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周恩来精神与当代青少年德商教育

2013-04-12闫超栋

关键词:诚信道德青少年

闫超栋

(淮阴师范学院团委,江苏淮安223300)

20世纪80年代,人们把“智商”看得很重,普遍认为具有高智商的人就一定能够获得成就;获得事业成功、生活幸福美满的人,都是智商高、学习成绩优秀者。“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名言”影响了几代年轻人。20世纪90年代以后,人们才逐渐认识到,智力因素并非一个人成才的唯一因素,非智力因素对人们的成长成功也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于是,素质教育的理念应运而生。进入21世纪,随着全球化竞争的日益加剧,市场对人才的素质要求也有了新的变化。有关调查表明:现代企业用人最先考虑的是员工的“道德素养”(约占50.8%),然后是“专业知识”(约占33%)和“能力”(约占7.6%)等其他因素[1]。相比起员工的“智商水平”,“德商”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用人单位选人用人的首要考虑因素。

一、德商的概念及要素

(一)德商的概念。德商(英文为Moral Intelligence Quotient,缩写为MQ)这一概念最早由哈佛大学教授罗伯特·科尔斯率先提出。他在著作《孩童的道德智商》中指出,德商是指一个人的德性水平或道德人格品质[2]。2005年,美国著名学者道格·莱尼克与弗雷德·吉尔在他们的著作《德商:提升业绩,加强领导》中将德商定义为“一种精神及智力上的能力”[3]。

关于德商的概念,国内学术界认识不完全一致。基本上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德商是指一个人的道德素养或道德品质。第二类,德商是衡量个体道德品质水平或道德素养的数据指标,具体是指一个人的所作所为、言行举止符合当时社会所公认的道德操守、行为规范的程度。第三类,德商是道德商数的简称,即指自身认识道德、评价道德、规范自己行为、提高道德水平的能力[4]。

三类有关德商概念的阐述虽不尽相同,但其本质是一致的。换言之,要全面、公正地评价一个人的德商,还是要看他是否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良好的行为规范。

(二)德商要素。心理学认为,德商是由七种基本美德组成的,即同情、良心、自控、尊重、善良、宽容和公正,也可以将其概括为四个方面:诚信、宽容、责任和感恩[5]。诚信即诚实、守信。诚信是高德商者的特征,只有忠诚对人,诚恳待人,你才会得到他人的信任。如果我们丧失了诚实正直的品质,也就丧失了道德原则。宽容是一种胸怀、气度和境界,是对人对事的包容、理解和接纳。责任是一种意志、勇气和担当,表现为遇到再大的困难,都勇于面对和承担。感恩是一种品质,也是生活中的大智慧。时常怀有一颗感恩的心,会使你显得重情重义,从而让人感觉到欣慰,进而更愿意帮助你。

二、青少年德商教育的重要意义

(一)加强青少年德商教育是青少年成长发展的现实需要。从近年来专家学者对德商问题的研究和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来看,一个人道德品质的重要性更胜于人的聪明才智。实际上,世界上许多学者都认为道德能力是适应未来的关键能力。更有专家预言,道德智能低下的孩子将无法适应10年后的社会。

(二)加强青少年德商教育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一个发展阶段,它的成败直接关系到现代化目标的能否实现。而作为全面小康社会建设中坚力量的青少年,其良好的道德素质又可为全面小康社会的实现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道德支持。

三、周恩来精神是青少年德商教育的生动教材

总结多年的教育实践,我们深切地感受到,对青少年进行思想教育,要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但最有效的方法是用事实说话,用前人成长成才的故事、用青少年身边的人和事来激励和引导。这些榜样源自我们的生活,真实可信,易于达到教育的目的。周恩来集中华传统美德于一身,是青少年学习的最好榜样。周恩来精神涵盖了诚信、宽容、责任、感恩的德商要素,是对青少年进行德商教育的最生动教材。

