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行汉语成语词典的规范化问题
2013-04-12王琪
王 琪
(西安外国语大学 中国语言文学学院, 陕西 西安 710128)
辞书应具有科学性和规范性,能引导读者正确理解和使用成语,但从大多数成语辞书的编纂质量来看,问题比比皆是。目前通行的成语辞典分大、中、小型,不可胜数,质量参差不齐,在注音、解释用字、释义和引例等方面多有错讹,甚至在一本书中前后矛盾,令人无所适从。笔者核查了《汉语成语源流大辞典》(刘洁修,开明出版社,2009年12月)、《汉语成语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年11月)、《现代汉语成语规范词典》(李行健,长春出版社,2003年5月第二版)、《汉语成语多用词典》(精选本,四川出版集团,四川人民出版社,2006年4月)、《中华成语辞海》(全三卷,齐义农,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3年1月)、《成语探源辞典》(朱瑞玟,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4月)等,不科学、不规范现象令人堪忧。连如此有一定规格的辞书都不能避免错讹,更遑论普通的学生成语词典了。这种情况与辞书数量的丰富多样及收词规模不断增大的发展趋势很不协调。如果不及时、不全面修订,就会以讹传讹,不仅损害辞书应有的工具价值,而且可能使习非成是的现象层出不穷,最终会影响传统文化的继承和传播,降低国民的语文水平。所以,本文择取以上所列辞书的不规范之例,仅供参考,以期得到大方之家的关注,为规范汉语成语辞书、提高编纂质量贡献绵薄之力。
一、 注音不规范
成语中的多音多义字频繁出现,在尊重成语来源的前提下准确无误地标音非常重要。但在现有的辞书中,注音差错不胜枚举,造成义和音不对应,误导读者。如《成语探源辞典》“乐(lè)山乐(lè)水”(P11),应为“yào”,与“喜好”义相配;《成语探源辞典》“郢书燕说(shuō)”(P351),应为“yuè”,与“喜悦”义相配;《成语探源辞典》“捉襟见(jiàn)肘”(P151),应为“xiàn”,与“显露”义相配,是“现”的古字;《成语探源辞典》“别(身)无长(chánɡ)物”(P389)、《中华成语辞海》“别(身)无长(zhǎnɡ、chánɡ)物”(P91、P1296),应为“zhànɡ”,与“多余”义相配;《成语探源辞典》、《中华成语辞海》“力能扛(kánɡ)鼎”(P389、P904),应为“ɡānɡ”,与“双手对举”义相配;《汉语成语多用词典》、《汉语成语大辞典》“教(jiào)学相长”(P234、P396),应为“jiāo”,与“传授知识技能”义相配;《成语探源辞典》“衣(yī)冠(ɡuān)禽兽”(P416),应为“yì、ɡuàn”,与动词“穿衣、戴帽”义相配,但除《汉语成语大辞典》注“衣”为“yì”外,其余各书皆标错音;《现代汉语成语规范词典》“相(xiānɡ)机行事”(P423),应为“xiànɡ”,与“看,观察”义相配。此类误注很多,且各工具书无一例外。这种现象如果长此以往地存在下去,就会习非成是。如“夸父(fù)逐日”,“父”本应为“fǔ”,是对男子的美称,许多历史人物皆以此称,如“尼父、逢丑父”等,而读去声无此义,可所有成语辞书都标去声。这样,音义脱离、原义尽失的成语脱离本源,其中多音字的注音无法与字典和词典的相应标注和解释吻合起来,造成识读上的矛盾。
