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阳革命珍典
2013-04-11中共阜阳市委党史研究室
中共阜阳市委党史研究室
峥嵘岁月
阜阳位于安徽省西北部、黄淮海平原南端,与河南省接壤。阜阳历史悠久,是皖西北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阜阳作为全省建党较早的地区之一,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早在五四运动时期,马克思主义就在阜阳大地传播,1925年阜阳成立了第一个党小组,1926年成立了中共阜阳支部,1928年初成立了中共皖北特委。土地革命时期,在阜阳掀起了席卷皖北大地的革命风暴,爆发了震惊黄淮的四九起义,创建了皖北工农红军和皖北苏维埃政府。起义虽然失败了,但它却揭开了皖北土地革命的重要一页。
抗日战争时期,阜阳涡北地区是新四军淮北抗日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共皖北特委在阜阳发动群众,组织抗日救亡活动,建立抗日民主统一战线,推进国共合作,领导地方抗日武装,沉重地打击了日本侵略者。
解放战争时期,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陈粟大军挺进豫皖苏,都在阜阳大地上留下了光辉足迹。邓小平、刘伯承驻阜阳临泉期间,一方面对新区土地改革进行调查,召开了华中局高级干部会议,提出了著名的“新区政策”,受到党中央和毛泽东的高度重视,并在全国推广;一方面指挥了阜阳战役,运筹帷幄,逐鹿中原。阜阳解放区人民在“一切为了前线,一切为了胜利”的口号鼓舞下,积极支援淮海战役和渡江战役,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做出了人力、物力方面的重大贡献。
新中国成立后,阜阳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和新民主主义改革和建设。“文化大革命”结束后,阜阳积极开展农村改革;作为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积极探索乡镇企业制度建设和农村税费改革,为中国农村改革做出了重要贡献。改革开放以来,阜阳人民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下,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解放思想,加快发展不动摇,经济建设、社会事业快速发展,社会和谐稳定,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目前,全市人民正为创建有实力、有活力、有竞争力的皖西北中心城市而奋斗。
血沃皖北铸党辉:中共阜阳党组织的创建
五四运动以后,阜阳一批在外地求学的进步青年知识分子,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教育,加入中国共产党。如黄埔军校的茅延桢、张子珍,在上海读书的周传业、周传鼎,在北京求学的李乐天(光宇)等。
1925年夏,阜阳成立了最早的党组织——中共阜阳党小组。1926年,中共阜阳支部成立。
1928年2月,中共皖北特委成立,在阜阳积极开展军运和农运。4月,特委领导了震惊黄淮地区的皖北四九暴动,建立了第一支中国工农红军和皖北苏维埃政府。
暴动失败后,以中共皖北特委书记魏野畴为代表的一大批党组织领导人和红军战士壮烈牺牲。
魏野畴,陕西兴平人。1923年经李大钊、刘天章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他先后创办《秦钟》、《共进》杂志,宣传革命,是我党早期的宣传活动家。大革命时期任中共陕西军委书记。1927年,他来到驻阜阳的国民革命军杨虎城部从事秘密工作,组建杨军中秘密党组织和中共皖北临时特委,并任皖北特委书记,他积极开展农运和军运工作。根据党的八七会议精神,他组织领导了皖北军民暴动。后在率领暴动部队转移中被捕牺牲。毛泽东曾高度评价四九暴动和魏野畴:“这次起义虽然失败了,但他点燃了皖北革命的烈火。”
