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自杀与建构生命教育实施体系探讨

2013-04-11籍艳玲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13年4期
关键词:生命教育学生

籍艳玲, 夏 禹

(哈尔滨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0)

生命教育在我国处于起步阶段。虽然在高校目前所开设的思想品德课程、心理教育课程中都涉及生命价值方面的内容,但毕竟不深入、不全面和不系统,很难使大学生准确地把握生命教育的内涵。我国教育体系对生命教育的缺失,很容易导致包括大学生在内的各种社会群体对生命的漠视和轻视,并引发自杀和伤害他人生命现象的频繁发生。为此,在当今学校教育中,我们必须加强和重视生命教育。

一、大学生自杀与我国生命教育的现状

在我国社会急剧转型期,自杀问题已经成为人们不能回避的一个沉重的社会话题。而富有人文精神的高校是一个充满理想和希望的地方,也是无数学子努力拼搏奋斗的目标,但原本是培养和完善各种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的地方,一段时间以来却频繁出现了学生自杀现象,由此也引发了人们对我国教育体制所存在弊病的高度关注。媒体报道的资料显示,2002年,大学生自杀案是27起,2004年是68起,2005年是116起,2006年是130起。大学生自杀事件有逐年增多的趋势。[1]大学生自杀对其自身、亲友、学校及整个社会造成了无可挽回的巨大损失。

学校作为学生知识及各种思想意识传授与启蒙的地方,在教书育人上理应承担更多的责任。但是在现行的社会经济发展的巨大洪流驱使下,我们的教育在追求知识、技能的过程中产生异化,注重功利性与实用性较强的训练和操作,而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对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和生命的呵护。为了追求片面的升学率,我们的教育失去了其价值追求和人文精神的意蕴,从而陷入了物质与自我的羁绊。尤其是对于高等教育而言,当激烈的就业竞争加剧大学生的学习压力时,外部环境迫使当代教育部分异化了自己的教育使命,“当代教育的沉疴在于它‘太忙碌于现实,太骛驰于外界’。……放弃了‘为何而生’的教育,荒废了它在意义世界中导行的职责,不能让人们从人生的意义、生存的价值等根本问题上去认识和改变自己;也必然前提性地要抛弃塑造人自由心灵的那把神圣的尺度;把一切教育的无限目的都化解为谋取生存适应的有限目的。教育也就失去了它本真的意蕴”[2]。

学校教育的终极目的在于使个体生命得到全面而充分的发展,而培育学生的生命意识更是其不可推卸的责任。但现实中却由于种种原因,生命教育被遮蔽了。在中小学,对考试成绩与升学率的极端依赖导致人们忽视生命教育的重要性。而高校在激烈的人才竞争、就业竞争的巨大压力下,忽视对大学生进行人格教育、追求生命意义的教育、关爱生命的教育、感恩自然的教育,忽视各部门对学校生命教育教学的监督指导等,这已经成为了教育的顽疾。就总体而言,我国学校的生命教育在理论研究及实践操作等环节仍缺乏系统性,教育活动窄化,人格教育需完善;师资力量薄弱,培训机构不专业;缺乏科学的指导和全面的发展规划。现代教育歪曲了对生命意义的理解,重视知识传授,现实的个体生命被忽略;生命教育开展的实际收效不理想。

二、建构我国高校生命教育的理论体系

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生命教育研究及实践开展的时间较短,还有较大的差距。但国内生命教育研究已经成为中国教育研究的重点,研究成果越来越多。我国香港、台湾地区生命教育的研究和实践开展较早也较系统。但这些研究和实践基本上都是针对青少年和儿童,直接触及高等教育的不多。为此,在我国开展生命教育研究的首要前提就是,科学规划并丰富生命教育理论内涵。这就需要遵循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的科学导向,深入发掘继承我国传统文化中有关生命意识的合理养分,在借鉴国外生命教育理论的同时,始终坚持生命教育理论的时代性和创新性。

首先,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我国形成和完善生命教育理论提供了科学指导。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是我国制定教育目的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我国制定教育方针的理论依据,也是构成生命教育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极其重视未来新社会中人的因素,肯定人的价值,承认人的个性与主体地位,以及人的尊严和人的全面发展,全面发展的人是精神和身体得到普遍充分自由发展的人。

人的生命的存在与发展是人的各种因素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因而要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就必须实现生命的充分、全面与和谐发展。这就在客观上要求对人进行生命教育,突出生命教育就是充分尊重人的生命成长、发展人的主体性这一本质,从而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因此,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既是生命教育的理论依据,同时也为我国生命教育的顺利开展指明了正确方向。

