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神圣到现实:马克思主义信仰大众化初探

2013-04-12

关键词:恩格斯信仰马克思

李 战 奎

(陕西理工学院 经济与法学学院, 陕西 汉中 723000)

信仰问题在当代日显突出。一方面,它作为个人道德自律及社会、民族凝聚力的内核,极其重要;另一方面,信仰危机、理想失落又是各国难以解决的大课题。我们今天讲中国的信仰问题,不仅涉及个人领域,更离不开民族与国家的社会政治经济大背景,从这个现实状况出发我们会发现当前中国的信仰问题不是有没有的问题,而是全社会各界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现实化问题。

一、 在神圣中弱化: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当代问题

马克思主义信仰就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信仰[1]。信仰一词由“信”和“仰”两个层面构成。因为对某种理论的相信和崇拜从而转化为自己行动的指南,形成为指导日常生活行为的坚定信念。但在我们今天的日常生活中,马克思主义信仰作为高高在上的旗帜逐步被神圣化,作为一种信仰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愈行愈远。

1. 法律地位稳步提升,在各领域的现实功能被逐步淡化。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明确指出: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各族人民将继续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引下,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改革开放,不断完善社会主义的各项制度,……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2]。《中国共产党章程》中提法更加明确:“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3]。由此可见,从形式上看,作为党和国家意识形态的马克思主义的法律地位是确定无疑的,在党和国家的历次代表大会的报告中,“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均得到很高的地位,作为一面旗帜高高飘扬。但是在社会实践的内容层面,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各领域作为指导思想还不够深入、具体。经济领域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更多的是积极强调“市场”的作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曾经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弊端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批判,但在今天的市场经济社会我们看到更多的是对“资本”、“市场”的崇拜,看不到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无产阶级解放的理论武器的现实作用。在文化、政治领域中,通过各种影视、报刊、网络等媒体我们可以看到民众的形象、地位、作用由以前的英雄、榜样、中流砥柱,逐步过渡为愚昧、落后、仇视社会、不稳定因素,人民群众作为历史的创造者在政治、文化层面难以体现。由此可见,当前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法律地位得到了有力的保障,但同时马克思主义也被神圣化般地束之高阁,在各层面的实践领域还有待于进一步把对马克思主义信仰从神圣的法律层面转化为现实的生产生活实践层面。

2. 宏观理论层面不断强化,微观实践领域逐步弱化。

自马克思主义来到中国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在实践和理论层面成果显著。尤其是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新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开始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并开花结果。但在随后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进程中,理论研究层面不断强化、成果显著,特别是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形成,意味着我们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理解有了新的高度,因此,马克思主义信仰也有了新的内容、新的角度,在理论上更丰富、更充实了。

但在微观实践方面,尤其是在当代中国人的信仰领域,由于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神圣化而高不可及,从而存在着马克思主义信仰不断被弱化现象乃至危机[4]。所谓弱化现象并非泛泛而谈,而是有着特定的内容,即“理想平庸、信念动摇和信仰危机”[5]。在一次对大学生进行的信仰问题的问卷调查中,我们发现当前的大学生信仰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许多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概念认识不清。部分学生即便是预备党员、共产党员都存在着对马克思主义信仰是什么说不清楚的现象。很多同学相当程度上把共产主义信仰等同于中国共产党。(2)有些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不坚定。很多同学面对诸如您是否信仰马克思主义以及您认为共产主义的未来是什么的问题时,多数回答为说不清、过时、没多大用处和那是遥远的未来、渴望但是不相信能够实现等。即使已经是共产党员的部分大学生,也对马克思主义信仰没有感觉等。(3)对马思主义信仰的实质认识不深。很多同学并不主动去了解马克思主义,也很少阅读相关书籍[6]。我国高校的课程体系中开设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必修课程,即就是这样,学生们普遍对成功、赚钱、自我实现等的关注度非常高,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认知状况仍不理想。那么整个社会没有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其他群体在现实生活中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认知状况可想而知。

3. 在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方面,政策重视与现实漠视并存。

在当代中国,高校普遍开设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重要课程——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并且配备了专业的师资团队和独立的组织机构,特别是近年来党和国家非常重视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核心的哲学社会科学教育,指出“加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是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一项极为重要的工作”,实施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建立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等,开通了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任课教师学历层次和教学水平的专门通道。这些都反映出党和国家在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方面政策上是很重视的。可实际情况却是另外一回事:因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庞大,理论性过强,导致教师教学任务重,学生因为学不懂而普遍厌学、逃课,教师辛苦的劳动和付出得不到学生的公正评价和认可;社会和其它专业课教师对该类课程教学占用大量课时不理解甚至还有很多误解,认为既然学生不愿学、学了没用就没有必要开设这些课程;同其它专业课相比而言,学校主管部门在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师资队伍建设、课程建设、课题申报的重视程度不够,此类课程教师的职称晋升、科研考核、进修学习没有得到相应的制度支持和保证。