(一)周恩来精神中的“诚信”体现。周恩来一生恪守诚信,对人民、对事业“言必信,行必果”。早在1916年,年仅18岁的周恩来,即以《诚能动物论》为题,精辟地阐述了其诚信观。其中“不诚无物”、“坚守诚信”、“勿诳言、勿欺骗”、“尽人事”、“发于言,著于行”等都是他一生遵循的诚信原则[6]。周恩来还特别注重求真务实,时刻不忘实事求是,反复倡导要“讲真话、鼓真劲、做实事、收实效”[7]350。无论是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建设时期,他都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从不凭主观想象或一时冲动采取行动。周恩来有句名言:“世界上最聪明的人是最老实的人,因为只有老实人才能经得起事实和历史的考验。”[8]这是他所信奉的,也是他对诚信最朴实无华的理解和诠释。

(二)周恩来精神中的“宽容”体现。周恩来一向“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对他人的宽厚和宽容体现在一个个具体的事件中。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后,国民党中央要员张冲妄图伪造脱党事件中伤周恩来,离间中国共产党。抗战爆发后,张冲极力赞成国共合作,共同抗日,周恩来以大局为重,捐弃前嫌,与张冲建立起良好的合作关系。张冲病逝后,周恩来还为其写下了“安危谁与共,风雨忆同舟”的挽联,一时传为佳话。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当他组织实施“反冒进”受到错误批评时,他仍然忘却自己所受的委屈,团结带领周围同志一道勤奋工作,以尽量减少思想路线错误所带来的损失。在“文化大革命”极端复杂的特殊环境下,尽管自己处境十分危险,但他仍然挺身抗击,力挽狂澜,苦撑危局,全力维护党和国家正常工作的运转,尽一切可能减少损失,表现出一个共产党人能容天下难容之事的博大胸怀和高风亮节[9]。

(三)周恩来精神中的“责任”体现。周恩来为无产阶级解放和新中国建设事业呕心沥血,奋斗终生。这是他高度责任意识的最集中体现。周恩来从小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他在1916年的演讲中,发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呐喊,号召青年以救国为己任。在此后的革命生涯中,无论是坚持斗争在白色恐怖的险恶环境里,还是战斗在出生入死的烽火战场上,为了国家民族的利益,他都万险不惧、万难不辞。新中国成立后,为了祖国富强和人民幸福,他夜以继日,始终不渝,即使在病重住院的生命最后时期,他还抱病操劳国事,希望将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周恩来不止一次地对身边工作人员说:“为人民服务,就是要像春蚕那样吐完最后一根丝。”“我们这些人,一辈子就是为国家为人民拉车啊!一息尚存,就得奋斗!”[11]的确如此,直到生命的终结,他把一切都献给了党、国家和人民,真正做到了他所说的“应该像条牛一样努力奋斗”,“为人民服务而死”[7]251,为人民的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12]。

(四)周恩来精神中的“感恩”体现。在周恩来的众多优良品质中,感恩是一个引人注目的方面。对于养育他成人的几位母亲,他始终没有忘怀。留学日本时,他曾写过《念娘文》;抗战胜利后,他对人说:“母亲墓前想来已白杨萧萧,而我却痛悔着亲恩未报!”为了报答抚养过他的八婶母,新中国成立后周恩来把她和她的孙子接到北京住。对于其他的亲人、晚辈,周恩来也十分关心和爱护[13]。对待同志和朋友,周恩来更是以诚相待、知恩图报。长征过草地时,周恩来身患重病,当时任兵站部部长兼政委的杨立三自告奋勇给周恩来抬担架。在饥寒交加、随时有可能陷入沼泽的情况下,杨立三深一脚、浅一脚地把周恩来抬出了草地。19年后,杨立三去世,身为国务院总理的周恩来坚持要给杨立三抬棺送葬。他深情地对参加追悼会的同志说:“在长征途中,我病了他可以抬我,为什么他临终,不能让我抬他呢?”[14]体现了周恩来对同志和朋友的至情至义。

四、对以周恩来精神加强青少年德商教育的几点思考

周恩来精神内涵丰富而深刻,是感召、教育青少年成长成才的巨大精神力量。大力弘扬周恩来精神,将周恩来精神融入青少年德商教育过程,对加强和改善青少年德商教育工作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为增强其实效性,笔者有以下几点思考和建议:

(一)将青少年德商教育融入家庭教育。一个人呱呱坠地来到人间,所遇到的第一任德育老师就是父母或家庭的其他长辈。家庭教育具有血缘亲情、潜移默化等学校和社会教育无法比拟的优点,因而在陶铸青少年道德素质的基础工程中起着别的教育无法替代的作用。诚如周恩来所说:“一个人幼年所受的影响,往往在他的思想上、生活作风上长期存在……”[7]62家庭德商教育可以有意识地融入周恩来精神,用周恩来青少年时期为人处世的经典语录和励志故事启发、感化青少年,教育引导青少年立德与立志。也可通过社会实践和红色考察等方式配合学校和社会做好青少年思想教育工作,推动形成家庭、学校、社会等多方育人合力,不断深化周恩来精神对青少年德商教育的影响和效果[15]。

(二)将青少年德商教育融入实践活动。实践是思想认识的源泉和归宿,实践体验对人的思想意识的影响最为直接、也最为深刻。开展青少年德商教育,要突出教育的实践性。通过开展寓教于情,寓教于行的实践活动,促进青少年德商教育起教于微细,养成于躬行。在实际教育过程中,可以结合青少年的成长环境、能力水平、兴趣爱好和当地实际,将青少年德商教育与周恩来精神有机结合,通过开展社会服务和校园文化建设等实践活动,使青少年加深对周恩来精神的认识和理解,在深入了解周恩来伟大精神的基础上受到启迪和感动,进而自觉以周恩来为修身榜样,把学习周恩来精神内化为自觉行动。这样才能不让青少年对周恩来精神产生距离感和敬畏感,这也是理论具有亲和力并引导教育成功的关键。

(三)积极为青少年德商教育搭建喜闻乐见的载体。这其中有两个方面值得重视。一是社会各界尤其是学术研究、文化艺术、广播影视、新闻出版等单位,应积极创作一批通俗易懂且富有时代特点和青春气息的有关周恩来的影视作品和文学作品,并告诫青少年,无论环境如何变化,无论社会如何变迁,周恩来身上所体现的诚信、宽容、责任、感恩等宝贵精神都是我们这个社会所需要的,应当大力倡导。另一方面,要根据社会生活的新变化和青少年群体接受习惯的新特点,充分发挥网络、手机等新兴媒体的优势,不断扩大周恩来精神在青少年群体中的影响。要防止信息过量和夸大宣传,注意增强传播和教育的有效性。

(四)不断丰富和发展周恩来精神的内涵。周恩来精神博大精深、内涵丰富,是对青少年进行德商教育的生动教材。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特别是面对多元文化对当代青少年思想的冲击和影响,作为历史和时代产物的周恩来精神也必须与时俱进地丰富和发展。我们要根据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新的实践和时代要求,特别是根据青少年精神文化生活需要的深刻变化,积极汲取人类精神文明建设的成果,不断赋予周恩来精神以新的时代内涵,使之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焕发出更加勃勃的生机与活力,以不断增强对青少年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进而增强其对青少年德商教育的实际效果[16]。

[1] 钟一彪.社会对人才的素质要求与高校学生培养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06(8).

[2] 江彩云.当代领导的4Q提升[M].北京:方正出版社,2009:142.

[3] 周芳.10Q密码——决定人生成败的10把钥匙[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1:59.

[4] 耿步健.论加强大学生德商的培养[J].学术论坛,2005(9).

[5] 乔顺.赢商:注定成为赢家的10项指标[M].北京: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07.

[6] 王家云.简论周恩来的诚信观[J].毛泽东思想研究,2004(3).

[7] 周恩来选集: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

[8] 人民的好总理[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77:728.

[9] 王海泉.周恩来的高尚人格和修养解读[J].理论建设,2006(5).

[10] 于俊道.周恩来实录[M].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2012:218.

[11] 周恩来的最后岁月[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359-360.

[12] 胡锦涛在纪念周恩来同志诞辰11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8-03-01(1).

[13] 吴雪.周恩来为何一直没有回故乡淮安[J].党史博览,2008(10).

[14] 于晓霞.周恩来的人生哲学及其现代价值[J].传承,2009(3).

[15] 闫超栋.周恩来精神:当代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现实参照[J].教育探索,2012(4).

[16] 王家云.周恩来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现实参照[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8(1).

猜你喜欢

诚信道德青少年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青少年发明家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美好生活离不开诚信
我们和诚信在一起
那一次,我把诚信丢了
Application of the Good Faith Principle to the SCS Arbitration Initiated by the Philippines Against China
用道德驱散“新闻雾霾”
激励青少年放飞心中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