其次,儒家哲学生命价值体系的建构,为我国现代生命教育理论研究提供了哲学基础。儒家文化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当代中国的生命教育应该在优秀文化遗产中寻找理论源泉。中国古代哲学是一种典型的生命哲学,它对生命的反思体现于整个儒家哲学,是在天人关系、群己关系和生死关系三个层面上展开的。其中,天人关系是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问题,而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精神。它最深刻的含义之一就是承认人和自然界具有同样的生命意义,即自然界是人类生命和一切生命之源。因此,所谓“究天人之际”的问题就成为中国古代哲学不断追寻的根本问题。群己关系问题是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内容。儒家关怀群体生存。儒家生命哲学认为个体生命的价值是通过群体社会的“大同”价值来体现的。为了实现个体的生命价值,儒家主张和谐、仁爱和合礼。它的社会理想境界是“大同”,并认为这是群体生存的最佳状态;中国古代哲学的生死问题,究其实质也就是生命的存在与超越问题。儒家追求生命的超越,是诉诸群体的超越。此外,儒家还讲“杀身成仁”、“舍生取义”,这其实都是将个体有限的生命融入到无限的群体生命之中,因为仁义的本质正是保障群体生存的条件,因而也就成为儒家追求的最高心灵境界。总之,儒家生命哲学凸显敬畏生命,强调人的中心地位和情感性,重道德与群体的特点对于生命教育有重要意义。它启悟周围的人认识自己生活的目的、意义和价值,成就人格,注重通过修养提升人们的生命境界。儒家生命哲学的这些思想在今天仍然具有现实的意义和价值。

再次,西方国家发展成熟的生命教育理论为我国生命教育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和有益的理论及思想补充。西方国家生命教育源于19世纪初西方兴起的死亡学、死亡教育和生死教育。从1970年起,美国许多大学开始开设有关死亡教育课程,此后,西方许多国家相继效仿美国推行以死亡教育为主题的教育实践。生命教育运动兴起后,生命教育形式和主题趋于多样化,像美国的品格教育、迎向生命挑战的教育、情绪教育,日本和韩国的寒冷教育,北欧国家的孤独教育等,现在生命教育在国外已经成为世界性的思潮。国外生命教育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对我国生命教育研究有启示作用。其中,富有借鉴意义的西方生命教育思想包括:现代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现代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位,强调尊重、关心、理解与信任每一个人,发展人的潜能和树立人的自我实现观念,主张教育是为了培养心理健康、具有创造性的人,并使每个人达到具有满足感与成就感的最佳状态。现代人本主义教育思想体现了人的情感、尊严和价值对人的自我发展的重要性,彰显了人的价值追求和生存意义,因而也是生命教育的理论依据。终极关怀理论。终极关怀理论源于生命存在的有限性,同时人们又追求对有限生命的无限超越,以达到永恒的一种精神渴望。终极关怀理论要求我们在教育中确立以人的发展作为教育目的,打破整齐划一的传统教育观,树立具有人文关怀的“生命”教育观,使受教育者热爱、珍惜和欣赏生命,并承受生命之苦难,达到自身与他人、社会、自然和谐相处的境界。这也是生命教育的宗旨和价值追求,即生命教育既要关怀生命、尊重生命,同时也要关注死亡及其意义和价值。由此可见,终极关怀理论体现了人性以及人文关怀,它关注人的生命及个人的全面发展。这些理论及思想为我们进一步开展生命教育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另外,随着西方各国生命教育思想实践的深入,西方各国逐步形成一套较为系统的管理实施方法,它们在实施生命教育的实践中已经取得了很多成功的经验。如在教育机构设置上,澳洲成立的“生命教育中心”,该中心现已发展为一个国际性机构,致力于药物滥用、暴力与艾滋病的防治。英国政府实施了对人进行全面培养与关怀的生命教育,并形成了公民教育和个人、社会与健康教育的生命教育课程体系。英国政府把生命教育课程规定为跨领域课程,它的开设意味着生命教育开始受到英国政府的重视。生命教育被英国政府纳入国家和学校的正规教育课程,在国家正式课程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成为英国重要的教育改革政策。同时为了配合生命教育课程的开展,英国政府又成功地对教师进行了在职训练,使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焕发出个性的光彩并展现出人格的魅力。英国中小学校生命教育的成功实施是与政府政策的支持分不开的。美国不但成立了“生命教育中心”,而且还成立了各种专业协会,出版了许多专业及普及性的书籍和杂志。如成立了“美国死亡教育学会”,出版的各种书籍、影片、视听教材数量繁多。不少美国大学学院都纷纷开设“死亡与死亡过程”(Death and Dying)课程。美国生命教育的实施因地而异,如印第安纳州就通过互联网及电子传媒推动生命教育。日本修改实施的新的“教学大纲”中,针对学生的自杀、杀人、破坏环境、浪费等现象日益严重的现实,也明确表示以尊重人的精神和对生命的敬畏的观念来定位道德教育的目标。各国政府在生命教育实施过程中发挥了主导作用,相应地取得了积极的教育效果。因此,我国生命教育的顺利开展,也需要国家及教育主管部门借鉴国外成功的经验,组织成立全国性的生命教育与服务机构,并在教育政策、法规等方面进行逐步完善,从而为学校生命教育的开展提供必要的科学指导和监管。

