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通过对外文化交流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思考

2013-04-12

关键词:文化交流话语权实力

谢 晓 娟

(辽宁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 沈阳 110036)

通过对外文化交流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思考

谢 晓 娟

(辽宁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 沈阳 110036)

对外文化交流是全球化的必然结果,也是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必然结果。随着中国文化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国的文化交流呈现出良好的态势。文化交流既推动了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也有助于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但是,在文化交流中,无论是文化交流的内容,还是文化交流的内涵以及文化交流的话语权方面都存在着不利于文化软实力的方面。因此,我们首先要确定自身的文化内涵和特征,并通过核心价值观的展示赢得良好的国家形象,赢得国际话语权,破解“中国威胁论”的难题。其关键是通过体制和机制的改革和创新为推动文化交流的扩大从而提升文化软实力提供制度保障。

文化交流;文化软实力;核心价值观

一、扩大对外文化交流是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途径

中国对外文化交流的历史源远流长。在中国历史上,对外文化交流与国家的总体实力呈正比例关系。一般来说,越是国势强盛,对外交流越是比较活跃;反之,越是国势衰落,越是实施闭关锁国的政策。在中国的历史上曾经有过盛极一时的对外文化交流的时期,也有过闭目塞听的历史时期。在中外文化交流中,中国的文化传入其他国家,对周边的国家如韩、日、越等产生深刻影响,也对17世纪、18世纪的欧洲产生了深刻影响。同时,西方文化在近代以来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也是极其深刻的。

与历史上中国的对外文化交流相比,当代中国对外文化交流呈现出鲜明的特征:一是政府成为对外文化交流的主体。目前,大多数文化交流活动和文化贸易活动是由政府组织的,或者围绕政府活动而展开,比较典型的是孔子学院的设立。大多数的孔子学院都是受国家汉办的委托设立的。二是全方位的途径与渠道。文化贸易、人员互换与交流、各种媒体传播、各种主题文化活动等都成为中国文化对外交流的载体。三是基于平等基础上的交流。目前的文化交流都是在平等的基础上展开的,至少在形式上是基于国家主权平等而展开的。四是对外文化交流中的“内”与“外”的地域界限日益模糊。“内”不仅局限于中国境内,“外”也不局限于外国境内。四是人民成为对外交流的主体,不仅承载着传递文化信息的作用,而且自身也享受到文化交流带来的成果。

对外文化交流在当代越来越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文明时代,在主权国家越来越趋向于以和平手段谋取国家利益的今天,文化已经成为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不仅有无形的吸引力,也有无形的影响力。在资源日益匮乏的时代,以文化为主题的文化产品也成为集约型产品,成为高附加值的商品。文化交流可以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获得社会效益。文化交流还是取得国际共识的重要渠道。通过文化交流,不同文化背景和文化特性的人们可以相互了解,彼此尊重,最大限度地达成共识。在文化交流的过程中,不同文化也在交流融合与碰撞中彼此相互推动,共同向前发展。

文化软实力是指一个国家核心价值系统的吸引力、一个国家公民行为模式上的凝聚力和一个国家传统典范及遗产的影响力以及一个国家文化传播体制的感染力[1]。文化软实力体现在国家层面是一个执政党倡导的意识形态的感召力和创新力,一个国家政府的治国理念、发展理念以及发展战略的影响力;文化软实力体现在民众层面是一个国家的民族精神、文明素养、科学创新的思维能力,以及对共同体的认同感;文化软实力体现在公民个人层面是每个个体的基本文明素养和良好的精神状态、道德风尚等。

在当代中国,文化交流正是通过文化活动、文化产品及文化人的精神境界展示当代中国意识形态的优越性和感召力,民众对国家、对民族和对执政党的忠诚及信任,公民个人良好的文明素养和良好的道德风尚等。也就是说,当代中国的先进制度、主流意识形态以及民族精神等通过文化交流的形式得以展现并在世界范围得以传播。同时,文化之间的交流也不可避免地对中国的精神生活产生巨大的影响。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具有了国际化的视野,接触到越来越多的人类社会创造的优秀文化成果,在思想境界、思维方式以及道德水准方面得以不断进步。总体而言,对外文化交流有利地提升了中国的文化软实力。

