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来求真经验分析
2013-04-12孙云凤
孙云凤
(淮安市清浦区委党校, 江苏 淮安 223002)
周恩来求真经验分析
孙云凤
(淮安市清浦区委党校, 江苏 淮安 223002)
对周恩来求真的思考与实践的视角,对周恩来求真的动机、方法、途径和态度等方面作经验分析,有助于我们更深地理解周恩来和更好地学习周恩来追求真理、坚持真理、为真理而奋斗终生的精神。
周恩来;求真;动机;方法
20世纪初,为挽救“积弱不振之中国”,很多爱国的有识之士,纷纷把目光转向欧洲,经过千辛万苦,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同大多数先进的知识分子一样,周恩来也在积极地向西方寻找真理。经过深入思考和实践,周恩来终于寻求到了马克思主义这一伟大真理。从此,他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真理指导自己的革命实践,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了一生。
周恩来为什么会苦苦追求真理?又为什么会寻求到真理?他又为什么能始终坚持真理、为真理而奋斗终生?对这些问题加以分析研究,有助于我们更深地理解周恩来和更好地学习周恩来追求真理、坚持真理、为真理而奋斗终生的精神。
本文试对周恩来求真的动机、方法、途径和态度等方面作经验分析。
一、求真的动机——救亡、图兴
周恩来求学欧洲时曾对友人说过:“我求真的心又极盛。”[2]为什么求真的心“极盛”?通过研究周恩来青少年时期的思想、学习他后来对青少年时期求学经历的回忆,我们明白了这个问题。
1910年春天,周恩来到东北学习。在学校里,老师经常对学生讲述时局的危急和历代民族英雄的故事,激励学生们有爱国热情。周恩来每天坚持读报,时刻关心国事。一次,老师问学生:读书是为了什么?同学中有的说是为了帮父母记账,有的说是为了个人前途,周恩来则坚决地回答“为了中华之崛起”[1]7。怎样把祖国和人民从苦难与屈辱中拯救出来?怎样使中华民族得到振兴,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些问题,一直像一团烈火一样燃烧在周恩来的心中,成为经久持续的动力,推动他不断地求真。
1917年秋,周恩来抱着“济世”和“图破壁”和为了“中华腾飞世界”的志向,东渡日本求学。1919年4月,他带着“国亡无日”的忧愤之情,毅然弃学,“返国图他兴”。新中国建立后,周恩来在一次老教授座谈会上说:“自己和大家一样受旧教育,后来因为看到民族危亡,山河破碎,而觉悟起来参加了革命”[1]8,要挽救“积弱不振之中国”。
周恩来在南开学习的4年间,灾难深重的中华民族的处境正在继续恶化。民国虽然成立,政权却很快落到北洋军阀头子袁世凯手里,令人心如刀绞的坏消息雪片般飞来。英国武装侵略西藏,沙俄策划外蒙古“独立”,日本强行提出“二十一条”,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等等。周恩来感到极为痛苦,他在作文里写道:“呜呼,处今日神州存亡危急之秋,一发千钧之际,东邻同种,忽逞野心,噩耗传来,举国骚然,咸思一战,以为背城借一之举,破釜沉舟之计。一种爱国热诚,似已达于沸点。”[1]19-20正是这种强烈的爱国之心,使周恩来产生了强烈的求真渴望。
二、求真的方法——比较、争辩
周恩来在日本和欧洲求学时,各种学问、思潮、主义纷呈。
在日本时,周恩来阅读了日本京都帝国大学教授河上肇的《贫乏物语》和幸德秋水的《社会主义神髓》、片山潜的《我的社会主义》。幸德秋水的《社会主义神髓》、片山潜的《我的社会主义》是日本早期宣传社会主义的两部最重要的著作,在日本思想界有着巨大的影响。但这些著作在内容上还不成熟,甚至还程度不同地掺杂着不少资产阶级人道主义和社会改良主义的观点。
