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关于“三农”问题的研究解析

2013-11-15

海南热带海洋学院学报 2013年6期
关键词:失地农民社科三农

陈 琛

(阜阳师范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安徽阜阳236037)

一、引言

农业是其他产业的基础和支柱,农民的稳定是社会稳定的根本,农村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来,“三农”问题始终是党中央关注的重点,特别是2004年以来,党中央连续七年出台指导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一号文件,下大力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代表国家社会科学研究的最高水平,具有为党和政府的决策提供参考意见的重要作用,其中的许多对策研究成果都纳入了党和政府的决策,并取得了明显效果。因此,中国“三农”问题的相关研究也得到了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有力资助,为“三农”问题的研究和解决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意见。本文通过对1993—2010年间立项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关于“三农”问题的项目进行统计分析,反映近18年来“三农”问题研究的学术轨迹,为关注“三农”问题研究的学者了解和把握“三农”研究的热点和发展趋势提供参考。

二、国家社科基金“三农”问题研究项目主题内容分析

国家社科基金“三农”问题研究项目涉及学科广泛,内容体系庞杂。通过对每年课题指南和项目研究内容的梳理和分析看出,1993—2010年立项的1594个国家社科基金“三农”问题研究项目按农村、农民、农业、“三农”问题综合研究等4个研究主题。(见表1)

表1 国家社科基金“三农”问题研究立项项目内容分类表

续表1

说明:“三农”问题本身具有很强的综合性,本文主要依据课题研究内容主要关注点进行分类,仅供参考。

(一)农村问题

解决农村问题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成功的关键。中国农村虽然有局部的繁荣,但在国际和国内市场经济的双重挤压下,中国农村孕育着社会、经济、和政治危机。“无论是实现全面小康,还是基本实现现代化,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就在农村。”[1]因此,国家社科基金关于农村问题的研究关注较多,1993—2010年间共计立项989项,占立项总数的62.05%。依据主要研究内容可分为以下几点:

1.农村发展与改革建设问题研究 这一研究主题立项270项,立项数量居各类主题之首,占立项总数的16.94。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金融服务的建设等都事关农村的发展与稳定,同时直接关系到全国的发展与稳定,农村的现代化程度直接影响到全国的现代化水平。

2.农村政治民主与法治建设问题 该类课题立项243项,占立项总数的15.24%。我国的基层民主建设自改革初期伊始已经经历了三十多年的历程,然而当前我国农村基层民主更多还只是停留在制度建设的层面上,“仅仅具有形式上的完善,真正的民主观念和民主思想并没有成为影响人们日常政治生活的主要因素。”[2]农村基层党组建设、村民自治、法治健全、干群关系、农民权益保护等都是影响农村稳定和繁荣发展的主要因素,因此,国家社科基金给予了充分关注。

3.新农村建设问题 2005年10月,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十一五”规划纲要建议》,提出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拉开帷幕。有学者指出,“要解决新农村建设问题,根本出路是发现和实现农村经济中自身的市场价值和产业价值,解放和培育农村经济中内在的生产力。”[3]国家社科基金号召哲学社会科学领域专家学者开展研究,探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的种种问题,主要包括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法制建设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和新对策。

4.农村保障机制 目前,城市居民大部分都已纳入了社会保障体系。然而在农村经济不发达的地区,农民还没有得到最基本的社会保障,目前,农村社会保障仍是中国社会保障建设中最薄弱的环节。随着市场化改革进程的加速,农村居民面临的风险日益增大,他们对社会保障的需求也日趋强烈,与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供给短缺形成较大的反差。因而,改革与创新农村社会政策体系,使之与农村社会建设乃至整体的社会建设相配套,是现阶段农村社会建设的战略重点之一。[4]为了适应深化社会保障体制改革的基本要求,实现国家多次提出的健全中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宏伟目标,国家社科基金对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发展和改革等问题进行了大量深入的调查研究。并从宏观的角度,就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立的必要性、存在的问题、实践中的区域差异、今后发展方向、对策和建议等方面进行了广泛的讨论和研究,该类课题立项117项,占立项总数的7.34%。

