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时代呼唤老龄产业

2013-04-11李粉山

改革与开放 2013年5期
关键词:老龄城镇城镇化

李粉山

一、新型城镇化的时代机遇

1、影响中国社会进程的一件大事

前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副行长、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斯蒂格利茨2000年在世界银行的一次会议上说:“21世纪影响入类社会进程的最主要的两件大事:一是美国的新技术革命,二是中国的城镇化。”为什么斯蒂格利茨会如此高度评价中国的城镇化?

城镇化是指农村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的过程。 反映城镇化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指标为城镇化率,即一个地区常住于城镇的人口占该地区总人口的比例。城镇化是人口持续向城镇集聚的过程,是世界各国工业化进程中必然经历的历史阶段。当前,世界城镇化水平已超过50%,有一半以上的人口居住在城市。

城镇化是工业化的必然伴侣,城镇化与工业化一样,也是经济社会发生巨大变革的过程,是任何国家由贫穷落后走向发达繁荣的必由之路,实现工业化和城镇化是发展中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最主要的任务。中国与发达国家相比,在经济社会发展上的差距主要表现为:发达国家早已实现工业化和城镇化,城镇化率已达到70%以上。而中国还没有实现工业化和城镇化,仍然处于工业化中期,城镇化率2011年还只有51.27%。实现工业化和城镇化是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迈向现代化的两大基本任务。中国作为13亿人口的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如果成功实现城镇化,必然会同时实现工业化,会带来中国经济社会的巨大进步,极大地促进世界的发展。所以,斯蒂格利茨高度评价中国的城镇化并不为过。

2、城镇化由来

“城镇化”一词是中国学者创造的一个新词汇,很多学者主张使用“城镇化”一词。1991年,辜胜阻在《非农化与城镇化研究》中使用并拓展了“城镇化”的概念,在后来的研究中,他力推中国的城镇化概念,并获得一批颇有见解、影响较广的研究成果。

城镇化是一个历史范畴,同时,它也是一个发展中的概念。中共第十五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正式采用了“城镇化”一词。这是近50年来中国首次在最高官方文件中使用“城镇化”。

所谓城镇化,就是指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转移,第二、三产业不断向城镇聚集,从而使城镇数量增加,城镇规模扩大的一种历史过程。城镇化作为一种社会历史现象,既是物质文明进步的体现,也是精神文明前进的动力。城镇化作为一种历史过程,不仅是一个城镇数量与规模扩大的过程,同时也是一种城镇结构和功能转变的过程。这一历史过程包括四个方面:第一,城镇化是农村人口和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的过程;第二,城镇化是第二、三产业向城镇聚集发展的过程;第三,城镇化是地域性质和景观转化的过程;第四,城镇化包括城市文明、城市意识在内的城市生活方式的扩散和传播过程。概括起来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表现在人的地理位置的转移和职业的改变以及由此引起的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的演变;另一方面则表现为城镇人口和城市数量的增加、城镇规模的扩大以及城镇经济社会、现代化和集约化程度的提高。

城镇化的核心是人口就业结构、经济产业结构的转化过程和城乡空间社区结构的变迁过程。城镇化的本质特征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农村人口在空间上的转换;二是非农产业向城镇聚集;三是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业劳动力转移。

3、城镇化的作用

从过去200多年国际城镇化的发展进程来看,城镇化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潜在机会,包括促进经济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推动公共服务的普及以及提高公共服务质量,推动社会治理的完善,缩小城乡和地区发展的差距,等等。但是这种潜在机会能否转化为现实,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公共政策的导向,以及一个国家的土地政策、经济发展方式、以及就业、住房、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的供给及公平分配等。

城镇化有力地吸引了生产要素向城镇聚集,促进了的结构的调整和资源的优化配置,成为解决就业、实现市场扩展、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要举措;城镇承接了大量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在带动农民增收的同时,还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农村人地紧张的突出矛盾;城镇化有利于实施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逐步缩小城乡区域差别。

城镇化是现代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人口在城镇中聚集会产生显著的规模经济效应,使私人和公共投资的平均成本和边际成本得以大幅度降低,产生更大的市场和更高的利润。随着人口和经济活动向城镇的集中,市场需求将会迅速增长和多元化,这会促进专业化分工,从而进一步提高经济的效率。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许多新型业态,特别是研究开发、现代服务业,如金融和保险业、信息和计算机服务业等,必须依托城镇发展才能得到扩张。不仅如此,城镇产业的繁荣和高回报吸引了更多的资本、技术和知识的流人,这些要素的整合将会进一步诱发新的技术创新和流动,并促进新兴产业的形成。因此,城镇是现代经济中最具有活力的区域。