1920年11月,周恩来到欧洲求学。当时的欧洲,正流行着多得令人眼花缭乱的各种“社会主义”思潮,其中,英国的费边社会主义有着很大的影响,用它看起来“温和”、“稳健”的色彩,博得不少人的信仰,其实也是一种改良的社会主义思潮。究竟哪一种主义才是科学的,才能够正确地指明人类社会和中华民族前进的道路?战后欧洲的思想异常活跃,除了马克思主义外,还有各种不同的思潮杂然纷陈。周恩来如饥似渴地阅读英文版的《共产党宣言》、《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国家与革命》等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对各种不同的思潮,周恩来也广泛地涉猎,冷静地思考,反复地比较,得出自己的结论:无政府主义的“自由作用太无限制”,处在旧势力盘踞的社会里,而要解除一切强迫,解除一切束缚,容易流为“空谈”;法国的工团主义发源于无政府主义,在现今的欧美“不免等于梦呓”;英国的基尔特主义“近已见衰”。他在给朋友的信中说:“我从前所谓‘谈主义,我便心跳’,那是我方到欧洲后对于一切主义开始推求比较时的心理,而现在我已很有坚决的信心了”[1]57-58。而现在,“老实说来,用一个communism(即共产主义——笔者注)也就够了”[1]57。1921年,周恩来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争辩,也是周恩来求真的一种方法。
在五四时期,针对有的青年人追求个人享受的情况,周恩来批评说:“一个青年,不以国家民族的存亡为念,只追求个人享受,是不对的”[1]50;在欧洲学习考察时期,针对有的人对英国费边社会主义抱有幻想,周恩来据理力争:“英国式的费边社会主义还是空想,俄国十月革命的道路才是正确的。”[1]55当时,在旅欧的中国青年中,有一批倾向于无政府主义,提出“绝对平等”、“绝对自由”、“反对任何权威”、“反对任何纪律的约束”等主张,周恩来都加以痛斥;对当时流行的其他一些错误思潮,如国家社会主义、工团主义、行会社会主义等,周恩来也在《少年》上一一作了批驳。
通过争辩发现真理,辨明真理,这是周恩来所一贯提倡并身体力行的。尤其是当了国家领导人后,他更是自觉地让人讲话,听取不同意见。1949年,他在《团结广大人民群众一道前进》的讲话中说,“只有通过争辩,才能发现更多的真理”,“为了寻求真理,就要有争辩,就不能独断”[3]。他认为,搞独断是真理问题上的形而上学观点,它会堵死发现真理和发展真理的道路,独断会抹杀真理。
三、求真的途径——考察、实践
周恩来获得真理,除了从书本上学习各种理论并加以推求比较外,还对社会现实进行考察,使真理之树扎根在社会现实的大地上。
在东北上小学时,周恩来随同学到沈阳南郊沙河南岸的魏家楼子察看当年日俄战争的战场。村后的山上有沙俄立下的碑,村东头的山上有日本帝国主义者所建的塔,村里的老人向他们悲愤地诉说沙俄军队血洗这个村子时的悲惨情景。这给周恩来以很大的刺激。他在回顾自己青少年的历程时曾说,我自己和大家一样受过旧教育,后来因为看到民族危亡、山河破碎而觉悟起来,参加了革命。
原先在国内,周恩来认为中国太弱了,“军国”这种主张未必不是救中国的一种办法。到日本后,经过实地考察,周恩来认识到“从前所想的‘军国’‘贤人政治’这两种主义可以救中国的,现在想想实在是大错了”[1]24。周恩来原来同许多留日学生一样,都把日本看做中国学习的榜样,想从中找到救中国的出路。但日本发生巨大的米骚动事件,把周恩来的视野扩展到日益尖锐的社会问题上来。这为他以后进一步理解和接受马克思主义创造了重要的、必不可少的条件。
1920年10月,周恩来到欧洲求学。他为什么要到欧洲去?他在给表兄的信中说,到欧洲的“主要意旨,唯在求学以谋自立,虚心考察以求了解彼邦社会真相暨解决诸道,而思所以应用之于吾民族间者”[1]50-51。周恩来从来是注重实际的。他已经接触到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现在想到马克思主义的故乡——欧洲,实地考察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真相,进一步了解欧洲各种改造社会的学说主张,经过充分的比较和选择,最后确定自己所信的主义,把它应用到中国来,寻求拯救中华的具体途径。
1921年1月,周恩来到了英国伦敦。因为当时的英国是世界上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他把伦敦看做“世界之缩影”,这里的实际情况,正是他最需要通过亲身考察来了解的。他在给堂伯父的信中说,“在伦敦念书,非仅入课堂听讲而已,市中凡百现象固皆为所应研究之科目也”,在给表弟的信中说,要对“此邦社会实况之考察”[1]53。在英国,他对英国的工人运动进行了认真的考察。写了《英国矿工罢工风潮之影响》等一系列通信。经过考察得出结论:英国式的费边社会主义还是空想,俄国十月革命的道路才是正确的。
