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醒世姻缘传》是古代唯一一部农村长篇小说论*

2013-04-12刘洪强

菏泽学院学报 2013年6期
关键词:醒世姻缘传小说农村

刘洪强

(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山东济南 250014)

《醒世姻缘传》是古代唯一一部农村长篇小说论*

刘洪强

(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山东济南 250014)

《醒世姻缘传》故事主要是以山东明水村为背景,描写了大量的农村田园生活、地主奴役佃农、旱涝之际农村受灾的悲惨情况、地主中的明智之士平均分土地、农村乡绅做善事等,虽然小说中并没有出现一个正面的农民形象,但是《醒世姻缘传》仍然称得上古代第一部,甚至是唯一一部农村长篇小说,这在中国古代小说缺乏农村题材的格局下尤为难得,在题材上也是一个开拓。

《醒世姻缘传》;农村小说;中国文学史

中国从古到今都是一个农业大国,同时也是一个小说非常盛行的国度,然而历数中国古代小说却罕见一部写农村题材的小说(下简称农村小说)①,这就造成了农村小说的缺席。如朱正红先生分析了中国古代小说后说:“农村依旧是被文人遗忘的角落,农民形象依旧是小说中的空白。”[1]徐美恒先生认为:“在现代白话小说诞生之前,中国基本没有乡土小说。”[2]在这里,徐先生的乡土小说等同于本文所说的农村小说。李修生、赵义山先生主编《中国分体文学史·小说卷》说:“奇怪的是,在一千多种章回小说中,几乎没有以农村为题材的作品,连以描述起义为主要情节的一些小说,也很少见到农民的身影。”[3](P215)

揆之于古代小说的实际,我们认为这些论断是客观的,符合实际的。当然古代小说也会偶尔涉及到农村的。如《红楼梦》第15回写宝玉等到农庄,“凡庄农动用之物,皆不曾见过。宝玉一见了锹,镢,锄,犁等物,皆以为奇,不知何项所使,其名为何。”[4](P247)但这只是偶尔兴笔写到,根本不能称为农村小说。《歧路灯》中也写到义仆王中经营菜园:

浇水短工听说一声,便住了辘轳。女儿也放下改畦的锄,到井池边洗了手,自向屋内帮母亲去。王象荩拿出短工的饭,放在另一株柳树下。短工吃完,将所用碗箸向桶洗净,自觅一株树荫,展开布衫,枕了一个竹枕,呼呼的睡去。[5](P503)

把农家生活写得鲜活明秀,然而这样的描写实在是太少了。这样微量的描写实在不能称为农村小说。

那么中国古代小说是不是真的没有农村小说呢?笔者认为是《醒世姻缘传》。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醒世姻缘传》写了大量的农村生活,它的故事主要发生于武城县与明水村这两处地方,而且还写了大量的农村的人与事,因此可称为农村小说。关于此点,有不少研究者已经注意到了。如刘勇强先生说:“它对农村社会生活的描写也是对章回小说题材的一个大拓展。《金瓶梅》描写的是商人家庭,稍后的《红楼梦》描写的贵族家庭,而本书描写的却是乡绅家庭。农村的生活背景构成了小说的一大特色。”[6](P350)严云绶先生在《前言》中说:“有一些生活领域、人物形象,在《醒世姻缘传》之前,从来没有被直接地较为充分地描写过。例如,乡镇生活场景和农夫形象。作品具体地展现了大灾之年的农村图景:霪雨不停,夏粮不收,县官却仍然拚命搜刮,百姓们‘十分中的八分’不是被官府打死,就是饿死。”[7](P8)萧相恺先生《从〈金瓶梅〉到〈姑妄言〉〈红楼梦〉》说:“中国古代的小说家对农村的生活,每多隔膜,就是那被称作‘农民起义教科书’的《水浒传》,实在也没有真实的农村风貌的描写。这部《醒世姻缘传》,尤其是那‘后世姻缘’却相当细致地写了真实的农村,实在很值得称道。”[8](P129)以上先生均指出《醒世姻缘传》描写农村的特点,然而只有寥寥数语,并没有深入探讨这个值得深入开拓的问题,下面较为详细地论述之。

首先,故事发生在农村,详细描写了农村的风光。

小说第1回写晁源打猎就是在自己的雍山庄上,第19回写晁源在雍山庄上看人收麦子。“因起初割麦,煮肉,蒸馍馍,犒劳那些佃农”,这些都是典型的农村生产活动。小说从第23回后写晁家与狄家,其中晁家所有的事情几乎都发生在农村,而狄家发生的事情也有一半多发生在明水村。