二、 在实践中现实化: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内在要求

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创立者,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创立这一科学理论时,为了避免由于被信仰从而在“神圣化的过程中被弱化”的命运,他们没有使用“共产主义信仰”以及“共产主义理想”这样的概念,甚至有意回避和反对这样的提法。并多次强调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科学性就在于它是一个现实的实践过程。

1. 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是一种“理想”,而是一种现实运动。

马克思和恩格斯不赞成把他们的理论说成是一种“理想”或“信仰”。“共产主义对我们说来不是应当确立的状况,不是现实应当与之相适应的理想。我们所称为共产主义的是那种消灭现存状况的现实的运动。”[7]40马克思在纪念第一国际成立七周年庆祝大会上演讲指出:“国际没有提出任何特殊的信念的象征。它的任务就是把劳动的力量组织起来,在工人运动的各种不同表现形式之间建立联系并把它们联合起来。”[8]592恩格斯反对“把无神论宣布为强制性的信仰象征”,认为这只能是为神效劳[8]592,而且也反对社会主义运动中的这样一些人,在他们那里“‘革命’本身成了某种象童贞女马利亚之类的东西,理论成了信仰,参加运动成了祭祀。”[8]602可见,马克思一再强调共产主义理论不是道德,更不是宗教,它绝不是靠任何精神手段来实现的理想社会,只有唯心主义哲学家才会幻想以“道德和精神”取代现实的物质利益。恰好相反,共产主义社会将通过现实的运动改变现实中的不合理现象来消灭阶级社会的一切奴隶道德和宗教鸦片。

众所周知,马克思和恩格斯之所以如此回避使用“理想”、“信仰”,就是为了和当时空想主义和神学家相区别。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生活的时期,“理想”和“信仰”是两个具有特定内容和倾向性的流行概念,其中“理想”一词是空想主义者的爱物,“信仰”一词则是神学家的口头禅。这样的词汇容易把人们的关注点引向对未来的向往或是对某种力量的崇拜。而马克思主义信仰的重点在当下,在当前人们的现实实践过程。为了强调共产主义理论的科学性和现实性,为了使大家能够正确理解、落实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现实性,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创立自己的理论的时候刻意回避了这个概念。

2. 马克思主义信仰不是理论研究,而是指导现实运动的行动指南。

马克思和恩格斯非常重视信仰教育,但他们反对通过理论研究代替信仰教育。“我们决不想把新的科学成就写成厚厚的书,只向‘学术’界吐露。正相反,我们俩人已经深入到政治运动中……我们有义务科学地论证我们的观点,但是,对我们来说同样重要的是:使欧洲无产阶级,首先是使德国无产阶级相信我们的信念是正确的。”[9]193恩格斯在1871年2月代表国际工人协会总委员会写给西班牙联合委员会的一封信中说:“我们非常满意地看到社会革命的思想愈来愈成为你们国家的工人阶级的共同信念。”[8]320在这里我们看到马克思和恩格斯强调马克思主义信仰的重点不是理论研究、理论创新,而在于使群众在现实的运动中相信我们的理论,相信的重点在于用事实说话,而不是用美妙的理论勾画美好的明天。

因此,马克思和恩格斯非常看重的是群众对理论的掌握情况。恩格斯在《共产主义在德国的迅速发展》一文中谈到了许多德国人纷纷转向信仰共产主义的情况:“共产主义的事业仍然在迅速发展……,到处我都看到,从我上次访问以来,我们的思想又占据了一些阵地,并且每天都在占领更多的阵地。到处我都碰到一些新近改变信仰的人,他们都在无比热情地讨论和传播共产主义的思想。”[10]593所以在马克思看来,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就是用现实行动来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用现实行动来改变社会中不合理现象的现实运动过程。

3. 马克思主义信仰应是一种改变现实运动的立场。

马克思曾在给弗里德里希·阿道夫·左尔格的信中说道:

“此后不久,盖得来到了伦敦,在这里和我们(我、恩格斯和拉法格)一起为即将到来的普选起草一个工人竞选纲领。尽管我们反对,但盖得还是认为有必要把法定最低工资之类的废话奉献给法国工人(我对他说:如果法国无产阶级仍然幼稚到需要这种诱饵的话,那末,现在就根本不值得拟定任何纲领),除了这些废话之外,这个很精练的文件在序言中用短短的几行说明了共产主义的目的,而在经济部分中只包括了真正从工人运动本身直接产生出来的要求。这是把法国工人从空话的云雾中拉回现实的土地上来的一个强有力的步骤,因此,它引起了法国一切以“制造云雾”为生的骗子手的强烈反对。”

