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形态论*

2013-04-11周向军杨勇民

关键词:特色文化

周向军,杨勇民

( 山东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济南,250100;山东医学专科学校 社会科学教学部,山东 临沂,276000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形态论*

周向军,杨勇民

( 山东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济南,250100;山东医学专科学校 社会科学教学部,山东 临沂,276000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作为一种形态,是结构和性能的统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主要表现为实践形态、理论形态和制度形态三种不同的形态。这三种形态互相联系,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形态的基本结构,决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形态的功能和特征。

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文化形态

从改革开放初期的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到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再到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文化体制机制创新工作进行了重点部署,表现了新时期以来中国共产党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高度自觉,也显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作为一种形态的成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有着丰富的内涵,表现出多样的形态。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多种表现形态所形成的结构,分析其性能,对于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表现形态

(一)“形态”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表现形态

“形态”本来是生物学使用的概念,原指“生物体外部的形状”。形态学是研究生物机体外形和内部结构及其与功能关系的科学。后来,“形态”这个概念被广泛应用于其他事物,产生了研究各种事物的形态学。现在人们平常所说的“形态”,一般是指事物存在的形状、状态或表现形式。任何事物都有其存在的形态。各种文化的表现形式被称为文化形态,当今中国文化的表现形式被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形态。对于同一个事物,人们从不同的角度会有不同的理解。从社会存在方式的角度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表现为实践、理论和制度三种形态,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最重要的表现形态。

每个形态都是一个系统,都是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所构成的整体,要素是整体中的组成部分。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形态结构与性能的统一

任何一种事物从外部来看都有形状、状态、表现形式,都是一种形态,这种形态从内部都有自己的结构以及由结构决定的性能。组成形态的内部要素以及这些要素之间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形式,称为结构。性能包括事物的形状、状态、功能、性质和特征等方面。任何一种事物形态,都是性能和结构的统一。“形态的结构和性能之间存在着内在的、必然的联系,这就是结构决定性能,性能反作用于结构。”②孙显元:《马克思主义科学方法论》,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79页。形态的结构是形态具有某种性能的基础,形态的性能是形态具有某种结构的结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形态有着自己的结构,以及由结构决定的自己的性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形态的低级形态又有各自的结构和性能。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形态的结构

在社会存在方式上,从中国人民建设文化的行为活动的角度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一种实践形态;从中国共产党关于文化建设的理论的角度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一种理论形态;从中国共产党关于文化的制度体制设计的角度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一种制度形态。因此,实践、理论和制度三种形态就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最重要的形态,这三种形态及其内在联系就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形态的结构。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实践形态

经过长期的“文化大革命”,中国教育事业遭受了严重损失,影响了对人才特别是青少年的培养,导致了科技的落后,因此改革开放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首先是从实践形态开始的。第一,培育“四有”新人。邓小平指出:“搞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主要是使我们的各族人民都成为有理想、讲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人民。”*《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408页。邓小平指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是培育“四有”公民,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对人的素质的要求,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对公民素质的综合要求。其中,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是对公民思想道德素质提出的目标要求,有文化是对公民科学文化素质提出的目标要求。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是有机统一、互相促进、协调发展的关系。加强公民思想道德素质建设,就需要宣传普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需要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以增强诚信意识为重点,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在思想政治工作中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引导人们用正确方式处理人际关系。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完善社会志愿服务体系,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加强公民科学文化素质建设,就需要大力发展教育和科学文化事业。第二,大力发展教育和科技。优先发展教育,发挥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的先导性和全局性作用。坚持教育创新,深化教育改革,优化教育结构,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提高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大批高素质的劳动者、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把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发挥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性作用,把经济发展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不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调整优化科技结构,促进科技资源的合理配置。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第三,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坚持以发展为主题,以改革为动力,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以生产创造出更多更好的满足人民群众需求的精神文化产品为目标,推动文化事业发展繁荣和文化产业加快发展。推进文化体制改革,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要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贯彻“增加投入、转换机制、增强活力、改善服务”的改革方针,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让群众广泛享有免费或优惠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发展经营性文化产业,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使“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整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全面形成”*孙占元:《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史》,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560页。,进而繁荣文化市场,满足人民群众多方面、多层次、多样性的精神文化需求。把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创新结合起来,以改革促创新、发展,促进文化的观念、内容、形式和科技等方面的全面进步。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理论形态