5.农村体育、思想文化建设问题 积极发展农村体育事业,改善农村体育设施,丰富农村文体生活,对于增强农民体质,提高农民的素质,增进邻里和家庭成员间的团结、沟通和友谊,对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和谐社会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农村思想文化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进农村和谐社会建设的思想保障和精神动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仅需要雄厚的物质基础,而且更需要有力的精神支撑和良好的思想文化基础,因此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实现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必须高度重视和加强农村思想文化建设。因此,提高农民思想道德素质、繁荣农村文化、正确引导农村宗教信仰、在农村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等,都是国家社科基金资助的重要课题。

6.农村人口健康与计划生育问题 农村人口问题是解决“三农”问题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因素。我国农村人口比例大,社会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传统婚育观念尚未根本转变,人口流动日趋频繁,一些农村计划生育家庭仍面临生产、生活和养老等方面的实际困难,稳定农村低生育水平的任务十分艰巨。因此,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仍然是“天下第一难事”,重点和难点依然在农村。国家社科基金在农村人口健康和计划生育方面资助了43项课题,重点研究了人口流动、养老保障、婚姻家庭等方面的内容,研究成果为解决农村人口健康问题和计划生育难题做出了重要参考。

7.城乡差别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不论是城市还是农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改善等方面都取得了重大成就。但城乡发展的不平衡问题依然突出,城乡差距相对来讲有所扩大,尤其是城乡收入的差距较大,其他表现在医疗、教育、失业保障、公用事业服务等方面。城乡差距扩大已经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突出矛盾。缩小城乡差别、增加农民收入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首要任务,它关系到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的稳定和我国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国家社科基金在如何缩小城乡差别、实现共同富裕方面做了积极探索。

8.农村教育问题 “农村的进步、农业的发展归根到底取决于农民的进步和发展,农民的进步和发展又取决于农民的教育,这是面向21世纪我国成人教育的一项重要课题。”[5]大力开展农村教育是解决农村落后的根本途径。国家社科基金在农村教育方面主要注重于农村教育设施、农村师资问题、农村义务教育等问题研究,该类课题立项25项。

9.乡村债务、税费改革问题 农村税费改革是党中央、国务院为解决“三农”问题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2000年以来,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高度重视,广大干部群众积极参与,农村税费改革试点稳步推进,2003年在全国范围内展开,取得了重要阶段性成效,基本实现“减轻、规范、稳定”的预期目标,有力地促进了农村各项改革和经济社会事业发展。但是,农村税费改革试点中存在的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诸如乡镇政府和村委会组织普遍陷入沉重的债务危机,“乡村债务问题是农村税费改革过程中诸多矛盾的焦点”,[6]这已经成为税费改革后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村社会稳定的一大障碍。同时还有农民负担仍然较重、相关配套改革滞后、农民减负的基础还不牢固等问题。因此,国家社科基金自2001年开始,在相关学科每年均设立了关于“乡村债务”、“农村税费改革研究”的课题指南,重点对乡村债务解决机制、税费改革试点、税费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等项目研究重点资助。

(二)农民问题

在“三农”问题中,农民问题是“三农问题”的首要问题。因此,关于农民问题的研究是国家社科基金重点关注的对象。1993—2010年间,关于农民问题的研究立项218项,占立项项目总数的13.68%。农民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以下几个方面:

1.农民工问题 农民进城就业成为农民工和农民变为市民,将伴随我国工业化、城镇化与解决“三农”问题的全过程。解决农民工问题既是一个紧迫的现实课题,又是一个较长的历史过程。农民工的生存发展、文化教育、婚姻家庭、农民工子女问题等都是与农民工紧密相关的社会问题,如何解决好这一系列的问题有着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国家社科基金在农民工研究方面给予重点资助,18年间资助了109项,占项目立项总数的6.84%,部分研究成果成为政府部门的重要参考。2010年我国提出要着力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国家社科基金在这一问题的研究上继续给予关注。

2.农民素质问题 所谓农民素质,是指农民应具备的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条件和能力。它包括思想道德水平、科学文化水平、劳动技术技能、身体健康状况等。“农民素质低,不仅影响先进科学技术在生产中的应用,使传统经济生产难以向现代生产转化,也影响农民对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的参与。”[7]当前农村存在大量的剩余劳动力,这些劳动力由于素质不高,很难在城市找到合适的工作,由此产生了系列社会问题。如何提高农民整体素质成为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国家社科基金主要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及农民素质提高方面进行了重点研究。

