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高职公共应用文写作教学效果的途径探析
2013-12-09温蕾
温 蕾
(商丘职业技术学院,河南 商丘 476000)
0 引言
在日常工作、现实生活中,应用文被广泛应用,应用文写作对于培养高职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相当重要,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能力,有利于学生未来的就业和发展。 然而,目前高职院校公共应用文写作教学脱离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背景,不论教师或是学生,都存在着理论和实践相脱节的情况。学生对应用文写作课程比较轻视,又没有实践经历,应用文写作修养欠缺已经成为影响高职学生后续学习、提高和求职就业的一个重大障碍[1]。 针对现状,笔者试结合教学实践,对校企合作背景下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进行探讨,主张创设职业情景,突出就业需求,以期提高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效果。
1 根据职业发展需要,提高教师综合素质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导者,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教学的效果和质量。 但当前高职院校绝大部分应用文写作教师缺乏相关的知识和实践能力。因此,教师应根据职业教育的需要,掌握相关的职业知识、职业能力。 这对于提高高职应用文写作效果非常重要。
1.1 提高教师应用文写作水平
从应用文写作教学师资队伍的现状看,写作教师多是师范院校培养的,掌握得更多的是写作理论,在平时的教学中也多是教学生如何如何写,而自己真正动手写作的却不多,讲课所需的范文也多是从其他途径找到的。 试想,缺少写作实践经验的教师带出的学生怎能写出符合实际要求的应用文呢? 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心得,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提高教师的写作实践能力。 (1)与时俱进,加强理论学习。 写作教学实践离不开写作理论的指导,所以,教师在平时应注重对写作理论的学习、重视对教育教学规律的研究,了解和掌握写作理论、教学规律的新成果,不断提高自身的应用文写作理论水平和教育教学水平。 唯有如此,教师才能不断发挥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有效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教学效果。 (2)加强实践积累,不断提高实践指导能力。 教师的指导既包括理论上的指导,又包括写作实践中的指导。 所以在平时的工作与生活中,教师应养成收集大量鲜活应用文例文的习惯,并将自己根据生活、工作、社交等需要撰写好的一些优秀应用文作为教学范文,从而不断地积累应用文写作经验,再结合应用文写作理论的科研成果, 把课讲深、讲活、讲透。(3)提高教师的认识水平,提高应用文的实用性。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2],要想提高应用文教学效果,教师不仅要具备较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写作实践经验,还必须多了解社会现状、政策走向、工作发展的前沿状况及国内国际相关情况等等,从而不断扩大见闻、增长见识,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和思想境界,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只有做到这些,才能准确地把握应用文写作的方向和分寸,提高应用文的实用性。
1.2 具备相关专业的一些职业素质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师不仅要熟悉课程教学本身的内容,而且还应该熟悉所教学生所属专业的相关职业内容。 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的工作和生活中,通过挂职锻炼等方式经常深入工厂、公司等,接触实际工作领域,深入了解有关工作的实际需要,熟悉相关部门的工作职能和工作规范,并结合有关基本工作流程,了解和熟悉应用文处理的基本流程。 教师应能够围绕职业特点、职业需求适时适情地精选文种,重点研讨在职场中使用频率高的文种的特点及其教学途径和方法、手段。 当然,教师也要能够毅然删除在实际工作中意义不大、很少用到的文种。 需要强调的是,教师授课的讲义内容最好具有鲜明的专业特色。 甚至教师有必要深入班级、宿舍了解学生专业认知等相关情况。
1.3 具备一定的行业相关素质
教师是整个教学活动的主导者,其素质的全面性对教学质量和效果有重要影响。 高职应用文写作涉及的内容包罗万象,所以应用文写作教师应该是个“杂家”,必须有广博的知识,除掌握应用文写作的理论知识和写作技巧外,还要对行政、经济、法律等领域有相当程度的了解,因此要学习一些经济学、法学、心理学、哲学方面的等知识,了解国家有关就业、创业、高职发展等方面的方针政策,关注职业教育发展动向。 唯有如此,授课才更具理论性、专业性、针对性和时代感[2]。
2 开展项目任务型教学,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2.1 应用文项目任务型教学模式概述
为适应高职学生的就业需求,应用文写作教学也应与时代接轨。 “项目任务型教学”就是一种由教学目标、任务分配、活动方式、师生角色等要素组成的有利于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新型教学模式。
