在对问题的预设与追问中生成富有鲜活生命气息的教学,并在对话中对学生进行价值引导,帮助和促使学生在实践中实现价值的自主建构。
问题;思想政治理论课;价值引导;对话
基于问题驱动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围绕某一特定问题或相关问题群进行讨论,在相互对话的过程中,由教师进行价值引导,帮助和促使学生实现自主建构的生成性教学。我国古代思想强调“学贵有疑”,“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人们在遇到无法解释的问题时,就会产生怀疑、困惑,并驱动人进一步探寻答案,从而获得进步和发展的可能。人思想观念的进步总是由对问题的探寻开始的。基于问题驱动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符合人们思想观念的发展规律,有利于向学生讲清楚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为什么”和大学生作为青年公民应该“怎么做”,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他们正确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一、在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过程中设计问题
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的教材由于要保证理论阐述的科学性和系统性,采用由一般到特殊的演绎式结构。在教学实践中,需要教师将教材内容根据教学对象、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等因素,转化成教学体系。对于大学生而言,教学不仅讲“是什么”,更要讲清楚“为什么”、“怎么做”。为此,在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过程中,遵循人思想发展的基本规律,以问题为中心设计和组织教学,从而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其自主学习、思考。
问题的设计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和认知体系,服务于学生成长成才。与社会生活和人们思想实际具有直接相关性,是思想政治教育不同于自然科学,也不同于一般的哲学社会科学的又一特征。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必须紧密联系社会生活和人们思想的实际,离开了这一点,思想政治教育就会失去客观依据。教师要围绕学生的日常行为表现和思想困惑来设计问题,让教学具有现实感和生活气息,这是思政课发挥育人功能的生命源泉。同时,问题的提出还需考虑学生的知识背景、思维水平,因为“问题是根据思维对象的某种已知提出疑问并要求回答而获得新知的一种思维形式”[1]。
问题的设计要准确切入教学内容,服务教学目标。要在特定的时间内,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达到明确的教学目标。为此,在设计问题时,不能够单纯地贴近学生生活,满足学生的兴趣,而忽视教学任务和目标。教师还要在各类学生的问题中,找到能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问题,将学生需要与教学需要有机地结合起来,抓住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问题的设计要根据逻辑形成问题群,促使学生对问题有深入系统的把握。在每个教学内容的核心问题的基础上,教师要在讨论中引导学生深入挖掘,形成一系列环环相扣的问题群,促进道德认知体系的建构和逻辑思维方式的培养,使学生对问题的认识实现从点到面的提升。
二、在对问题的预设与追问中生成教学
教学包括两类行为:一类是预设的以围绕教学目标的教学行为,另一类是生成的围绕教学事件的教学行为。传统思政课教学更注重围绕教学目标对教学行为进行预设,而忽视在教学中产生的具有教育价值的教学事件,结果让教学变成了教案的现场演示,抑制了学生的主动性,从而失去了活力。预设与生成是教学中的一对矛盾,两者是辩证统一的,教学既需要预设,也需要生成,预设与生成在教学中缺一不可。预设体现思想课教学的计划性和目的性,是教学之所以为教学的根本保证;生成体现教学的动态和开放,是教学富有生命力的根源,体现了对学生个体生命独立性的尊重,两者是互为补充的。教学之前的精心预设为精彩的生成提供保障。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师通过预计能够对自己的教学任务有一个全盘、理性的把握,了然于心,才能更多地关注学生;当教学事件出现时,才能准确把握其中的教育资源和契机,为教学目标服务。否则,面对教学事件随意发挥,偏离主题,最终会让教学缺乏有效的调控和引导,失去教的意义。
为实现教学在问题预设与生成的动态平衡中展开,就首先要预设好核心问题。核心问题是教学开展的线索,贯穿于教学始终,集中反映了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要预计好核心问题,教师既要从理论上对教学内容有全面、系统、深刻的理解,又要敏锐地从理论中找到与学生当前思想状况和现象的结合点。其次是引导学生思考和追问。思政课作为一种价值教育需要让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反思选择,以问题为载体,让学生重新对问题进行审视、解读、评价、筛选。让学生作为主体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发挥出来。对于教师而言,为实现引导,一方面要具有亲和力,了解学生心理,主动拉近与学生的心理距离,并在讨论过程中适当地利用学生心理特征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另一方面,是要关注学生。引导的过程不是强制的过程,而是需要教师“把学生确实当作一个完整的生命体,而不只是认知体”,“不再把教育简单当作现存知识直接传递的过程,而是看作生命与生命的交往与沟通的过程。”[2]再次是在追问中生成教学。在师生共同对问题的不断延展、追问中,教学内容得到一步步地延展和深化,在教学预设中生成“接地气”的教学。