实践出真知。实践是获得真理的唯一源泉,是发展真理的唯一途径,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周恩来寻找真理、坚持真理的一生中,始终重视实践。在南开学习时,积极参加学校的各种活动,总是默默地去做那些为公众“服役”的事情,从来没有在这方面吝惜自己的时间和精力。入学第二年,他就和同学成立“敬业乐群会”,先后任副会长、会长,主持出版会刊《敬业》。在学校里,他还先后担任《校风》的总经理、演说会的副会长、国文学会干事、新剧团布景部副部长。
在日本求学时,当听说日本政府同北洋军阀段祺瑞政府签订《中日共同防敌军事协定》的消息时,周恩来参加了各种集会,散发爱国传单。1918年5月19日,又参加了留日学生的爱国团体——新中学会[1]31。
五四运动中,周恩来主办《天津学生联合会报》,在创刊号上发表了《革心!革新!》为题的发刊词。1919年9月16日,天津学生联合会决定出版一种不定期的小册子《觉悟》,推举周恩来起草《觉悟的宣言》。1920年1月,周恩来等学生代表被军阀政府逮捕,在狱中,周恩来一边和反动军警作斗争,一边对狱友们宣讲马克思学说。出狱一年多后,他讲到自己的共产主义的信念时说“思想是颤动于狱中”,一种革命意识的萌芽,“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1]49。
在欧洲求学时,周恩来参加了勤工俭学,在实践中接触基层群众,了解工人的思想和疾苦,坚定了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
四、求真的态度——坚信真理、坚持真理
1922年3月,在给友人的信中,周恩来说:“我认的主义一定是不变了,并且很坚决地要为他宣传奔走。”[1]58信中还附了一首诗:壮烈的死,苟且的生。贪生怕死,何如重死轻生。没有耕耘,哪来收获?没播革命的种子,却盼共产花开!梦想赤色的旗儿飞扬,却不用血来染他,天下哪有这类便宜事?[1]59正因为周恩来对真理的坚定不移,他在革命的一生中,从来没有动摇过,更没有背叛过。
相信真理,还要敢于坚持真理。在同反动派的斗争中,他没有妥协过;在被自己同志误会甚至责难时,他没有退让过。他提出,共产党人要敢于“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大家熟知的1958年“冒进”和“反冒进”问题上,他敢于坚持真理,为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不顾个人政治上的得失;“文化大革命”中,他更是据理力争,与“四人帮”进行斗争。
周恩来求真经验给我们的启示是:一个人,为了民族,为了国家,为了人民,就能渴求真理,始终坚信真理、坚持真理。否则,就会放弃追求,甚至背叛真理。这样的例子并不鲜见。动机决定态度。看一个人能否求真,动机是最根本的问题。没有正确的动机,就不会有正确的态度。如果抱有私心,就不可能去追求真理,即使掌握了真理,也不会坚信,更不会坚持。共产党内这样的人不少。像周恩来这样一生坚信真理、坚持真理的,的确是难能可贵的。我们学习研究周恩来求真精神,要像周恩来那样,把民族的利益、国家的利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只有这样,才能渴求真理,才能始终坚信真理、坚持真理;也才能经受住执政的考验、改革开放的考验、市场经济的考验、外部环境的考验,永不背叛共产党,永不背叛共产主义,永不背叛人民,永不背叛祖国,永不背叛真理。
[1] 周恩来传:1898—1949[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89.
[2] 周恩来自述[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2:163.
[3] 周恩来选集: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329.
A849
A
1007-8444(2013)04-0446-03
2012-04-16
孙云凤(1950-),高级讲师,主要从事周恩来研究。
责任编辑:张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