二、对外文化交流中不利于增强文化软实力的现象

当前,中国的文化交流呈现出良好的势头。随着文化地位和作用的提升,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深入和文化产业的发展,对外文化交流不断扩大,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不断增强。但是,文化交流中依然存在着诸多问题,除了在文化交流机制和传播技术方面的相对滞后以外,主要还有如下几方面的问题。

第一、文化交流中厚古薄今现象比较突出。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和文化遗产无疑是对外文化交流的主要内容。但是,再优秀的文化传统只是代表过去的辉煌。中国传统文化中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思想依然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但是,传统只是代表过去,而无法指向未来。在当前的文化交流中,厚古薄今的现象仍然较为突出。以技艺展示、古代叙事为主题的文化交流占据了很大的比重。“很多年来,我国输出电影以功夫片为主,出版物则偏重花草鱼虫、丝绸、茶叶、瓷器、武术等方面的内容。……更有甚者,20世纪80年代,一些在国际上获得较高评价的中国电影,其主题和基本内容往往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社会的阴暗面以及扭曲人性的揭示”[2]。造成这种情形的主要原因在于一些人试图通过遥远的文化追忆满足外国人的猎奇心理。而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很多人无法准确把握当代中国文化的核心内涵,一些人对自身文化显然信心不足。“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3]。在世界范围内不同文化相互交流、交融和交锋日益频繁的今天,更需要正视自己的文化,充分认识到自身文化的特色和本质内涵,从而展示中国文化的当代魅力和时代价值,提升当代中国文化的影响力和感召力。

第二、文化交流中的话语权问题。话语权是指“通过话语传播影响舆论,塑造国家形象和主导国际事务的能力。……话语权包括理论、思想、价值、理念、议题、政策、主张等。话语传播涉及‘说什么’、‘谁来说’、‘何时说’、‘怎么说’等环节。衡量尺度是‘说了算不算’”[4]。话语权指的是主导能力和影响力。随着新兴国家的兴起,新兴国家要求在国际事务中拥有更大的话语权,与此同时,拥有国际话语权的欧美国家不愿意放弃既得的国际话语霸权,围绕国际话语权的争夺也愈加激烈。中国作为新兴国家的代表,随着国际地位的提升和综合国力的增强必然对西方主导的国际话语体系提出自己的要求。但是,西方霸权国家对自身文明的优越感促使他们极力维护自身的话语霸权,对中国运用先入为主的思维定势进行诋毁,试图达到以西方的模式规范中国的目的。近年来,围绕人权、民主问题台湾和西藏问题以及某些突发事件,西方媒体依靠强大的技术手段,利用一些失实的歪曲报道,对中国形成强大的话语压制。而中国的文化交流中因为对国外受众的习惯、接收新闻的方式和语言的差异性不了解,或者宣传方式存在着问题等,导致没有形成强大的声音。

第三、文化交流中的国家形象塑造问题。国家形象是关于某一国家的各种信息的总和,集中了对一个国家的情感、判断等因素。良好的国家形象构成了一个国家软实力的重要资源。文化交流以其特有的功能承载着塑造国家形象的责任。如果说其他国家对中国的描述、推论等是一种他塑的话,那么,对外文化交流则是一种自我塑造。自我塑造一方面依靠本源的“自我”,向“他者”展示真实的“自我”,另一方面需要展示基于本源基础上的他者眼中的“自我”[5]。文化交流活动正是通过文化符号展示一个国家的良好形象。一个国家的良好形象不仅包括国家整体的制度魅力、意识形态的吸引力以及人们富足安康的生活等,还包括体现在每一个个体身上的良好品质和文明素养。当前,面对来自“他者”的对中国国家形象的定位,中国的文化交流更应该以正面宣传为主,扭转一些人对中国的误读和歪曲的认知,塑造中国的良好国家形象。