城镇化有助于普及基本公共服务,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从而促进人民教育水平和健康水平的提高。人口在城镇的集中,大大降低了公共基础设施和教育、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供给的平均成本。与农村相比,城镇在公共服务质量上的优势也是明显的,这种优势不仅是因为城镇具有良好的经济基础,还因为城镇集中了优秀的相关人力资源。

城镇化有助于促进政府治理的改善。当农民离开农村聚集在城镇之后,会从多方面影响政府治理。城镇化使政府与民众的距离空前的拉近了,政府及其官员的一举一动变得更容易观察和监督。人口的集聚推动了社会生活中的组织化和分工,民意表达变得更加专业化和专职化,公众意见的传播成本大大降低,更易于采取集体行动。在发展中国家,虽然农村人口众多,但是由于人口聚集程度低、居住分散,采取集体行动的交易成本比较高。因此,在争取政策影响力的过程中,农民这个数量更大的群体反而缺乏与城市居民对等的影响力。

从长期看,城镇化还有助于促进公平的发展,逐步缩小城乡和地区发展差距。从过去200多年国际城镇化的发展进程来看,城镇化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潜在机会,包括促进经济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推动公共服务的普及以及提高公共服务质量,推动社会治理的完善,缩小城乡和地区发展的差距,等等。但是这种潜在机会能否转化为现实,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公共政策的导向,以及一个国家的土地政策、经济发展方式、以及就业、住房、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的供给及公平分配等。

城镇化是人类文明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趋势,是落后的农业国向现代化工业国转变的必由之路。

4、中国城镇化现状

城市化是一个经济现象,也是一个社会现象,它是在生产力,即工业化发展到一定阶段时的必然产物,它也是世界各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普遍规律。发达国家大约经过1个世纪(1851-1950年)基本实现了城市化,20世纪50年代以后,全球进入了城市化高度发展阶段。与此同时,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也进入加速发展时期。中国的城市化则经历了艰难曲折的过程。解放前,中国曾长期处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到1949年新中国诞生时,城镇人口只占总人口的10.6%。在新中国成立后的相当长时期内,在复杂的国际形势下,中国对城镇化理论和实践进行了艰苦探索。早在1945年党的七大政治报告即《论联合政府》一文中毛泽东就提出了城市化问题,他指出“将来还要有几千万农民进入城市,进入工厂。如果中国需要建设强大的民族工业,建设很多的近代的大城市,就要有一个变农村人口为城市人口的长过程”。这个思想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得到了较好的实现,但其后在国内外复杂的环境下,在工业化与城市化,在农村办工业,“农民就地成为工人”与农民大量涌入城市,增加城镇劳动力关系等问题上没有处理好,1958-1960年时期城镇化超越了农业生产力发展水平,导致了1961年开始的国民经济的调整。

此后,城镇人口绝对量虽然每年仍然有较大的增加,但由于人口总量增长更快,加上城镇化的前提条件,即满足人们的基本生存需要还有待解决,从而决定了城镇化的缓慢发展,甚至处于停滞状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逐步进入正常发展时期。但开始相当一段时期实行了“小城镇为主”的方针,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城镇化的进展。

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一个必经过程,也是我国现代文明的一个重要标志。目前,我国城镇化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但是这其中困难重重、情势严峻。我国人口多、底子薄,耕地相对不足,劳动力素质偏低,在实现城镇发展方式的转变中,遇到很大程度上的制约。为此,我们必须找出一条适合我国城镇化的道路,资源节约、环境友好是我国在众多约束条件下的必然选择,也是实现城乡和谐稳定发展的必由之路。

随着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中国经济仍将持续发展;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我国城镇化发展提供了思想指南和巨大的发展动力。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和城镇发展,优化资源配置,调整经济结构,是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基础。因此,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是我国城镇化和城镇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建设部专家日前也指出,我国首先应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的高度,统筹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按照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坚持因地制宜,加强对不同地区城镇化的分类指导,促进城镇化与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与区域的人口资源环境条件相协调;继续发挥市场在推进城镇化进程中的基础性作用,加强各级政府对城乡空间的规划管理,要把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放在城镇化发展的重要战略地位,突出节地、节能、节水、节材,促进城镇的可持续发展。

