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经济发展中的生态文化及其深层建构
2013-04-12副教授铜仁学院贵州铜仁554300
■ 杨 建 副教授(铜仁学院 贵州铜仁 554300)
引言
西部地区的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之后,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间的差距被进一步拉大,如何保持我国长期稳定发展的关键就在于如何推动西部地区的发展。西部大开发政策的推行,近年来西部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可谓捷报连连,东西部地区实现了在经济发展上差距的缩减。但是,西部地区经济快速发展的背后是什么?西部地区经济快速发展的代价是什么?黄河断流、长江断流、沙尘暴肆虐等,大自然在不断的警示着人们,人类的发展必须重视与大自然的和谐相处。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我们,要统筹人类社会与生态环境的共同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生态文明相关理论
近代人类文明研究学者将人类文明发展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就是包括原始社会、封建社会和奴隶社会在内的原始文明时期,第二个阶段则是以工业革命为开始的工业文明时期,而第三个阶段就是工业文明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的生态文明时期。目前来看,全球大多数国家都正处在由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转型期。其实,人们对于生态的研究由来已久。1972年,麻省理工学院丹尼斯·米都斯第一次提出地球有限学说,他认为如果人们不顾及大自然,只谋求自身发展,那么地球将在100年内走向灭亡。1983年,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的成立,将生态保护工作上升到国际合作的高度。1984年,前苏联学者第一次提出生态文明的概念,认为所谓的生态文明是生态文化、生态学修养的提升。
我国工业社会的真正起步,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后,而我国生态文明的研究工作,也是伴随着我国工业文明的不断发展而不断完善的,这是我国与西方国家生态文明发展的最大不同,即我国的生态文明是继工业文明之后但又与工业文明同步发展的。党的十七大上,生态文明建设第一次明确的出现在党的工作章程之中,成为党和国家在新时期的工作重心。
西部大开发中经济与生态统筹发展的必要性
(一)经济与生态统筹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选择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在经过改革开放之后,更是走向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但是,归根究底,中国特色“特”在何处呢?有人将中国特色的“特”概括如下:时代性、民族性、科学性、民主性、群众性和创造性。时代性要求我们紧跟时代潮流,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和谐发展的道路。民族性则要求我们彰显我国的仁爱精神,爱护我们的国家,爱护我们的环境。科学性要求我们要科学地对待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关系,权衡左右。而民主性和群众性则要求我们从人民的利益出发,关注人民生活条件的改善。创造性则是要求各地区应该发挥本地方的创造性,寻求自己的发展道路。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中国特色的“特”要求我国在西部大开发的过程中,要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生态发展二者之间的关系,走经济与生态统筹发展的道路,走具备中国特色的西部大开发之路。
(二)经济与生态统筹发展是小康社会建设的必然要求
小康社会就是一个依托于经济发展基础之上的,居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国民收入普遍提高,国家综合国力得以提高的社会发展阶段。国民收入是经济,居民生活水平是物质状态,国家综合国力是结果。只有实现了国民收入与居民生活水平的协调发展,才能够真正实现综合国力的提升。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西部地区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相对滞后区,提高我国总体发展水平必须首先注重对于西部地区的开发。西部地区虽然保留着较为原始的生态环境,但是这些生态环境在人类作用之下却又显得如此脆弱。如果在西部大开发的过程中不能够正确处理好工业文明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继续走粗放型的发展道路,那么国民收入在提高的同时也在增加着国民生态负债,国民的生活水平也仅存在于短时间的提高,国家综合国力也呈现畸形增长,这都不利于我国小康社会的早日实现。
(三)经济与生态统筹发展是社会和谐发展的内在要求
和谐社会的提出,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建设道路中的一个重要的指导性理论,它科学地指出了我国未来社会的建设方向。和谐社会,它不仅仅要求我们要建立一个和谐的人类文明社会,要实现团结友爱、互帮互助,同时也要求建立一个和谐的人与自然的关系网络,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为人民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西部大开发势在必行,西部大开发的过程中不仅仅涉及到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问题,同时也涉及到我国整体的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如果我们在片面追求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同时,忽略了对于西部地区的生态保护,当西部地区的生态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并且上升为国家主要问题时,西部大开发的进程也必将受到阻碍。换句话说,如果我们处理不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也就很难处理好人类社会发展的问题,和谐社会的建设也将成为一纸空谈。
