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三亚历史文化遗产资源保护与开发的现状

2013-04-12李琦惠

海南热带海洋学院学报 2013年6期
关键词:崖城名镇三亚市

陈 诚,李琦惠

(琼州学院人文社科学院,海南三亚572022)

三亚地处海南岛最南端,是汉、黎、苗、回等多民族聚居地区,古称崖州,历史悠久。早在一万年前,就有人类在此生存繁息,[1]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开拓这片南疆沃土。在近两千年的历史上,三亚是海南岛琼南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和商品贸易的中心。漫长的历史进程,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环境给三亚留下了较为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资源,成为三亚历史文化发展的见证。当前,随着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建设富有文化内涵的国际知名热带滨海旅游城市已成为业界人士的共识。因此,科学地研究历史文化遗产资源保护开发问题,对于三亚的旅游业发展和提升城市的文化内涵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仅就近年来三亚历史文化遗产资源的保护与开发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对策。

一、三亚历史文化遗产资源概况及特色

据第三次全国不可移动文物普查统计,三亚市共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7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9处,不可移动文物点在册登记301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各1处。[1]三亚的历史文化遗产资源从类别划分,可分为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及石碑刻、近现代重要史迹与代表性建筑等五大类。

(一)古遗址类

考古发现,在旧石器时代,三亚就有了最早的原始人类,是海南岛内发现的最早有人类聚居并开发的地区之一[2],三亚境内古人类活动遗址主要有落笔洞遗址、亚龙湾沙丘遗址、番岭坡遗址、高村遗址、大茅遗址、长忱遗址等。

(二)古墓葬类

三亚发现的古代墓葬有14处,主要是穆斯林公共墓地和历史人物墓。穆斯林公共墓地以藤桥古墓群、梅山八人轿坡伊斯兰教徒古墓群、羊栏伊斯兰教徒古墓群为代表;历史人物墓主要有清代的何秉礼墓、何焕墓、林缵统墓、孙鸿业墓等。

(三)古建筑类

三亚的古建筑共有200多处,数量多,规模大,而且保存较完整,如崖州古城池、崖城学宫、迎旺塔、广济桥、护城河砖拱桥等最具代表性的古建筑。古民居在三亚古建筑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如崖城镇保平村就保存有明清代传统民居42处,是目前海南发现的规模最大、连片而建的明清民居建筑群,具有极大的保护价值。

(四)石窟及石碑刻类

三亚的石窟及石碑刻共有5处,始于宋代至现代,如小洞天石刻、慈禧“寿”字碑、落笔洞石刻、天涯海角石刻等。

(五)近现代重要史迹与代表性建筑类

三亚留存新民主主义革命以来众多革命先烈故居、革命活动旧址、烈士陵园、纪念性建筑物等。其中主要有:西沙海战烈士陵园、崖城革命烈士陵园、梅山老区革命烈士陵园、仲田岭革命烈士纪念碑、田独“万人坑”、何绍尧烈士墓、民国骑楼建筑群等。除此之外,三亚还有许多有关神话传说和历史典故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已成为三亚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重要资产。

三亚历史文化遗产资源具有较鲜明的地方特色,归纳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有的历史文化遗产资源丰富了我们对中国历史的认识。如落笔洞遗址的发现和发掘,是我国最南端的古人类文化遗址。该遗址出土的动物化石、人类牙齿化石、石器等对研究海南岛的古地理、古气候、古动物,特别是古人类的活动区域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它不仅丰富了对我国石器时代文化内涵和分布范围的认识,而且把海南人类活动的历史提早到一万年前。又如崖城学宫迄今已有九百多年的历史,是我国最南端的一座孔庙,是目前海南保存下来的级别最高、规模最大的古代官办学校(州学),见证了儒学思想文化在崖州的历史地位和作用,具有深远的教育意义和历史价值。再如藤桥古墓群,是至今为止在我国南方地区发现的年代最古老、规模较大、延续时间较长的穆斯林公共墓地,为研究海南回族的历史,古代海外交通史以及海南岛在我国古代海外交通史、通商贸易史上的地位、作用和研究伊斯兰教等文化传入海南的历史,提供了十分珍贵的文物资料。