5、新型城镇化概念的提出

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指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明确提出了“新四化” 的概念。

李克强1月15日在考察国家粮食局科学研究院时强调,统筹“新四化”发展,需要平衡多方面关系。推进城镇化,核心是人的城镇化,关键是提高城镇化质量,目的是造福百姓和富裕农民。要走集约、节能、生态的新路子,着力提高内在承载力,不能人为“造城”,要实现产业发展和城镇建设融合,让农民工逐步融入城镇。要为农业现代化创造条件、提供市场,实现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辅相成。 去年底在北京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了今年经济工作的主要任务: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着力提高城镇化质量。这次会议提出,城镇化不仅是未来几年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任务,而且强调城镇化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并提出了一个“有质量的城镇化的新概念”。 与传统提法比较,新型城镇化更强调内在质量的全面提升,也就是要推动城镇化由偏重数量规模增加向注重质量内涵提升转变。

新型城镇化建设应依靠“软设施”、下“硬功夫”。城镇化不是简单的城镇居民人口比例增加和城市面积扩张,更重要的是实现产业结构、就业方式、人居环境和社会保障等由“乡”到“城”的重要转变。

新型城镇化新在哪里?著名城市生态专家、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王如松院士认为,首先要做到生态优先、文明发展。快速城镇化在显著改善人民生活水平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如城市生态的多色效应:红色的热岛效应、绿色的水华效应、灰色的灰霾效应、黄色的拥堵效应、白色的采石秃斑效应和杂色的垃圾效应等。一些城镇盲目追求高、快、宽、大、亮等形象工程,沿袭先污染后治理、先规模后效益、先建设后规划和摊大饼式扩张的发展途径,生态服务功能和生态文明建设被严重忽略。

新型城镇化的“新”,是指观念更新、体制革新、技术创新和文化复新,是新型工业化、区域城镇化、社会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的生态发育过程。“型”指转型,包括产业经济、城市交通、建设用地等方面的转型,环境保护也要从末端治理向“污染防治—清洁生产—生态产业—生态基础设施—生态政区”五同步的生态文明建设转型。集约、智能、绿色、低碳,应该贯彻到城镇化的生态文明过程与行动上,首先要改变的是人的观念、体制和行为。

新型城镇化的“新”,是指坚持以人为本,以新型工业化为动力,以统筹兼顾为原则,推动城市现代化、城市集群化、城市生态化、农村城镇化,全面提升城镇化质量和水平,走科学发展、集约高效、功能完善、环境友好、社会和谐、个性鲜明、城乡一体、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建设路子。

6、新型城镇化内涵、特点和原则

新型城镇化的“新”就是要由过去片面注重追求城市规模扩大、空间扩张,改变为以提升城市的文化、公共服务等内涵为中心,真正使我们的城镇成为具有较高品质的适宜人居之所。城镇化的核心是缩小城乡差别、农民与市民的差异、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差距。农村人口逐步转移到城镇,而不是简单的建高楼、建广场。农村人口转移不出来,不仅农业的规模效益出不来,扩大内需也无法实现。

“新型城镇化道路”具有这样几个特点和要求:

(1)规划起点高。城镇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要使城镇规划化城市建设、发展和管理中始终处于“龙头”地位,从而解决城市建设混乱、小城镇建设散乱差、城市化落后于工业化等问题。

(2)途径多元化。中国地域辽阔、情况复杂,发展很不平衡,在基本原则的要求下,中国城镇化实现的途径应当是多元的。中国东中西部不一样,山区、平原不一样,不同的发展阶段要求不一样,不同地域特色不一样……不能强调甚至只允许一种方式。与工业化的关系处理也应该有多种方式,有的是同步,有的可能要超前。

(3)聚集效益佳。城镇一个最大的特点是具有聚集功能和规模效益。要在增加城镇数量、适度扩大城镇规模的同时,把城镇做强,不能外强中干,现在有些城市就虚得很。

(4)辐射能力强。利用自身的优势向周边地区和广大的农村地区进行辐射,带动郊区、农村一起发展,这是城镇责无旁贷的义务,它应该做到而且也可以做到,问题是我们要有这种意识、视野、规划和措施。千万不能搞成孤岛式的城镇。