第四、影响文化交流的文化体制问题。文化体制问题是影响文化交流的根本问题。文化体制影响和决定了文化商品的数量、对外文化交流活动的规模以及文化交流的资金来源,也影响着对外传播硬件设施的好坏。在计划经济时代,国家对文化部门和文化单位实施统一管理,形成了国有经营性模式。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的今天,尤其是在2005年底中央下发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的指导下,文化体制改革得以不断推进。但是,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的任务依然十分艰巨,突出表现为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国有文化单位的发展的活力和市场竞争力不强的局面没有得到根本扭转,从而导致中国文化产品的“文化逆差”现象还很普遍,在国际文化产业的竞争中处于劣势的局面没有根本得到改善,非政府组织和民间团体在文化交流活动中的作用没有得到有效发挥,等等。

三、通过文化交流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需要注意解决的几个问题

如前所述,目前的文化交流中存在着制约或影响中国提升文化软实力的因素,因此,从文化发展的角度看,通过文化交流提升文化软实力需要着重解决如下问题。

第一、深刻认识自身文化的内涵和特征是开展对外文化交流的前提。在文化交流中文化,以什么面目示人,展示什么样的文化,这是文化交流的前提。众所周知,每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都会形成其独特的文化,从而显示出与众不同的特性。这些特性以隐形的或显性的形式存在于人们生活的诸多方面,影响着人们的行为方式和思维特征。在一个开放的时代,民族之间的文化影响也经常发生,从而在或者排斥或者吸纳异族文化的过程中维持或者推动本民族文化的发展。中国的先进文化经过了几千年传统文化的积淀,经过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洗礼,又吸纳了马克思主义和西方文明的精华,形成了当代中国的先进文化。当代中国的先进文化不是传统文化的现代翻版,也不是西方文化的简单复制,而是融合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结合了中国特色与人类社会先进文化成果的文化。当代中国的先进文化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体现了时代的先进性,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精神需求和理想追求。从这个角度出发,充分认知自身文化的特征和本质是文化交流的基本前提。任何厚古薄今、妄自菲薄、夜郎自大的文化认知都会陷入文化传播和文化交流的误区。

第二、通过文化表达形式的转换赢得自身的话语权。如前所述,国际文化交流中必然伴随着话语权的争夺。对话语权的掌握要建立在自身反思的基础上。在争取自身话语权的同时也尊重其他文化主体的话语权。在这个过程中,重点反思自身的文化宣传或者文化活动是否遵循了文化发展和文化传播的一般规律,是否尊重和充分理解了他国受众的接收心理和思维特点。因此,中国文化传播必须有一个话语体系的转换问题。话语体系的转换要从说教式的、口号式、空洞的话语体系转换为平等的、内涵丰富的、体现人文关怀的话语体系,同时要充分考虑到其他国家受众的接受能力和接受心理以及思维方式的独特性,有针对性地开展文化交流活动。如果话语转换不到位,就会出现交流障碍,从而无法实现预期的目的。

第三、国家形象塑造的核心是凝聚和展示中国的核心价值观。国家形象可以体现为强大的物质财富,体现为城市的繁华和硬件设施的完备,但是更主要的是体现出核心价值观的先进性和感召力、人民群体的凝聚力等。众所周知,文化商品承载价值观的内涵,价值观构成文化的灵魂。一些文化商品在愉悦身心、开阔视野、陶冶情操的同时也展示价值内涵、传递价值信息,这是文化特有的品性。

与历史上的中国相比,当代中国早已不是闭关自守的旧中国,不再是积贫积弱、军阀割据的旧中国,而是与世界文明日益融合的崭新中国,是一个逐渐强大起来,寻求和平发展的中国。在中国的发展中,不断形成而且推动中国进步的以马克思主义为核心的主流价值观念成为中国文化的核心。如何通过对外文化交流使更多的域外受众即使不身临其境也能感受中国,了解中国的核心价值观,应该成为文化交流的社会职责。西方的好莱坞大片、NBA的赛事、时尚期刊等等正是通过文化的表现形式展示了西方的核心价值观。因此,对外文化交流在尊重文化发展规律的同时,要赋予文化商品以丰富的价值观内涵,从而体现当代中国的核心价值观。电影的票房收入、电视节目的收视率、文化活动的数量、孔子学院的数量等等,都不能成为衡量文化交流成功的佐证。重要的是,文化交流既要展现传统文化的魅力,更要突出当代中国先进的核心价值观,既要展现普通中国人所特有的尚荣、知耻、修身、和谐等价值观,也要展示人类所共同追求的尊严、慈爱、怜悯、独立等价值观。