小说最主要的是写明水村。明水村是一个远离县市的农村,“这个明水离了县里四十里路,越发成了个避世的桃源一般。这一村的人更是质朴,个个通是那前代的古人”。第24回用大量的笔墨写了明水村一年四季的景象。如春天:

立了春,出了九,便一日暖如一日,草芽树叶渐渐发青,从无乍寒乍热的变幻。大家小户,男子收拾耕田,妇人浴蚕做茧。渐次的春社花朝,清明寒食,无论各家俱有株杷紫荆海棠蔷薇丁香牡丹芍药,节次开来。只这湖边周匝的桃柳,山上千奇百怪的山花,就如锦城的金谷一般。

再如夏天:

挨次种完了棉花蜀秫,黍稷谷粱,种了稻秧,已是四月半后天气,又忙劫,打草苫,拧绳索,收拾割麦。妇人也收拾簇蚕。割完了麦,水地里要急忙种稻,旱地里又要急忙种豆。那春时急忙种下的秋苗,又要锄治。割菜子,打蒜苔,此边的这三个夏月,下人因忙的没有一刻工夫,就是以上大人虽是身子不动,也是要起早睡晚,操心照管。

再如秋天:

才交过七月来,签蜀秫,割黍稷,拾棉花,割谷钐谷,秋耕地,种麦子,割黄黑豆,打一切粮食,垛楷干,摔稻子,接续了昼夜,也还忙个不了;所以这个三秋,最是农家忙苦的时月。

再如冬天:

便是十月初一日,谢了土神,辞了场圃,是个庄家完备的节候。且这样满收的风景,也依不得这个常期,还得半个月工夫。到了十月半以后,这便是农家受用为仙的时节,大囤家收运的粮食,大瓮家做下的酒,大栏养的猪,大群的羊,成几十几百养的鹅鸭,又不用自己喂他,清早放将出去,都到湖中去了;到晚些,著一个人走到湖边一声唤,那些鹅鸭都是养熟的,听惯的声音,拖拖的都跟了回家。数点一番,一个也不少。那惯养鹅鸭的所在,看得那个该生子的,关在家里一会,待他生过了子,方又赶了出去。家家都有腊肉、腌鸡、咸鱼、腌鸭蛋、螃蟹、虾米。那栗子、核桃、枣儿、柿饼、桃干、软枣之类,这都是各人山谷里生的。茄子、南冬、葫芦、冬瓜、豆角、椿牙、蕨菜、黄花,大囷子晒了干,放著过冬。

之所以这样不厌其烦地大量引用原文,是因为这里确实描写了农村景象及农业活动,另外文笔又优美传神,颇能写出农村四季的特征来,这在其他古代小说中是没有的。

除了描写农村风景,第90回还引用农谚,就笔者所见,这在古代小说中还是破天荒的第一次②,这表明作者有丰富的农村生活体验。如“年年防俭,夜夜防贼”,俭,就是指年岁歉收。再如:

《月令广义》里边说道:“正月见三白,田公笑吓吓。”交过清明,麦苗长得一尺有余,甚是茂盛。雨雪及时,地土滋润。春耕完毕,棉花、蜀秫、谷、黍稷、稻,都按时布种,雇人锄田。交过四月,打到人腰的麦苗,一虎口长的麦穗。农书说道:“谷三千,麦六千,便是十分的收成。”

农家说道:“撺火秀麦也要雨,拖泥秀谷也要晒。”只因淫雨不晴,将四乡麦子连秸带穗,弄得稀烂,臭不可当;蜀秫、棉花、黍、稷、谷、稻之类,著水浸得如浮萍蕴草。夏麦不收,秋禾绝望,富者十室九空,贫者挨门忍饥,典当衣裳,出卖儿女。看得成了个奇荒极歉的年岁。

这样细致的描写绝非泛泛而谈,非亲身体验农村生活者不能道,这就使小说的描写有了不一般的意义。

其次,小说写了大量的农业活动,刻画了农村各个阶层。

毛泽东同志在划分农村各阶层时认为:“我以为地主是以收租为主;富农是以雇工为主,自己参加劳动;中农是以不出卖劳动力为主,经营自己的土地;贫农是一定要出卖劳动力,靠自己的土地不够生活;雇农完全出卖自己的劳动力,没有土地。当然,这是指它们的主要标志。”[9](P24)

