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科技革命与科学发展观的形成和发展
2013-04-12许先春
许先春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第四编研部,北京100017)
本文将科学发展观置于新科技革命浪潮的宏观背景中加以考察,试图分析新科技革命对科学发展观形成和发展的影响,探寻科学发展观形成和发展的科技因素,揭示新科技革命与科学发展观之间的内在联系。
一、科学发展观形成和发展的科技背景
20世纪四五十年代以来,以信息、新材料、新能源、生物、航空航天、海洋等技术为支柱的新科技革命蓬勃兴起,迅速席卷全球。这场新科技革命首先从美国开始,然后扩大到西欧和日本,到20世纪七八十年代取得长足进展,在世纪之交产生了重大飞跃,进入21世纪又得到迅猛发展。
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开创改革开放伟大事业之时,正值世界新科技革命渐入佳境、取得长足进展之际。当时,新科技革命风起云涌、方兴未艾,以微电子技术为先导的高新技术群落迅速崛起并产业化,带来了全球性的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调整,对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产生了强烈的影响。对于刚刚实行改革开放的中国来说,新科技革命浪潮可谓是一股劲风扑面而来。国门甫一打开,中国一下子就卷入了新科技革命的快车道。邓小平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1]274的重要论断,主持制定了“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2](简称“依靠、面向”)的新时期科技工作基本方针,启动了科技体制改革的步伐,确立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3]的政策导向,提出了“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1]409的战略思路,极大地提升了我国的科技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极大地促进了改革开放的发展。可以说,邓小平理论的产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开创,一开始就是与应对新科技革命相伴相随的。
20世纪90年代以后,新科技革命在继续保持强劲发展态势的同时,又出现了新的飞跃。“世界科技革命正在形成新的高潮,又一个科技和经济大发展的新时代正在来临。”[4]以计算机、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成为创新速度最快、通用性最广、渗透性最强的高技术,互联网进入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信息技术由此成为20世纪90年代以来新科技革命的突出标志和主导技术。在信息技术的带动下,科技向着从未有过的广度和深度进军,科技知识空前快速地生产、传播和转化,科学、技术、生产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人类社会进入信息化时代。面对这种态势,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反复强调要“顺应潮流,乘势而上”[5]。江泽民提出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6]275的论断,丰富和发展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制定和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确立了依靠科技和教育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治国方略;提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6]64,积极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提出“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6]319,倡导“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6]540(简称”四个尊重”);提出“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6]545,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可以说,“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推进,始终是与应对新科技革命相伴相随的。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新科技革命又出现了一些新特点新趋势,可以用“三个更加”来概括。一是势头更加迅猛,酝酿着新的突破。发轫于20世纪中叶的新科技革命,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步入了一个加速发展的时期。“世界科技发展突飞猛进,创新创造日新月异,世界科技正孕育着新的重大突破。”[7]500二是更加注重科技创新,促进创新成为世界主要国家的基本战略。当今时代,人类社会步入了一个科技创新“加速度”的重要时期,科技竞争的焦点在不断前移,原始创新、关键技术创新和集成创新的作用日益突出,自主创新能力已经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为谋求在国际竞争中取得主动权,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纷纷把推动科技创新作为国家战略。三是由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引发的社会变革更加深刻。信息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不断推动生产方式发生变化,柔性制造、网络制造、绿色制造、智能制造、全球制造日益成为生产方式变革的方向,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知识服务、智能服务的快速发展为个性化制造和服务创新提供了有力工具和环境。科技革命及其带来的科学技术的重大发现发明和广泛应用,推动世界范围内生产力、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经济社会发展观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也引起全球生产要素流动和产业转移加快,经济格局、利益格局和安全格局发生了前所未有的重大变化。
当前新科技革命还面临着来自国际金融危机的挑战和机遇。2008年9月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使世界经济遭受了上世纪大萧条以来最为严重的挑战。历史经验表明,每次重大经济危机都会伴生重大科技突破和产业调整。面对这场国际金融危机,各国纷纷开展了新一轮科技竞争。美国力图在新能源、基础科学、干细胞研究和航天等领域取得突破,并提出节能环保、智慧地球等科技主攻方向。欧盟宣布大力发展绿色经济,意欲保持绿色技术领域的世界领先地位。英国从高新科技特别是生物制药等方面,加强产业竞争的优势。日本重点开发能源和环境技术。俄罗斯提出开发纳米和核能技术。纵观世界,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抢占国际经济科技制高点已经成为世界发展大趋势,科技竞争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更加突出。
在这样一种国际科技大背景下,国内科技发展又是一种什么状况呢?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制定了一系列加快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的方针政策,科技体制改革取得重大进展,科技实力大大增强,部分重要领域的研究开发能力已跻身世界先进行列。但是,“我国科技的总体水平同世界先进水平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有许多不相适应的地方”[8]186。概括地说主要表现在:关键技术自给率低,自主创新能力亟待提高;农业和农村经济的科技水平还比较低;高新技术产业在整个经济中所占的比例还不高;产业技术的一些关键领域存在着较大的对外技术依赖;不少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产品主要依赖进口;许多技术研究开发的成果还难以实现产业化;科学研究实力不强,优秀拔尖人才比较匮乏;科技投入不足,体制机制还存在不少弊端,等等。其中,最严峻的挑战、最大的难题、最显著的表征,就是“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7]10,这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内容之一。