三、建构我国生命教育的实践体系

生命教育理论研究的关键在于能够与实践相结合。当前在实践环节,人们急需建构生命教育的实践网络,突出生命教育在实施过程中的科学性和系统性。大学生自杀引发了人们对生命教育的关注,而高校无疑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但又不能仅仅局限于此。这从另一个方面验证了生命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它需要整合各种资源,构建一个科学、规范、适合我国国情的生命教育网络体系。

营造生命教育的良好环境,整合生命教育的各种社会资源。国家及教育主管部门在完善生命教育的社会环境,以及整合各种社会教育资源的过程中理应发挥更积极的主导作用。第一,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应通过制定法规的方式,将生命教育纳入国家和学校的正规教育课程,并且政府部门要在教育经费投入、师资力量培训等方面做出更多努力。第二,在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的引导下成立“生命教育中心”及各种生命教育专业协会等教育机构,使其致力于生命教育研究和各种专业与普及性的书刊、视听教材的出版,为学校及家庭生命教育提供科学的指导。生命教育机构的设立和完善可以使人们通过它加强与国外生命教育机构的联系和交流,在吸收国外生命教育先进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上,提高国内生命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水平,并且通过这种交流也有利于促进国内外生命教育机构在许多共同关心的问题上进行卓有成效的合作,如对艾滋病的防治、药物的滥用、毒品等问题的解决就需要国际交流与合作。第三,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在培育生命教育的社会氛围方面,还需要广泛开展人文主义教育,促进人文精神与科学教育的融合。在实践中应充分重视以社区为单位,开展生命教育的重要性。大力开展社区中的生命教育就是要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实施教育的机制,充分发挥社会教育资源,指导和推进家庭实施生命与健康教育,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亲子观和人才观,普及道德修养、营养健康、体能训练、心理指导等方面的知识,提高学生家长实施生命教育的意识和能力。充分发挥社区在生命和健康教育中的优势,引导社区参与生命和健康教育,化解学生成长过程中出现的生命困惑或危机,为青少年生命成长与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