西部大开发中发展经济面临的生态保护问题
(一)森林锐减
由于特殊地貌以及适宜的温度气候,西部地区多山地丘陵,不适于农耕,于是这些地方便成为了我国最大面积的森林覆盖地,覆盖着我国森林资源总量的50%。在五大自然森林带中,西部地区占了3个席位,即西南高山林区、西北高山林区和热带林区。近年来,为了支持西部大开发工程的实施,为了给西部大开发提供充足的工业用地,亦或者是为了给西部大开发提供充足的木材原料,西部地区的森林遭到了严重破坏。在1995年至2000年的五年间,是西部大开发刚开始的五个年头,同时也是西部地区森林资源惨遭破坏的五年,在这五年间,西部地区的森林以每年约18万公顷的速度锐减,特别以四川地区、青藏地区为甚。同时,随着人类工业文明的开始,西部地区在这些年间酸雨问题越来越严重。西部地区多岩石地质,一旦这些经过历史积累的森林资源受到损害,复原所需要耗费的时间也是漫长的,对于生态环境的影响深远而巨大。
(二)草原退化
近年来,逐年加大的沙尘暴问题从我国北方走入了我国南方,通过研究发现,沙尘暴等恶劣天气的产生,与草原退化有着直接的关联性。目前,我国的草原正在以每年数百万公顷的速度锐减。我国草原总量的80%左右分布在内蒙、青海、西藏地区,可以说我国的草原退化问题,主要就表现为西部地区草原退化问题之上。工业文明踏入西部,越来越多的草原被工业所取代,越来越多的草原被工业活动所破坏,乱采、乱挖、乱垦是工业文明对草原的主要破坏方式。草原退化,这不仅仅直接地体现在植被的破坏之上,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水土流失、荒漠化以及沙尘暴等问题。
(三)水资源枯竭
西部地区是我国最长的河流长江以及我国第二大河流黄河的发源地,是我国出水量和降水量较多的地区,它补充着我国约40%的地表循环水,是我国水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但是,在西部大开发实施之后,西部地区的水资源在短短的几十年间迅速走向枯竭,从一个储水区变成一个缺水区。随着越来越多的大坝和发电厂的修建,越来越多的水被用到工业生产及农业生产之上,西部地区的河流和湖泊逐渐干涸。2012年2月份,云南省273条中小河流断流、413座小型水库干涸,库塘蓄水总量仅为43亿立方米。中国最大的内陆湖泊——青海湖,早已难以看见当年的“青海月痕”的美景,如今我们能看到的仅仅是满眼的黄沙和在沙漠中摇曳的小舟。
(四)生物多样性受损
西部地区蕴藏着丰富的物种资源,云南地区更是被誉为我国的生物王国,新疆的普氏野马、阿尔泰金雕、头上长着四个羊角的北山羊、号称万年不倒的树木品种胡杨、哈密瓜、香梨;青海、西藏地区的藏羚羊、真菌类的冬虫夏草、格桑花;四川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更是国宝大熊猫的栖息地;高海拔的西部地区还有许多珍稀动植物。但是,随着西部大开发的推进,人类正在一步步的吞噬着野生动植物的领地,将它们赶向并不适应其生存的环境中,逐渐的将它们赶向灭亡。新中国刚刚成立之时,在青藏高原上,藏羚羊处处可见,成群结队。但是在改革开放之后,特别是在西部大开发之后,藏羚羊的总数锐减,现在已经成为了我国濒临灭绝的保护动物。
相关对策和建议
(一)树立推广生态文明理念
生态保护不仅仅是国家的大事,同时也是关乎到每个人切身利益的大事,只有得到了群众的支持,生态保护工作才能够得到落实。所以,要实现西部地区的经济与生态统筹发展,必须首先做好对于人民的生态文明理念的培养和推广。让每一个人都感受到生态保护的社会责任,让这个社会意志能够迅速的转化成为社会行为,从而积极引导群众参与到生态保护工作中去。
(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在过去的几十年间,我国西部大开发工程的推进,主要是以工业发展为主要依托,进而带动西部地区整体经济发展。同时,在工业发展的过程中,也主要经营的是粗放型的工业发展模式,以消耗自然的代价来发展西部工业。所以,要实现西部地区的经济与生态统筹发展,转变西部地区的经济增长方式是很有必要的。首先,改变现有的产业格局。转变单纯的依靠工业发展为依靠工业带动服务业,依靠服务业带动经济发展的产业发展格局。其次,转变粗放性的工业及农业生产模式为生态工业和生态农业,一切以保护生态环境为首要条件来发展农业和工业,走产业链经营的道路。
(三)培育生态文化
什么是生态文化?生态文化是一种人与自然关系的处理方式,它是相较于传统的人与自然关系的处理方式而言的。工业文明及之前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处理方式是人类统治自然、改造自然。而生态文化则要求人们尊重自然,在自然的统治之下来改造自然。工业文明所带给人们的影响不仅仅直接体现在生产力的提高上,同时还体现在对于人类能力的盲目自信之上。如何改变这一盲目自信,从而让人们自觉的去顺从自然呢?这就要求我们培育生态文化。首先,要抓好教育事业,在学校教育中融入生态教育,让人民群众从小就开始接触生态文化。其次,也要转变传统的工业时代思维,积极开展群众性生态科普教育活动。再次,开展各类创新争优活动,如垃圾回收活动等,引导群众在实际的生态保护活动中自觉形成生态文化。
(四)防治结合与区域合作
西部地区是我国动植物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但也是我国生态环境最脆弱的地区,这些地区的生态环境一旦遭到破坏,是很难在短时间内就能回归原始的,这也就否定了那些“先发展、后治理”的口号。所以,在西部大开发的过程中,一定要实现防治结合,不仅仅在后期治理上下功夫,更要在前期发展上下功夫,将隐患消除于未然。
另一方面,生态环境不以行政地区为界限,它们一般都是一个大的区域的生态系统,囊括多个行政划分区域。就拿西部地区而言,四川、青藏地区为一个生态系统,而内蒙、西藏、青海则为一个系统。一旦生态遭到破坏,将直接影响到整个系统内的生态环境。所以,在西部地区实现经济与生态统筹发展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区域结合,将生态保护工作看作是一个系统工程来做,这样才能够事半功倍。
1.国务院关于印发工业转型升级规划(2011-2015年)的通知(节选)[J].广西节能,2012(2)
2.李克强.在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2010年年会开幕式上的讲话[J].中国环境管理,2010(4)
3.温家宝.中国坚定走绿色和可持续发展道路—在世界未来能源峰会上的讲话[J].建筑节能,2012(2)
4.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J].当代贵州,2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