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同构关系层面的李清照《声声慢》英译本赏析

2013-04-12王彩萍

关键词:声声慢译作许渊冲

王彩萍 祁 晶

(1.忻州师范学院 专科部外语系,山西 忻州 034000;2.运城学院大学 外语部,山西 运城 044000)

0 引言

随着翻译理论的快速发展,翻译作品层出不穷,特别是中国的诗词越来越多地被翻译成各种语言,很多学者都试图从语篇、等效翻译等各个方面去分析译作,目的也是试图让译作能更加贴合原作的意境。近几年,翻译理论中同构关系的应用和分析引起很多人的关注。中国诗词不同于国外的诗歌,句子的押韵、对等、排比在诗词中运用到了极致。基于此,同构关系在翻译时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不仅使原作的风格能够保留,还更好地向读者传达了原作的情境和感情。李清照的《声声慢》是中国诗词的代表作之一,作品中那种幽怨的情感和风格也是我们译作所要关注的方面。不同的译者在处理这些作品结构和情感运用了不同的方法,但都遵循着“信、达、雅”的翻译原则。本文主要对比和分析了近几年几个大家和年轻译者在翻译李清照《声声慢》这一作品时,是怎样运用同构关系理论的。

1 什么是同构

同构(isomorphism)这个概念也是在最近几年才慢慢被引进到翻译理论当中来。正如人类生活的环境一样,无论我们生存在哪个地方、哪个国家,都有着一样的生存环境、思想、阅历、情感。语言本身就存在着很多的同构关系。翻译本身主要涉及到的就是双方的语言背景、文化背景等方面,所以只要两者本身的语言和文化间存在同构关系,那么就可以翻译。同构这一理论起初是应用于科学界当中。尤金·奈达在构建功能对等理论时,为了解决社会文化因素的对等,排除语言本身所造成的翻译障碍,将该词引入到翻译领域,提出了功能对等理论(Functional Equivalence),其中包含同构体概念和功能对等生成原则。

环视我们周围的生活环境,就会发现其实生活中一样存在很多同构现象,比如用手机拍照的同时,手机屏幕上显示的图片和被拍的物体之间,3-6-9和12-15-18 两组数字之间,都存在同构关系。从语言层面上分析,比如说“我爱你”和“他爱她”,“This book is good”和“That girl is kind”在句子结构上也存在同构关系。所以如果双方的文化语言和生活背景越是相似,相互渗透的越多,那么共性也就越多。所以,生活当中我们就发现同是来自于亚洲的人和西方人之间的差异也就不同。许渊冲指出,文学翻译是较高层次的翻译,诗词翻译可以说是最高层次的翻译。所以诗词翻译成功的关键就在于是否能够准确表达原作的情感。翻译过程中语言功能的对等和结构的对等尤为关键,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向读者正确地传达原作的情感和风格。

2 《声声慢》创作背景及其译本同构分析

2.1 《声声慢》的创作背景

李清照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女词人,她的作品广为流传,其中《声声慢》是她的代表作之一。《声声慢》这首词写于李清照的晚年时期,当时金兵入侵,北宋已逐渐走向灭亡,丈夫也死于疾病,南渡的过程中两人多年的积蓄也丢得一干二净。这种亲人的离去、生活的颠沛流离,更是让她感受到生活的苦痛。在这样一种情境下,她写下了这首词,主要是抒发自己内心的那种愁苦和哀怨,表达自己的寂寞之情。这首词的亮点是运用了叠字,开篇三句中就运用了十四个叠字,表达出三种情境。“寻寻觅觅”,写人的动作、神态;“冷冷清清”,写环境的悲凉;“凄凄惨惨戚戚”,写内心世界的巨大伤痛。同时,这几对叠字还造成音律的回环往复,加强了词作的音乐性。第二个特点是借物抒情。上阕用“淡酒”“晚风”“过雁”,下阕用“黄花”“梧桐”“细雨”,都准确而形象地表达出内心的愁情,最后逼出“怎一个愁字了得”的强烈感情,充满沉痛。全词语言简朴,情感细腻。

