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管理对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遵医行为的影响
2013-04-12王红徐晓明王晓庆
王红,徐晓明,王晓庆
(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体检科,广州510317)
糖尿病患者冠心病的发病率、病死率是无糖尿病者的2~4倍。冠心病作为糖尿病的主要并发症,是糖尿病患者最常见的死亡原因。本人对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进行了健康管理干预,观察其对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遵医行为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07年11月至2011年11月佛山地区社保特种病检查的110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为入选对象,其中男60例,女50例,年龄40~82岁。
在入选的110例患者中,禅城区的为干预组,其他为对照组。干预组55例,男35例,女20例;年龄42~82岁;大专或以上文化程度26例,大专以下29例。对照组55例,男25例,女30例;年龄42~82岁;大专或以上文化程度27例,大专以下28例。两组的血糖水平和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均在纳入标准的范围内。两组在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血糖水平、冠心病病程方面都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 (1)未采取降血糖治疗前抽取空腹静脉血检测血糖;有空腹血糖或餐后2h血糖增高;(2)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可见狭窄;(3)心功能I级;(4)肝功能正常;(5)得到患者及家属的知情同意。
1.3 干预方法 我们对这两组患者在体检过程中都进行了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的健康宣教,内容包括: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饮食治疗、运动治疗、药物治疗、心理干预、戒烟和戒酒、每4个月复检1次等,并派发了宣传手册,大多数患者都表示认识到了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的危害。健康体检后记录好两组患者的姓名、年龄、性别、联系电话、生活习惯等,并告知了我们干预小组的随访电话。
1.3.1 干预组 体检结束后对干预组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进行健康管理。健康管理干预小组由1名主管护师,4名护士组成。每4个星期回访1次。回访时进行健康宣教、心理干预等健康管理。(1)饮食指导,合理饮食;(2)鼓励适量运动;(3)心理干预,保持乐观、愉快的心情;(4)戒烟限酒;(5)指导定期复诊;(6)指导按时服用降血糖药物等。
1.3.2 对照组 对照组患者体检后没有进行随访和实施健康管理干预。
1.4 遵医行为评价 两组患者体检后半年,采用自制的调查表对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内容包括定期复诊、按时服药、运动锻炼、合理饮食、心理干预、戒烟和限酒方面的遵医情况,调查者以问卷为基础,与调查对象交谈,充分讲解问卷中各项问题,患者回答,调查者代为填写,分组统计,获得两组的遵医率。大于3次不符合上述6方面内容者为不遵医。
1.5 统计学处理 用SPSS14.0分析数据,采用χ2检验进行组间差异的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干预组在定期复诊、按时服药、运动锻炼、合理饮食、精神放松、戒烟和限酒6个方面的遵医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 P<0.01),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遵医情况比较(例)
3 讨论
3.1 患者的遵医行为影响其疗效 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能否坚持定期复诊、按时服药、运动锻炼、合理饮食、心理干预、戒烟和限酒方面的遵医行为直接影响着该患者的疗效和预后。遵医行为指患者在求医后其行为(用药、调整饮食、改变生活方式等)与临床医嘱的符合程度,良好的遵医行为是患者疾病康复的重要保证[1-2]。
3.2 健康管理干预对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遵医行为的直接关系 通过对检后健康管理的干预,对防止糖尿病与冠心病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3-4]。有研究表明,心理精神因素在冠心病的发病和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心理因素尤其是情绪可恶化病情,而进行心理干预治疗后可明显提高患者的临床疗效[5-6]。本研究结果均显示,干预组患者的遵医率在以上6方面较对照组患者显著提高。开展检后健康管理可以提高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的疗效,检后健康管理的针对性强,拓宽了患者对疾病的认识与自我护理,有效地利用了有限的资源来达到最大的健康效果,从而使护患关系更加密切。家属对患者遵医行为的督促使大多数患者树立起战胜疾病的信心,从而加强了患者的遵医率。而尚未实施检后健康干预的患者由于缺乏对该疾病较深层的认识,未能充分认识到自我护理和遵医行为的意义,家属督促意识淡薄,最终降低了遵医率。
[1] 尹卫,步红兵.护理干预对院外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遵医行为的影响[J].安徽医药,2011,15(6):781-782.
[2] 杨晓枫.社区护理干预对糖尿病患者遵医行为的影响[J].安徽医药,2009,13(12):1584-1585.
[3] 尤黎明,吴瑛.内科护理学[M].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413-414.
[4] Berry C,Tardif Jc,Bourassa MG,eta1.CoroIlary hear disease in patients with diabetes[J].JACC,2007,49(6):631-642.
[5] 孟卫平.老年冠心病患者负性情绪的心理干预研究[J].中国临床保健杂志,2007,10(2):131-133.
[6] 王建军,张冬梅.老年冠心病患者抑郁状态与社会心理因素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临床保健杂志,2012,15(6):612-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