二是有的历史文化遗产资源富有地域特色,为对相关历史时期的研究提供重要实证资料。如崖城镇现存的大量古民居建筑群,保存完好,其独特的建筑结构、群体布局形式,是三亚独有的,体现了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城市建筑的突出特征,有着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文化价值,为研究海南古代建筑史提供了实物资料。有的历史文化遗产资源在全国甚至是独一无二的,如小洞天石刻和天涯海角石刻是天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享誉中外的三亚文化旅游名片,为提高三亚乃至整个海南岛的知名度产生了重要了影响。

三是三亚在漫长历史的长河中也留下了众多名人足迹,如具有世界性影响的人物是唐代高僧鉴真、宋末元初女棉纺织革新家黄道婆,具有全国性影响的人物是南北朝时期我国南方百越族杰出的政治领袖冼夫人、唐代两朝宰相李德裕、北宋时的宰相卢多逊、南宋著名的抗金英雄赵鼎和胡铨等。这些具有影响力的著名历史名人,是三亚历史文化的亮点,丰富了三亚市作为著名旅游城市的文化内涵。

二、三亚历史文化遗产资源保护与开发的现状

近年来,随着三亚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特别是文化建设力度的加大,历史文化遗产资源的保护开发工作也呈现出发展的可喜局面。可以说,在历史文化遗产资源的保护开发工作方面,三亚市走在了海南南部各市县前列。

(一)历史文化遗产资源保护能力建设明显加强

一是政府加大资金投入。这几年来,三亚市在文物保护方面的力度,是史无前例的。据统计,整个“十一五”规划期间,全市文物保护经费共投入1635万元。现在历史文物保护经费纳入市财政预算,三亚市政府对文物保护经费给予大力支持,故而一些破败、损坏的历史文物古迹得到修复修缮,一批重要文物得到有效保护,为以后文物保护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基础。

二是科学编制保护规划。历史文化遗产是不可能再生也不能复制的特殊资源,一定要有效保护,科学规划。保护规划也是历史文化遗产资源保护工作具有法律效力的重要依据。2005年至2010年期间,三亚市文物保护先后编制了《三亚崖城镇文物保护规划》《三亚落笔洞遗址保护规划》。2012年6月,市政府又拨出专款50万元,委托广西文物研究设计中心编制《三亚藤桥墓群保护规划》。目前《三亚藤桥墓群保护规划》编制工作已启动,相关事宜正按有关程序推进。科学编制保护规划,使历史文化遗产资源的保护工作做到有规可循,依法保护。

三是邀请专家“把脉问诊”,助力三亚历史文化遗产资源保护。2012年7月,三亚市邀请了中国文物研究所原副所长黄克忠研究员,中国文物研究所原党组书记盛永华研究员,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原副院长总工付清远研究员,北京大学文博考古学院副院长杭侃教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驻北京办事处国际文化遗产保护官员杜晓帆博士,海南省博物馆馆长海南文史专家丘刚研究员,海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副院长、海南省南海区域文化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张一平教授,海南大学社会科学院研究中心海南文史专家、古建筑专家阎根齐研究员等专家到三亚、崖城古城实地考察。专家们对历史文化遗产资源保护与利用进行“把脉问诊”,提出的许多建设性、针对性的意见。

(二)历史文化遗产资源开发与利用工作卓有成效

三亚市在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资源的基础上,因地制宜,不断探索,走出了一条即有利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又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新路子,实现了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和经济发展的“两利目标”。如近几年来,小洞天摩崖石刻、崖城学宫、迎旺塔、崖州古城、民国骑楼街区、保平古民居等一批文物景点,已成为前来三亚的外地游客、外国游客参观的热点景观,从而带动了这些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三亚更是加大开发红色旅游资源,如:梅山老区烈士陵园、梅山革命史馆、仲田岭革命根据地烈士纪念碑、崖城革命烈士纪念碑、西沙海战烈士陵园等。这些开发建设得比较好的红色之旅景点和景区,吸引着岛内外无数的游客,每年“七一”期间,三亚出现了红色旅游热,在弘扬优良的革命传统和革命精神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3]20-21

