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宋代风俗画的艺术成就简述

2013-04-12

关键词:风俗画人物画画家

董 明 慧

(河南师范大学 美术学院,河南 新乡 453007)

宋代风俗画的艺术成就简述

董 明 慧

(河南师范大学 美术学院,河南 新乡 453007)

由于社会的发展、绘画的功能的变化,宋代人物画的表现题材逐渐增多,除表现宗教人物、宫廷生活外增加了对广大平民生活的表现力度。绘画从陵墓、宫观、殿堂、寺院进入私邸、商号、酒楼,便于张挂的卷轴画逐渐取代大型壁画, 绘画的风格及表现技法也因题材的扩展而丰富起来。作为宋代人物画题材之一的风俗画也取得了无比辉煌的成就,直接影响了元明清插图画和年画的进一步发展。

宋代;人物画 ;风俗画 ;艺术成就

宋代人物画,在前代人物画已有重大成就的基础上又向前继续发展,进入了灿烂多姿的鼎盛时期,形成与唐代人物画并驾齐驱的新高峰,创造了中国古代绘画史上极其辉煌的篇章。由于社会的发展、绘画的功能的变化,宋代人物画的表现题材更加多样化,除表现宗教人物、宫廷生活之外,增加了广大平民生活的表现力度,绘画从陵墓、宫观、殿堂、寺院进入私邸、商号、酒楼,便于张挂的卷轴画逐渐取代大型壁画, 绘画的风格及表现技法也因题材的扩展而丰富起来。作为宋代人物画题材之一的风俗画也取得了无比辉煌的成就。

宋代人物绘画的题材选择表现在风俗画上有它自身的绝对优势。宋代风俗画以其广泛的题材,生动全面地再现了两宋的社会生活。《宣和画谱》记载:“盖田父村家,或依山林,或处平陆,丰年乐岁,与牛羊鸡犬熙熙然。至于追逐婚姻,鼓舞社下,率有古风,而多见其真,非深得其情,无由命意,然击壤鼓腹,可写太平之相,古人谓礼失而求诸野,时有取焉,虽曰田舍,亦能补风化耳。”郭若虚《图画见闻志》中也记载“田家自有醇氓朴野之真”。宋代的商品货币经济,曾孕育出前所未有的社会文明,这种文明绝不稍逊于欧洲中世纪晚期的繁荣。宋代风俗画正是对这种文明的真实写照,随着城市经济的繁荣,市民阶层的扩大,宋代风俗画题材更为多样。画家对市街、城廓、游艺、货郎、耕织、村牧、村医、村学、童戏等的细致描绘反映了社会对美术的需求和画家对社会生活的关注。虽然民间画工的绘画作品大多失传,但幸有许多画院画家也参与了对城乡风俗的描绘,使风俗画遗迹得以流传,我们可以从中窥探宋代社会生活的繁荣景象与宋代风俗画的特点。

宋代风俗画主要的表现对象是与人物相关的各项社会活动,涉及了市民生活的各个方面,总结下来无外乎有以下几种。

其一,表现城市生活的作品。这类作品以城市生活为主要描绘对象,表现市井生活和城市的繁荣景象,史籍所载此类画家有燕文贵、高元亨、叶仁遇等人。燕文贵(967-1044),吴兴(今浙江湖州)人。宋太宗时至汴梁(今河南开封),于街头卖画,被画院待诏高益发现并加以举荐,参加绘制大相国寺壁画,遂进入翰林图画院,甚受太宗赏识。燕文贵善画山水、界画及人物,还善于描绘风俗题材,曾画过《七夕夜市图》,表现北宋都城汴梁城内安业界到幡楼一带商肆。又画过《舶船渡海图》,在大不盈尺的幅面上,画出了海船樯帆槔橹的复杂结构和指呼奋跃的船夫活动,以及风波浩荡、岛屿相望的海景。燕文贵绘画创作中反映了宋代城市商业和远海航运相当发达的时代生活特色。据《图画见闻志》记载,高元亨,画院待诏,“京师人。工画佛道人物,兼长屋木,多状京城市肆车马。有《琼林苑》、《角抵》、《夜市》等图传于世”。叶仁遇“工画人物,多状江表市肆风俗、田家人物”。作有《淮扬春市图》,表现扬州交易市场中“土俗繁浩,货殖相委,往来疾缓之态,深可嘉赏,至于春色骀荡,花光互照,不远数幅,深得淮楚之胜”。提起此类画家与画作,必不可少的便是人所共知的张择端及其《清明上河图》。该作是描绘北宋时期东京市井生活的一幅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在中国乃至世界绘画史上可谓稀世奇珍,无上瑰宝。画家采用现实主义手法和全景式构图, 生动地反映了北宋首都开封舟船往复、商贾云集、飞虹卧波、店铺林立、人烟稠密的繁华景象和丰富的社会生活习俗风情,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清明上河图》描绘人物684 个,牲畜96 头,房屋122座,树木174 棵,船25 艘,车15 辆,轿8 顶,把当时开封郊外的一些田园风光,汴河繁忙的景象,船夫的紧张劳动,士大夫的悠闲自得,沿河两边房屋建筑的特色,店铺、酒店的繁华景象逼真地记录了下来,在北宋末的风俗画作品中具有典型的代表意义。

