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嵇康集》历代著录考梳

2013-04-12

关键词:总目嵇康书目

何 跞

(南开大学 文学院,天津300071)

嵇康(约223—262),字叔夜,本姓奚,会稽上虞人(今属浙江绍兴),避怨迁徙至谯郡铚县(今安徽省宿州市西),改为嵇氏,魏晋之际著名的思想家和文学家,与当时名士阮籍、刘伶、向秀、山涛、阮咸、王戎并称“竹林七贤”。思想倾向黄老,自然任心,而不与当权的司马氏集团合作,后以吕安事被害。四言诗散文造诣甚高,《与兄秀入军诗》《与山巨源绝交书》《养生论》等篇广为传诵。著有《圣贤高士传赞》及《春秋左氏传音》,现皆亡佚,唯诗文集《嵇康集》流传下来,然亦多所散佚。鲁迅先生曾钞校明吴宽丛书堂本,收入《鲁迅全集》,并附有《著录考》《佚文考》《序》《跋》,对研究嵇康版本十分重要。戴明扬先生以黄刻本为底本作《嵇康集校注》,搜辑考辨有关资料最为详实,其书附录《著录考》《序跋》,对勾勒康集的流传线索也尤为重要。本文即以之为基础,对康集自晋代到清朝的文献著录记载进行梳理,以时间顺序列出每条资料,并在其下加以考辨理析。据此可以大略理清该书自成书至于清代的著录情况。

一、晋代

荀绰《冀州记》:“(张貔)父邈,字叔辽,辽东太守,著《自然好学论》,有《嵇康集》。”[1]

荀绰为晋秘书监荀勖之孙。石勒于公元319年建立后赵政权,于冀州设“君子营”,荀绰“没于石勒,为勒参军”,留冀州,著《冀州记》,其时在嵇康被害60多年之后[2]。则在这60余年里,康集已经传世,但其中非仅嵇康一人的诗文,而是另收有张叔辽的《自然好学论》;因可设论,《嵇康集》是其死后别人整理而集的,此人不唯搜辑嵇康的诗文,而是将与嵇康作品密切相关的他人作品也辑入该书,合称《嵇康集》。

二、梁朝

《隋书·经籍志》:“魏中散大夫《嵇康集》十三卷。(梁十五卷,录一卷。)”①

梁武帝萧衍、简文帝萧纲、梁元帝萧绎皆好文学,《嵇康集》于梁时得存十五卷,录一卷,其中不无梁氏君主好文之功。梁(502—557)距隋仅不到百年,然历经战乱,书籍难免亡佚。魏征(580—643)于唐初任尚书左丞、秘书监,校理国家图籍,其撰《经籍志》,依据了《梁天监六年四部目录》《梁东宫四部目录》《文德殿四部目录》《七录》等前代公藏书目。因此《嵇康集》在梁代有十五卷,录一卷,是有依据的。

三、隋代

《隋书》《经籍志》:“魏中散大夫《嵇康集》十三卷。(梁十五卷,录一卷。)”

《隋志》又依据了《隋大业正御书目》等前代公藏书目。大业即隋炀帝605—616年之间。如果抛开其他因素,假设《隋志》所著录的《嵇康集》就是从《隋大业正御书目》而出,那么可以肯定,《隋志》所录十三卷本《嵇康集》在隋炀帝大业年间绝对存在,这是它的存在的时间上限,因而它的通行年代至少是隋炀帝大业(隋炀帝605—616)年间及梁之后。

四、唐五代

1.《唐书·经籍志》:“《嵇康集》十五卷。”