2.2 《声声慢》的英译本中的同构分析

对于《声声慢》的英文译本,我们知道一些大家的经典上乘之作,除此之外也有一些新人的翻译版本,在此我们一起来分享鉴赏一下。当然,我们不能说哪一个译本就一定是完美无缺的,翻译本身就是一个无止境的过程,在分享一些大家的译作同时,我们也可以看看这些新人的译作中哪些元素呈现了同构在诗词翻译上的相似效果,哪些方式表达了“以情动人,以悲感人”。

2.2.1 整体结构分析

原作本身的结构就非常整齐,句子短小紧凑。而且词中的很多地方前后呼应,也为读者的心里营造了很好的氛围。整体上来看,许渊冲和杨宪益的译文结构整齐,短句较多,语言朴实简洁,通俗易懂;徐忠杰和徐树娟的译文则结构多变,合并长句居多,语言委婉,古韵犹存。虽改变原作结构,但保留了其信息的大部分成分。特别是徐忠杰和许渊冲更是在韵律上也做到了音韵的同构,用到了大量的头韵和尾韵,为译作音韵美感增色不少。所有的译者都在翻译的过程中从各个方面,尽可能地保留原作的风格和意境。比如,原作是以一个反问句结尾,一些译者也忠实于原作的创作方式用问号来作为结尾,体现作者本身那种惆怅无奈的心境。

原句: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1)许渊冲译

O what can I do with a grief

Beyond belief?

(2)徐树娟等编译

To depict this train of saddening scenes I’m facing?

2.2.2 标题分析

标题《声声慢》中的“慢”,即慢词、慢曲,为词的长调。这也是为什么有很多译者用了tune这个单词,因为tune这个单词在英文里有“曲调、音调、旋律”的意思。

大部分译者采取了直接音译的方式——Sheng Sheng Man,遵循了原作标题的结构方式,用了同样的结构,从文化保留层面上说,是可以的。但对于一个普通的目的语读者,或许他并没有相应的中国文化基础,对于中国的古诗词也不是很了解,那么他对于这样一个标题所要表达的内涵也一定不是很清楚,这也是它的弊端,我们来看一下:

原标题:《声声慢》

(1)许渊冲译

Slow, Slow Tune

(2)徐树娟等编译

To the Tune Slow, Slow Strains

2.2.3 译文分析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词刚开始的三句就运用了大量的叠词,非常形象委婉地表达了作者当时的心境与哀怨的心情。叠词看上去简单,但实际上却凸显了作者本身强大的文化底蕴和文字功底。译者也都采取了重复的方式来衔接上下文,从而能更加忠实于原作的情境。

原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1)徐树娟等编译

O what’s it I’m seeking, seeking,

All around as I’m peeping, peeping,

With everything depressing, depressing.

(2)茅于美译

Seek, seek. Search, search.

Cold, cold. Empty, empty.

Misery, misery. Sorrow, sorrow. Sadness, sadness.

(3)林语堂译

So dim, so dark.

So dense, so dull.

So damp, so dank, so dead!

特别是林语堂用了头韵和重复来展现了原作中的这一部分,七个“so”和七个以“d”开头的单音节单词形成了双声和头韵,而且给人以层层递进的感觉。最后一个单词“dead”则把整个情感推向了高潮,让读者也似乎感受到了原作者的那种绝望与悲苦之情。

(4)杨宪益、戴乃迭译

Seeking, seeking,

Chilly and quiet,

Desolate, painful and miserable.

译者一样注意到了原作中动词的使用,所以还特意使用了现在分词“seeking”把原作者那种寻寻觅觅的状态和动作表现得淋漓尽致,后面也用了交替性同构的方式,但也一样使用了添加词“and”。

(5)许渊冲译

I look for what I miss;

I know not what it is.

I feel so sad, so drear,

So lonely, without cheer.