“同时形成了这样一些工人团体,它们对纲领持反对态度,但是接受(那些不是由真正的工人,而是由游民以及少数受骗工人作为普通成员组成的无政府主义者团体不接受)纲领中的大部分“实际”要求,而在其他问题上则提出了各种各样的观点,在我看来,这种情况证明,这是法国第一次真正的工人运动。”

“就在敌人的阵营里……过去和现在都有拥护我们思想的战士。泰斯……他完全改变了自己的信仰。……连《社会主义评论》的马隆也不得不声称自己(我们过去是仇敌,因为他原来是同盟的创始人之一)信仰现代科学社会主义,即德国的社会主义。……那位在今年4月还公开反对社会主义,拥护美国的民主共和观点的克列孟梭……都转到我们这边来了。克列孟梭是否会履行诺言,这根本不重要。无论如何,他已把我们的思想传播到激进党里去。”[11]297

以上论述恰恰说明马克思主义信仰强调的不是理想中的完美结果,而是能够符合现实需要的具体行动所展现的一种立场。前两段话说明了工人运动的现实直接立场,行动和实践是我们的根本宗旨,哪怕是能够体现我们部分需要的有限行动,也是值得肯定和实践的。我们只要能够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推动实际运动的哪怕是一点点进展,这就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我们不能指望所有条件都成熟了才迈步进入共产主义社会,所以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并不是对未来美好社会的憧憬、向往,而是对现实社会不合理现象的逐步改变过程。第三段话则说明了即使是敌对阵营的人,只要是他们的观点能够为我们的立场服务的,我们都应该给予肯定和认可,虽然对我们来说他们“是否会履行诺言,这根本不重要”,但他们的立场很重要、他们这些立场的现实作用很重要。

三、 在实践中大众化:马克思主义信仰的落脚点

在实践中现实化是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内在要求,只有这样才能克服马克思主义信仰由于神圣化而被弱化的局面,而这个现实化进程在当代中国的落脚点就是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大众化。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大众化必须实现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三个转向。

1. 马克思主义信仰研究的现实化转向:理论研究转向现实研究。

由于直接受益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指导思想的法律地位的保障,我国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在组织机构、队伍建设、人才培训、经费投入、项目保障等方面都非常重视,一系列振兴哲学、社会科学的红头文件、讲话、指示都在强调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重要性,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开展以及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设立,进一步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提供了完善的研究条件和建设平台,但同时这些工作也在一步步地把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变成了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过分强调理论研究的地位和作用的一个显而易见的副作用就是理论越来越精深而高不可攀,理论越是掌握在少数人的手里,就越是不被群众所掌握,不被群众掌握的理论只能是空洞的理论。因此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现实转化的必由之路就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从理论研究走向现实研究。

理论的生命力在于“问题”,一个好的问题是一个精彩学说的开端,而好问题归根结底来自于社会实践,来自于历史本身。因此,敢于和善于批判地解读现实,才是造就大手笔的真正途径。在这方面,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就具有高度自觉性的传统,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里说:“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8]60相信现实的实践就是相信人类,尊重现实的实践就是尊重人民,敢于并善于面对现实实践过程中的一切重大问题,才能够找准解读现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文本和根据,才能够把握真实的问题,也才能在不受任何成见约束的思想空间中,独立地走向学科前沿,并创造出不朽学说。

理论的生命力在于掌握群众。但凡真正了解马克思主义的人,即使不接受它作为自己的信仰,也一定会为马克思主义博大精深的内容和无与伦比的思想魅力所折服。但马克思不是畅销书作家,他的理论并不能迅速为普通大众所掌握。因此,作为最了解、接受马克思主义的群体,他们的使命不是从一个高深莫测到另一个高深莫测的理论创新,而是要把博大精深、无与伦比的理论,用新的富有生命力的思想和语言,更多地宣传为多数人所知,要能够回答现实问题,能够把握历史脉搏,能够反映时代精神。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能够走下圣坛,雅俗共赏的。我们要改变追求语言的个性化和思维的特异性、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变成仅供少数精英作学院式探讨的纯学术偶像的现象,推动马克思主义信仰重新成为活的体系,在当代社会切实发挥活的指导思想的作用,从社会边缘返回社会中心,激励更多人学习马克思主义,信仰马克思主义,运用其观点方法指导科学研究,这不仅对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大有裨益,对自然科学技术的进步也是不可或缺的。