《旧唐书》是唐末五代时人刘昫(887—946)根据唐玄宗开元九年元行冲奏上《开元群书四部录》及唐代毋煚(668—774)《古今书录》移录。而《古今书录》是毋煚根据于开元五年(717)参与编写的《群书四部录》加以简化修订,并补充而来的新本。他认为“永徽以来,新集不取,神龙以来,近书未录”[3]34,因而撰录以补差缺。据此可知,毋在撰集书录的同时,比较注意搜录唐代永徽(高宗650—655)与神龙(中宗705—707)以降,以至于开元五年所编书及编书过程中出现的“新集”和“近书”。因为搜“新”辑“近”的需要,他须得对唐朝该时段的所有图书进行细致的考察和整理,而像《嵇康集》这样的前人著录书于该时段出现的新本异本,也应进入其考察范围之内。因而,《古今书录》中所收之书大致反映了唐代开元之前的图书情况。据其著录,《隋志》所录十三卷本《嵇康集》在唐开元五年已经绝对不存在,三卷的亡佚,二卷的浮出并十五卷本《嵇康集》的形成至少定是在隋大业到唐开元五年(717)之间。

鲁迅言“在梁有十五卷,录一卷。至隋佚二卷。唐世复出,而失其录”[4]15,但浮出者并非就是梁时所有,而隋时已亡之二卷。陆心源皕宋楼藏钞本跋云:“新旧唐志并作十五卷,疑非其实”。戴明扬按语中认为“此十五卷,或并《左传音》《圣贤高士传》《嵇荀录》及他家赠答诗文,合为一编者。”[5]339。

2.《新唐书》《艺文志》:《嵇康集》十五卷。

《新唐书》为北宋欧阳修根据宋室藏书所主编,亦据开元书目而来,但增补开元后作家1300多家。

五、北宋

1.《崇文总目》:“《嵇康集》十卷。”

此书是王尧臣于景佑元年(1034)与欧阳修等在奉敕整理校正昭文馆、史馆、集贤馆以及秘阁藏书的过程中编纂而成,成书于庆历二年(1042),历时八年,其书又名《秘书总目》。清纪昀主编《四库全书总目》中言:“今观其书,载籍浩繁,抵牾诚所难保。然数千年著作之目总汇于斯”[6]1130,可见该书虽然难免有所“抵牾”,但它还是详尽地记录了至少是宋仁宗景佑元年(1034)至庆历二年(1042)年间的存世图书情况。此书中录十卷本《嵇康集》,而在同为欧阳修所编的《新唐书·艺文志》中,唯十五卷本《嵇康集》。这是因为《唐书》乃记录唐代历史的史书,其《艺文志》也只能反映唐代的真实的藏书情况,因而欧阳修等人只需袭用以前的史志目录以记录唐代的存书情况,而无须记录《嵇康集》在宋代的存书情况。而《崇文总目》则不同,它著录的是宋代公藏书目。因而可以推断,十五卷本《嵇康集》中的五卷是在唐开元五年(717)到北宋庆历二年(1042)之间亡佚的。到王欧编纂全面整理国家藏书,编纂《崇文总目》之时,《嵇康集》中的五卷已经亡佚。

2.《宋史·艺文志》:“《嵇康集》十卷。”

《宋志》系元代脱脱所编,其所根据者也宜是《崇文总目》。以脱脱所学,尚未见宋世有《嵇康集》十五卷本,再次证明至宋庆历之时五卷确已亡佚。

3.戴明扬《嵇康集校注·附录》序跋《苏轼跋嵇叔夜养生论后》:“东坡居士以桑榆之末景,忧患之余生,而后学道,虽为达者所笑,然犹贤乎己也。以嵇叔夜《养生论》颇中余病,故手写数本,其一赠罗浮邓炼师。”[5]350

苏轼于1036—1101年间在世,庆历二年时苏轼不到10岁,且跋中言“桑榆之末景,忧患之余生”,其作时绝非青年时期,因而他所见者绝不可能是唐十五卷本,而只能是宋十卷本。而且苏轼是宋代的大学士,能大量阅读政府公藏书籍,他所见者,应当就是公藏的十卷本,也即《崇文总目》所载者。这也证明了在宋十卷本《嵇康集》中,肯定有《养生论》一篇。

六、南宋

1.郑樵《通志·艺文略》:“魏中散大夫《嵇康集》十五卷。”