需要指出的是,由于中国小说主要是在市民文化的基础上产生的,所以几乎没有写农村的小说,遑论写地主、富农、佃农,《醒世姻缘传》就刻画了地主、富农等形象,这是古代小说中也是第一次。

小说第一个主人公晁源就是个地主。第19回写他在庄上看佃农收割麦子就可为证,他还通过半买半骗的手段购置了大量的土地。晁源死后,他母亲的主要生活来源就是收取地租,这在小说中有明确的记载。

而狄希陈的父亲是典型的富农。他除了种地外,还经营一个小店。第63回“狄希陈虽是生长富家,却是三家村的农户” 与“狄员外夫妻原是务农之家”,就说明了这一点。第25回狄员外说:

别处的人谁肯离了家来这里开铺?敝处本土的人,只晓得种几亩地,就完了他的本事,这赚钱的营生是一些也不会的。即如舍下开这个客店,不是图在饭食里边赚钱,只为歇那些头口赚他的粪来上地。贱贱的饭食草料,只刚卖本钱,哄那赶脚的住下。

这段说明了狄家也是务农为主,而且整个村庄的人也是“只晓得种几亩地”。

小说第58回描写了狄希陈一家的田园生活:

今日咱家烧新烧酒哩,我今又买了几只螃蟹,又买了两个新到的活洛鱼,咱再叫他们拍椿芽,畦里寻蒜薹去,咱再叫人去请了你爹来,咱爷儿四个在葡萄架底下尝酒。再把你姑娘也抬了他去,叫他听著咱说话,看著咱们吃酒。

读这样的情节,浓郁的生活气息扑面而来。

小说另一个主人公狄希陈虽然买了个成都府经历的官,但只做了三四年官,最后又回到明水村,做他的富农了。

狄希陈原是故旧人,宦囊也看得过了;住在远村,恼不著里书甚么。只欠不下官粮,其余甚么杂役差徭也轮不到他身上。又将原旧祖房拆了,尽行翻盖。

晁源的母亲晁夫人的娘家也是富农,“那晁夫人虽是富翁之女,却是乡间住的世代村老”。

除了地主富农,还写了中农,按照毛泽东的定义,中农就是耕种自己土地的农民。如晁无晏与晁思才等人,他们有自己的地,依靠种地维持自己的生活。他们每个人至少有五十亩地,因为这是晁夫人分给他们的。

不过中农与富农的界限也难以区分。晁夫人家的仆人晁书虽然是个仆人,但是他家至少有“两顷地连城里房子,算着差不多值一千二三百两银子”,似乎晁书算富农与中农都可。

小说还写了贫农与雇农。这在小说中常用“觅汉”、“长工”或“短工”来称呼,他们就是贫、雇农。其中“觅汉”就出现了73次!如:

狄宾梁家的觅汉李九强,叫他往仓房里量出稻子来晒,因他久在家中做活,凡事都也托他,不甚防备;况那一年得了杨春那二十两银子买了地,靠了大树,绝不沾霜,耕耘锄种,俱是狄家的力量,打来的粮食,春放秋收,利中有利,成了个觅汉中的富家。

这个李九强就是一个贫农,后来慢慢变富。小说第26回:

再是那些觅汉与人家做活,把那饭食嫌生道冷,千方百计的作梗。该与他的工粮,定住了要那麦子菉豆,其次才是谷黍,再其次冤冤屈屈的要石把黄豆;若要搭些蜀秫黑豆在内,他说:“这样喂畜生的东西,怎么把与人吃?”不是故意打死你的牛,就是使坏你的骡马,伤损你的农器,还要纠合了佃户,合你著己的家人通同了,抵盗你的粮食。又说那些替人做短工的人,若说这暑伏天气,赤日当空的时候,那有钱的富家,便多与他个钱也不为过;只是可恨他齐了行,千方百计的掯索;到了地里,锄不成锄,割不成割。

这些虽然有歪曲佃农之嫌,不过却是贫、雇工生活的真实写照,这在以前小说中也是没有的。

与现当代文学中相似,《醒世姻缘传》中也有类似“乡下人进城”的描写,开后来《陈奂生上城》等小说的先声,形象生动地刻画了乡下儿童到了城市那种欣喜激动的场景,如第37回:

这班后生都是外州下县的人,又生在乡村之内,乍到了省城,就如上在天上的一般,怎拘束得住?先生道:“我就管住你的身子,你那心已外驰,也是不中用的。凭你外边走走,畅畅文机;只是不可生事,往别处胡走。”这四个人得了这道赦书,海阔从鱼跃,天空任鸟飞,从鹊华桥发脚,由黑虎庙到了贡院里边,毕进指点著前后,看了一遍。又到了府学里边,看了铁牛山,从守道门前四牌坊,到了布政司里面;由布政司大街各家书店里看过书,去出西门,到跑突泉上顽耍了一大会,方才回步。

《醒世姻缘传》的农村阶层除了以上几种,还有一个较为特殊的乡坤阶层。

小说写了由于旱涝而挣扎在死亡线上的广大农民。中国农村是靠天吃饭,尤其在古代,如果发生旱涝,农村比城市等更先受到威胁。这时的农村中的乡绅就做一些慈善事业,如第32回“女菩萨贱粜赈饥 众乡宦愧心慕义”写晁夫人带头把粮食分给嗷嗷待哺的村民:

这等时候,那个庄上不鼠窃狗偷?那个庄上不打家劫舍?那个庄上不饿殍枕藉?惟晁家这两个庄上,也不下六七百人家,没有一家流移外去的,没有一人饿死的。本处人有得吃了,不用做贼;外庄人要来他庄上做贼的,合庄的老婆汉子就如豺狼阵的一般,虽然没有甚么坚甲利兵,只一顿叉把扫帚撵得那贼老官兔子就是他儿。那邻庄人见他这庄上人心坚固,所用者少,所保者大,那大姓人家也只得跟了他学;所以也存住了许多庄户。倒只是那城里的居民,禁不得日日消磨,弄得那通衢闹市几乎没了人烟。

明清之际乡绅参于地方事务,做了许多于民有利的事情。如明代袁黄说:“弟田租不多,每岁量除三分之一,为行义之资,先将族人之读书者,与贫而不能婚葬者,量助若干。次将亲友之贫者,存而衣食不能自给,没而子孙不能自立者,皆薄有所助。次又将乡里贫民,每岁放粮以济其乏,次施棺木,周给无力津送之家。”[10](P450)

第三,毛泽东认为,中国革命的问题是农民问题,而农民问题就是土地问题。《醒世姻缘传》以大量的笔墨真实地反映了农村土地兼并、买卖及分土地等事件。

写到地主兼并农民的土地,如晁源活着时采用强取豪夺连哄带骗的手段买地。小说第22回写:

晁夫人道:“这些地都是我在任上时候,是我儿子手里买的。可不知那时都是实钱实契的不曾?若你们有甚么冤屈就说,我自有处。”这些众人们各人说各人的,大约都是先借几两银子与人使了,一二十分,利上加利,待到了十来个月,连本钱三四倍的算将出来,一百两的地使不上二三十两实在的银子;就是后来找系甚么,又多有准折;或是甚么老马老驴老牛老骡的成几两几十两加算,或是那浑帐酒一坛,值不的三四钱银子,成八九钱的算帐;三钱银买将一疋青布来,就算人家四钱五分一疋;一两银换一千四五百的低钱,成垛家换了来放著,一吊一一两银子给人;人有说声不依的,立逼著本利全要,没奈何的捏著鼻子捱。

还有农民因为种种原因就把土地卖给别人。如第9回晁源之父为了科举把儿媳妇的地卖了二十亩,第48回李九强因为与人发生争吵而卖地等。

小说最有意义的是,它写了土地所有者中的有识之士把多余的土地分给贫下中农。小说第22回写晁夫人半是因为族人争地的压力半是出于善心,把不少土地按原价退还给原主而且把她自己的地无偿分给自己的族人。

晁夫人又接道:“我意思待把老官屯可可的是四顷地,每人五十亩,分给你八家子耕种著吃,也是咱这一枝有人做官一场。我总里是四顷地,该怎样搭配著分,你自家分去。一家还与你五两银子,五石杂粮,好接著做庄家。”