依托学校所拥有的各种资源,强化和巩固生命教育的理念,使学校成为生命教育的主渠道。学校生命教育需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培养教师具有强烈的生命教育意识和有效实施生命教育的能力,开设专门的生命教育课程。学校实施生命教育的最基本的途径有四。第一,在生命教育课程内容的选择上,要贴近学生的真实生活,关注学生生命的整体性,注重提升学生的生命意识,为此要对学生进行全面的了解,包括学生的健康状况、已有的知识经验、生活状况以及日后可能的发展方向,以便可以调动所有的积极因素,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这也是使得每一个人都获得学习主动性的必然要求。而在课堂教学的实践操作过程中,要注重设计多元的课堂教学目标,确立突出课堂教学目标的多元化、整体、发展的特点,同时要营造民主宽松的教学氛围,引导学生感悟教学内容的人文意蕴,展现动态生成的教学过程,通过各种各样的活动来丰富他们的生活,荡涤他们的思想,使他们认识社会、表达自我,展现生命张力,实现自我生命价值。第二,在课堂外做好有针对性的心理咨询和辅导工作。现代的心理咨询是学校心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职能不仅仅是用于防止学生由发展问题转化成发展障碍,更重要的作用是在处理发展问题中发挥提升学生整体素质的作用。因此,学校除了要对广大学生开展相关的关爱生命的教育之外,还应该针对每个学生不同的实际情况,做深入细致的心理引导工作,做到共性的课堂心理教育和个性的案例问题解决相结合,以期通过心理辅导,及时化解学生的心结,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通过定期开展心理讲座,让学生更加了解心理健康知识,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第三,在实践活动中使学生体验生命的真实性。“生存感受是指个体对自身存在及其价值的自我体验和感性认识。拥有丰富而又深刻的生存感受的人能真正体会与直面生活的悲欢离合,领悟生活的真谛与意义,体验自己生命的存在意义。”[3]开展实践活动对于丰富学生生存感受,培养其生命情感具有更加直观的作用。如组织学生观看一段完全真实的剖腹产全过程录像,并允许其到医院太平间与遗体接触,前者在于教育孩子什么是生命,为什么生命来之不易,从而使学生认识到生命之可贵,后者在于使学生认识到一个人的死亡对自己、对亲人意味着什么,轻生将会带来什么后果。第四,构建关爱生命的生命教育环境。学校各部门积极配合营造良好的人文气息,组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使大学生寓教于健康生动的校园文化,让愉快、积极的情绪情感充满日常生活,让健康文明的校园文化成为推动学生学习、思想进步的力量。美化寝室、教室和校园,使学生在整洁、温馨的环境中生活,体验生命的高贵。另外,在学校课程安排中设置毒品教育,使学生认识吸毒的危害,教育青少年千万不要因好奇去尝试吸毒。使学生逐步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自觉注意合理的营养和饮食卫生,较为合理地安排作息时间,自觉做到不吸烟、不酗酒、远离毒品。同时还要进行安全教育活动和安全逃生演习,以此使学生学会敬畏生命,爱惜生命,这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提升家庭在生命教育过程中的地位,充分发挥其在子女启蒙和性格培育中不可替代的作用。“家庭是一切教育的第一场所,并在这方面负责情感和认识之间的联系及价值观和准则的传授。”[4]生命从一开始就不可抗拒地接受着家庭教育中诸多因素的渗透和影响,在家庭中建立起人之初的生命意识,开始对生命的真切体验,对生命真、善、美的本真追寻。从某种程度上说,家庭教育塑造着生命的个性和品质,奠基着生命的价值意识和生命的意义。践行家庭生命教育,首先要重视孩子的身心健康教育。家庭是实施生命教育的重要场所,家校携手,共同开展健康教育,守护孩子的心灵花园,关注孩子的精神世界,引导孩子树立文明、健康、阳光、向上的生活方式。家长应具备一定的沟通技巧,学会“理解、倾听、欣赏、激励”,并关注孩子成长的足迹,既关心孩子的生理成长,更关心孩子的心理成长,培养孩子“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优良品格。在“情感沟通”环节,碰到需要解决的问题,懂得“明白感受”比“明白真相”重要得多,在与孩子的沟通中,家长要培养自己有敏锐的感受力、准确的表达力,学会寻找恰当的途径、管理自己的情绪,避免以家长身份居高临下。其次,要正确开展青春期教育。家长认识到青春期是人生中的黄金时期,是世界观和价值观形成的一个重要阶段,要关心、了解、重视孩子生命的成长历程,帮助孩子摆脱各种困扰,正确认识生命成长过程,让孩子自信快乐地度过“关键期”。伴随着孩子成长的喜悦和烦恼,家长要善于激发孩子对生命成长的自豪感,教会孩子逐渐走向成熟。通过多种途径,培养孩子积极的生命价值观,唤起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憧憬。在快乐成长的体验中,特别关注孩子青春期的生理和心理变化,如“性征困惑、异性交往、早恋盲区”等都应该是家长关注的焦点,尤其要重视对孩子进行“性教育”,家长作为监护人更容易循循善诱、因势利导。再次,引导孩子珍惜生命,延伸爱心教育。以家庭教育为核心,积极引导孩子从关心自己的长辈开始,进行“尊重生命”的夕阳关怀教育,提升通常意义上尊老爱老的新内涵。用生命的热情和朝气激发老人最美好的人生回忆,让学生受到生命价值和生命意义的启迪。

政府与社会、学校、社区与家庭积极互动,共同使生命教育成为一项富有效率的系统工程。因此,生命教育除了系统的学校教育之外,还需要国家、社会和家庭的支撑。各方面必须密切配合,共同担负起生命教育的职责。尤其是政府与社会、社区与家庭、学校之间充分发挥合力作用,使各种教育形式在教育内容上保持适当的平衡和一致,这为包括大学生在内的全体公民健康成长提供了一个全方位的良性教育空间,也必将影响整个社会群体对待生命的态度。

[1]黄文.正视大学生自杀,珍爱每一个生命[N].中国教育报,2007-10-8(6).

[2]鲁洁.教育的返本归真——德育之根基所在[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1(4):32-34.

[3]刘济良.生命教育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45.

[4]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教育——财富蕴藏其中[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96.

猜你喜欢

生命教育学生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赶不走的学生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学生写话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
聪明的学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