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谜语的社会文化分析

2013-04-12汪化云

关键词:繁体字字谜谜底

汪化云

(浙江财经大学 人文学院,浙江 杭州310018)

谜语是人类智慧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具有鲜明的地方色彩和时代色彩,往往反映出一个地方特定时期的历史、地理、民俗、文化、方言等方面的特色。随着社会的发展,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进步,人们劳动、生活方式的改变,一些传统的谜语对于年轻人来说显得十分费解。因为这类谜语中反映的客观事象,年轻人要么完全不了解,要么一知半解,这就使得很多谜语的谜底在他们看来比较陌生。这种现象说明,一些口传的谜语将会随着社会的发展、随着老年人的逝去而逐步消亡。

本文主要以曾经流行在湖北省黄冈县的部分谜语为例,简述其难以猜透的三个类型,揭示其文化价值;希望能反映某些传统谜语已经或即将消亡的事实,引起人们抢救、记录的注意。

一、劳动方式的发展导致的谜语费解

劳动方式的改变,意味着以旧时的劳动和劳动工具为基础构成的谜语行将消亡。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的发展逐步进入了快车道;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的30多年,社会的发展更是突飞猛进。于是,机械代替了手工,大工厂代替了小作坊,一些传统的劳动方式发生了改变。对于年轻人来说,旧时的某些谜语就变得有些费解了。例如湖北黄冈县、安徽宿松县的谜语:

1.天上一个丁丁鸟,地下一个丁丁窠。伸手去摸窠,又怕丁丁啄。

2.伍员领兵到长沙,长沙兵马多如麻。关上城门打一仗,撇开长沙捉白虾。

3.猴子猴,坐碓头,吃白米,吐(音“鲁”)猪油。

4.我打个谜子你猜(音“才”),你从我头上翻过来。

例1的谜底是“舂碓和拨碓(用手翻动碓臼中被舂的粮食)”。但是在宿松县乡村,30年前人们加工粮食就普遍使用机械了,谜语中的劳动场面只有40岁以上的人们还依稀有些记忆。例2的谜底是“炒米泡”,描述的是黄冈县农村过年前把“冻米”(糯米蒸熟晒干)拌沙子在锅里炒熟,然后筛去沙子的过程。现在的年轻人一般是买小食品吃,在自己家里炒米泡“办年(置办年货)”已经不多见了。例3的谜底是“旧式轧花机轧棉花”,这种劳动工具和劳动过程现在根本看不到了。例4的谜底是“使用连枷(由一个长柄和一组平排的竹条构成的农具,用来拍打谷物使脱粒)”。由于上述现象和事物或者不存在,或者极为少见,所以,与之相关的谜语对年轻人而言就显得陌生起来,面临着被淘汰的命运。

如前所述,谜语具有其地方特色,有些谜语须用方言表达、理解。而普通话的大力普及,弱势方言构成要素的濒危(汪化云2013),使这类谜语显得极为费解:

5.又甜(填)又辣(纳),吃不得又少不了它。

例5的谜底是“‘修’鞋底和纳鞋底”:把“壳子”(将破布用浆糊层层粘起而形成的袼褙)叠起垫平,这就是与“甜”同音的“填”,即所谓“修鞋底”;当地方言有入声调类,来母、泥母与今洪音相拼则n、l不分,故“纳鞋底”的“纳”可以用“辣”来谐音。这种基本消失了的劳动现象,借助方言同音字而构成谜语,年轻人猜度时更要多费一番周折。

有些系列谜语,由于开头一条的谜底是已经基本消失了的劳动工具或劳动现象,令人难以猜出,导致后面的几个谜语都不好展开猜下去:

6.黄细牛儿,包铁角,弄儿里走,弄儿里捉。(谜底:梭)

说是梭,就是梭,只走平路不走坡。(船)

说是船,就是船。两头落地中间悬。(桥)

说是桥,就是桥。里长骨头外长毛。(鸡)

说是鸡,就是鸡。早朝东,晚朝西。(向日葵)

说是葵,就是葵。只抬出,不抬回。(棺材)