三、在师生对话中进行价值引导
对话是师生在互相将对方视为独立的生命个体,在尊重、信任和平等在前提下,在语言交流和倾听中进行多向沟通,从而形成共识与互识的过程。师生通过提问和回答、交流与探讨,独白与倾听、欣赏与评价等形式,敞开自己,沟通别人。基于问题驱动的思政课教学就是围绕问题进行对话的过程。当前,大学生中存在多元价值观念,在对话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就会有价值冲突。面对价值冲突,现实中存在两种错误的做法:一是对于不同价值观之间的冲突不置可否,认为每种的选择都有其合理性,教师应保持价值中立,尊重学生的选择。这种做法虽然尊重生命个体对价值追求的权力和对价值多样的认可,但是却忽视对价值冲突进行分析,没有给予学生在价值选择上的指导,放弃了教师的作用,让教学偏离教育超越性的本质,走向自然主义的教育观的误区;二是教师所主张的价值观念是唯一正确的,而其他的冲突观念是不正确的,要求学生接受老师的观点。这种对多元价值进行一元主导的教学看到思政课作为一种价值教育需要核心价值观的主导,否则社会无法维系和发展,但是没有正确处理好多元价值观与主导价值观的关系,没有看到多元价值观念的教育价值,容易让教学陷入片面且失去活力。
对话的目的是让彼此间产生思想碰撞,提升原有的认识,并且要珍视差异,在差异中通过引导寻找共识与互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思政课的价值选择和预设。因为思政课是“使人成为人”的课程,通过教学帮助学生学习和解读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培养学生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要在对话中实现引导,首先,教师需要将呈现在教案和课件中的教学预设了然于心,方能把精力放在对话中来关注、倾听学生。对话不是“你说我听”或是“我说你听”,而是彼此在“说”与“听”之间从容变换,为此,教师要在说与听的时候关注学生的情绪、心理、感受,并在适当的时候向学生表达鼓励、同情等。对话不仅是语言的交流,更是情感的交流。其次,要理解学生的需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即便有学生出现偏激或不合理的言论,也应该鼓励其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从而更好地发现价值冲突。再次,要以理服人。面对价值冲突不是堵而是要疏导。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出发,运用理论,将问题放在时代发展与人的发展中,用客观事实和科学理论,多角度地分析问题,引导学生提升原有认识。
四、在实践中促进价值的自主建构
唯物辩证法认为,外因是发展的条件,而内因是发展的根本。建构主义认为,学生学习是在自身原有知识和价值观念的基础上,对新的知识和经验进行理解,将新知识和经验融入到原有的知识和价值观念中,从而不断完善、建构自己的价值观念体系。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选择、分析批判是新旧知识经验相互作用的结果。可见,教学活动不是直接对学生的思想产生作用,而是通过创设外部环境影响学生的自主建构,促使其思想观念的发展由自发变为自觉,由外在的活动成为内在的主体活动。为此,基于问题驱动的思政课教学是让学生在对问题的思考、判断、选择和实践过程中,自主、能动地对自己价值观进行建构,最终让主导的价值观念进入学生已有的价值和经验世界。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指出,人认识的发展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人在生活实践中切身地体验遇到问题和困惑,才会促使其思索,并主动寻找答案,进而推动认识向前发展,并且人的认识能力也在实践中得到提升。自主建构源于实践,基于问题驱动的思政课教学在理论教育的同时,仍需围绕每个教学主题的核心问题设计实践项目,为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在设计实践项目里,有两种路径较为可行。一是首先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学生带着问题和困惑去实践,然后在实践之后围绕探索问题答案进行对话、价值引导,接着是实践体验,让学生在进一步实践中体验不同做法的效果,强化其对价值选择的确认,最后是分享反思。这样从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认识过程完整地呈现在教学中,教师能对全程进行观察和引导,有助于提升教学效果,但实际教学中费时较多,可以根据教学实际选用。二是首先提出问题、探寻对话、价值引导,然后根据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来设计实践项目,让学生进行实践,最后让学生对实践进行反思小结。这样操作简便,但在实践后的反思需要学生在课后自行完成。
:
[1]秦豪.新时期问题逻辑研究述评[J].江苏社联通讯,1990,(1).
[2]叶澜.“新基础教育”探索性研究报告集[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184.
G642
A
1001-7836(2013)09-0057-02
10.3969/j.issn.1001 -7836.2013.09.023
2013-09-03
阳江职业技术学院2011年教改课题(2011jgyb05)
郑丽丽(1980-),女,广东清新人,讲师,法学硕士,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