第四、文化交流要破解“中国威胁论”的困局。“中国威胁论”是伴随着中国的崛起在而在外国尤其是西方国家中普遍存在的一种观点。“中国威胁论”包括了“中国军事威胁论”“中国能源威胁论”以及“中国粮食威胁论”等论调。“中国威胁论”已经成为一些人尤其是一些政客的固定思维,不仅成为对华的政策工具,而且成为西方国家政党竞争与党派政治的工具。破解“中国威胁论”的困局不仅要求于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动,而且要通过文化交流的形式展示一个爱好和平的文明大国形象。通过文化交流活动,展示中国在处理国际事务中奉行的理性立场、中国人民爱好和平的文化心理以及中国外交上奉行的防御型外交策略等,从而增进国际社会对我国基本国情、价值观念、发展道路、内外政策的了解和认识,展现我国文明、民主、开放、进步的形象。

第五、完善文化“走出去”战略的体制和机制。文化“走出去”战略是在文化交流中主动采取的文化发展战略。当前,在推动文化体制改革的有利背景下更要加强文化“走出去”的体制机制建设。中共中央2011年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加快构建有利于文化繁荣发展的体制机制的发展目标。《决定》同时提出了推动文化“走出去”的发展战略的具体措施:支持主流媒体在海外设立分支机构,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外向型文化企业和中介机构,发挥非公有制文化企业、文化非营利机构的作用,支持海外侨胞积极开展中外人文交流,建立面向外国青年的文化交流机制等等。相信随着这些机制的建立和原有机制的不断完善,会推动中国的文化交流在更高层次上展开,并成为推动中国文化软实力提升的重要力量。

当前,一方面,文化竞争将成为未来国家竞争的新热点。这不仅由于文化贸易带来的巨大利润和经济效益,而且还由于文化可以成为一个国家吸引其他国家的主要因素。而西方国家始终不会放弃把中国纳入其自由主义国家体系的战略。其前提条件就是通过文化交流获得更多的对西方文化的认同。这种企图通常以两种方式表现出来,一种是对西方自由主义价值观的输入,一种是对中国文化包括主流文化的诋毁和贬低。因此,不排除西方国家利用一些突发事件或者通过一些文化交流活动诋毁中国国家的可能性。对此,我们要保持应有的警惕。另一方面,从发展的角度来说,文化间互相尊重是未来发展的大趋势。当前的文化交流是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展开的,由于各国经济上的相互依赖,以及文化贸易在国家贸易总额中比重的上升,文化交流必将在更大的范围内和更深的层次上展开。因此,各国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进行文化交流,和平竞争话语权应该是未来文化发展的总体趋势。因此,中国要树立平等的思想,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推动文化交流在更大的范围内、更高的层次上开展。

[1]王一川.理解中国“国家文化软实力”[J].艺术评论,2009(10).

[2]肖永明,张天杰.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视阈中的对外文化传播[J].现代传播,2010(5).

[3]刘云山.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J].红旗文稿,2010(16).

[4]张铭清.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指标:话语权[G]//张国祚.中国文化软实力研究要论选.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440.

[5]韩明.文化认知理论观照下的民族差异与汉语教育[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

[责任编辑张家鹿]

G125

A

1000-2359(2013)04-0108-04

谢晓娟(1964-),女,辽宁阜新人,辽宁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理论研究。

2013-03-29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09BKS024)

猜你喜欢

文化交流话语权实力
两岸赏石文化交流线上展览
以“春风化雨”的文化交流,加强两国“心通意和”
充满期待的中韩文化交流年
软实力致胜
实力抢镜
特殊时期中俄文化交流持续在线
中国如何争夺LNG市场话语权
提升文化软实力是当务之急
场上拼实力,场下拼表情,就这么拼了
应提升贫困群众话语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