中国共产党在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关于文化建设的理论,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理论形态。邓小平提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培育“四有新人”等思想;江泽民在中共十五大上提出了关于文化建设的纲领,集中阐述了关于文化的理论,以后又提出始终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胡锦涛同志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任务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建设和谐文化。归纳起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理论形态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文化属于上层建筑,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性。毛泽东指出:“在现在世界上,一切文化或文学艺术都是属于一定的阶级,属于一定的政治路线的。”*《毛泽东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865页。今天在世界范围内有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不同性质的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形态不同于封建文化、资本主义文化,也不同于苏联东欧的社会主义文化,而是具有自己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形态是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的。中共十二大指出:“社会主义还必须有一个特征,就是以共产主义思想为核心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没有这种精神文明,就不可能建设社会主义。”*胡耀邦:《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23-24页。社会主义性质必然要求发展先进文化,发展先进文化才能体现出社会主义性质。先进文化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趋势和潮流,能够促进社会的发展进步。先进文化还具有合目的性。先进文化能够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能够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也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这是对中国文化根本性质和总目标的理论。

2.坚持“三个面向”。“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是邓小平对中国教育的要求,也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形态的发展方向的要求。“面向现代化”是指中国的现代化既包括经济和政治的现代化,也包括文化的现代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形态要成为现代化的文化,成为为现代化建设服务的文化。“面向世界”是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形态要有海纳百川的胸怀,博采世界之长,不断向世界吸取营养。“面向未来”是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形态要紧跟时代潮流,有远大的眼光和高尚的理想,不能满足于现状,停滞不前。“三个面向”是对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形态具有先进性的具有战略意义的要求。

3.建设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首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形态是民族的文化。其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形态是对中华民族文化优秀传统的继承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形态的产生和发展“必须尊重自己的历史,决不能割断历史”*《毛泽东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708页。。“我们这个民族有数千年的历史,有它的特点,有它的许多珍品。”“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毛泽东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522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形态吸纳了炎黄文化精华。中华民族文化在发展过程中也是良莠并存,因此对于民族传统文化必须剔除其封建糟粕,吸收其符合时代需要的精华。其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形态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中国文化应有自己的形式,这就是民族形式。”*《毛泽东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707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把社会主义的内容与中国的民族形式相统一的文化。”*贺才乐、李闻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内涵透视》,《求索》2003年第2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形态根源于中国的历史、中国的传统、中国的现实和时代特征,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思想保证、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因此被深深打上了中华民族的烙印,带有浓郁的民族特性。其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形态是科学的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形态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而马克思主义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理论,为人类的进步、社会的发展指明了正确方向,是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解放斗争的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和价值性的统一。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形态是科学的,它反对一切腐朽迷信思想,坚持实事求是,真实反映客观真理,注重理论和实践的一致性。有的学者认为:“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科学的文化,实际上是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理性的文化而不是非理性的文化。”*孔祥云、刘敬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编》,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259页。在今天的中国还有很多被广大群众喜欢、接受的文化,它们是非理性的、非科学的。先进文化前进的方向应该是科学的文化而非非理性的文化。再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形态是大众的文化。其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形态是由广大人民群众创造的。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形态不是少数精英人物的杰作,大部分的文化是人民群众在实践中创造的,而且大部分精英人物也是人民群众的一部分。邓小平曾经说:“人民是文艺工作者的母亲。一切进步文艺工作者的艺术生命,就在于他们同人民之间的血肉联系。忘记、忽略或是割断这种联系,艺术生命就会枯竭。人民需要艺术,艺术更需要人民。”*《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408页,第211页。其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形态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1942年5月,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社会主义文化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为什么人的问题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性质,决定着文化发展的方向和目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形态是为人民服务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形态不是为了满足少数人的需要,不是为了谋取利润,而是为了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世界,增强精神能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这是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具有先进性的具体体现。