在四九起义的影响下,阜阳地区先后爆发了白庙暴动、老窑湖暴动、中秋节暴动、黄家坝暴动、四一九暴动等,以不同的形式开展武装斗争,有力地支持了全国革命形势的发展。
在阜阳党组织创建和开展武装斗争的过程中,一大批早期党员,如茅延桢、张子珍、李乐天、周传业、周传鼎、乔锦卿等都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早期播火传马列,血沃皖北铸党辉。
震惊黄淮的阜阳四九起义
1928年春,中共皖北特委在书记魏野畴的领导下, 在阜阳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农运和兵运工作,为贯彻党的八七会议精神,于4月9日,以驻阜城的国民革命军第十九军(高桂滋部)教导团为主力,配合驻太和的第十军(杨虎城部)军校学员以及地方党组织领导的农民赤卫队,联合发动武装起义。
4月7日,中共皖北特委在西湖“会老堂” 召开了地方党委和军队党委紧急联席会议,决定于4月9日凌晨发动武装起义。战斗打响后,起义部队与国民党军激战半夜,因城内久攻不下,且天也将亮,起义军决定兵分两路撤离,一路由魏野畴带领向西南方向转移; 一路由杜聿德等带领过颍河向西北方向转移。
上午11时许,杜聿德、申明甫率领的起义队伍和行流集农民赤卫队员会师后,在王官集大寺庙前召开皖北工农红军起义大会,宣布成立“皖北苏维埃政府” 和 “ 皖北工农红军”,选举李端甫、李烈飞为皖北苏维埃政府正副主席,昌紹先、杜聿德为皖北工农红军正副指挥。大会宣布了《农民协会组织纲领》、《临时工会法》、和《临时土地法》,并宣布立即开展皖北土地革命。
四九起义的突然爆发,使国民党反动政府惊慌失措,待清醒之后立即组织反扑。敌人纠集所属部队及地方民团2000多人向刚诞生的红色政权反扑 ,皖北工农红军奋力还击, 激战三四个小时,给敌人以重大伤亡。但敌众我寡,加之平原作战,无法掩护和迂回,起义失败。昌绍先、 胡英初、蔡甲午等80余人壮烈牺牲。魏野畴所率部队向西转移时,在临泉老集被反动军队诱捕,杀害在老集西头。杜聿德被俘后在阜阳城东岳庙附近英勇就义。
四九起义是我党贯彻党的八七会议精神,用革命的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一次英勇的实践,它极大的鼓舞了皖北人民群众的革命斗志,打击了敌人的反革命气焰,积累了武装斗争的经验,培养和锻炼了干部。这次起义历时不久,但它点燃的革命烈火遍燃黄淮大地,在安徽历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刘邓大军在临泉
1947年6月,毛泽东和中央军委根据军事形势作出决定:实施战略大反攻。刘伯承、邓小平根据中央指示,率晋冀鲁豫野战军从鲁西南强渡黄河,挥师南下,千里跃进大别山,东视苏皖,西逼川陕,俯迫武汉,威慑南京。这一战略攻势,恰似一把利剑刺入敌人的心脏,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役反攻的序幕。
1947年8月18日,刘邓大军抢渡沙河,进入沙南地区。接着于22日夜渡洪河,24日强渡汝河,27日徒涉淮河,进入大别山区。刘邓首长在南进中分别接见了豫皖苏区党委和沈项临(沈丘、项城、临泉三县)县委负责人,作出了开辟沙南的重要指示。
1947年12月,为了坚持大别山的革命斗争,面对国民党军33个旅的围追堵截,刘伯承带领后方指挥所离开大别山,于21日到达临泉县韩老家等地,在外线指挥全局。邓小平带领前方指挥所,坚持在大别山内线作战。1948年2月24日,邓小平北渡淮河,回师沙南,在临泉县韦寨与刘伯承胜利会合。
在临泉县庞营乡的韩老庄,鲖城乡的平安庄,黄岭乡的前刘寨,韦寨乡的吕营、大秦庄(今属单桥乡),宋集乡的罗寨、刚庄,迎仙乡的韦楼,老集乡的柳寨,邢塘乡的大王庙、油坊庄、于老庄等地都留下了刘伯承、邓小平的身影。1948年4月,刘邓首长离开临泉挥师豫西,他们在这里前前后后停留了大约9个月。在这里他们筹划出全国战略反攻大计,指挥和领导两个战场的斗争。他们一方面开展整军,开展新区调查,提出著名的《关于新区土地改革问题的报告》,召开中原局高级干部会议,领导豫皖苏新解放区的革命斗争,帮助地方开展剿匪反霸和土地改革;一方面在沙南运筹洛阳战役和阜阳战役,取得了洛阳大捷,消灭了敌人有生力量,巩固了挺进大别山的胜利成果,为逐鹿中原,加快全国解放进程,奠定了基础。