前人多认为郑氏所录十五卷并非实见,而是抄从旧录。如《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云:“郑樵《通志略》所载卷数尚合……疑郑樵所载,亦因仍旧史之文,未必真见十五卷之本也……观楙所言,则樵之妄载确矣。”[6]1984鲁迅《嵇康集考》“考卷数及名称”按:“《通志》作十五卷者,录《唐志》旧文”[7]。但郑氏“制定详今略古,存佚皆取的收书原则。主张古今流传于世的书均要收入,越全越好,以便学者易学,求者易求;亡佚之书应尽量搜求,予以收录,以免增加虽有亡而不亡,或名亡而实不亡之书”[3]58。可能正是这种“搜求亡佚”“存佚皆取”,怕增“名亡而实不亡之书”的精神,使得郑樵因仍旧史,而著录已亡之十五卷。

2.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嵇康集》十卷。右魏嵇康叔夜也,谯国人。康美词气,有丰仪,不事藻饰。学不师受,博览该通;长好老庄,属文玄远。以魏宗室婚,拜中散大夫。景元初,钟会谮于晋文帝,遇害。”

《郡斋读书志》为晁公武居四川荣州(南宋称和义郡)时根据蜀中藏书家井度所赠,并自己所藏书所编,于绍兴二十一年(1151)完成编录。此本当与《崇文总目》、《宋志》所载者同。晁氏“博学多识,每览书之余暇,亲自校雠,撰写提要”[8]185,其所录之本,当是其亲眼所见者。据此可推知宋通行本,即《崇文总目》所载十卷本于绍兴二十一年(1151)尚流传于世。

3.尤袤《遂初堂书目》:“《嵇康集》”。

尤袤(1127—1194)与晁公武(约1105—1180)为同时人,而其著书的具体年份也与晁氏相去甚近。晁氏所见十卷本应为当时的通行本,而尤袤所录自然也应有此本。只是尤袤是否另见别本,并在《嵇康集》之下另载别本,因今已难见其书原貌,所以无从考证。

4.王楙(1151—1213)《野客丛书》(卷八)云:“《嵇康传》曰,康善谈名理,能属文,撰《高士传赞》,作《太师箴》《声无哀乐论》。余(明刻本《野客丛书》作‘仆’)得毘陵贺方回家所藏缮写《嵇康集》十卷,有诗68首,今《文选》所载(有‘康诗’二字)才三数首;《选》惟载康《与山巨源绝交书》一篇,不知又有《与吕长悌绝交》一书;《选》惟载《养生论》一篇,不知又有《与向子期论养生难答》一篇,四千余言,辩论甚悉。集又有《宅无吉凶摄生论难》上中下三篇;《难张辽(“辽”下尚有一字,已泐)自然好学论》一首;《管蔡论》《释私论》《明胆论》等文。(其词旨玄远,率根于理;读之可想见当时之风致。——“文”下有此19字。)《崇文总目》谓《嵇康集》十卷,正此本尔。《唐艺文志》谓《嵇康集》十五卷,不知五卷谓何?”

王楙在世,早陈振孙30多年,据其所言,其时犹藏通行宋本,即《崇文》本。而这个本子即是贺方回家藏写本,后为王楙所得者。

5.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嵇中散集》十卷。魏中散大夫谯嵇康叔夜撰。本姓奚,自会稽徙谯之铚县稽山,家其侧,遂氏焉;取稽字之上,志其本也。所著文论六七万言,今存于世者仅如此;《唐志》犹有十五卷。”

鲁迅《嵇康集考》云:“《录书解题》称‘《嵇中散集》’者,陈氏书久佚,清人从《永乐大典》辑出,因用后来所称之名,原书盖不如此”,可见陈录原载并非“嵇中散集”,而可能还是“嵇康集”。

