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期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策略探索

2013-04-12李明宇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3年9期
关键词:理论课政治思想

李 丽,李明宇

(江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镇江 212013)

新时期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策略探索

李 丽,李明宇

(江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镇江 212013)

新时期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必须既注重情感投入和人文关怀,又注重方式方法的合理运用,正所谓“内外兼修”。这是目前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原则和方法。要做到“内外兼修”就必须首先了解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现状,了解高校学生和教师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态度。基于此,从调查统计中发现存在教师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学生的态度、兴趣、认同感等两大方面的问题。针对这两大方面的问题,可以在教学理念人文化、教学方式多样化、教学氛围主旋律化等方面寻求积极有效的对策,多管齐下,以期切实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育人育才的效果。

内外兼修;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策略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一直是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的培养可靠社会主义接班人的意识形态阵地。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效果关乎社会主义建设的百年大计。为此,结合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现状,了解学生和教师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态度,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确定合理的原则,寻求有效的方法,具有非常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现状抽样调查

我们主要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在江苏大学采取调查问卷的方式,调查了582名学生,同时还辅助以一些个案和访谈。针对老师,我们也做了一份调查,调查了60位老师。

问卷题目共11道题,内容比较丰富,包括: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兴趣,上课的满意程度,在课堂上自己的通常表现,对老师自身素质的要求及其上课方式的看法,以及自己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建议。同时我们提出“你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了解多少”这个问题,旨在考察一下学生们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效果。为了调查方便,我们先后在学校图书馆和自习室随机抽取582名学生作为调查对象。共发放问卷582份,回收577份,回收率为99.14%。在这577份问卷中,男生占62.5%,女生占37.5%。对于老师,我们采用问卷和访谈的方式调查了江苏大学的60位老师,非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占75%,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占25%。

通过对学生的调查我们发现:

1.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表示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有兴趣。这让我们感到了些许欣慰。从统计结果看,表示有兴趣的占了67.44%,就是说有2/3的学生还是喜欢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究其原因,思想政治理论课关乎当代领导集体的思想,如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这些与中国历史和时政有着很大的关联。再如,当代经济和政治等等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较为贴近。这些与生活和社会联系的科目还是能赢得学生们的兴趣的。但是,由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过于单一、古板、格式化,导致有一部分学生失去兴趣。在调查问卷的最后一题“你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有何建议”中,有学生写到课程内容过于枯燥,上课走形式等等。

2.多数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质量不满意。这说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授课方式和教学理念有待改善。我们发现有47.67%的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效果填写的是不满意,这个比例不容忽视,同时,有93.02%的学生表示不喜欢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教学方式单一、陈旧,难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教师的语言表达缺乏感染力,课堂气氛沉闷。有72.09%的学生表示,他们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上只是听讲但不记笔记。更有19.77%的学生表示根本不听。这些数据表明,有学生明确表示喜不喜欢思想政治理论课取决于老师的水平,“老师讲得好我就喜欢,老师讲得不好我就不喜欢。”在受欢迎的教师中,要么自己高尚的品格影响学生,以自己高深的学识打动学生;要么上课娓娓道来,平凡之中见伟大,把平淡无奇、枯燥无味的内容讲得津津有味,真正吸引住学生。

3.多数学生表示希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能够注重多样性。这表明目前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方式过于单一,这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不受欢迎的原因之一。有67.44%的学生希望授课的方式是课堂听讲和社会实践相结合。仅有8.14%的学生表示能够接受单纯的课堂听讲。有74.42%的学生表示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亟待解决的是要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当前热点难点问题。这说明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多多联系实际,贴近生活,而不是教条式地局限于课本,这样才能吸引学生,发挥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提高思想道德的作用,真正使学生受益。

4.一部分学生在没有外力的情况下不愿选择思想政治理论课。有54.65%的学生表示如果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选修课,他们不愿选。这个结果看似与第一个分析有矛盾,实则都表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亟待提高。他们希望有这方面的涉猎,但目前教学状况和内容让他们不愿在课堂上听讲。他们表示教师的人格魅力、学术造诣、教学能力都有待提高。

考虑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是通过师生互动实现的,二者都是教学中必不可少的要素。所以,笔者也对部分非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做了抽样的问卷和访谈调查。通过对教师的调查、统计,发现如下问题:

1.相当一部分被访教师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所占比例过大。在调查的教师的问卷中,有61.76%的教师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所占比例太大或偏大。通过访谈,很多教师认为大一、大二由于思想政治理论课过多,使得专业课只能压缩。有58.82%的教师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应该设为选修课,并声称:这主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有关,一些课程理论性太强,内容晦涩难懂,这就会使课堂显得枯燥无味,学生上课的时候就提不起精神,教师也就会缺乏上课的激情。

2.大部分被访教师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某些课还是很重要的。他们认为法律基础课、形势与政策课等一些关乎实际生活的科目有必要设为必修课。并很负责任地提出了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建议,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需要精简内容,联系实际。

3.多数被访教师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需要改革。有29.41%的教师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应是以实践为主,有67.65%的教师认为应是以实践和理论相结合。在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建议中,有不少教师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不能流于形式”、“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太多,需删减”、“希望思想政治理论课能紧密结合实际”、“精简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手段”等等。这些都表明非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关注,所提的建议是中肯的和负责任的。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存在的问题

通过调研,我们总结归纳了来自于被访的学生和非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态度,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目前存在的问题无非两大类:一类是来自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教学内容、教学理念和教学手段方面的问题,一类是来自当前学生的思想状况和学习状况方面的问题。

1.教师教学内容、教学理念和教学手段的问题

第一,教学内容不能有效地理论联系学生实际,缺乏人文关怀。马克思早在1844年就曾经指出:“丰富的人同时也是需要人的十分完满的生命表现的人,是他自身的实现,在自己身上表现为内在的必然性即需要的人。”[1]在这个意义上,“人文关怀,从哲学意义上说,是对人的生存状态的关注,对人的权利的尊重,对人的尊严和符合人性生活条件的肯定,对人的解放和自由的追求,对人类发展前景和历史命运的思考。它强调对人的理解、尊重、关心和爱护,重视人的作用,发挥人的自主创造精神和人的主体性,是对人生命存在价值的终极关怀。”[2]思想政治教育应该注重人的主体性培育,“以人为本”应该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原则和指导思想。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应该首先关注学生的实际状况,尤其是学生的思想状况和精神面貌,了解学生所想,学生所需。而当前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恰恰对人文关怀不够重视。忽视了大学生的精神需求和心理疏导,忽视了对大学生主体性的尊重,从而阻碍了大学生自由全面的发展。因此,缺乏人文关怀实际上构成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提高实效的“内伤”,制约着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效果的提升。

第二,教学形式和教学手段缺乏吸引力。主要体现在课程设置上的创新不够。尽管实际上大学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中学的有很大差别,尤其是在内容的体系性和深度上都明显高于中学,但个别知识点与初、高中知识存在重复现象,而学生本人又没有足够的辨别力,就使学生产生误解,以为这几门课不够新颖,存在一种显见的乏味感,大大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管理观念及方法还有待进一步改进;教学中在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过程中缺乏师生互动,主要是由于个别教师多媒体课件制作和应用的水平和熟练程度不够,不能运用自如,阻碍教学活力的发挥,影响了教学效果。

2.学生的态度、兴趣和认同感的问题

青年大学生对社会现实和自身处境有自己独特的认识和敏锐的见解,成才欲望强烈,积极进取,主流是好的。但是他们尚处青春萌动期,一些人思想不稳定,或者是思想上认同主流的理论,但在行动上比较薄弱。一些人价值取向出现偏差,理想信念淡薄,出现了信仰危机、精神家园失落。他们把考上大学作为个人奋斗的终点,从此胸无大志,享受生活;他们崇尚创新,鞭笞保守,却又缺乏辨别能力;他们追求独立思考和自我实现,反对盲目崇拜,但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识肤浅,往往失之偏颇。邓小平曾经指出:“不注重学习,忙于事务,思想就容易庸俗化,如果说变质,那么思想的庸俗化就是一个危险的信号。”[3]因此,高校应充分利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引导大学生注重自身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改造,注重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念的培养,培养具有坚定信念和理想人格的道德情操高尚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

三、内外兼修: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改革思路探索

结合我们的调研结果和实际存在的问题,我们应该内外兼修,既注重人文关怀和政治关怀,又积极进行教学方式的改革,同时也注重校园文化中主旋律的引导等,从而多层次、多领域培养政治素质过硬的栋梁之才。