在综合分析国内外科技形势的基础上,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作出两个战略判断:一是指出“我国已进入必须更多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阶段”[8],二是提出“两个重要战略机遇期”的论断:“本世纪头二十年,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8]187面对这样一种态势,胡锦涛反复强调,我们要“把握住机遇、赢得主动”[9]112。
科学发展观是在深刻分析国际形势和时代特征的基础上,立足于我国基本国情、深入分析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认真总结我国发展实践、适应新的发展要求而提出来的。新科技革命是科学发展观形成和发展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时代背景。对世界科技革命发展趋势的正确判断和认识,对我国科技发展现状的深刻分析和把握,是胡锦涛对国际形势进行战略判断的重要依据,也是他提出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重要思想背景。
二、新科技革命与科学发展观的相互作用
新科技革命与科学发展观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一方面,在应对新科技革命挑战的过程中,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作出一系列新的战略决策,极大地丰富了科学发展观。另一方面,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我国更加科学、更加有效地参与新科技革命进程,科技事业迈上新台阶。
(一)新科技革命给科学发展观增添了富有时代特征的新内涵。
我们党应对新科技革命挑战的过程,直接地表现为推动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的过程。在新世纪新阶段,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顺应世界科技发展变化,提出许多新思想新论断,作出许多新的战略部署。
第一,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胡锦涛指出:自主创新能力“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8]62。“一个国家只有拥有强大的自主创新能力,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把握先机、赢得主动。特别是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和国家安全的关键领域,真正的核心技术、关键技术是买不来的,必须依靠自主创新。”[8]189他反复强调,要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技发展的首要任务”[7]501,“摆在突出位置”[8]62,“摆在全部科技工作的首位”[7]501。在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上,胡锦涛强调要“把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面向未来的重大战略”[9]1028。2006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了新世纪的第一次全国科学技术大会,对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建设创新型国家作出全面部署。
第二,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走上创新驱动的轨道。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日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量,创新成为解决人类面临的能源资源、生态环境、自然灾害、人口健康等全球性问题的重要途径。面对世界新科技革命正孕育突破、新一轮产业革命蓄势待发、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相互结合、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交叉发展的态势,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作出了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大决策。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最根本的是要依靠科技的力量,最关键的是要大幅度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必须紧紧抓住促进科技与经济社会紧密结合、支撑引领可持续发展这个核心,既要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中找准科技创新主攻方向,又要把科技成果迅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第三,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指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新兴科技与新兴产业的深度融合,既代表着科技创新方向,也代表着产业发展方向。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以来,世界主要国家纷纷加快部署战略性新兴产业,抢占新一轮经济和科技发展制高点。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审时度势,及时作出“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10]的重大决策。这是中央科学把握世界经济科技发展趋势、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而作出的战略部署。根据我国国情和科技、产业基础,我国现阶段选择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七个产业,在重点领域集中力量,加快推进。
第四,大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走人才强国之路。在知识创新、科技创新、产业创新不断加速的时代条件下,“谁拥有了人才优势,谁就拥有了竞争优势。谁能把人才优势转化为知识优势、科技优势、产业优势,谁就能够赢得竞争的主动权”[11]。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把人才工作纳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布局,作出了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重大决策。胡锦涛反复强调,必须坚定不移地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大力开发人才资源,努力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把优秀人才集聚到国家科技事业中来,开创人才辈出的生动局面。
(二)科学发展观对我国科技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科学发展观作为指导发展的科学理论,对新世纪新阶段的科技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为适应科学发展观对我国科技工作提出的新要求,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强调“五个坚持”:
