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型区域规避“资源诅咒”的路径选择
2013-04-12刘那日苏内蒙古科技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内蒙古包头014010
■ 刘那日苏(内蒙古科技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内蒙古包头 014010)
引言
丰富的自然资源究竟是促进了经济增长还是阻碍了经济发展?学术界对此问题的回答众说纷纭。从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创始人威廉·配第(William Petty)开始,以亚当·斯密(Adam Smith)的《国富论》为标志,到大卫·李嘉图(David Ricardo)的比较成本理论和赫克歇尔-俄林的要素禀赋理论,再到马尔萨斯和萨伊,古典经济学的增长理论将土地作为自然资源的典型代表,强调其在经济增长中的决定性作用。但随后以“哈罗德-多马经济增长模型”(Harrod-Domar model)以及索洛-斯旺模型为代表的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和内生增长都相继强调资本和技术在经济增长中的决定作用。但此时,相关理论仍然认为自然资源并不是经济增长的阻碍力量。
20世纪70年代以来,学术界通过研究发现自然资源与经济增长呈负相关关系,许多拥有煤炭、石油、天然气等自然资源富集的区域,长期经济增长速度往往慢于自然资源稀缺的国家和地区,对此理论界运用“资源诅咒”假说进行了解释。“资源诅咒”这一概念最早在1993年由奥蒂(Auty)首次提出,其含义是丰裕的自然资源对国家的经济发展并不构成有利条件,反而是一种阻碍。本文依据国务院2007年发布的《国务院关于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若干意见》,将资源型区域界定为以本地区矿产、森林等自然资源的开采、加工为主导产业的地区类型,并以丰富的自然资源制约经济发展这一假设为前提,深入分析资源型区域陷入“资源诅咒”的原因,并提出其规避路径。
文献回顾
自20世纪90年代Auty提出“资源诅咒”概念以来,自然资源与经济增长之间的悖论关系成为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焦点。Sachs和Warner(1995,1997,2001)以95个发展中国家为样本,以各国1970-1989年的人均GDP增长率为解释变量,以自然资源丰裕度、制度安排、市场开放度、地理气候等因素为主要解释变量,计量检验其经济增长和自然资源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自然资源禀赋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Collier和Goderis通过构建商品出口价格指数,对世界上130个国家1963-2003年的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发现强有力的证据来支持“资源诅咒”的存在。总体来看,国外对自然资源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集中在以荷兰病为代表的“资源诅咒”模型及其传导机制。
国内较早从事“资源诅咒”研究的学者有徐康宁和王剑等人,他们(2006)在《经济研究》撰文,以我国省际面板数据为样本,对“资源诅咒”假说进行了实证检验。计量结果显示,多数省份丰裕的自然资源并未成为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反而制约了经济增长,并指出过度资源开采引致的制造业衰退和制度弱化是制约经济增长的主要原因。邵帅等(2008)通过1991-2006年的省际面板数据,对西部地区的能源开发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相关性及其传导机制进行计量检验和分析,结果表明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部地区的能源开发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性,能源开发确实带来了“资源诅咒”效应。王学斌等(2011)利用2001-2009年我国省际面板数据验证了“资源诅咒”及其传导途径,结果显示确实存在“资源诅咒”现象,资源本身的直接负效应和制度的负向传导效应是其主要原因。
综上,相关研究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研究方法对“资源诅咒”这一假说展开了实证检验,结果一致表明资源丰裕度与经济增长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
“资源诅咒”形成机理
(一)缺乏创新
Glyfason(2001)从人力资本角度分析了在资源繁荣的条件下,资源丰富地区的政府或家庭过分自信而没有形成对高水平教育的需求,也就是只重视自然资本而忽视了人力资本的积累。徐卫等(2009)认为资源繁荣通过影响教育成本、预期收益率和贴现率对资源繁荣地区人力资本产生不利影响。能源产品在带来短期收益的同时对技术创新产生挤出效应,最终通过挤出研发而制约经济增长,天赋资源过剩时,就会缺乏创新的动力。
(二)产业结构单一化和反工业化
任歌等(2009)通过分析得出结论,以丰富自然资源为背景的资源开发部门初期的边际收益远大于制造业部门,致使劳动力从制造业流向采掘业,制造业趋于萎缩,而制造业的萎缩又加剧资源型地区对采掘业的依赖,当资源型地区资源面临枯竭或限制开采时,该地区将失去带动经济增长的主导产业,经济停滞不前而陷入发展困境。我国资源型地区往往历史经济基础落后,自然条件比较恶劣,地处边境内陆,普遍不具有地缘优势,与发达地区相比较,产业结构仍然比较落后,再加上资源型产业自有的比较优势,吸引了大量劳动力和资本要素,其他产业得不到足够的要素支持,导致资源型产业主导的结构特征。
(三)贸易条件恶化
Raul Prebisch和H.W.Singer首先发现了发展中国家出口初级产品不能成为本国经济增长的引擎,他们从对外贸易的结构差异出发,发现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对外贸易中,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条件恶化是一种历史趋势,提出了贸易增长的“贫困化”陷阱理论,这是对经典的比较优势理论的否定。资源型地区生产的初级产品,缺乏需求价格弹性和收入弹性,再加之对资源价格进行调控等原因,导致资源产品的价格不能随市场需求调整,甚至反向变化,导致资源型地区从贸易中所获得的实际利益减少甚至完全丧失。虽然这种理论目前尚有争论,但它从一个侧面显示了“资源诅咒”的雏形。
(四)寻租腐败