(5)个性特征明。中国的城镇要有自己的个性,每个地方的城镇,每一个城镇都应该有自己的个性,要突出多样性。城和镇都是有生命的,都有自己不同的基础、背景、环境和发展条件,由此孕育出来的城镇也应显示出自己与众不同的特点。

(6)人本气氛浓。我们不能为城镇而城镇,发展城镇的目的是为人服务。所以,城镇的一切应当围绕人来展开,要树立牢固人本思想,创造良好的人本环境,形成良好的人本气氛,产生良好的为人服务的功能。总的来说,就是要使城镇具有人情味,能够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而不是相反。

(7)城镇联动紧。要把城市的发展和小城镇的发展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来考虑,解决好非此即彼或非彼即此或畸轻畸重的问题。600多个大中小城市和两万多个小城镇本来就是一个完整的梯队,不能人为地分割开来。

(8)城乡互补好。中国的城镇化一定要体现一盘棋的思想,要打破二元结构,形成优势互补、利益整合、共存共荣、良性互动的局面。市带县体制也好、城乡一体化也好,其出发点都是要走活城乡这盘棋。因为农村可以为城镇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持,形成坚强后盾,城镇可以为农村的发展提供强大动力,从而全面拉动农村发展。决不能以牺牲农村的发展来谋求城镇的进步,这是一些发达国家曾经走过的老路,是一条教训,当引以为戒。

据悉,全国城镇化规划草案已经基本成型,拟定了新型城镇化的六大指导原则。这六大指导原则是: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着力提高人口城镇化水平,降低城镇准入门槛;坚持城乡统筹,把推进城镇化和工业化、农业现代化紧密结合,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实现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合理调整优化城市群格局,促进人口分布、经济布局与资源环境相协调;以大带小,把大中城市和小城镇联接起来共同发展;集约高效,合理控制建设用地规模,合理设置城镇建设标准;完善城镇的功能,改善人居环境、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

二、发展老龄产业的时代需求

1、发展老龄产业是时代的需求

老龄产业是在社会总需求中,随着老年人特殊需求的迅速增长,以满足老年人特殊需求的养老服务设施、日常生活用品和社区服务、娱乐业的新型产业。业内亦称“银色产业”、“银发产业”。

人口老龄化是一个新的人口现象,老龄产业也是一个新的产业概念,我们不能用传统产业的眼光来理解老龄产业。老龄产业属于一种综合性的产业,是一个横跨第一、二、三产业的综合产业体系,其内涵是:一切为满足老年人特殊需要而提供产品和服务的行业的总称。其外延至少包括家政服务业、医疗护理业、保险业、老年理财业、老年休闲娱乐业、老年用品(涉及服装鞋帽、化妆品、健身器材、保健器材、老年玩具、保健食品)、老年旅游、老年地产、银发农业、老年教青、老年心理咨询等行业,是一个综合的概念。老龄产业是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发生而产生的,人口老龄化对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产生了巨大冲击,老年人的服务需求在家庭范围甚至小社区范围内己经难以得到满足,必须由社会和市场为其提供需要的产品和服务,从而促进了老龄产业的产生。

当今的老年人随着时代的变化, 消费观念有了很大的变化, 从过去的勤俭为家型己经逐步转化为自我享受型,“重积蓄,轻消费”、 “重子女,轻自己”的传统观念已经逐渐淡化,花钱买健康,花钱买潇洒成为现代老年人的时尚追求。许多老年人都有补偿性消费动机,常会寻找机会满足年轻时因条件限制时未能实现的消费愿望,圆年轻时未圆之梦。当老年人手上的活钱不断增多时,他们对物质的需求也不断增强,对提高自己的生活品味、生活质量也有了更多的需求。然而, 就目前而言, 可供老年人消费的市场还远远赶不上老年人的真正需求。

老年人口基数大,增长快,特别是随着家庭小型化的发展,社会化养老的需求迅速增长。我国老年人生活照料需求,是一种长期性的照料需求,它将随着老年人口的增长, 特别是高龄老年人和卧床老人的增多而迅速增长。在这种背景下, 我国老年人对机构照料和护理服务、护理用品的需求也出现了迅速增长趋势。但我国目前老年人机构照料和护理服务的发展还相当滞后。老年人在日常生活、照料、看病、出行、购物等方面的公共服务需求也远远不能得到满足,这就为老龄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空间。