4.建设和谐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不同历史时期,由于面临的时代课题和实践要求不同,具有不同的时代内涵和现实形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任务,广大人民群众精神生活的需求,这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时代要求和实践基础。由于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形态应该以追求社会和谐为自己的目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形态倡导和谐的理念,培育和谐的精神,运用和谐的方法,促进社会和谐。和谐文化是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具有先进性的当代形态。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制度形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制度形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存在和发展所必须遵循的规则和规范。制度形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形态的内在灵魂,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形态具有统摄和支配作用,体现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形态的基本价值。因此,正如有的学者所认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制度性规定,简言之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陶文昭:《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优势》,《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年第8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等内容。没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制约和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形态就失去根本和发展方向。中国共产党一直坚持把用马克思主义占领意识形态领域、“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和坚持“二为”方向、“三贴近”等作为文化工作的原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对这些文化工作原则的概括和提炼,这些文化工作原则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具体贯彻和体现。江泽民指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必须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不能搞指导思想的多元化;必须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不允许毒害人民、污染社会和反社会主义的东西泛滥;必须继承和发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而又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时代精神,立足本国而又充分吸收世界文化优秀成果,不允许搞民族虚无主义和全盘西化。”*《江泽民文选》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158页。江泽民在这段话中的“三个必须”和“三个不允许”所提出的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形态的基本原则,体现了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遵从和贯彻,对有悖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文化划出了明确的红线禁区。这些基本原则符合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能够保证文化的科学发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形态的制度规定中,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核心和灵魂。马克思主义是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最先进、最科学的思想体系,以它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文化才最具有先进性和发展前途。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实践、理论和制度三种形态之间的内在联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实践形态,作为路径选择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理论形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理论成果和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形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制度保障。这三种形态具有各自的特点和功能,它们互相联系、互相作用的有机统一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形态。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实践形态是其理论形态、制度形态的基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理论形态、制度形态来源于实践形态,是由实践形态决定的。首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在建设实践中,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态的形成奠定了深厚的实践基础。“四有”新人的培育、教育和科技的发展以及文化体制改革的推进,需要文化理论的指导,也产生出了“三个面向”等文化理论形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实践形态和理论形态,都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结果。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紧密结合,实现了文化实践和文化理论的双重历史性跨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实践形态和理论形态互为表现和论证。文化的实践形态催生着理论形态,人民群众建设文化的新鲜经验升华为文化理论。其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制度形态是依赖实践形态创制的。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过程中,从解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的素质问题,到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再到应对国际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互相激荡的局面,都需要以制度体系规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建设实践,社会主义制度具体化为文化制度。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人们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日趋多样化,“二为”、“双百”等制度保证文化的健康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立推动实现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制度形态的建立是实践的需要,并随着文化实践形态的发展而不断地发展完善。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理论形态是实践形态、制度形态的理论反映和指南

首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理论形态是对其实践形态的概括和理论升华,并且对实践形态具有巨大的指导作用,能够为实践形态服务,引导实践形态走向成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形态是社会主义社会的上层建筑,它的建设关系到社会主义的前途命运,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形态的实践活动不能是盲目的,它必须依赖于科学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理论形态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行动指南和思想保障。中国共产党的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三个面向”、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等理论,指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实践的性质、内容和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理论形态回答和解决了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怎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问题。

其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理论形态是制度形态的反映和论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理论形态属于社会意识的范畴,制度形态属于社会存在的范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理论形态必然要反映其制度形态,理论形态是对制度形态的反映和说明。文化制度形态的产生发展、是否合理、保留还是废除等,都需要理论形态进行论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理论形态极力为制度形态的合理性进行辩护,坚决反对各种其他思想理论和行为对制度形态的攻击和破坏,引领着制度形态不断发展和完善。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制度形态是其实践形态、理论形态的准则和保障

