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经济区建设中河南高职院校学生就业指导探讨
2013-04-11李萌
李 萌
(新乡职业技术学院,河南 新乡 453000)
《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在关于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部分提出:“高等职业教育重点培养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技术创新需要的发展型、复合型和创新型的技术技能人才。”[1]2012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中原经济区建设上升为国家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起始之年,以“服务当地经济发展”为宗旨的高等职业院校,如何培养与中原经济区建设相适应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担当起为中原经济区建设提供人力支持的重任,是一项现实而又紧迫的任务。 本文试从中原经济区建设人力对接的视角,对我省高职院校就业指导的现状及问题进行梳理,并尝试建立适合中原经济区建设需要的就业指导模式。
1 河南高职院校就业指导的现状及问题
1.1 河南高职院校就业指导的现状
近几年,河南省在“人才强省”战略的指导下,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劳动者和发展型、复合型、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的需要。 2012 年,河南省共有普通高校120 所,其中高职高专院校73 所,高职高专在校生50 余万人,校均规模7331 人,具有副高级及以上职称者占专任教师的27.28%,高职教育规模发展迅猛,办学条件稳步提升。 与此相应,河南省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呈现以下状态。
1.1.1 就业指导在河南高职院校得到一定程度的重视
在高职院校及省有关部门共同努力下,河南省高职就业指导得到一定程度的重视。 主要表现是:(1)在教育教学、顶岗实习、社会实践等过程中,比较注重就业指导理念的渗透。 (2)在机构设置上,大多设置了专兼就业指导机构,就业指导及服务体系正在逐步完善。 (3)在就业指导内容和功能上,大多高职院校开设了就业指导相关课程。
1.1.2 就业指导在河南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初步显现
在河南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中, 就业指导的作用已经初步显现。2011 年,河南省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率达80.06%,仅略低于本科生81.58%的就业水平[2]。 经确认愿意参军的学生预征报名人数及最终参军人数两项数据分别达到4.1 万和2.3 万,连续3年居全国第一。 教学技能大赛、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开展丰富,就业指导队伍专业化水平得到了一定的提升,就业指导的作用已初步显现。
1.1.3 河南高职院校就业指导人才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在肯定河南省高职就业指导地位和作用的同时,也必须指出,河南高职院校就业指导人才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主要表现为:(1)河南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压力依然巨大。 2013 年,河南将有高校毕业生51 万人、中专毕业生近20 万人,加上往年暂缓就业存量及外省人入豫求职,预计在河南毕业生求职人员将超过80 万人。 值得注意的是,当前河南省农民工城镇新增劳动力、下岗失业人员等群体的就业问题仍然十分突出,高职毕业生就业的压力依然很大。(2)河南高职毕业生就业质量有待提升。近年来,到基层和中小企业已成为河南高职毕业生就业的主渠道,但由于传统就业观念影响,部分毕业生认为企业缺乏良好的社会保障,频繁跳槽、“骑驴找马”现象较为普遍;部分毕业生就业期望值过高,不愿到基层和艰苦地区就业。 滞后的就业观念影响了其如期顺利就业。
1.2 河南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存在的问题
1.2.1 对工作内涵认识不足
受“重进轻出”观念影响,部分高职院校对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没有足够认识,唯“就业率”是瞻,至于学生就业能力强弱与否、就业质量如何、是否具备可持续发展能力,就“管不了了”。 此外,经费投入不足,就业经费未占到学费的1%;指导与服务职能相对欠缺;就业质量反馈欠缺;就业指导研究缺失、工作模式相对滞后,难以形成有效的全程化的就业教育。
1.2.2 指导层次普遍较低
就业指导包含政策指导、信息提供、素质提升、生涯规划、技巧训练、心理辅导、决策咨询、手续办理等多个层面30 余项内容。 从总体看来,低层次指导与服务进展较大,高层次、个性化指导严重不足,基本处于“层次越高的、意义越大的、开展水平越低”的状况[3]。 此外,不少学校仍认为就业服务主要是签合同时盖盖章、发布就业信息、组织供需见面会等,就业指导则仅是上上就业指导课、偶尔开设就业讲座等,缺乏针对学生个体的专门咨询和有效指导等高层次指导。
1.2.3 与毕业生需求不相适应
当前,在传统就业意识与新就业观念的相互交错与影响下,高职毕业生的择业心态呈现出多元化取向,因而需要学校在就业信息、就业咨询、就业心理、求职技巧、职业规划等多方面给予有效的指导和帮助。 目前,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内容普遍较窄,缺乏对职业判断和选择能力培养、就业观念价值取向引导、专业特点融入、创业及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视;毕业生不了解行业基本状况及发展前景,对未来就业前途迷茫和无奈。