陈振孙,约1186—1262年在世。至陈振孙著此书,其版本又出现了一次变化,虽然所存者仍为十卷,但书名已有变化,而且十卷也并非前之所谓十卷,而是又有所亡佚。如果陈氏所见十卷仍因其旧而无变化,他不可能马上发出“所著文论六七万言,今存于世者仅如此”这样的悼惜之语。陈振孙于淳祐四年(1244)除国子司业,后官至侍郎,以宝章阁待制致仕,他也能浏览国家藏书。《直斋书录解题》是在“传录夹漈郑氏、方氏、林氏、吴氏旧书至五万一千一百八十余卷”[9]的基础上综及纂录而成的。他敢于率言“今存于世者仅如此”,应当是基于通览国家藏书库合传录诸家藏书的基础。而且不管是史志并诸家所录通行的十卷本《嵇康集》,还是郑樵所谓的十五卷本,陈氏都无所传录;可见这些旧本都已经亡佚或者缺散。因可推知,陈振孙无完书可录,唯有根据所传录诸家旧书中的残篇,并自己所见嵇康作品的散卷,或者新出现的《嵇中散集》进行著录。陈氏所录十卷本《嵇中散集》在很大程度上有可能即为其本人根据传录旧卷中的残篇整理编辑,凑合而成的十卷,并另起一名以示区别。正因其搜辑残篇的功夫,所以他才对嵇康作品的篇幅字数并存世情况了然于胸,然后径直而云“所著文论六七万言,今存于世者仅如此”。《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也据此认为陈氏所录已非完本,其云“至陈振孙《书录解题》则已作十卷。且称康所作《文论》六七万言,其存于世者仅如此,则宋时已无全本矣。”

四库馆臣所述犹未精确。其实在王尧臣于北宋庆历二年编成的《崇文总目》中,已经只着录《嵇康集》十卷,其后诸家所录,除郑樵外,未见有录十五卷本《嵇康集》者;可见康集“已非完本”不是到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中才能见出,更非南宋后之事,而是远在北宋庆历《崇文总目》中即已见其端倪。综合前段论述可推知,宋代通行的十卷本《嵇康集》最早在晁公武编成《郡斋读书志》(1151年)之后,又有所散佚,而至于宋末元初陈振孙著录解题之时,已非完书。陈氏所录十卷本《嵇中散集》应是据旧传录之书所辑,是异于旧本的另一版本。

钱泰吉(1791—1863)《曝书杂记》:“余昔有明初抄本,即《解题》所载本”。可见宋末新出现的这个本子在明初尚有钞本,且至少流传到清钱泰吉(1791—1863)之世。

七、元代

马端临《文献通考》《经籍考》:“《嵇康集》十卷。”(案下全引晁氏《读书志》,陈氏《解题》,并已见)

此条括号中按语为鲁迅所添。马端临在撰写过程中参考了前代公私及史志目录,收书繁复。其序中言:“采诸家书目所评,并旁搜史传、文集、杂说、诗话,凡一论所及,可以纪其著作之本末,考其流传之真伪,订其文理之纯驳者,则具载焉”[3]72。据其所引晁陈着录,可推见《文献通考》中所列之十卷本《嵇康集》只是过录前代晁陈的著录。过录的原因,如前陈振孙条按,宋代通行的十卷本《嵇康集》至于宋末元初陈振孙着录解题之时,已非完书;在私家,陈振孙予以整理而成为《嵇中散集》十卷,而于官家,则未予整理;马端临在这种情况中,则参考前代史志目录进行著录。

八、明代

1.杨士奇(1365—1444)《文渊阁书目》:“《嵇康文集》。(一部,一册。阙)”[3]72

朱棣即位后,大量的明室藏书从南京运至北京宫城左顺门北廊。永乐十九年(1421),这批书又从北廊移到文渊阁东阁,在这个过程中,杨士奇等人将其整理、分类并著录,编成《文渊阁书目》。该书虽然书目极为简略,但它基本囊括当时的官府藏书,《四库全书总目》云“尚得略见一代秘书之名数,则亦考古所不废也”。可推知截至明初之时,公藏的康集又有散佚,国家图书管理者(很可能即是杨士奇本人)将所剩篇章再予整理,集为一册,并略改其名为《嵇康文集》。然此一册在如文渊阁这样的国家藏书库中已经缺佚。