(三)加强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传承三亚本土历史文脉

崖城镇和保平村是三亚市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也是目前海南省唯一名镇名村同在一镇的典型。如何做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保护工作,是三亚历史文化遗产资源保护与发展的重要课题。为了更好地保护和开发崖城国家历史文化名镇,2008年,三亚市成立了历史文化名镇保护管理委员会,强力推进国家历史文化名镇的保护和开发工作。2009年,三亚市正式启动了崖城历史文化名镇保护建设2010-2011年的八大项目,标志着历史文化名镇的保护和开发进入实质性阶段。经过三年多的修缮,三亚市崖城历史文化名镇首批崖城到保平道路改造工程一期、保平入口公路、骑楼街、文化街区、盛德堂和三姓义学、万代桥、崖城城门城墙、城南门前广场等8个项目修缮工作进展顺利。截止2013年年3月31日,8个项目累计完成投资1.57859亿元,2013年计划完成投资5000万元,首批8个项目预计2013年12月全部竣工。整个规划坚持历史真实性原则,做到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整体保护,合理利用,永续利用,居民参与,更好地还原了古崖州的自然和人文生态。可以说,这一批项目完成后,古城的历史风貌和公共基础设施将得到很好的恢复和改善。与此同时,目前《海南省三亚市保平村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已立项,根据规划,将对保平村历史建筑维修改造,一期工程项目于2012年底开工,建设内容包括修缮改造历史建筑12处,建筑面积3600平方米,项目概算总投资708.19万元。修缮工作预计2013年完成。三亚市通过加强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努力打造以崖州古城、水南村、保平村等为代表的“天涯文化”,使崖城成为三亚西线旅游发展的龙头、三亚文化旅游发展的新起点。

总体上来说,三亚在历史文化遗产资源保护和开发方面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对于提升三亚城市文化内涵是极为有利的,但与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相比,目前三亚的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现状也不容乐观。

一是群众保护意识淡薄,重视程度有待提高。如三亚很多具有典型意义的历史文物古迹,除因自然损坏、年代久远、抢救不及时等因素被破坏外,更多地是遭到人为的破坏,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建设性破坏。一些农民群众大都不知道这些历史文物的存在,更不知道其存在的重要性,保护意识也相对淡薄,使破坏历史文化遗产资源的情况时有发生,这对历史文化遗产资源无疑是巨大的损失。

二是有些历史文化遗址的保护措施并未真正落实,保护工作迫在眉睫。如作为三亚市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落笔洞遗址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田独“万人坑”,并没真正落实国家文物法规定的“四有”工作,目前基本处于无人管理状态。保护措施不到位,一方面导致政府的公信力下降,另一方面历史文化遗产资源保护工作也难于做到依法保护,文物法规成为一纸空文。

三是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面临诸多问题。以落笔洞遗址为例,虽然落笔洞遗址拥有独特的旅游资源,但是这些资源无法直接由多数游客来体验,因此必须通过建设、包装、推广才能成为消费者所认可的旅游要素,进而转换为市场优势。落笔洞洞穴面积仅140多平方米,仅仅以此作为依托开发旅游产品远远不够,必须匹配博物馆、休闲养生场所等设施,才能具备开拓旅游产品的条件。而且三亚20多年来一直以海洋旅游产品作为主打,在对开发历史文化遗址旅游产品方面欠缺一定的经验。

四是有些历史文化遗产资源仍然存在着缺乏统一的规划和合理的布局问题,有的资源的开发基本处于无序状态。如土地权属关系问题没有理清,成为三亚落笔洞遗址保护的障碍,对三亚的历史文化发展带来了负面作用。