1.2.4 与经济社会发展相互脱节
目前, 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功能相对单一,缺乏对人才需求变化和地方经济发展趋势的了解;高职毕业生择业缺少社会化服务体系的支持; 高职院校与校外各部门(尤其是地方劳动人事部门与企业)的联系、沟通相对不足,就业信息来源分散;对就业形势的预测和教育往往停留在一般性介绍和政策宣传层面,缺乏现实指导意义;缺少适合高职毕业生特点的指导方法和手段。
1.2.5 机构与队伍尚不健全
就业指导涉及部门较多,通常由就业指导中心、学生处、团委、宣传部、教学系部等共同构成,各部门由于没有直接的领导关系,造成就业指导机构组织架构、工作职责不清晰,难以形成组织合力,更没有形成社会力量共同协作的指导体系。 许多高职院校专职就业指导人员不足,多由从事招生就业或学生工作的人员兼职;人员数量远低于本科院校1:500 的配置水平;缺乏长期系统的业务培训和理论学习,在知识储备和信息占有方面难以满足需要,不能保障预期目标的实现。
2 中原经济区建设对河南高职院校就业指导的影响
2.1 理念影响——“三平”精神呼唤具有河南特色的就业理念
中原文化刚柔相济、兼容并蓄、生生不息,注重革故鼎新,是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强大推力。 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应按照中原经济区建设“深入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的文化要求,在实际工作中大力倡导敬业诚信、创新创业,注重激发学生的“三平”精神(即“平凡之中的伟大追求、平静之中的满腔热血、平常之中的强烈责任感”)[4],发扬勤劳、勇敢、淳朴、忠厚的传统美德,树立有技术、有追求、有热情、有责任的崭新高职业毕业生形象。
2.2 数量影响——现代产业体系建设需要人力资源支撑
当前,河南已成为全国重要的经济大省和新兴工业大省,内需市场空间广阔。 以“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为要求,构建“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引领、以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体、以现代农业和基础产业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是中原经济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适应这一发展趋势,河南省政府提出“将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努力建设全国人力资源高地”的发展目标。 而只有重视和加快高职院校就业指导的有效开展,才能使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率稳步提升,才能在数量上满足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人力需求。
2.3 质量影响——战略目标的实现依赖素质保障
中原经济区建设“增创粮食生产新优势、构筑‘三化’协调新格局、实现改革开放新突破、取得转型发展新跨越、开创和谐社会新局面”的“五新”目标要求,对河南现在及未来的就业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单纯地重视毕业生就业数量而忽视就业质量,将使高职毕业生就业呈现“虚假的繁荣”景象,不利于中原经济区建设的长期稳定开展。 因此,高职就业指导应结合学生与企业的需求,注重专业技能与职业素养、校内知识与社会知识的充分融合,全方位提升高职毕业生的全面素质。
2.4 结构影响——产业结构定位决定就业结构
“构建全国‘三化’协调发展示范区、重要的经济增长板块、综合交通枢纽和物流中心、华夏历史文明重要传承区”是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战略定位,这一定位在经济结构的变化上具有指导性意义,对高职院校根据地区产业结构定位人才培养方向进行专业设置同样具有深远意义。 高职就业指导应以市场为依据,充分了解人才需状况,才能顺应这一变化,避免就业的结构性错位。
3 河南高职院校就业指导的对策探讨
中原经济区建设需要大量应用型人才的支撑。面对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发展现状与要求,迫切需要政府、学校、教师、学生和社会共同关注高职院校立体化就业指导网络的构建。 因为若使得这些应用型人才真正“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必须依赖于就业指导体系的科学构建和就业指导引领作用的充分发挥[5]。
3.1 结合体制支撑,健全保障机制
(1)应注重宏观政策引领,出台与普通本科高校有所区别、针对高职教育特点的一系列文件;加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规模及结构的宏观调控,进行科学人才预测,避免出现供需结构性矛盾;疏通就业渠道,打破地方和部门保护主义,鼓励人才的合理流动。 (2)应注重就业制度改革与就业市场完善,统筹高职毕业生就业体制与劳动、人事、社会保障、户籍等制度的改革;建立和完善与毕业生就业相关的社会保障制度,解除毕业生到非国企工作的后顾之忧;对接收应届毕业生达到一定比例或帮助毕业生创业成功的企业和个人制定激励政策,刺激社会参与的积极性;以政府为主导,完善针对高职毕业生的就业市场体系建设。 (3)逐步完善就业网络平台建设,加大对就业网络的财力、人力投入,丰富面向高职学生、服务高职学生的相关内容,提供高速高效的就业服务。 (4)逐步增加高职教育经费投入,制定高职教育经费逐年增加的具体措施,以改变就业指导严重缺乏资金支持的局面。
3.2 结合产业特色,定位指导理念