钱泰吉《曝书杂记》言:“余昔有明初抄本,即《解题》所载本。”《文渊阁书目》未囊括这个钞本,因为它是官府藏书目录,而《直斋书录解题》则是陈振孙的私家藏书目录。可见《解题》本到明初一直是为私家钞录收藏,而未进入官家藏书库。

又据此可推知,宋通行十卷本《嵇康集》在流传过程中有所亡佚。于私家藏书中,它至陈振孙著《直斋书录解题》时又被整理而成为《嵇中散集》十卷本;而于公藏中,它最迟至杨士奇著《文渊阁书目》时被整理而为《嵇康文集》。宋《崇文》本经宋末,元朝,至明初已被分为公私家所整理的两种本子。鲁迅《嵇康集考》案云“明有二本。一曰‘《嵇康文集》’,卷数未详。一曰‘《嵇中散集》’,仍十卷。十五卷本宋时已不全,焦竑所录,盖仍袭《唐志》旧文,不足信”,与本文所言合。

然此本后来湮没无闻,不知何故。鲁迅即言“至清,皆称“《稽中散集》”,仍十卷。其称“《嵇康文集》者,无闻。”[10]70。

2.叶盛(1420—1474)《菉竹堂书目》:“《嵇康文集》一册。”

叶盛在宪宗时被擢为礼部右侍郎,后又转礼部左侍郎,当有机会浏览文渊阁藏书。而他所载此本可能即抄录杨氏《文渊阁书目》中所载者。鲁迅言“后无所闻”,则此本后来一直湮没而未曾复出。它可能是在杨士奇著录之前,朱棣定都北京后,由金陵运往北京的途中因自然原因(如水沉)所失。

3.高儒(约1540年前后在世)《百川书志》:“《嵇中散集》十卷。魏中散大夫,谯人嵇康叔夜撰。诗四十七,赋十三,文十五,附四。”

4.焦竑(1540—1620)《国史》《经籍志》:“《嵇康集》十五卷。”

十五卷本《嵇康集》自郑樵以来,早已经不见著录,何以又突然于焦竑书目中出现?它的突然出现没有道理,也没有由来。鲁迅也认为“十五卷本宋时已不全,焦竑所录,盖仍袭《唐志》旧文,不足信”。焦竑曾任官翰林院修撰,万历间奉诏修国史,成《经籍志》六卷。杨士奇在永乐年间编《文渊阁书目》时就仅著录《嵇康文集》一部一册,阙。康集在永乐间的明室藏书库就已“阙”,而万历间焦竑编修的史志目录中却载“《嵇康集》十五卷”,尤乏真实性。本文认为此为焦竑袭唐志及郑樵所记。其原因是明室藏书自由南京运至北京,又经移至文渊阁之后,嵇康的集子就处于“阙”的状态,而到万历间,依然是“阙”,焦竑因而无所凭据,只好袭录前人著录。又因为明人普遍的学术伪夸的风气,焦竑也难免受其影响,因而在史志中径录只在梁、唐才出现过的十五卷《嵇康集》。

5.赵琦美(1563—1624)《脉望馆书目》:“《嵇中散集》二本。(赵书后归绛云楼)”[3]72

赵琦美承其父赵用贤的藏书,而筑脉望馆藏书楼。戴明扬书中引钱曾《读书敏求记》言:“清常(赵琦美号清常)没,其书尽归牧翁(钱谦益号)。”

6.祁承烨(1563—1628)《澹生堂书目》:“《嵇中散集》三册。(十卷,嵇康)《嵇中散集略》一册。(一卷)”

赵琦美与祁承烨生年几乎完全一致,是完全同时代的人,其去高儒、黄省曾也只是几十年的时间,但两人的目录书里却出现了三种康集版本。

其下所录的“《嵇中散集》一册”不知何本。从黄本衍生而出的有:汪士贤《二十一名家集本》十卷本,张溥《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一卷本,张燮所刻六卷本。若是张薄一卷本,它不可能不着录《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因而它应当不属于黄本系统,而是因承叶盛一册本《嵇康文集》而来,或者是因仍吴宽《嵇康集》钞校本。