红色遗址遗迹掠影
阜阳四九起义纪念馆位于阜阳市颍泉区行流镇王官集行政村北侧。1959年,原中共阜阳县委在旧址处建立四九起义纪念馆。纪念馆由纪念碑、陈列室、小型广场、绿化景点及月牙池、干沟组成,占地面积约15亩。四九起义纪念碑矗立在四层台阶36级的平台上,高12米,占地50平方米,玻璃瓦冠顶,碑身为白色大理石。碑名由陈云谯同志题写。四九起义陈列室为砖瓦结构平房,共10间,面积218平方米,展带140平方米,室内分别展出了早期中共阜阳党组织发展概况及阜阳近代史、四九起义有关史实、今日阜阳的发展和成就,还陈列着四九起义时用过的武器及烈士的遗物。
1962年6月1日,阜阳四九起义纪念馆被公布为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5年,被安徽省委、省政府公布为首批安徽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0年被公布为安徽省国防教育基地。
★ 太和县革命烈士纪念碑广场
太和县革命烈士纪念广场位于太和县城西南角。1990年1月,县委、县政府向社会各界募集资金42万元,筹建太和县人民烈士纪念碑,于1992年4月19日奠基开工,1993年7月19日落成。
纪念碑高23.4米,其中碑身高21.4米,底座高2米。碑基占地500平方米,碑座南北两面各筑有19级台阶,象征四一九暴动和七一九惨案两大事件,碑文中所列烈士姓名有中共早期党员、军事将领欧阳泰(1894—1927年),1928年在皖北四九起义中壮烈牺牲的中共皖北特委委员蔡甲午、胡英初,皖北工农红军总指挥昌绍先等21位魂系太和的烈士,1932年在四一九暴动中壮烈牺牲的中共太和县委军委书记胡九鸣等15位烈士,1940年7月19日在国民党制造的七一九太和惨案中牺牲的丁钱辉等7位烈士,解放战争中“华东一级英雄”马思进烈士,1971年在与林彪反革命集团作斗争中牺牲的“忠诚战士”陈修文烈士,还有在抗美援朝、戍守边疆中阵亡的其他烈士姓名等也都一一镌刻。正面碑文雕刻“革命烈士永垂不朽”8个大字。
2004年,该纪念广场被安徽省委命名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 七七抗战纪念广场
七七抗战纪念广场位于界首市裕民大桥北引桥东。
1941年1月25日,侵华日军以西山秀雄为总指挥,在亳鹿公路上集结了4000余日伪军,举行豫东皖北大扫荡。日军进犯至界首时,所到之处,烧杀抢掠,奸淫妇女,犯下了滔天罪行,制造了惨无人道的“界首城北(郊)惨案”。
为保卫界首,国民党骑二军一部在此阻止日军进犯,将士们冒着日军的炮火,浴血奋战,一直打到天黑,伤亡惨重。
2月5日夜,骑二军部队回援,抵达界首东南地区,刚刚侵占界首的日军见形势不妙,于2月6日上午仓皇撤离界首。为牢记日军侵略者的滔天罪行,永远纪念死难的界首人民和骑二军阵亡官兵,当年在城北关建立公墓并修建“七七抗战纪念塔”。后碑体毁于“文化大革命”。
1994年10月26日,中共界首市委、界首市人民政府重新建成“七七抗战纪念碑”,并在主碑四周修建纪念广场,种植青松翠柏,昭示抗日英雄永垂不朽!
张爱萍上将为“七七抗战纪念碑”题写了碑名。
★ 中共长官店支部委员会遗址
中共长官店支部委员会旧址,现位于临泉县长官镇中心小学院内。时为中共早期党员,著名革命烈士张蕴华任长官小学校长时住地。新中国成立后为纪念长官店暴动重新修建。
1928年2月,中共临时皖北特委成立。为深入发动农民群众,组织皖北暴动,阜阳县成立了中共阜阳县临时委员会。县临委委员张蕴华和在阜阳驻军高桂滋部任职的秘密党员曹国勋被派到长官店地区,发动群众,建立农民协会,培养革命积极分子,发展党员。1928年2月底,中共长官店支部委员会在长官店“育才阁”成立,支部书记张蕴华,委员王慎修。支部隶属中共阜阳县临时委员会领导。
1931年8月,党组织在长官店地区发动农民,组织农民赤卫队,再次领导发动领导了长官店农民暴动。暴动狠狠打击了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后由于敌我力量悬殊,暴动失败,暴动领导人张蕴华被捕,壮烈牺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