3.失地农民问题 创造条件,让更多农民离开土地,从而在工业化、城镇化的牵引下完成人口与资源的优势组合,打破农业、工业受制约的局面,这是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农民失地不仅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时代进步的需要。在推进城镇化的进程中,城镇化建设的力度越大,失地农民就会越多。失地农民是城镇化建设的支持者和贡献者,在城镇化进程中有不可估量的积极作用。同时,他们也是城镇化进程中利益的牺牲者。在当前整个社会就业压力增大、社会保障制度还不健全的情况下,土地一旦被征占,就意味着农民失去了基本生存保障,部分失地农民种田无地、就业无岗、低保无份,农民生计、社会稳定等一系列问题越来越突出。据专家测算,目前我国失地农民累计不少于4000万人,仅“十一五”期间每年新增失地农民约200万人,“十二五”期间还将持续。“正确认识与处理好失地农民问题,不仅有利于中国城市化的推进,更关系到社会公平和社会稳定,关系到城市化进程中和谐社会的建设。”[8]国家社科基金就失地农民带来的种种社会问题开展了深入研究,为解决失地农民带来的社会难题提供决策咨询。

4.历史时期的农民问题 以史为鉴是中国历史“经世致用”的优良传统,因此,为当代中国“三农”问题的解决提供历史经验和借鉴是历史学科的新时代的重要使命。国家社科基金在中国历史、世界历史学科设置了课题指南,该类课题立项16项,旨在探讨中外历史上如何解决农民问题的经验做法。

(三)农业问题

市场经济是以市场为导向、根据市场配置资源的经济形态,农业的购销体制不畅是农业不能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加入世贸组织后,如何应对国外的集约型农业的挑战?这将是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面临的严峻问题。国家社科基金关于农业问题资助课题368项,占立项总数的23.09%,课题主要分布在理论经济和应用经济学科中。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以下问题上:

1.农业发展问题 农业是农村发展的基础,农业的发展程度直接关系到农村的繁荣程度。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业生产取得了长足发展,粮食、蔬菜、肉、蛋、奶等主要农牧产品产量不断增加,不仅解决了十几亿人口的吃饭问题,也为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发展提供了大力支撑。但是,我国农业发展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因此,关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业现代化、生态农业、加入WTO后的中国农业等是国家社科基金重点资助的研究领域。

2.粮食等农产品问题 粮食是关系国计民生的特殊商品,确保粮食安全是中国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粮食安全不仅是经济问题,也是政治问题,国家社科基金在粮食问题、农产品安全问题、滞销问题、价格波动问题、出口问题、农资价格上涨等方面给予了较多关注,这些问题的研究对于解决“三农”问题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3.土地问题 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发展现代农业,必须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加强农业物质技术装备,健全农业产业体系,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增强农业抗风险能力、国际竞争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土地是“三农”问题的关键和核心,全会提出,要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健全严格规范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目前,农村土地存在许多问题,如新农村建设中的违规用地、土地买卖现象、土地征地补偿、宅基地使用等。国家社科基金从学理角度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为规范中国土地使用和健全土地管理制度提供重要参考。

(四)“三农”问题的综合研究

国家社科基金关于“三农”问题综合研究的立项项目为19项,主要涉及中国历史、应用经济、经济理论、人口学和党史党建等学科。“三农”问题本身就是一个系统而又复杂的问题,相互之间紧密联系,不可分割。从整体上考察“三农”问题有利于全面系统的开展研究,不会人为地将其割裂。有专家解析指出,一方面,农业、农民和农村问题之间存在着相互交织、彼此影响的关系。另一方面,农业、农民和农村内部也具有受多因素影响,从而应综合进行考虑的特征。因此,“我国的“三农”问题并不是单个要素、单个领域的问题,而是涉及多种因素、多个领域的系统性问题。”[9]

三、国家社科基金“三农”问题研究项目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通过对1993—2010年国家社科基金“三农”问题研究项目的统计分析,可以看出,国家社科基金“三农”问题研究项目紧扣时代和社会主题,对“三农”问题给予充分关注,及时为“三农”问题解决提供理论来源和智力支持,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在繁荣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同时也为我国“三农”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尤为宝贵的经验探索和规律总结。我们应该看到,国家社科基金“三农”问题研究项目还存在诸多问题和不足,需加以注意和改善。