九、清代

1.钱谦益(1582—1664)《绛云楼书目》:“《嵇中散集》二册。(陈景云注云:十卷。黄刻佳)”[3]72

陈景云(1670—1747),字少章,清代吴江(今属江苏)人。著有《绛云楼书目注》。

2.钱曾(1629—1701)《述古堂藏书目》:“《嵇中散集》十卷。”

钱曾的叔伯曾祖即为钱谦益,家学甚笃,加之同吴伟业、毛扆等交往,互相借校传抄藏书,因而藏书丰富。钱氏绛云楼经火毁,藏书多成灰烬,钱曾所载《嵇中散集》应该已非钱谦益所藏之旧本,而是当时所见通行黄本,或者于别的藏书家(如吴伟业、毛扆等人)处传抄之本。钱曾之世距黄省曾辑康集已过百余年,黄本在明末清初已经十分流行。而《四库总目》所录黄本为两浙总督采进本,更可见黄本于乾隆诏令编纂四库全书时尚通行于世。黄本已经通行于彼时,则钱曾不可能不知,也不可能不录。且毛扆(1599—1659)汲古阁以印书为业,不可能不收当时通行的黄本。钱曾即使从别家抄录,首抄者也应该是别家所收黄本。而于黄本之外,其《述古堂藏书目》并未再录其他版本,可见钱曾所录,即为黄本;钱曾之世及其后,黄本即是当时及后来康集之最通行者。

3.姚振宗(1842—1906)《隋书经籍志考证》引冯氏《诗纪》:“……今存秋胡行七首,忧愤诗一首,赠秀才入军十九首,酒会诗七首,杂诗一首,答二郭三首,与阮德如一首,游仙诗一首,述志诗二首,六言十首,思亲诗一首(以上凡53首,《百三家集》作54首。)又嵇喜答嵇康四首,郭遐周赠嵇康三首,郭遐叔赠五首,阮德如答二首。”(合前,正符宋本68首之数,其相传本集所有之数如此也)

此条两处括号中语为戴明扬按语。据戴明扬所注,则张溥百三本中54首正为冯氏所言53首并多出1首,而宋本则是冯氏所言之68首。

通过上文的考察,大致可以见出《嵇康集》著录情况。它在嵇康逝后被人搜集整理,在晋已见记载;梁有十五卷,录一卷;至隋而亡,剩下十三卷;唐世复出二卷,然非其旧,且失其录;宋有十卷;经散佚至南宋末只剩六七万言,然仍标十卷,著录于陈振孙《解题》中;至明初被钞刻,遂有吴钞和黄刻。通过对文献资料的排列和推考,庶几可串联康集流传之本事。

注释:

①此条及下文所列主要参见鲁迅《嵇康集·著录考》,见《鲁迅全集(第九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版,第137—142页;部分见于戴明扬《嵇康集校注·著录考》,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第332—340页.后文不再标明页码。

参考文献:

[1][晋]陈寿,[南朝宋]裴松之注.三国志·魏书·邴原传[M].北京:中华书局,1982.

[2]罗清华,王珏.《嵇康集》源流概述[J].文史杂志,2009(1).

[3]王宏川,陈方平等.中国目录学家辞典[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8.

[4]鲁迅.嵇康集序//鲁迅全集(第九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

[5]戴明扬.嵇康集校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

[6][清]纪昀.四库全书总目[M].北京:中华书局,1965.

[7]鲁迅.嵇康集考[M]//鲁迅全集(第十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

[8]张治江,王辉.目录学辞典[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0.

[9]周密.齐东野语[M]//[清]纪昀.四库全书总目.北京:中华书局,1965.

[10]鲁迅.嵇康集考[M]//鲁迅全集(第十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猜你喜欢

总目嵇康书目
推荐书目《初春之城》
再论“声无哀乐”——嵇康笔下的声音与受众
总目次
嵇康 山涛 绝交于江湖,相知于内心
第36 卷总目次
嵇康
2014年第1—6期总目次
嵇康“自然和音”的美学意境
本刊邮购书目
2009年总目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