发展老龄产业对于全面提升老年人的生活质量,让老年人有保障、健康、安全、有尊严地生活,与全社会共享改革开放的成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国连续多年的经济快速稳定增长,以及社会的和谐与安定,为发展我国的老龄产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空间和环境。老龄产业是一项涉及多种行业的庞大的系统工程,对于我国发展战略性新型产业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老龄产业对于我国人力资源开发,增加就业机会同样具有重要意义。另外,面对迅速推进的老龄化进程以及急剧膨胀的老年人市场需求,以及在我国进一步扩大内需,改变经济增长模式过程中,老龄产业将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总之,老龄产业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重要的经济成分,发展老龄产业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2、发展老龄产业应走产业化、市场化的道路

老龄产业名为产业,就应走产业化、市场化的道路。老龄产业与老年社会事业、老年福利事业、老年慈善事业等主要依靠国家、企事业单位、社区、慈善机构进行投入的老年事业有着本质的不同。它主要依靠市场力量满足老年人的精神和物质需求,是利用市场机制运作的一种制度安排。

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快、老年人收入水平的逐步增加、相关政策环境的逐步改善,中国老龄产业蕴藏巨大商机。中国社会科学院老年科学研究会会长熊必俊认为,中国在经济尚不发达的情况下进入老年社会,面临着老年人口比重上升和养老保障压力增大的挑战。但是,老龄化在给社会经济发展带来制约的同时,也孕育着一个巨大消费市场,发展老龄产业这个新兴的产业还能带动相关第三产业的发展。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院长崔振武认为,未来中国倾斜于老年人的各种社会政策将越来越系统和全面,未来几十年将是老龄业迅速发展时期。

中国老年学学会会长李本公表示,虽然面临着巨大的发展机遇,但是目前中国老龄产业仍面临着尴尬:一方面,老年人的需求十分庞大,也十分迫切;另一方面,老年产品和服务的有效供给严重不足,整个产业尚未在国民经济中形成一定的产业规模和产业链。因此,建立一个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全民支持的社会化老龄产业新模式体系势在必行。

基于此,《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明确就发展老龄产业提出四点要求:(1)完善老龄产业政策。把老龄产业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列入国家扶持行业目录。研究制定、落实引导和扶持老龄产业发展的信贷、投资等支持政策。鼓励社会资本投入老龄产业。引导老年人合理消费,培育壮大老年用品消费市场。(2)促进老年用品、用具和服务产品开发。重视康复辅具、电子呼救等老年特需产品的研究开发。拓展适合老年人多样化需求的特色护理、家庭服务、健身休养、文化娱乐、金融理财等服务项目。培育一批生产老年用品、用具和提供老年服务的龙头企业,打造一批老龄产业知名品牌。(3)加强老年旅游服务工作。积极开发符合老年需求、适合老年人年龄特点的旅游产品。完善旅游景区、宾馆饭店、旅游道路的老年服务设施建设。完善针对老年人旅游的导游讲解、线路安排等特色服务。规范老年人旅游服务市场秩序。(4)引导老龄产业健康发展。研究制定老年产品用品质量标准,加强老龄产业市场监督管理。发挥老龄产业行业协会和中介组织的积极作用,加强信息服务和行业自律。疏通老龄产业发展融资渠道。这为我们发展老龄产业指出了明确的方向。

3、新型城镇化与老龄产业园区的构建

新型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任务,也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2011年中国城镇化率达到51.3%,标志着中国城镇化发展进入到非常重要的转型期。在“十二五”及未来一个时期,中小城市将成为城镇化的主战场和主力军。城镇化是经济增长的巨大引擎,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对开拓内需和消费有显著效用。由发改委主导的《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规划(2011-2020年)》初稿已编制完成。该规划称“城镇化将在未来十年拉动40万亿投资”。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提出“未来5~10年,人口城镇化将形成支撑中国发展转型的动力。”

城镇化是现代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人口在城镇中聚集会产生显著的规模经济效应,使私人和公共投资的平均成本和边际成本得以大幅度降低,产生更大的市场和更高的利润。随着人口和经济活动向城镇的集中,市场需求将会迅速增长和多元化,这会促进专业化分工,从而进一步提高经济的效率。城镇化不是简单建筑物的堆砌,其核心是设施功能化,就业居住一体化。随着我国老龄人口的急速递增,未来我国老年人口将达到全国总人口的三分之一,因此,以老龄产业为载体,建设区域新型城镇就成为发展的必然要求。如何抓住新型城镇化发展机遇,在合适的地区构建老龄产业园区,将为解决老龄化问题提供一种路径和模式。为此,我们提出如下一种模式。