首先,应转变高职学生就业观念。 以一专多能、提高综合素质为目标,强调文化素养、科学素养、道德修养并重的理念;发扬河南人精神,鼓励学生多次择业、反复就业、自强不息;打破传统地域观念,针对区域发展特色,发挥个人专长,跨区域择业和就业。 其次,应注重毕业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提升。一方面,以提高心理素质为先,着力加强心理修养,克服就业心理障碍;另一方面,注重学生自身能力(尤其是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在思想、知识、技术、经验、社会适应、组织管理等方面做好充分的准备[6]。 同时,还应强化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训练,带领学生多见习、多实习;鼓励学生深入企业找师傅、多操作;注重选修适应自身特点和区域经济发展趋势的多种技能,获取相应技术证书。
3.3 结合发展趋势,引导生涯设计
职业生涯规划必须与社会形势发展需要相适应。 高职学生只有了解中原经济区建设所带来的社会需求变化,并根据变化及时调整职业生涯规划,才能使自己的职业选择与社会需求相适应。 (1)学校要通过多种途径使学生了解中原经济区建设带来的社会需求变化、未来的就业方向、各职业要求的能力素质与技能,引导学生综合考虑自身条件,规划好自己的职业生涯。 (2)职业生涯规划应走进课堂,帮助学生进行自我认知,并学会对外部社会环境进行分析,运用科学的方法设定自己的职业生涯目标并制定切实可行的行动方案。 (3)应科学运用测评体系,用最少的人员为最多的学生提供职业参考意见,注重对测评结果进行分析和解释。 (4)可借鉴德国“慕尼黑模式”[7],由高职院校和劳动人事部门、企业界全方位合作,在校内设立市场学院,专门负责学生专业能力以外其他能力的培训,企业界还可长期为学生提供实习基地,负责实习生的培训与考核,引导学生对所学专业及将来可能从事的职业形成较清晰的认识。
3.4 结合素质要求,丰富方式内容
当前,各高职院校都在根据所在城市及周边地区的功能定位及产业特点进行专业设置和调整,高职就业指导也应在传统指导方式之外,结合专业变化,不断丰富其内容和形式。 (1)推行“体验式”就业指导。 实施就业导航员计划,逐步选派高职就业指导教师赴企业实地见习,加深其对企业的了解,避免指导工作纸上谈兵。 (2)推行“校外职业指导员”活动。 在往届校友中征集义务回馈母校的志愿者,将其职位与联系方式公布给对相近职位感兴趣的在校学生,通过现代通讯方式或双方约定方式保持联系,对在校生给予学习、求职准备等方面指导。 (3)强化网络指导途径。 通过网络在线问答和咨询等形式,对学生关注的普遍性问题进行集中回答,对不愿透露个人信息的学生一对一回答,提高学生参与度和查阅效率。
3.5 结合战略布局,拓展指导队伍
教师队伍建设是提高就业指导实效性的重要保证。 (1)应建立一支专业性强、高层次的专职队伍, 并注重知识结构的全面性和年龄结构的优化。(2)应注重兼职队伍的组建,适当吸纳专业教师、企业家、学者、心理咨询师、人力资源师、企业培训师等加盟,以开阔学生视野,带来全新的信息。 (3)可以研究制订“职业指导师”专门培训计划,由相关部门教育培训并进行职业资格认定,通过培训进修、理论探讨、会议交流、专家讲坛等多种形式广泛进行经验交流。 (4)可将就业指导纳入专业技术岗位系列,实行长效激励机制,并尝试设立专项基金,用以表彰优秀的就业指导人员。
3.6 结合创新引领,强化创业实践
将“鼓励创新”的中原经济区精神引入高职学生的创业教育十分必要。 一方面,应逐步加强创业教育,结合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功能定位和高职学生特点,编写适合河南省情的创业指导教材,开展创业意向、创业实务和创业素质教育。 另一方面,还应尝试建立“创业导师”制度,由各部门共同推荐有指导愿望的工商企业界成功人士和教育专家,建立创业导师资源库,通过一对一指导、“会诊”指导、“陪伴”指导、授课指导等方式,提升学生创业成功率;对结对创业成功的,给予一定综合性奖励。 此外,还可搭建模拟创业实训平台,由政府明确平台目标、原则、评估标准等内容,坚持教育与实训并重,促进SYB 培训与平台创业实训的对接,为高职学生创业提供设施和人力支持。
4 结语
就业指导不仅能够帮助高职院校毕业生认识职业、科学规划职业生涯、掌握求职技巧,同时也是将就业压力转化为人力支撑的有效途径。 只有充分考虑中原经济区建设对河南高职院校就业指导的影响,结合中原经济区建设体制支撑、产业特色、发展趋势、素质要求、战略布局、创新引领的具体要求,从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的保障机制、指导理念、生涯设计、授课方式、指导队伍建设、创业实践等多方面入手,将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工作与当前发展形势充分联系起来,才能逐步增强高职院校与中原经济区建设的人力对接,从而最终提升高职就业指导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促使高职毕业生能够快速、充分就业。
[1] 教育部. 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N]. 中国教育报,2012-07-22(2).
[2] 李见新. 带着深厚感情扎实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 为中原经济区建设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J]. 河南教育,2012(1):16-18.
[3] 纪芝信. 职业技术教育学[M]. 福州: 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97.
[4] 王洋,刘正建. 强化就业指导与服务为中原经济区建设输送优秀高校毕业生人才[J]. 中国大学生就业,2012(3):18-21.
[5] 河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河南省建设中原经济区纲要[EB/OL]. [2012-05-26]. http://wenku.baidu. com/view/5f1 ed5d1195f312b3169a50c.html.
[6] 季凌斌. 高职学生就业观教育与区域经济的对接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2(5):79-81.
[7] 朱红. “慕尼黑就业模式”的启示[J]. 中国大学生就业,2002(9):75-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