三、保护与开发三亚历史文化遗产资源的对策

历史文化遗产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功在当今,利存久远,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是三亚经济社会建设和旅游业发展的重大机遇,三亚要提升城市文化内涵,必须将历史文化遗产资源的能量释放出来,以取得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为此,我们提出以下相关的对策:

(一)加强历史文化遗产资源的保护必须做到“两结合”

一是地方抢救挖掘与专家论证相结合。目前,三亚城市化进程加快,特别是房地产业异军突起,使历史文化遗产资源保护工作面临许多实际困难。因此,在发展房地产业的同时,应加强地方抢救挖掘与专家论证相结合,促进历史文化遗产资源的合理的保护。二是政府导向与民间参与相结合。为了增强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三亚市文物管理部门应开设相关培训课,比如针对历史建筑群相对密集的保平村,文物管理部门可以在农闲期间举办各种形式的学习培训班,通过宣传和学习,提高群众对历史文化遗产价值的认知度,增强保护历史文化名村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并对自愿参加学习培训的古民居居住者进行适当的补贴,奖罚分明,促进保护工作的健康有序发展。同时,文物管理部门要深入挖掘,摸清历史文化遗产资源的“家底”,对全市的历史文物遗迹遗址村落古宅及民间民俗艺术进行普查登记,建立档案,挂牌保护。

(二)加强历史文化遗产资源保护的执法力度

目前,三亚很多不可移动的历史文化遗产被践踏被破坏,与文物管理部门的执法力度不大有关。作为一个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较好的沿海城市,在保护、开发历史文化遗产资源时,不仅要出台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而且要加强文化立法,文化立市,以保证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各级职能部门要强化文物保护的执法力度,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三)要善于使用现代科技手段,对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资源进行深入加工、改造,以加强历史文化遗产的精神表现力、感染力以及市场竞争力

众所周知,对历史文化遗产的再现,离开现代先进的科技手段是不可能的,因此,对三亚市历史文化遗产资源的宣传,电子媒介也是我们必须应用的方式。历史文化遗产资源与自然资源不同,它属于观念形态,具有价值潜在性,它的物化表面所包含的内质和价值是及其丰富的。如山西古民居因以晋商文化为背景的电视剧《乔家大院》而蜚声全国,这对三亚开发历史文化遗产资源有借鉴意义。保平村作为三亚市唯一的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只有经过深度加工改造,才能将三亚历史文化遗产的价值进一步拓展开来。

(四)加强专业人才的培养

做好历史文化遗产资源的保护和管理工作,专业人才是必不可少的。目前,三亚市文博方面的人才很欠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历史文化遗产资源的保护和管理工作,例如市博物馆共有5人,专业人才仅1人,根本无法独立完成历史文物搜集、鉴定、管理等工作。有的历史文物景点管理人员只是负责日常勤杂,而缺乏专业知识。因此,三亚市有关部门应该通过各个渠道,加大从岛外引进人才的力度,落实专业人才编制,解决引进人才面临的住房、工资待遇的问题。同时还要加强与当地高校的密切合作,充分发挥高校专业人才的优势资源,为历史文化遗产资源保护和管理工作提供智力支持,使高校更好地为地方经济社会服务。

[1]三亚市文化广电出版体育局.三亚文物:前言[M].海口:海南出版公司,2011.

[2]崖城镇政府.海南十大文化名镇之—崖城镇[N].海南日报,2009-01-21(7).

[3]陈诚,汪海军.三亚红色旅游资源的开发现状分析及其对策[J].琼州学院学报,2012(1):20-21.

猜你喜欢

崖城名镇三亚市
564名镇干部常年“钉”在村里——石泉县开启“镇村工作一体化”模式
曲霞:汤包名镇 香飘四海
琼东南盆地崖城凸起三亚组一段油气成藏特征与勘探方向
崖城的旧时光
宋朝有四大商业名镇吗?
崖城13-4气田湿气贸易计量系统设计与应用
樱桃萝卜在三亚市试种试验
三亚市典型生态农业模式及其优化
基于规则的水资源配置模型在三亚市的应用
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要素初探——以河北怀来鸡鸣驿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