首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制度形态作为凝固了的社会主义价值取向,是实践形态和理论形态必须遵从的准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实践形态和理论形态,只有以其制度形态为准则,才能有正确的方向,发挥应有的作用,达到应有的目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实践形态和理论形态性质和方向的标志是制度形态。当今中国和西方国家所走的文化发展道路和所形成的文化成果,在性质和方向上是不同的。由于社会制度的不同,中国发展的是社会主义文化,后者发展的是资本主义文化。不同的制度形态下人们创造文化的积极性、创造性是不同的。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制度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民焕发出了创造新文化的空前的热情,迸发出发展新文化的极大积极性,创造了无数的文化实践成果和理论成果。文化制度形态作为规则,把人们创造的文化成果固化起来。文化制度形态固化的一般是社会认可的、比较成熟的文化的实践成果和理论成果。其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制度形态作为个人和组织从事文化活动必须遵循的行为规范准则,受到国家强制力的保障。破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制度的思想和行为要受到制裁,不符合社会主义要求的文化要受到禁止和取缔,以此保护人们在实践中创造的社会主义文化成果。正如江泽民指出的,尽管今天社会主义文化在中国已经居于主导地位,然而,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带有迷信、愚昧、颓废、庸俗等色彩的落后文化在社会上依然存在,腐蚀人们精神世界、危害社会主义事业的腐朽文化还没有消除。因而,需要通过完善政策和制度,加强对文化活动的教育和管理,才能改造落后的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缩小和铲除它们赖以滋生的土壤。*参见《江泽民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278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实践、理论和制度形态,各自以不同的存在方式互相联系、互相依赖、互相作用,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形态。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形态的功能

(一)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精神支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形态的精神支撑作用表现在多个方面。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形态可以保证现代化建设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发展。针对改革开放过程中社会上出现的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邓小平指出:“中国要搞现代化,绝不能搞自由化,绝不能走西方资本主义道路。”*《 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23页。他还说:“很多人只讲现代化,忘了我们讲的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 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09页要保证中国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方向,就需要建设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克服思想混乱和精神危机。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形态可以为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神动力。社会主义文化能够极大地提高劳动者的思想道德觉悟,激发劳动者的主人翁责任感,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神动力。社会主义文化通过在广大群众中树立崇高的理想和信念,形成安定团结的社会环境。第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形态可以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一个文盲、半文盲充斥的国家建设现代化是不可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成,需要高素质的劳动者,需要丰富的人力资源,需要现代化的技术装备。这些都需要教育科学文化事业的大力发展。中共十五大报告指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民素质的提高和人才资源的开发。”*江泽民:《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39页。第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形态可以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一个民族的文化的形成历经千百年,它是这个民族的遗传密码。一个民族的文化是一个民族和国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基,是这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重要标志,是这个民族在经济全球化时代与其他民族交流的资格。江泽民说:“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民族精神,没有高尚的民族品格,没有坚定的民族志向,不可能自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江泽民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400页。,“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33页。。

(二)提升当代中国综合国力

一般来说,综合国力是指在一定历史时期一个国家在经济、政治、军事、科技、教育、文化、民族凝聚力、国际影响力等方面实力的总和。从综合国力的构成因素可以看出,它既包括物质实力,又包括精神实力。美国乔治敦大学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主任RS克莱因认为:“在国际舞台上的所谓实力,简言之,乃是一国之政府去影响他国政府去做本来不愿意为之的某一事情之能力,或是使他国不敢去做本来跃跃欲试的某一事情之能力,而不论其影响方式是利用说服、威胁,或明目张胆的诉诸武力。”*高占祥:《文化力》,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2页。根据这一理论,通过对综合国力进行系统的定量比较和分析,他认为综合国力分为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两部分,这两部分相互作用形成了综合国力。

江泽民指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江泽民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33页。因为“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38页。。这就说明,文化也是一种“力”,叫做“文化力”,“文化力”是不同于“经济力”、“军事力”、“资源力”等“硬实力”的“软实力”。“软实力”这一概念是由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首先提出的。依照约瑟夫·奈的观点,“软实力”是基于国家在国际社会的文化认同感而产生的亲和力、影响力和吸引力,具有间接性、弥散性、隐蔽性等特点。国家“软实力”还包括制度因素、外交因素等,但是“文化力”是国家“软实力”的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有人认为“文化力”是“软实力”的核心*高占祥:《文化力》,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2页。。在当今世界,对于综合国力而言,包括文化力在内的软实力的作用不低于硬实力。正因为如此,中共十七大报告提出要“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33页。