(一)基本构想

(1)规模:在新型城镇规划区域内,用3~5年的时间,以老龄产业为主体,以文化养老为核心,建设占地面积3000~5000亩,服务1~3万老年人,集聚层次丰富、类别多样的养老机构和配套服务设施。

(2)定位:以高质量、高品位、综合性老年服务产业为核心,以大型专业养老机构、中小老年公寓和居家养老集聚区为载体,公益基金、民间资本、政府扶持等资金共同参与老龄产业的经营模式,打造一个既与国际接轨又有中国特色的创新型的老龄产业园区,用高品位打造的品牌,改变人们的养老观念,用高端市场带动低端市场,改变当前单一依靠政府的保障养老模式; 用核心区带动周边地区,使老龄产业均衡发展,以点上养老带动网上养老,消除养老盲点,既满足高收入老年人的多样化养老需求以实现养老机构运营的效率目标,又能满足低收入老年人基本需求以实现公平性的和谐社会建设目标,确保所辖区域养老全覆盖,实现企业的社会责任。

(3)市场:打造老龄产业链,形成规模化老龄产业集聚园区和市场,立足江苏,辐射长三角,面向海外群体。

(4)目标:将本项目打造成为华东地区规模较大、省内最大的集休闲养老、生态农业、老年用品交易、老龄产业学术研究、老龄产业人才培养和老龄产业发展论坛为一体化的多功能、综合性、现代化养老服务产业基地,并以此为基础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养老服务机构连锁经营扩张战略。

(5)意义:以老人为本,提倡尊老、敬老、爱老、养老、护老的社会风尚,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的寿文化、孝文化。形成一个“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教、老有所乐”的和谐社会,健全对老年人的社会保障制度,逐步改善保障老年人生活、健康以及参与社会发展的条件,为缓解养老服务的供需矛盾做出贡献。

(6)理念:贯穿居家养老、天伦养老、生态养老、科技养老、创意养老、互动养老理念。在充分满足老年人物质养老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满足老年人的精神和心理需求。

(7)步骤:总体规划、分期实施、滚动发展、持续运行

(二)功能布局

(1)功能:

(a)核心养老服务功能:

老有所养,涵盖食、住、行等;

老有所医,涵盖医、健、护等;

老有所为,涵盖传、帮、创等;

老有所学,涵盖学、知、读等;

老有所教,涵盖授、解、培等;

老有所乐,涵盖娱、游、体等。

(b)延伸养老服务功能:

通过核心集聚服务区所形成的管理模式、设备设施、医疗保健、服务人才等,以核心区为半径,在周边市县、重点乡镇,建立养老服务机构,承接200公里以内的社区养老和家庭养老外包任务。实现管理模式、设备设施、医疗保健、服务人才四个输送,做到老年服务全覆盖,利用网络养老服务方式,保障社会养老的全覆盖。

(2)布局

(a)福利养老区。

主要功能:为低收入、鳏寡孤独残疾者提供“老有所养”的住宿、基本护理和照料服务。

(b)机构养老区。

主要功能:为各层次老年人士提供居住、护理、照料、休闲等综合养老服务。

(c)居家养老区。

主要功能:为健康老年人士提供居家养老服务,包括住房、综合社区服务。居家养老小区是以社区综合服务为依托,使老人在家养老,从而达到定心、安心、养心。

(d)康复医疗区。

主要功能:为园区内居住老年人士提供医疗服务,同时医院在老年医疗方面的专业性将能吸引外地老年人士的前来就诊。

(e)教育培训区(文化创意、科研开发)。

主要功能是为老年人提供互动机会和学习机会,培训复合型护老专业人才。

(f)老龄商品物流园区。

建设集老年食品、日用品、特需用品、保健品、老年医药、进口老年商品、老年服务设备设施为一体的商品城,提供老年产品批零展销和信息服务,向国内外辐射。

(g)休闲娱乐区。

园区建设健身休闲区、老年活动广场、温泉度假村等休闲度假设施。场地布局宜动静分区,供老年人散步和休憩的场地宜设置健身器材、花架、座椅、阅报栏等设施,并避免烈日暴晒和寒风侵袭。距活动场地半径100米内应有便于老年人使用的公共厕所。