“习非成是”体现在语音上,是约定俗成的产物,它来自多种渠道,如避讳①如“戊”本读茂,《广韵》“莫候切”。五代后梁开平元年,梁太祖曾祖名茂琳,为避讳,改读“务”。经强制而渐渐习惯,成为正音了。、有意为之②如“癌”,在解放前出版的《国语词典》和1962年以前出版的《新华字典》、《四角号码词典》等都注为yán。而在许多方言中读成[ai35]或者[ai35],如长沙/成都/武汉/贵州黎平、赫章/湖南耒阳、吉首、常德/大方/沿河等地读作[ai35];湖北宜昌/云南永胜等地读作[ai35]等音。20世纪中期,为避免“癌症”与“炎症”、“胃癌”与“胃炎”相混,贻误病情,故被普通话吸收,成为正音。、破读、误读等。多音字最容易造成误读,如果对此类问题习焉不察,就会任凭多音字单音化倾向发展下去,成为不可阻挡的大趋势,这在汉语史上非常普遍。如“暴”共有“bào、pù、bó”三音,表“曝露”时本应读“pù”,表“鼓起,突出”义时应读“bó”,但多音归单音的语音变化趋势却使之改读为“bào”。面对此类已“成是”的现象,我们只能被动适应;而对那些正在发生“习非”事实的情况,我们应当采取什么态度?是继续观望,顺其自然呢?还是及早编写一部权威性的成语词典,加以规范?如果是前者,就会不断出现成语词典混乱的注音情况;如果是后者,就会有效地、尽量地消除“习非”的负面影响,防止其“成是”。正如张一舟所说:“多音字单音化以后,如不及时整理,新旧读法并存,又会产生异读词语,给人们增添新的麻烦。”[1]
以上所举成语多音字误读之例是习焉不察的结果,使成语中的字音与字典和普通词典的音注不合,难道成语的读音就应该有特殊性、独立性吗?又如“箪食(sì)壶浆”,出自《孟子》,陆德明音义:“箪食,音丹,下音嗣。后箪食皆放此。”朱熹注:“箪音丹,食音嗣。”故所有成语辞书都如是标音,但在字典和普通词典中,表示“食物”义当读“shí”,而表示“给人食物吃”时才读“sì”。这种不统一使一些古代汉语教材就此字的注音也不尽相同,如王力《古代汉语》文选《晋灵公不君》“而为之箪食与肉”下注:“食(sì),饭。”[2]而殷国光、赵彤《古代汉语》[3]未注,只是对上文的“食之”之“食”标出破读音sì,这反映了编者认为前者要么是常见音“shí”,无需标注;要么是模棱两可,故意回避。可见,多音字标注一定要审慎,有所指归,避免成语词典与字典和普通词典两张皮的注音现象。虽然有专家认为可以按照“从众”、“从俗”的标准来解释和处理此类问题,但是这种消极方式只能单独应付成语词典的编纂问题,无法在整个语文工具书内部自圆其说。所以,我以为折中和补充处理是一种比较适宜的方法。比如对已习非成是的字音从众从俗,但需补充解释本音,如“夸父逐日”的“父”,“箪食壶浆”的“食”;而对尚未“成是”的混乱注音现象要严格控制,避免泛滥。我们认为,各类辞书对多音字的音义关系的说明应保持一致,成语中的多音字标音一定要符合所表示的意义,符合字典和普通词典的标音。如《汉语成语大辞典》“一暴(pù)十寒”(P981)就合乎以上的要求。所以,成语词典中多音字标注混乱的现象完全可以按照正音标准进行纠正。
二、 处理用字问题的方法不规范
用字分为古今字、异体字、通假字等,其差异明显,解释术语不同,如古今字为“某,后为某”,异体字为“某,同某”,通假字为“某,通某”。成语大多保留了古汉语的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规律,如果严格按照此标准来解释其中的用字现象,读者就会有豁然开朗的感悟;如果只简单释义不溯源,或术语使用混乱,则会使读者不明所以,甚至误导读者。可见,回避用字问题或随意使用解释术语都会降低成语辞书的编纂质量和有效的工具性,所以,我们必须慎重对待。
目前成语辞书对用字现象的处理方式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只释义,不溯源。如《汉语成语大辞典》“流言飞语”:“见‘流言蜚语’”;“流言蜚语”:“亦作‘流言飞语’”(P488)。未解释“飞、蜚”间的通假关系。《汉语成语源流大辞典》“被发缨冠”忽略了“被”和“披”的古今字关系。《汉语成语大辞典》不但如此,而且对“被发入山、被发文身、被发跣足、被发佯狂、被发左衽、被褐藏辉、被褐怀宝、被褐怀玉、被褐怀珠、被甲枕戈、被甲执兵、被甲执锐、被坚执锐、被山带河、被绣之牺、被绣夜行、被褚贯木、被朱佩紫”中的“被”皆未注释(P571-573)。