(一)项目重复立项多,缺乏有影响的优秀成果

部分研究主题重复立项项目次数较多,资助意义不大。同时,缺乏有影响的优秀成果。通过对“国家社科基金优秀成果选介”栏目的检索发现,仅应用经济学科有关于“三农”问题的优秀成果简介,而其他学科则无优秀成果列入。因此,国家社科基金“三农”问题研究项目的立项研究质量急需提高,研究深度有待加强。

(二)各学科之间交叉融合性程度不高

目前来看,虽然国家社科基金“三农”问题研究项目在许多学科上都有立项,但从研究内容、角度和方法来看,各学科之间交叉融合性程度不高,“多学科”体现充分,但“跨学科”明显不足。“三农”问题的研究本身就是一个综合性、复杂性的系统研究,只有通过跨学科的研究方式才能够提高研究水平,多出成果、出好成果。《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指出,必须坚持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统筹城乡发展,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加大强农惠农力度,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和农民生活水平,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我们要鼓励各部门、各单位跨地区、跨系统、跨学科合作、协作与集体攻关。学术研究是一项全方位、关联性较强的群体性活动,任何封闭式的研究方式或方法对学术研究来说都是一种阻碍。我们要在事关全局的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的研究上从单兵作战、分门别类的研究为主向协作攻关、综合研究为主转变。鼓励不同单位系统之间积极进行合作与交流,互通有无、取长补短。

(三)新的领域研究滞后

目前,国家社科基金关于“三农”问题的研究已经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一些新的问题又凸显出来。如失地农民问题的保障问题,全国政协委员张元富在做题目为“建立和完善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体系”的发言时表示,据专家测算,目前我国失地农民累计不少于4000万人,要使农民得到广泛、持久、可靠的保障,必须建立政府主导的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体系。

(四)研究人员学术水平参差不齐,研究力量需待壮大

国家社科基金在培养和造就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人才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和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许多领军人物和优秀人才,就是在完成国家社科基金研究项目的过程中涌现和成长起来的。而从立项的国家社科基金“三农”问题研究项目重大项目和重点项目数量及比例来看,优秀学术人才队伍建设还有待进一步改善。同时要继续增加对青年项目的支持力度,使更多的青年学者能够在承担国家研究任务过程中,培养研究能力,提高学术水平,为“三农”问题的研究提供才智,为繁荣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而奋斗。

新中国成立60年以来,我国始终面临着化解农业、农民和农村问题的重大使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当前正在加快推进经济结构转化和社会结构转变,化解“三农”问题对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刘云山在2009年国家社科基金年度项目评审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说:“哲学社会科学战线要进一步增强责任感使命感,把握正确方向,发扬优良传统,坚持改革创新,继续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更好地为党和人民事业发展服务。”[10]新的10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时期,国家社科基金将进一步关注“三农”问题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为新10年的发展提供宝贵的意见和经验。

[1]陈锡文.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形势与“三农”面临的挑战[J].中国农村经,2010(1):4-9.

[2]杜仕菊,宋博.农村基层民主现状的政治文化分析[J].前沿,2010(19):22-26.

[3]张丽琴,冯春安.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综合视野[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6):96-98.

[4]李迎生,张朝雄.农村社会政策的改革与创新:一个三维分析框架[J].教学与研究,2008(1):18-23.

[5]李志远,朱建文.解决“三农”问题重在农民教育[J].农业经济问题,2004(7):70-71.

[6]李苏.乡村债务规模、结构、风险及原因分析[J].商业研究,2010(2):138-141.

[7]宋笑月.新农村建设与提高农民综合素质[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54-56.

[8]李飞,钟涨宝.人力资本、社会资本与失地农民的职业获得:基于江苏省扬州市两个失地农民社区的调查[J].中国农村观察,2010(6):11-21.

[9]高帆.中国“三农”问题的突围之途[J].学术研究,2009(12):59-65.

[10]刘云山.把握正确方向,发扬优良传统,坚持改革创新,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J].求是,2009(13):3-9.

猜你喜欢

失地农民社科三农
社科成果展示
数说2021“三农”新变化
商务部:多措并举惠“三农”
社科成果展示
社科成果展示
2020年“三农”十大新闻
40年,时光轴下的“三农”演进
西藏城郊失地农民市民化研究
人文社科
失地农民在土地征收中的救济失范及司法回应——以司法权的适度介入为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