例6第一条谜语的谜底是“旧式织布机中的梭子,包有铁尖”。但是,男耕女织早已是昔日的记忆,因此这条谜语人们难以猜出。只有告诉谜底,后面的谜语才能接着猜下去。

二、生活方式的改变导致的谜语费解

社会的发展往往导致人们的生活习俗、生活用品发生变化,这也导致了以之为基础构成的谜语行将消亡。近30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有大批农民进入了城市。他们往日在农村的生活方式、生活用品当然会有所改变,仍然生活在农村的人们也自觉不自觉地跟着发生了一些变化。因此,许多以旧有生活习俗、用品为基础构成的谜语,就令年轻人费解了。这包括两种情形。第一,是生活习惯改变导致的相关谜语费解,如黄冈县的谜语:

7.细脚细手细丁丁,细吹细乐到南京。南京地界都走过,走到烟铺才转身。

8.木将军造反,杀进皮州城肉州府内。叫伍员拿银枪一根,将木将军赶出城门。

9.它在人窦里(里面),人在它窦里。人在路上走,它在土窦里。

10.我在床上睏,你在床下躲。我一翻身起来,你就跑来咬我。你不松口,我就不松手。

例7的谜底是“熏蚊子”,是从对蚊子描述的角度,叙述从前农民在晚上用湿稻草熏蚊子的情景。如今各种无烟熏蚊用品的普及,使得这种污染环境的现象基本上绝迹了。例8的谜底是“挑刺”,所描述的现象从前在农村里极为常见。但现在劳动保护的条件好多了:有了各种各样的手套、鞋子,脚手被蒺藜等扎进从而请人剔出的现象少多了。例9的谜底是“胞衣和处理胞衣”。在从前的黄冈农村,新生儿的胞衣是必须用瓦罐装上(谓之“衣胞罐儿”)埋入土里或扔进池塘里的——据说这样做孩子才好养;但20世纪60年代起农村推行新法接生,胞衣都被医院及时处理了,因而这个习俗从20世纪70年代起就基本消失了。例10中描述的男性小便时使用夜壶的现象,现在极为少见,市面上甚至都很难买到夜壶。生活习惯的改变,使得相应的谜语难以猜出,面临着淘汰的命运。

第二是日用品的改变导致的谜语费解。从前的一些日用品已经或者行将淘汰,以之为谜底的谜语就令年轻人费解,自然面临着被淘汰的命运。如例11的谜底“火钳”,例12的谜底“草鞋”,现在在城镇甚至在一些乡村都已经很难觅其踪迹了,其谜语的费解是显而易见的:

11.高脚狼康(“康”变读为阳去声),两个耳朵朝上。

12.少时青青老来黄,敲敲打打配成双。陪君千里无情义,弃旧怜新抛路旁。

此外,一些传统食品被淘汰,以之为谜底的谜语也淘汰了。例如黄冈县1966年前在中秋节给小孩吃的“月亮糕”,就被五花八门的月饼所取代,月亮糕以及以之为谜底的谜语就都消亡了。

三、文字和文化的演进导致的谜语费解

文化的迅速变异是20世纪50年代以来极为突出的现象,尤其是文革十年对汉民族传统文化的全面否定,使得很多汉族的年轻人对自己民族的传统文化比较陌生,这也导致了某些谜语的陌生化。这类谜语主要有两类。第一,字谜。字谜对于汉字的学习是有帮助的,但由于汉字简化,黄冈县及其周边流行的一些以繁体字为谜底的谜语,就令年轻人几乎无法猜出:

13.四四方方不透风,十字在当中。要作田字猜,一窍也不通。

14.一字七笔不出奇,冇(没有)横冇直(竖)冇钩提。

15.蒋介石脚下无部将,二师长各徛两旁,白崇禧围在中央,李宗仁无子而亡。

16.园中花,化为灰,夕阳一点已西坠。相思泪(音“利”),心已碎(音“气”),空听马蹄归,秋日残红萤火飞。

例13的谜底是“亞(亚)”,例14的谜底是“災(灾)”。例15是20世纪50年代初的产物,对国民党政治人物颇多骂詈揶揄,其“师”谐“丝”(即形近绞丝旁者。普通话zh、z组声母拼开口呼的字,当地都读z组声母),谜底是“藥”(药)。例16颇有文学色彩,其谜底为“蘇(苏)”。对于从小就学习简化字并且在简化字氛围中长大、认识繁体字不多的大陆年轻人来说,这类谜语猜起来当然费劲,其淘汰是极有可能的。一些系列字谜也因为谜底中有繁体字而令猜谜者难以展开,如谜底为“特来讨烟”的谜语:

17.牛系寺门前,两人坐树边。言寸不言谢,火土上西天。

其中“來討煙”三个字的谜底都是繁体字,很多年轻人根本就猜不全。此外,有些字谜的谜底虽然不是繁体字,但是其部件涉及繁体字,也使得猜谜困难:

18.待月西厢一寺空,张生取救去求僧;崔莺失去佳期会,可恨红娘不用功(工)。

这个以《西厢记》人物为基础构成的字谜,谜底为“徽”字。其中“可恨红娘不用功”,意在留下繁体字“紅”字的左边以构成“徽”字的部件(近似),这是一些年轻的猜谜者最难破解的。

第二,涉及汉民族独特文化的谜语。如前所述,有些传统的文化现象在逐步消亡,年轻人对其日益陌生,包含此类文化现象的谜语,猜度起来就相当困难了。如谜底为“日”字的字谜:

19.画时圆,写时方。出兔口,入鸡肠。

“出兔口”,即卯时日出;“入鸡肠”,即酉时日落。这种与十二生肖和地支、时辰搅和在一起的字谜,老年人猜起来比较简单,但对传统文化了解不多的年轻人猜起来就相当困难了。

虽然,最近几十年人们在努力地恢复优秀的传统文化,很多人因而知道了“子丑寅卯”之类;但是,已经消亡了的旧时谜语,却如同被秦火焚毁了的古籍,是一个永远不能恢复的记忆。

四、结语

谜语或雅或俗,虽为小道,然有其可观者。谜语具有一定的文学色彩,具有启迪智慧、增加知识、愉悦身心、陶冶性情的功能,其中字谜还有助于复杂汉字的学习。谜语是过去社会状况、风俗民情、民众心理某个侧面的反映,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一笔宝贵的、化石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后人研究过去的社会生活、对后世的文学作品反映过去的生活,都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但是,口传的谜语由于青年人的陌生而在逐步衰微。例如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中国谜语村”称号的湖北省宜都市青林寺村,谜歌(将谜语编成的歌曲)在从前常用于传统农事活动的薅草锣鼓和劳动号子等,因而其创造和传承是不成问题的。然而,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青林寺的农民各自经营其果园而不种植稻谷、玉米,也就不需要集中劳动唱薅草锣鼓歌了;基建工地用机械而无需成群结伙抬运重物、打夯,也就不再需要喊劳动号子了。因此谜歌已经退出了青林寺的传统农事活动,其式微是无可怀疑的。只是由于青林寺谜语的著名并且在2006年列入了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有关方面出版了四本清林寺村的谜语专集,才使得这类谜语得以保存。(彭林绪2010)但是,大量的因社会发展而陌生化的谜语,却在不知不觉中迅速消亡。记得小时候大人让猜的关于“灯草、火镰”的谜语,因为棉线灯芯和火柴的出现,笔者当时就猜不出,现在连谜语本身也不记得了。可以肯定,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生产、生活方式的逐步改变,还会在全国各地出现许多令年轻人陌生的、行将淘汰的谜语。对于大量的这类谜语而言,靠少数学者在个别地方抢救记录显然是不够的。鉴于谜语的价值及部分谜语的逐步淘汰,有关政府部门应该鼓励各地的民俗、语言、文化学者和地方志工作者对其进行抢救性的记录。

参考文献:

[1]彭林绪.青林寺谜语的特点与人的发展之关系[J].三峡大学学报,2010(2).

[2]汪化云.方言构成要素的濒危[J].中国方言学报,2013(3).

猜你喜欢

繁体字字谜谜底
每期谜语
哈哈镜
3. 字谜
数字里的成语
台网友鼓动“繁体字申遗”
冯小刚建议让繁体字回归课本
谜底大揭秘
谜语四则
纵横字谜
纵横字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