第二,只找本字,不标明用字关系。《成语探源辞典》“被发缨冠”:“被:披”(P28)、“一介不取”:“介:芥”(P34)、“一暴十寒”:“暴:曝”(P34)、“鱼网鸿离”:“离:即‘丽’,附丽”(P53)、“情见乎辞”:“见:现”(P86)、“情见势屈”:“见:现”(P259)。
第三,解释术语混乱,不规范。如:《汉语成语多用词典》“流言蜚语”:“蜚:同‘飞’”(P318);《汉语成语源流大辞典》、《中华成语辞海》“一介不取”:“介,同‘芥’”(P1351、P1774)。其实,“同”应改为“通”,不是异体字,而是通假字。《汉语成语大辞典》“衔华佩实”:“华,同‘花’”(P894);“披发左衽”:“被,通‘披’”(P573),实际上,“同”、“通”应改为“后作”,不是异体字、通假字,而是古今字。更有甚者,同一部辞书解释同一种用字现象时,术语依旧不统一。如《汉语成语源流大辞典》“被发左衽”:“也省作‘披发’,披,同‘被’”,而在“被褐怀玉”下注为:“又作‘披褐怀玉’,披,通‘被’”(P875)。这不仅搞乱了用字问题,而且混淆了主次关系。
第四,误将本字视为用字。《成语探源辞典》“空空如也”:“空空,即悾悾,诚恳的样子”(P11),《中华成语辞海》:“空空,同‘悾悾’”(P862)。其实,“空空”本身就有“诚恳貌”义,如《吕氏春秋·下贤》:“悤悤乎,其心之堅固也;空空乎,其不爲巧故也。”高诱注:“空空,慤也。”《淮南子·主术训》:“其民樸重端愨。”高诱注:“愨,誠也。”此成语源出于《论语·子罕》:“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后转义,“形容一无所知”(《汉语成语大辞典》P443)。又如《成语探源辞典》“批亢(hánɡ)捣虚”:“亢:吭,咽喉”(P294),《汉语成语源流大辞典》:“亢:通‘吭’,咽喉”(P871)。其实,“亢”应读“ɡānɡ”,本义为“咽喉,喉咙”,《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夫与人斗,不搤其亢,拊其背,未能全其胜也。”裴骃集解引张晏曰:“亢,喉咙也。”无需通假“吭”后显示此义。故《汉语成语大辞典》对这个成语的处理是正确的:“批亢(ɡānɡ)捣虚”:“亢,咽喉”(P572)。《现代汉语成语规范词典》“莫衷一是”:“衷:同‘中’,正中”(P248)。其实,“衷”有“折中,裁断”意,由引申义“中,中央”再引申而来。《梁书·昭明太子统传》:“刘仆之议,即情未安。可令诸贤更共详衷。”清薛福成《援越南议上》:“通中外之隔阂,衷群说于一是。”据此,应改为“义同‘中’,正中”较宜。
古汉语的用字现象是阅读古书的障碍之一,成语中既然包含用字问题,编纂辞书时必须面对这一难题,回避和误释都会影响正确表达成语内容。缘此,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类型的成语辞书的特点采取以下两种处理方式:
其一,学生类成语词典应简单明了,列出本字,说明相应之意即可,不必详细解释用字和本字的关系,如《成语探源辞典》的处理方法。中、小学生语文水平和古汉语水平有限,如果强求标明用字现象反而会将问题复杂化,妨碍工具书正常地发挥作用。也许这正是中学文言文教学用通假字一“通”了之的原因,但此举不甚科学,不甚明智。
其二,探源类或大、中型成语词典应体现其专业指导性,要求编纂者必须具备扎实的古汉语功底,在判断和解释用字现象方面严格而精确,溯源求本,若逐流与扬标,就难免以上所列举的四类不足。目前暴露出的所有问题一方面是由于主编对用字现象重视不够,另一方面是编者自身水平有限,无法正确判断用字现象及正确使用解释用字的术语。
三、 释义和引例不规范
释义是辞书编纂的核心工作。言简意赅、精确恰当的释义能为辞书增辉,让人开卷有益;而重复片面、模糊失当的释义则使辞书逊色,误人子弟。以上所列的成语词典在释义上的缺陷主要表现在:
第一,释义不当。《汉语成语多用词典》“庖丁解牛”:“庖丁:名叫丁的厨师”(P392)。“丁”非人名,而是指从事某种专门性劳动的人。《庄子·养生主》:“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成玄英疏:“庖丁,謂掌厨丁役之人,今之供膳是也。”《现代汉语成语规范词典》“大快人心”:“快:痛快。形容使人们的心里特别痛快”(P65)。应为“快,使……痛快。”“望子成龙”:“……盼望儿子能成为杰出人才”(P394)。“子”当指“儿女”,释为“儿子”,失之偏颇。“天荒地老”:“天荒废了,地衰老了”(P370)。释语不合逻辑,应为:“荒,荒远;老,久远”。“万人空巷”:“指众多的人都出来了,致使小巷都空了”(P390)。“巷”在此应指住宅。如《论语·雍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清王引之《经义述闻·通说上》:“古谓里中道为巷,亦谓所居之宅为巷。”《成语探源辞典》“鱼网鸿离”:“离:即‘丽’,附丽”(P53)。此成语出自《诗经·邶风·新台》:“鱼网之设,鸿则离之。”故“鱼网鸿离”的“离”当通“罹”,陷入。
有的释义差误是由于未采录新的研究成果。如所有的工具书皆以为“蛛丝马迹”中的“马”指“牛马”之“马”,而实际上应为“灶马”,一种活动于灶边、状如蟋蟀的昆虫[4]。又以为“不可救药”是“不可救以药”的省略形式。其实,“药”本为“疗”,是通假字。王宁在《“不可救药”解》一文中论证了这个观点[5]。
第二,释语重复。《现代汉语成语规范词典》“稠广人众”:“指人群众多的场合”(P47)。应将“人群”改为“人”。“和而不同”:“……互相协调而不随便苟同”(P143)。“苟”含“随便”,当删“随便”。“空中楼阁”:“比喻脱离实际的理论、计划或凭空虚构的事物”(P203)。“虚构”即含“凭空”,应删“凭空”。
第三,引例与成语不符。《现代汉语成语规范词典》“十全十美”的引文是“十全之美”;“为虎添翼”的引文是“为虎傅翼”;“无动于衷”的引文是“无动于中”。
以上分析可参看罗永久《<现代汉语成语规范词典>(修订本)质疑》[6]和许正元《“成语规范词典”不规范——浅评<现代汉语成语规范词典>》[7]。
综上所述,注音、解释用字不当、释义和引例不规范是成语词典的通病,其他还有体例不统一、溯源不规范[8]等问题,此不赘述。要积极妥善地治疗这些通病,微观上来说,就必须对成语逐条分析,追根溯源,认真比对,反复推敲,前后一致,以加强正音工作、合理解释用字情况、恰当释义、精选引例,同时需不断吸收最新的科研成果,使成语解释趋向合理;宏观上来讲,成语词典规范化是推进语文建设工作的基础之一,行家里手们有必要将注意力从“增肥”词典转移到提高编纂质量上面,特别是大中型工具书大多出自众人之手,质量良莠不齐,对此更应该严格把关,统一标准,在每一个环节上下大功夫,为读者提供名副其实的《成语规范词典》。
[参考文献]
[1]张一舟.从某些多音字的单音化倾向谈起[J].语文建设,1996(10):9.
[2]王力.古代汉语[M].北京:中华书局,1999:29.
[3]殷国光,赵彤.古代汉语[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130.
[4]李业政.“蛛丝马迹”的“马”指什么马[J].语文知识,2003(5):30.
[5]陆宗达,王宁,宋永培.训诂学的知识与应用[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0:112-113.
[6]罗永久.《现代汉语成语规范词典》(修订本)质疑[J].校对之友,2009(19).
[7]许正元.“成语规范词典”不规范——浅评《现代汉语成语规范词典》[N].中华读书报,2004-03-31(6).
[8]王光汉.词典问题研究[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10:347-3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