第一,坚持以科学发展观指导科技工作,“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来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9]114。胡锦涛指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也好,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也好,优化经济结构也好,做到‘五个统筹’也好,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也好,都离不开科技进步和创新。”[9]114他多次强调:科技工作“要为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9]115。他明确提出:“坚持以科学发展观指导科技工作。”[9]113以科学发展观指导科技工作,就是科技工作的目标任务要围绕发展来确立,科技工作的政策措施要根据发展来制定,科技工作的成效要用发展来检验;就是要把以人为本的核心立场、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基本要求、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贯彻到科技工作中,努力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这既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又丰富了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
第二,坚持贯彻新世纪新阶段科技工作的基本方针。2004年9月,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强调要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2006年10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进一步阐明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各项政策措施。我们党明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表明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更加明确地由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发展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适应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和我国科技工作的发展实际,胡锦涛提出:“坚定不移地贯彻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发展必须面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方针。”[8]480-481这是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科技工作的基本方针。它的重大突破在于,把社会发展纳入科技工作的基本方针之中,强调科技工作不仅要为经济建设提供支撑,而且要为社会发展提供支撑,这就丰富和发展了“依靠、面向”的方针。后来,我们党又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任务,形成了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对科技工作服务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第三,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既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出的客观要求,同时也是世界科技发展大势提出的必然要求。科学技术迅猛发展深刻改变着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经济发展方式从资源依赖型、投资驱动型向创新驱动型为主转变,以知识为基础的产业快速发展,知识生产和消费成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乃至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方式。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各个方面和整个过程,都离不开科技进步和创新。科技进步和创新成为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必须着力发展科学技术,促进经济发展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胡锦涛强调:“我们要紧紧抓住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一战略任务,在组织实施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重点产业调整振兴规划、重大科技专项的基础上,前瞻部署,持续攻关,全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供强大科技支撑。”[9]747-748
第四,坚持把科技工作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结合起来。科学发展观核心是以人为本。胡锦涛指出:“要坚持把以人为本、改善民生作为科技事业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使科技进步和创新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7]502他强调“把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民生改善、国家安全中亟待科技提供支撑的领域作为重点,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提高人民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紧密结合起来”[7]499。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强调立足于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围绕粮食和食物安全、重大疾病防治等事关人民切身利益的关键科技问题,重点攻关、务求突破,为全面提高人民生活和健康水平提供科技保障;强调针对公共安全保障体系的重大科技需求,全面提高国家抗御和应对重大灾害、事故、案件与突发事件的科技能力,实现公共安全从被动应付型向主动保障型的战略转变;强调以人为本,科技工作要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出贡献,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科技支撑。
第五,坚持把科技工作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结合起来。促进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是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胡锦涛指出:“只有不断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发展道路,才能统筹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实现良性循环。”[12]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强调,科技工作要把突破资源与环境的瓶颈性约束作为紧迫任务,大力推进节约资源科学技术进步,加大对节约资源和循环经济关键技术的攻关力度;以节约能源、优化能源结构、加强生态保护和建设为重点,以科技进步为支撑,不断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大力发展能源资源开发利用科学技术,大力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科学技术,“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技术体系和生产体系”[9]751。
总之,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将科技工作与破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各种难题紧密结合起来,不断探索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新途径。可以说,科学发展观的形成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开创,也是与应对新科技革命相伴相随的。
三、新科技革命与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联系