寻租是为了凭借其政府允许的特权,取得垄断地位,并获得垄断收益而所做的一种努力。拉关系走后门、钱权交易、受贿行贿等现象都是寻租的表现。产生寻租的条件是因为存在限制市场进入的制度或政策,往往与政府干预的特权有关。因为自然资源容易带来高额的经济租金,很容易把利益相关者的主要精力集中到寻租上,限制了企业家的创新动力。我国现阶段产权制度不清晰,法律制度不健全,市场规则不完善,导致地方政府和各既得利益集团以及各级资源管理部门,对矿产资源等自然资源拥有较大的控制权,大部分收益却为经营者及少数政府官员所享有,这种缺陷的制度安排是自然资源收益分配机制不公的根本原因。
(五)市场机制不完善
目前我国行业垄断现象突出,资源配置效率低下,资源浪费现象严重。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市场是最有效率的资源配置方式,我国情况恰恰相反,即出现国进民退的现象。国内著名经济学家张维迎、许小年、陈志武等强烈呼吁把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进行彻底,对目前的国进民退现象表示担心。当前我国市场经济制度尚未健全,市场管制等措施严重影响我国资源配置效率,进而抑制经济增长。
综上所述,资源型地区在发展过程中积累了许多矛盾和问题,主要有产业结构失衡、贸易条件恶化、市场机制不完善、政治制度弱化等,最终引起“资源诅咒”现象。因此资源型区域应在自然资源耗竭或租金消失前,转向其他具有更强竞争力的新的比较优势。
资源型区域经济转型路径选择
虽然相关研究表明“资源诅咒”现象存在,但我们不能归结为所有自然资源充裕的区域都会陷入“资源诅咒”。相关研究也表明,存在一些可供选择的路径,使得资源丰裕地区摆脱“资源诅咒”,进而充分体现自然资源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本文依据以上分析,提出如下路径选择。
(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资源富集地区的工业化、城市化过程中,首先要打破高强度开采和消耗自然资源,转变传统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坚决实施节能减排政策,切实践行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经济效益好、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通过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有效解决经济发展过程中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
(二)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研究表明,引起“资源诅咒”现象的一个主要的传导机制是由于资源部门的繁荣使得资本、劳动等生产要素从边际收益递增的制造业部门转移到资源部门,从而导致制造业等部门得不到足够的要素支持,出现萎缩、衰退现象,最终导致技术进步滞后、产业结构失衡等现象。资源富集区域应注意延长资源产业链,减少对自然资源的依赖,特别是要将资源开发同高附加值的加工产业相结合,大力发展先进的制造业与高新技术产业,以此促进产业结构的合理化,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三)加大人力资本投入
充足的人力资本和持续技术创新是资源富集地区摆脱“资源诅咒”的另一个重要路径。资源丰裕的地区要加大对科教事业的投入,把经济发展的依托,从优势自然禀赋条件转向高新技术和人力资源的生成能力。与此同时,要积极搭建平台,创造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体制环境,激发人才的创造、创新才能。我国是个人口大国,拥有丰富的人力资源,如何把这些丰富的人力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本,并使其成为推动未来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是资源型地区经济成功转型的关键。
(四)合理安排资源租
政府的资源税收有计划投入到基础设施建设、人力资本投资和制造业的扶持,大力培育发展后续接替产业。在资源部门繁荣而引起资本、劳动等要素从制造业转移之前,鼓励和支持制造业的技术创新,加强制造业的基础,形成合理的经济结构,从而促进资源型地区多样化产业和后续接替产业的稳步发展和升级,避免“资源诅咒”,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
(五)加强矿产管理
统筹规划矿产资源,制定严格的开采计划,杜绝过度开采。在资源开发过程中,遵循市场规律,采取法律、经济和必要的行政措施,引导和规范各类市场主体合理开发资源。建立完善资源开发的资源生态环境补偿机制、资源财富转化机制等途径保证。注重开采后管理全面转向开采前管理,由目前的行政手段为主的配置方式全面转向市场公平竞争。对矿产资源实行资产化管理,矿业权产权化管理。
结论
资源型区域是以本区域矿产、森林等自然资源的开采、加工为主导产业的区域类型。资源型区域由于长期依靠自然资源驱动经济,导致劳动、资本等生产要素从规模收益递增的制造业部门转移到资源部门,导致制造业的萎缩、技术进步滞后、产业结构失衡、生态环境破坏、寻租和腐败,最终导致“资源诅咒”现象的出现。出现“资源诅咒”现象的根本原因并不是丰裕的自然资源本身,而是对自然资源的严重依赖。要实现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实现资源型区域可持续发展,应通过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和优化升级产业结构、大力扶持制造业等衰退产业、合理利用资源租、大力支持技术创新、强化政治体制改革等途径避免“资源诅咒”,进而实现长期经济增长。
1.Sachs J,Warner A, Natural Resource Abundance and Economic Growth[J].NBER Working paper series 5398,December,1995
2.徐康宁,王剑.自然资源丰裕度与经济发展水平的研究[J].经济研究,2006(1)
3.邵帅,齐中英.西部地区的能源开发与经济增长—基于“资源诅咒”假说的实证分析[J].经济研究,2008(4)
4.王学斌.资源是诅咒还是福音?—基于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世界经济文汇,2011(6)
5.Gylfason T,Herbertson T. and Zoega G. A mixed blessing:natural resources and economic growth[J].Macroeconomic Dynamics,1999(3)
6.徐卫,周宇楠,程志强.资源繁荣与人力资本形成和配置[J].管理世界,2009(6)
7.任歌,李治.“资源诅咒”与富资源地区产业结构转型问题[J].财经论丛,20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