(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劳动能力、社会关系和个体素质各方面自由而充分的发展。这一些都需要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根据人的需要的层次,把人的需要分为生理、安全、爱、尊重和自我实现五个层次。人的需要也是多方面的,亚当·斯密认为人是“经济人”,亚里士多德把人说成是“政治人”,从更为本质的意义上来说,人是具有文化需要、以文化形式为存在形式的“文化人”。恩格斯指出:“文化上的每一个进步,都是迈向自由的一步。”*《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20页。在一定程度上说,只有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达到一定的程度,人才称得上是“全面发展”。只有进行思想道德建设,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事业,人们的精神世界才能不断充实,文化生活才能更加丰富多彩;才能随着医学知识和医疗条件、环保知识和环保条件的提高,人的身体健康素质不断提高;劳动者的劳动技能素质才能不断提高,因而有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新产品、新服务的开发,过上富裕舒适的生活;人们才能了解社会发展规律,与社会、与他人建立和谐的关系;人们才能掌握自然规律,尊重和保护自然,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形态的特征

认识事物,必须认识事物的特点。只有抓住事物的特点,才能真正搞清楚其本身到底是怎样的,以及它与其他事物的区别之所在。同样的道理,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形态也必须着眼其特点。应当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形态的特点是多方面的,就其主要特点而言,至少有以下几个。

(一)阶级性

工人阶级是当代中国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也是先进文化的代表,其文化形态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实现工人阶级和全人类彻底解放的理论体系,追求的是绝大多数人的利益,是人类历史上真正的平等观,为实现人的本质提供了理论指导。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形成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提供了物质基础,为形成和谐文化提供了物质条件,同时为实现人的本质创造了物质条件。在工人阶级当家做主的社会主义社会里,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必然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占统治地位的文化必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形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形态开创了社会绝大多数人追求自由发展和实现自我价值的历史。

(二)时代性

中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并且处于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迅速发展的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形态,在世界各种文化的相互激荡中趋利避害,发扬优良历史传统又着眼时代要求,继承民族文化精华又融会世界各国一切优秀思想文化,反映时代发展的主流和方向,获得了前行的不竭动力。

(三)实践性

亿万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形态的创造源泉。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改革开放伟大实践活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形态不断创新的动力源。实践的主体是广大人民群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形态反映人民群众的愿望,代表人民群众利益,为人民群众所创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形态是植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文化。

(四)创新性

创新是文化的灵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形态顺应历史潮流,反映时代精神,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结晶,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宝贵精神财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形态自觉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不断开拓创新,创造出支持现代化建设和满足人民群众所需求的思想文化成果。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形态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态整体的组成部分,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形态、政治形态、社会形态等,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全面准确地认识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形态,必须把它放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态整体中、联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其他形态来考察。

On Cultural Socialist For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Zhou Xiangjun, Yang Yongmin

(Marxism Institute of Shandong University, Jinan, Shandong 250100)

As a kind of form,cultural socialist for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s the unity of structure and performance.Cultural socialist for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mainly displays three different form such as practical appearance, theoretical form, and system form. These three forms are interrelated and form the structure of the cultural socialist for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The structure determines the features, functions and other performances of the cultural socialist for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culture;socialist culture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cultural form

2013-08-23

周向军(1952—),男,山东栖霞人,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杨勇民(1969—),男,山东沂南人,山东医学专科学校社会科学教学部副教授,博士。

①本文为作者主持研究的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发展研究”(11JZD003)和2012年度山东省人文社会科学课题“沂蒙文化形态研究”(12-ZC-WH-05)的阶段性成果。

D616

A

1001-5973(2013)06-0072-08

责任编辑:寇金玲

猜你喜欢

特色文化
文化与人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特色种植促增收
中医的特色
谁远谁近?
完美的特色党建
特色小镇党建怎么抓?
什么是真正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