其二,表现乡村生活的作品。这类作品以广大农村的生产劳动、耕作纺织、娱乐活动为主要描绘对象,史籍记载此类画家有毛文昌、王居正、陈坦、杨威、李唐等人。毛文昌,蜀郡人,工画田家风物。有《江村晚钓》《村童入学》《郊居丰稔》等图传于世。他画的《村童入学》,“其行步、动止,拜、立、诵、写,备其风概”。王居正,大中祥符年间(1008—1016)人,擅画仕女,有《纺车图》传世,现藏于故宫博物院,绢本设色,纵26.1厘米,横69.2厘米。此画描绘两位农村妇女正在纺织,右边一村妇坐在小凳上,怀抱婴儿哺乳,身旁放置一架纺车,左手正摇轮。哺乳理应身向后靠,而村妇由于身兼二事,只能身向前俯,并微微拔腰。作者在处理这一形象时表现出了自己丰富的生活经验。前面一老媪,双手引着线团,脸上体现出体谅和爱抚。画面右侧绘有一个嬉戏的儿童,两位村妇之间则点缀一只小犬正在撒欢。背景绘着随风披拂的柳丝及几段粗硬的树干。画中人物荆钗蓬鬓,鹑衣百结,曲尽情状,面目如生,非常生动地描绘出一幅田家妇女辛苦劳作的场景,使观者完全可以从中真切地感受到当时农家生活的劳苦与充实,而与贵族士女的闲适迥异其趣。此图勾线细劲,纺车等都据实描绘,体现了北宋风俗画的较高水准。陈坦,“晋阳人,其于田家村落风景,固为独步。有《村医》、《村学》、《田家娶妇》、《村落祀神》、《移居》、《丰社》等图传于世”(《图画见闻志》卷三)。

现藏于故宫博物院的《耕获图》,绢本,淡设色,纵24.8厘米,横25.7厘米,签题为杨威所作。杨威是南宋名画家,擅长画田园风光。《耕获图》上并无款印,清代人仅凭绘画内容定为杨威所作,不足为信。此图见载于庞元济《虚斋名画录》,系南宋作品是毋庸置疑的。该画描绘了一座江南地主田庄生产劳动的场面,重点反映了种植水稻的佃客从耕田到收获的全过程。因该画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是我们了解宋代江南农业生产状况难得的形象材料,故被人民教育版初级中学《中国历史》教科书采用,以说明宋代江南农业生产发展的状况。《丝纶图》绢本设色,纵83.2厘米,横37.5厘米,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此画描绘了农家纺织的情景。苍茫的山林,山脚下溪水潺潺,溪边林中的几间农舍旁,几位女子正在纶丝,两个天真的幼童则在水边嬉戏游玩,生活气息十分浓厚。掩映在山林中的茅屋围以栅栏,近处的山石陡峭高耸,附岩壁而长的苍松枝干虬劲蟠曲,显示了劲松雄强的本色。画上有一首题诗:“素丝头绪长,羡居好安排。青鞋不动尘,缓步交去来。脉脉意欲乱,春春首重回。王言正如丝,只付经纶才。”对此画的画意作了很好的诠释。《蚕织图》,绢本设色,纵27.5厘米,横513厘米, 藏于黑龙江省博物馆,该图将江浙一带的蚕织户自“腊月浴蚕”到“下机入箱”为止的养蚕、织帛的整个生产过程描绘得淋漓尽致。该画由二十四个场面组成,用长房贯穿,每个场面下有楷书小字,注明内容。全卷场面宏大,共绘七十四人,翁媪长幼,皆服宋装。图中人物的神态举止,惟妙惟肖;桑树、户牖、几席、蚕具、织具等,均富有写真写实之风。

其三,尤其有特色的是宋代风俗画家以婴戏、牧童为主要描绘对象,甚至出现了以此扬名的职业画家,如擅画婴儿的“杜孩儿”和善画“照盆孩儿”的画家刘宗道。“杜孩儿,京师人。在正和间,其笔盛行,而不遭遇,流落辇下。画院众工,必转求之,以应宫禁之须”。“刘宗道,京师人。作照盆孩儿,以水指影,影亦相指,形影自分。每作一扇,必画数百本,然后出货,即日流布,实恐他人传模之先也”(邓椿《画继》卷六)。 苏汉臣(1094—1172),开封人,北宋宣和年间画院待诏。南宋绍兴年间复职,孝宗隆兴初因画佛像称旨,补承信郎,师刘宗古,工画道释人物,尤擅画婴孩,传世作品有《货郎图》《秋庭婴戏图》《杂技戏孩图》等。《杂技戏孩图》中所绘杂技艺人正施展绝技,口中唱词,手中击节敲鼓,两个小儿不觉被深深吸引住。人物情态刻画得真实自然,人、景、物在画中完美统一,传达着一种天真烂漫的氛围,表现出画家细致入微的观察力和游刃有余的艺术表现力。另有南宋李嵩《货郎图》也是此题材的精典之作。

总之,宋代人物画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之上,呈多元化趋势向高度成熟发展,在中国美术史上起着承上启下的桥梁作用。而其中的风俗画也有其不可逾越的成就,直接影响了元明清插图画和年画的进一步发展。

[责任编辑迪尔]

J204

A

1000-2359(2013)04-0187-02

2012-12-10

2010年度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10BF049)

猜你喜欢

风俗画人物画画家
英国风俗画和肖像画的崛起
走进鼎盛的唐代人物画
风俗人情 市井百态 古代风俗画漫谈
酷炫小画家
陆俨少人物画谱(九)
陆俨少人物画谱(二)
聪明的画家
小画家联盟
明天小画家
关于写意人物画的断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