2. 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现实化转向:理论教育转向实践引导。

实现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现实化转向离不开马克思主义教育的现实化转向。要让人们了解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对此邓小平同志有非常深刻、精辟、准确的要求,他说:“学马列要精,要管用的。长篇的东西是少数搞专业的人读的,群众怎么读?要求都读大本子,那是形式主义的,办不到的。”[12]305但显然,我们距离这个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

教育离不开教材。这就需要有人提供简明易学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材,让群众能够较为轻松地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含义和逻辑线索,而不是仅仅知道一个被抽掉了论证基础的共产主义理想。很显然,当前的一些教材连大学生都不愿意多看一眼,如何能够为民众服务呢。在这方面马克思主义学者应该少一点学院派传统,放下所谓的“清高”与“架子”,主动到群众中去,了解群众的思想状况,提供他们所需要的精神食粮,从这个意义上说,“马克思主义理论普及教育”同“科普教育”一样值得大力提倡。

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现实化转向必须改变教学方式。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是世界观教育,不是知识培训,单纯的课堂讲授不能担此重任。针对当前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上课兴趣不高的现象,目前各个高校在没有能力变更教材的情况下,都在尝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课堂教学模式改革。但显而易见的是,改革的成功标志是理论要有生命力才会有吸引力,而理论的生命力源于理论的现实性,因此此项改革的成败与否显然又与前面我们谈的问题紧密相关。

3. 马克思主义信仰实践的现实化转向:确认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主体。

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实践过程首要的一个因素就是这个信仰实践活动的主体是谁,这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生存土壤和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群众根基所在。众所周知,马克思主义理论具有鲜明的阶级性,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必然不是一个全民党,有自己的阶级基础和群众根基,忘记了这一点的政党就会成为没有根基的浮萍,随时会随风而逝。

谁需要马克思主义信仰。马克思主义信仰是指“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从这个意义上说,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不是信仰,而人们对这种理论的信仰才是马克思主义信仰。因此,马克思主义信仰问题,其实主要是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者的问题,正是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者们使马克思主义理论不仅作为理论而存在,而且也作为信仰而存在,同样也正因为马克思主义信仰者的存在,马克思主义政党才有自己的群众基础和政治根基。因此确认这一点非常重要,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非信仰者眼中,马克思主义无论什么时候都不是信仰,而对他们的马克思主义宣传、教育是无用的,更为重要的是依赖他们来建设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是危险的,因为这样的建设就相当于在建设一个没有根基的大坝,这样的大坝随时会垮掉。

信仰什么样的马克思主义。如果说,上面一点突出的是马克思主义信仰者的群体的确认是在强调社会建设的根基是什么的话,那么这里所要确认的就是社会建设事业的建设材料是什么的问题。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人们信仰的内容而被包含在他们的信仰之中。我们不可能把人们头脑中的关于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与马克思主义本身完全区别开来,因此每一个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除了与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相关外,毫无例外地也会与自己心目中的马克思主义紧密相关。自己理解的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主义本身肯定有一定差距,这种差距越来越小,人们的信仰才越来越成为名符其实的马克思主义信仰。问题是当差距没有消失的时候,每个人都会认为只有自己理解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本身。这样现实中就会有多种多样的马克思主义,我们信仰什么样的马克思主义呢?问题的答案依然要回归到现实实践性中去寻找:“我们要旗帜鲜明地在理论上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更应该充满热情地以马克思主义为信仰行动起来,把理论的力量变成物质性活动。更要注意,应用现实运动和终极理想相统一的思维方式对待共产主义信仰。既不要片面地强调它的终极理想性的一面从而像罗素那样把它完全等同于一种宗教信仰,也不要片面地强调它的现实性的一面从而把它彻底的世俗化甚至庸俗化。”[13]

[参考文献]

[1]薄明华.论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科学内涵[J].广西社会科学,2011(9).

[2]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4.

[3]中国共产党章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4]陈燕锋.论当代大学生的信仰教育[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4(10).

[5]荆学民.社会哲学视野:信仰的两大类型及其关系[J].求是学刊,2004(1).

[6]尹文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从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缺失视角分析[J].法治与社会,2012(3).

[7]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8]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9]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0]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

[1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

[12]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13]李战奎.信仰、科学信仰与马克思主义信仰[J].陕西理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10(2).

猜你喜欢

恩格斯信仰马克思
马克思恩格斯青年时代诗歌创作再评价
论马克思对“治理的贫困”的批判与超越
马克思像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与信仰同行
信仰之光
色彩的堆积——迈克尔·托恩格斯作品欣赏
马克思、恩格斯对中国的观察与预见
论信仰
铁的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