通过分析,笔者称这种方式为“13931”模式,即以一个模式为出发点,以3 个任务为中心,以9 种方法为过程,以3 个目标为基准,最后达到1 个共同的目的,那就是学生综合素质得到大幅度的提高。 该模式包括项目任务、教学任务、考核任务3 个任务,具体流程如图1 所示。
2.2 3个任务模式的设计
2.2.1 项目任务模式的设计
在项目任务模式设计中,为掌握各种写作技巧,除让学生了解教材的基本语法知识外,还需让学生参加社会上的各种现场会议,如就业招聘会、产品营销会、项目专题会、公司成立大会等,让学生切身体会真实有效的岗位需求。
2.2.2 教学任务模式的设计
图1 应用文项目任务型教学流程Fig.1 Practical writing project task-based teaching process
在教学任务模式设计中,运用了任务布置、情境讨论、教师提示、任务总结四种教学方法,每种方法还有专门的师生互动任务。 这种以任务为驱动力的教学方法,能让学生对所掌握的知识印象更深刻,对于完成将来的工作任务也更有针对性。
2.2.3 考核任务模式的设计
在考核任务模式设计中,应该结合学生学习过程中任务完成的程度来考核,以对学生的作品、成果的评价为主,通过教师对学生在完成任务过程中的行为的观察和了解,来做出综合性的评价。 在评价中,要针对不同学生的作品、成果进行赏识性的赞扬和批示,让学生体会到学习过程的乐趣和成就,并自觉地将这种乐学行为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中。
在这样一个流程中,经过教、学、练、做的理论学习和实际操作,应实现三个教学目标,即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素质目标。 知识目标是结合社会岗位需求,让学生了解所学文种的写作格式和要求,并掌握其写作技巧,这是学生最基本的学习要求。 能力目标是让学生能够运用通知、请求、报告等十二个文种,有效确定写作文种,在分析材料的基础上,写出格式正确的交往文书,能够用询问调查法等多种手段进行调查研究,能够借用网络、报刊等媒体手段进行资料的收集等。 素质目标是增强学生岗位需求意识,使之养成务实严谨的职业态度,培养学生对岗位和工作性质的整体认知,从而实现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目标。
3 符合职业实际需求、把握应用文的灵活运用要领
应用文是为工作、生活、学习等服务的实用文体。 就工作而言,文种的选择、规范的遵守及语体的运用等必须符合职场环境, 故应具有高度的灵活性。
3.1 文种的相随出现
在应用文的实际运用中,不难发现,不少文本不只是某一文种的单纯呈现,而会出现两个或两个以上文种相随呈现的现象[3]。 这种相随出现可分为显性和隐性两种。 显性的一般是两个或两个以上文种被整合后同时出现在一份文书之中,常见的是一个文种后有附件,附件属于另一文种。 比如,通知后附有计划、(事故)调查报告、规章制度等(如《国家行政公文处理办法》 就是含在国务院颁发的公文《通知》之中的)。 隐性的一般是一个文本往往是参照或对照了某一个(或几个)文本材料来写的,即一个文本是以另一个(或几个)文本为背景而写作的。比如对照计划写总结、综合各下属单位或部门的情况报告写总结或情况分析报告、根据各部门的总结写综述,依据上级通知写本单位的工作计划等。 比如,铁路各火车站的年度客流分析报告,就要综合所在地当年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生活等各个方面的情况或计划才能形成,需要综合分析所在地当年的商务流、民工流、学生流、旅游流、航空、航运、公路的运载情况的调查统计材料后才进行写作[4]。
3.2 规范性与特殊性的矛盾统一
规范与特殊的矛盾统一是指文种本身写作的规范性与文种选用特殊性的矛盾统一。 “程式的稳定性”、“格式的规范性”是应用文的主要特点,应用文的写作和处理都有“规范化作业”的要求。 但在实际工作中,有时却无法严格依照规范来进行写作,选用什么文种、文书的处理细节往往不完全符合国家的文书处理相关规定[5]。 如,文种选用不规范,把述职报告、调查报告当成总结来写;事情做到中途甚至已经做完了再补做计划; 领导可以对某下属讲,这件事你想办,先写个请示来,而这个人也真的写了个请示呈递上来(殊不知个人是不能用请示这种公文形式的,这里请示被当成申请来用了),等等。总之,在很多情况下,违背“行文规则”的做法却符合特定的职场环境、语境,符合交际的得体原则,有助于工作的开展[6]。 当然,虽然在文种选择上有得体而不规范的特殊现象,但是,一旦选定文种之后,还是应该遵照该文种的规范写作。
4 结语
本文论述了提高应用文写作教学效果的三种途径。 其实,在教学实践中,随着社会职业的发展和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随着校企合作和工学结合的深入开展,提高高职公共应用文写作教学效果的途径还会有许多条。 作为应用文写作课的任课教师,应与时俱进、不断探索,不断发现和总结出提高应用文写作教学效果的切实可行的有效途径。
[1] 刘畅.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的瓶颈及突破[J]. 中国成人教育,2009(10):113-114.
[2] 唐林伟. 面向可持续发展的职业教育理念述评[J]. 职教通讯,2011(5):24-25.
[3] 邓云洲. 案例教学: 一种可供教育学教学移植的范例[J].教育发展研究,2001(4):40-43.
[4] 王作成. 论案例教学法在高职管理学教学中的应用[J].吉林教育,2009(7):31-33.
[5] 江少川. 实用写作教程[M]. 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89.
[6] 陈琦,刘儒德. 当代教育心理学[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