通过分析新科技革命对科学发展观形成和发展的影响,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第一,科学发展观有着极为深刻的科技背景和实践基础。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这就是科学发展观形成和发展的时代背景。新科技革命是时代背景中的一个重要方面,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是当今时代的一个鲜明特征。我们党领导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生动实践,是科学发展观形成和发展的实践基础。科学技术工作,是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的一个重要方面。无论是就时代背景还是实践基础来说,科学发展观的形成和发展都与世界新科技革命、我国科技工作实践密切相关。面对迅猛发展的新科技革命,胡锦涛立足于我国科技工作实践,从实践的要求出发进行理论思维,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进行理论创新,最终促进了科学发展观的形成和发展。从科技的角度看,科学发展观就是我们党在顺应世界科技发展潮流、准确把握新科技革命趋势、立足我国科技工作实践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第二,新科技革命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注入了强大动力,推动了科学发展观形成和发展的进程;同时,新科技革命又影响着科学发展观的内容,给科学发展观增添了新的富有时代特征的内涵。科学技术是经济社会发展中最活跃、最具革命性的因素。当今世界,科学技术作为人类文明进步的基石和原动力的作用日益凸显,科学技术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深刻地决定着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人民幸福。蓬勃发展的新科技革命,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注入了不竭的动力,深刻地影响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进程。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新科技革命是科学发展观形成和发展的“加速器”、“推动器”。科学发展观就是在科技进步与创新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的。另一方面,新科技革命又给科学发展观打上了深深的科技烙印。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深入发展,把一些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鲜明而突出地提了出来,比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发展现代农业,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等等。新发明的出现、新技术的产生、新成果的运用,为解决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突破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问题,提供了强大的科技支撑。正是在解决这些关系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民生改善、国家安全的重大科技问题的过程中,科学发展观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新科技革命给科学发展观提供了鲜活而富有时代特征的“素材”和“营养”,科学发展观从新科技革命中吸收了这些“素材”、“营养”并使之成为自身“理论细胞”的一部分。随着新科技革命的展开和推进,我们党愈益主动积极有效地应对新科技革命,科学发展观因此而获得了更为巨大的新活力、更为丰富的新内容。
第三,新科技革命之所以能对科学发展观的形成和发展产生推动、影响作用,关键在于我们党善于发挥主观能动性并进行独特创造。科学技术是人类智慧的伟大结晶,科学技术无国界。这决定了我们在应对新科技革命挑战的过程中,必须借鉴其他国家科技发展的经验。但是,我国特殊的国情和科技发展现状,决定了我们在吸收世界科技成果、借鉴其他国家科技发展经验时,不能简单照搬照抄、亦步亦趋。我们必须正确判断新科技革命发展趋势,深刻把握我国科技发展现状,将科技发展的一般规律与我国基本国情有机结合起来,制定符合我国实际的科技政策和科技发展战略。胡锦涛总是以世界眼光和战略意识,密切关注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新科技革命的发展趋势、国内改革开放的发展进程,把科技工作放在国际大背景和国内发展的大局中来思考和谋划。胡锦涛关于科技工作的重要论述,既敏锐地认识到新科技革命的发展趋势和巨大影响,又清醒地认识到我国科技发展的现状和不足,并以此为依据阐明我国科技发展的方针政策和战略措施,为推进我国科技工作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我们党制定的发展我国科技事业的各种方针政策和战略部署,针对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确定的科技重点领域和发展方向,立足实际而实施的一系列科技规划和重大科技行动,都凝结着中国共产党人的独特思考和创造。正是这种思考和创造,铸就了我国科技事业的中国特色。
第四,科学发展观一经形成发挥着理论指导作用,深刻地影响着我们党应对新科技革命的途径和方式,推动了我国科技工作的实践创新。理论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科学发展观对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作出了新的科学回答。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我们党不断深化对于科学技术的功能、价值目标的认识,不断实现实践创新。主要表现为:一是高度重视科技的引领作用。过去我们党一直强调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现在则进一步认识到科技不仅能支撑发展,而且还能引领未来、创造未来。这样,科学技术具有双重功能:既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力量,同时又是规划和建构未来的引领力量。引领未来,就是着眼长远,超前部署,以科技引领未来经济社会发展。注重发挥科技的引领作用,是我国科技实践的一个新变化。二是高度重视民生科技。我们党坚持以人为本,形成了以人为本的科技价值观,强调大力发展与民生相关的科学技术,让广大人民生活得更健康、更舒适、更安全、更幸福。科技面向民生、科技服务民生、加强民生科技,成为科技工作的价值取向。关注民生,是我国科技实践的一个新特点。三是注重同步应对、及时部署。过去我们虽然一直强调跟踪世界科技前沿,但由于种种复杂的原因,在战略部署上往往比西方发达国家反应慢,因而难以抢占先机。现在则强调与西方发达国家同时部署,努力在新一轮科技竞争中走在世界前列。加强科学展望和技术预见并及时作出部署,成为我国科技实践的一个新趋势。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对我国科技工作进行了深入思考和不懈探索,实施了一系列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的战略部署,极大地推动了我国科技工作的实践进程。我国科技工作硕果累累,充分证明了科学发展观的科学性、指导性,证明了我们党应对新科技革命的决策和措施的正确性、有效性。
[1] 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2]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86:662.
[3] 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40.
[4] 江泽民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427.
[5] 江泽民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32.
[6] 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7] 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
[8] 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
[9] 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
[10] 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981.
[11] 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570.
[12] 胡锦涛.在亚太经合组织第十五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7-09-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