1.教学理念的人文化

教育观念上应突出人文关怀。在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应该尤其重视人文关怀的融入,注重学生的人格培养和马克思主义的道德教育。对此,我们应该首先在教育教学内容上融入人文关怀,引导学生认清自身在大自然和社会的地位和责任,从关爱生命出发,引导学生关爱自己、尊重他人,培育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其次,教师应该加强自身修养,通过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地成为学生的榜样。一个爱岗敬业的教师一定是投入感情、尊重学生的教师,关注学生的精神需求和心理健康,想学生之所想,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唯其如此,才能在和谐良好的师生关系中,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以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为出发点,培养学生自尊、自信、自强不息的健康人格。另外,教学方法上应重视渗透人文精神。“因材施教”、“因势利导”,针对学生的思想实际,客观地选择教育的方式方法,因人而异,充分考虑到学生个体心理的差异性和特殊性,善于发现和开发大学生潜在的素质闪光点,使大学生充分发挥其独特的个性优势,使他们形成独立和谐的人格。

2.教学方式的多样化

我们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当前大学生的精神状况和思想特点,积极创新教育教学模式,多种方式和方法并举,提升教学效果,提高育人育才的实效。

第一,课堂教学与自学相结合。教师根据课堂教学大纲的要求,吃透课程的重点、难点,并力图在课堂上讲深讲透。教师布置一部分阅读作业,为学生在课后自学提供方向指导,然后通过课堂提问的方式进行检查和反馈。阅读作业一定要是与教材讲授相关的内容,可以是与教材内容相关的马列著作,可以是与内容相关的经典和权威书籍,也可以是报刊杂志或网站上的文章。通过课堂讲授与学生自学相结合的方式,很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第二,课堂教学中采用讨论式教学法,启发学生思维。多年来,思想政治理论课一直强调“三进”,而“三进”的关键是“进头脑”,迫切要求贴近学生,通过理论讲解,结合社会实际,回答学生最关心的问题。教师们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点、难点,围绕社会重大现实问题及学生最感困惑的问题,合理选题,组织课堂讨论,使不同的观点公开、平等地正面交锋,通过思想碰撞,激发发散性思维,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理论联系实际的讨论式教学法受到了学生的普遍欢迎,学生参与讨论的热情超出预料,纷纷表示获益匪浅。此举可谓一举两得。

第三,开辟第二课堂。开辟第二课堂旨在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活学活用所掌握的理论。首先,精心指导和组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社会调研,事先系统地传授给学生调研方法和调研过程中的注意事项以及具体要求;然后指导学生撰写实践论文和调研报告;最后组织学生进行集中讨论,交流经验和心得体会。这样,就可以在思想政治理论课这个平台上充分挖掘和利用“社会大课堂”的教育资源,使学生亲身体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和巨大成就,加深学生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解,增强社会使命感。

第四,合理利用多媒体。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努力利用工作之余,大量搜集素材,自己动手制作,或对已有课件进行修改,保持课件内容的与时俱进。根据教学需要,有计划地组织学生观摩教学资料片,要求学生带着问题收看《复兴之路》、《邓小平》、《科教兴国》等纪录片。这些纪录片在工业、农业、科技、国防、教育等很多领域都有强烈的社会主义方向感和事实说服力,观后使人开阔眼界、心悦诚服。这种教学方式最大的优点就是直观性,通过学生的耳濡目染,达到马克思主义思想传播和弘扬的目的。

3.教学氛围的主旋律化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提升还有赖于和谐校园文化的培育。我们应该积极培育校园文化,要大力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富有特色的主题教育和理论学习活动,坚持不懈地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熏陶大学生,构建青年学生的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要充分利用各种宣传舆论工具和现代化的信息载体,广泛地建立马克思主义传播阵地,特别要加强网络阵地建设,使互联网成为弘扬主旋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平台和渠道,确保马克思主义在校园文化中的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营造出一种有利于激发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认同感和浓厚兴趣的良好氛围。这种主旋律化的校园文化氛围可以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提升提供有效的土壤。

:

[1]马克思.188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82.

[2]谷秋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应彰显人文关怀[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2,(4):99.

[3]邓小平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315-316.

G642

A

1001-7836(2013)09-0049-03

10.3969/j.issn.1001 -7836.2013.09.020

2013-01-12

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项目(2012SJD720002);江苏大学教育教学改革项目(JGZD2009027)、(2011JGYB041)

李丽(1975-),女,辽宁鞍山人,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从事高等教育研究;李明宇(1975-),男,辽宁鞍山人,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猜你喜欢

理论课政治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想与“剑”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政治攀附”
“思想是什么”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新增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
“721”人才培养模式与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