许老先生的译作简洁整齐,贴合原文,堪称上乘译作。虽然没有像原文那样使用重复,但他也用押aabb 韵的方式体现词人那种愁苦寂寞的心境,在译文中也使用了交替性同构:原结构和基本词语不变,只是置换了个别词语——而且是同类词语的置换和添加衔接词、主语,同样实现了语篇衔接。最后一句“without cheer”,更是营造出了那种“愁”的氛围。

第二部分从“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到“点点滴滴”是借景抒情,这一部分主要是通过对秋意的那种烘托和描述来衬托出词人本身的那种凄凉心境,而这一部分比较难的就是如何在保留原作风格的情况下,还能向读者传达出那种天气变化莫测的境况。

原句: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1)许渊冲译

In this lingering cold!

Hardly warmed up

许先生的译作简单明了,词也用得很精辟,而且其中还用了“lingering”这个单词,将天气拟人化,这是非常有创新的一点。也有一些译作更为注重韵律,尤其是尾韵的应用,因为诗歌本身就是一种韵律,一些译者在音韵上的斟酌和翻译,也实现了译作在音韵上的同构,这也为译作本身加分很多:

(2)杨宪益、戴乃迭译

Even when it’s warmer there is still a chill,

It is most difficult to keep well.

(3)徐树娟等编译

Warm just a while, and chill e’er and anon.

This hard to keep from feeling afflicted and forlorn.

这一部分里一样也出现了数词,比如“三杯两盏淡酒”,那么数词的同构在这里也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在我们中国文化里,所说的“再吃两口”并不就是确切的就只吃两口,这里也是一样,也并不是确切的就是三杯或者两杯,所以数词的翻译一定要把握好那个度,如果翻译不好,那么就有可能误导读者。其实不确定的词有时候更能表达意境。罗马西塞罗说过:“翻译不是字当句对,而是保留语言的总风格和力量。”“按分量而不是按数量译词。”

原文: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1)徐忠杰译

Three cups of thin wine would utterly fail.

此译作里就用了确数表达,没有与原文原意形成同构,原作者是想指喝一些酒,但这层意思译者并没有表达出来。大部分的译者都采取了和原文一样的形式“two or three cups”,也有一小部分译者直接用“wine”本身这个单词,因为它本身就是不可数名词,其中的意境便让读者自己体验了,比如:

(2)刘国善、王治江、徐树娟等编译

What little warmth my sorry wine’s begetting.

在后半部分还出现了拟声词“点点滴滴”,原作也是延续了之前叠词的风格,前后有了呼应,那么译者在翻译的时候也都注意到了这个部分,用了拟声词,头韵或重复同构的方式将那种小雨滴滴答答的情境描绘出来。

原文: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1)任治稷、余正译

Dripping and trickling.

(2)贺淯滨译

Tick-tack, tick-tack.

(3)茅于美译

Drip, drip, drop, drop, in the evening.

3 结语

宋词在我国诗词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为了让更多的读者感受中国诗词的魅力,翻译则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翻译理论在译作中的应用,同构关系也成了近期的一个热点。为了更好地让读者了解中国诗词,那么语言和文化的同构就显得尤为重要。只有更好地了解作品本身,了解作品的背景、情感,才能更好地在源语言和目的语之间建立起同构关系,这样原作的意境和情感才能在读者中产生共鸣。

参考文献:

[1]Nida,Eugene A.and Charles R.Taber.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M].Leiden:E.J.Brill,1982:43~48.

[2]许渊冲.精选宋词与宋画:英汉对照[M].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2005:69~83.

[3]林语堂.扬州瘦马——林语堂中英对照丛书[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2:23~27.

[4]郦青.李清照词牌英译方法探微[J].民族论坛,2005,(4):102~107.

[5]董晖.李清照《声声慢》英译文之比较研究[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3,(3):67.

[6]陈海彬.李清照《声声慢》两英译本比较分析[J].赤峰学院学报,2009,(5):78~79.

猜你喜欢

声声慢译作许渊冲
元 日
诗译英法唯一人:许渊冲
what用法大搜索
“第三届许渊冲翻译大赛”英译汉原文
高中语文教学中文本细读的策略探讨
从“三美论”谈宋词翻译
从“三美论”谈宋词翻译
应是易安居士“憔悴损”
折桂令·客窗清明
SOME汉译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