(h)农业基地区(生态农业)。

园区规划一个大型农业基地区—— “生态农业园”,进行苗木培育、蔬菜种植、有机农作物等农业生产活动。为园区老人提供无污染农产品,为园区和周边提供各类苗木,同时也是老人的农业观光乐园。

在“生态农业园” 内,辟一块自耕区,为愿意回归自然的老人提供耕作园地,寻找“采菊东篱下,幽然见南山”的乐趣。

(i)综合服务区。园区建设综合服务区,由酒店、超市、商场等基础商业设施组成。

(三)运作方式

(1)园区组织管理

坚持以“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服务社会”的模式经营老年特别社区;通过政府搭台、企业经营,不断引进民间资本,兼顾效率与公平,逐步减少老年服务产业对财政的依赖,实现自身造血功能;以专业化和规模化的供给模式,低成本提供多元化服务产品,满足多层次养老服务需求。

在此原则下园区的运作方式:

——组织园区管委会,作为养老园区开发建设的管理与协调中枢,主管园区的行政事务。

——组织投资发展公司,作为园区的建设与运行执行机构。

——组织招商事业部,根据园区功能规划,分行业制定相关优惠政策,统一对国际国内招商,让专业的机构做专业的项目。进入园区的单位在业务开展上独立进行各自的服务运作与经营,在外部环境协调上服从园区管委会的统一管理,在设施使用与能力调节上与园区投资发展公司建立经济关系。

(2)策划规划先行

策划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策划引领规划,规划引领发展。策划先行,才能做出一个好的规划,策划和规划将是打造老龄服务产业园区的重要抓手。

项目前期策划主要内容有:

——经营发展理念、发展战略规划。

——市场调研、项目区位环境分析、项目SWOT分析、消费群体定位、项目功能定位、总体定位、规划设计指导思想、功能模块划分、产品/服务体系规划设计、服务特色规划设计、构建养老服务产业基地。

——运营策略策划、营销策划、管理模式策划、经营模式策划、资本运营策划。

——项目概念性布局规划设计。

——推介策划及网络、媒体、影视推广等。

(3)市场营销渠道

顾客满意营销是现代营销的新概念、新手段。它是顾客接受产品后感到需求得以满足的状态。本项目将从老人满意的三个层次进行营销策划,从而提高美誉度、知名度和品牌效应。

——物质满意。全力做到客户对园区的居住养老环境和设施设备满意。

——精神满意。全力做到客户对园区的软环境和贴心服务满意。

——社会满意。全力做到关老爱老,推进社会文明,让社会满意。

做到特色品牌产品与特定客源市场的有机结合。

认真进行项目市场的需求调研,针对客源市场需求状况,有的放矢的进行品牌型项目的规划设置,树立鲜明的高端品牌战略形象,提高养老服务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并在此基础上展开有针对性的品牌产品促销活动。

(4)资金筹措渠道

本项目投资巨大,在实施过程中坚持“分期实施、滚动发展”原则,前期投资额度大,需要通过多渠道筹资方式,这样既有利于分期分批、有计划地进行建设,也可以让各投资主体之间相互监督,提高资金利用效率。

具体筹措方式包括:(1)自有资金;(2)引进战略投资;(3)银行融资;(4)吸纳和引进相关基金;(5)争取国际资金的支持。

老龄产业园区项目是集经济效益、产业效益和社会效益于一体的工程,需要社会多方面的支持。同时,需要正确调整和处理工程区域内的各种利益关系,包括国家与地方之间、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之间、近期利益与长期利益之间、生态效益与社会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需要统一规划管理,多方筹集资金,为项目建设和实施提供坚实的财力与管理支持。

(作者系江苏省房地产业协会房地产开发分会副会长)

猜你喜欢

老龄城镇城镇化
《老龄科学研究》(月刊)欢迎订阅
老龄苹果园“三改三减”技术措施推广
2.5 MPa及以上城镇燃气管道与输气管道区别
文化边城镇远
《老龄工作者之歌》——老龄工作者的心声
运动对老龄脑的神经保护作用研究进展
城镇排水系统量化指标体系研究
城镇医保支出为何跑赢消费支出
坚持“三为主” 推进城镇化
城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