我们认为,这不单单是晁夫人的观点,其实也是作者对土地问题的思考。正如徐朔方先生指出:“《醒世姻缘传》的第二十二回实际上是在伟大民主主义革命家孙中山提出平均地权主张之前,和平地进行土地改革的一次书面上的尝试。不管作者是否意识到,小说以它的形象指出:只有解决土地问题,才能从当时动乱的末世重新回到西周盛世。”[11](P764)徐先生还指出:“(土地问题)保留在《醒世姻缘传》中,这在中国古代小说史上是独一无二的存在,也是它作为社会问题小说的立足点。……单凭小说对现实土地问题的及时反映,作为社会问题小说的《醒世姻缘传》在中国小说史上就占有它的一席独特的地位。”[11](P761)

确实如此。把该小说作为社会问题小说自然是对的,不过改为农村小说似乎更为切题。

总之,把《醒世姻缘传》看成一部农村小说是合乎实际的,这在古代小说中弥足珍贵。它描写了广阔的农村,写了大量的农村人物如富家地主等,诚然小说并没有浓彩重墨刻画一个正面的农民形象,但是它仍然不失为一部有深刻价值的农村小说,从它反映农村及土地问题的深度与广度来说,这在中国小说史上是独一无二的。

我们知道,《金瓶梅》与《醒世姻缘传》是中国两大优秀的世情小说,它们联系密切且有重大区分,其中一个重要区别就是,前者基本上反映的市民生活,而后者基本上反映的农民生活,而且后者在古代是空前绝后的,直到五四以后鲁迅等人的乡土小说才又开始重视反映农村。

《型世言》中《八两银杀二命 一声雷诛七凶》写阮胜、劳氏生活困苦。刘勇强先生认为“这样充满同情地描写农民生活,在其他话本小说中是很少见的”[6](P311)。其实,《醒世姻缘传》的出现可以说填补了这方面的空白。

因此我们可以说,《醒世姻缘传》是中国古代唯一一部农村小说。

注释:

①农村这个词出现并广泛被用是在近代,在古代少用,但是农村作为实体却早就存在,为了称呼方便且与当下接轨,本文用农村此词来表示广大农民所居住的村庄。

②当然在古代文言小说中,农谚也有一些,但它们的出现与农村生活没有联系,只是作者作为一种资料或方言而采取或保存,关于这些小说的农谚,可参见黄建宁《笔记小说俗谚研究》(人民出版社,2011年)的相关部分。

[1]朱正红.论中国现代小说农民形象系列的独特地位[J].广东社会科学,1991,(3).

[2]徐美恒.现代乡土小说兴起的社会变革意义[J].新疆大学学报,2006,(3).

[3]李修生,赵义山.中国分体文学史:小说卷[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4]曹雪芹.红楼梦[M].济南:齐鲁书社,1994.

[5]李绿园.歧路灯[M].济南:齐鲁书社,1998.

[6]刘勇强.中国古代小说史叙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7]西周生.醒世姻缘传[M].济南:齐鲁书社,1994.[下引本书不出注].

[8]萧相恺.从《金瓶梅》到《姑妄言》《红楼梦》[G]//傅光明.在现代文学馆听讲座:点评《金瓶梅》.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7.

[9]毛泽东.关于农村调查[M]//毛泽东农村调查文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10]袁黄.与陈颖亭论命书[M]//《游艺塾文规》正续编.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

[11]徐朔方.论《醒世姻缘传》及其和《金瓶梅》的关系[M]//徐朔方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3.

(责任编辑:王建)

MarriageStoriestoAwakenMenistheOnlyRuralNovelinAncientChina

LIU Hong - qiang

(Literature College, Shandong Normal University, Jinan Shandong 250014, China)

Taking Mingshui Village of Shandong Province as the background, the stories ofMarriageStoriestoAwakenMendescribe a large number of rural pastoral, landlords enslave tenants, the sad condition of drought and flood rural affected, the landlord’s wisedom of dividing land averagely, rural gentry to do good deeds, etc.. Although a positive image of farmers does not appear in the novel,MarriageStoriestoAwakenMenmay still be called the first, or even the only a rural novel, it is especially rare under the pattern of the lack of rural subjects in Chinese ancient novels, is also a development on the subject.

MarriageStoriestoAwakenMen; rural novel; Chinese Literature History

1673-2103(2013)06-0057-04

2013-10-10

刘洪强(1974-),男,山东新泰人,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讲师,文学博士,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

I207.419

A

猜你喜欢

醒世姻缘传小说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那些小说教我的事
《醒世姻缘传》清人薛景泰批语辑考
《醒世姻缘传》中晁氏家族贪婪心性论析
《醒世姻缘传》中“俗典”的叙事功能和文化意义
在农村采访中的那些事
赞农村“五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