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实施工程文化教育 培养全面发展的现代工程技术人才

2013-04-11杨弘宇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13年4期
关键词:人文素质教育人才

杨弘宇

(黑龙江工程学院 党委,黑龙江 哈尔滨 150050)

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马克思关于人类社会的最高理想,就是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对于高等教育,其核心要求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即全面提高学生的政治思想素质、科学素质、人文素质和各种发展能力,培养大批既勇于探寻科学理想,又具有高尚的人文情怀,综合素质高、有益于社会的合格人才。工程应用型本科教育要实现这一目的,应致力于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辩证统一,推进工程教育与科学教育、人文教育的有机融合。这也是我校实施工程文化教育的主旨。

一、现代大学的核心使命: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非常关注人的全面发展问题:“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1]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髓,为现代教育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是我国高等教育必须遵循的指导思想。

在2005年1月中央召开的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胡锦涛同志指出,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中必须解决好的根本问题。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再次提出,要“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可以看出,适应时代发展需要,培养什么样的人,一直是我国教育事业的关注重点。高等学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更是要着力解决好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一根本问题。

2011年4月24日,胡锦涛总书记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大会上鲜明提出,“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人才培养”;“我们必须适应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推动社会和谐进步的要求,坚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借鉴国际先进理念和经验,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不断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撑”。[2]这一论述,既鲜明地肯定了“人才培养”是现代大学的核心使命;又指明了人才培养的方向,即要致力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人的全面发展包括品格、知识、能力等的协调发展。作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重地的高等学校,我们不仅要培养具有丰富知识、过硬技能的专业技术人才,更要着力于对他们人格的提升、品格的锻造,使我们培养的人才既具有创新思维、创造能力,更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关于这一点,《大学》早已有言:“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里的“明德”、“亲民”、“至善”,就是特别强调了教育要致力于人格的完善、品格的培育。

二、工程应用型本科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全面发展的现代工程技术人才

工程教育与一个国家的工业发展密切相关,它是在工业化的历史进程中,适应社会对工程技术专门人才的需求而兴起的。从天津中西学堂等最初的工程教育探索开始算起,我国工科院校的发展历程至今已逾百年。与此同时,应用型本科教育是我国经济建设现代化和高等教育大众化推动下产生的一种新类型本科教育。

作为工程应用型本科教育,我们应以培养高级工程应用型专门技术人才为根本任务,应致力于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应更加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创造能力、创业能力的提升,其实质就是要培养全面发展的现代工程技术人才。与传统的工程活动相比,现代工程实践更具有社会化、综合化和整体化特性。现代工程技术对社会与自然界的影响越来越大,也越来越复杂。现代工程活动已成为复杂的社会活动,它不仅仅涉及把科学技术应用于生产的经济活动;作为人工物的制造过程,在工程的设计、决策、实施和运行管理中,会涉及社会的政治、法律、文化以至生态环境等诸多方面。多门学科知识的交叉应用,不同技术的结合,各种社会群体的参与,利益、成本和风险的分配等,使得工程活动无处不渗透着人类价值。工程技术人员如果仅仅掌握专业知识,而缺乏有关与专业活动相关的伦理准则和道德判断的知识,必然不能从不同视角看待自己的职业责任,也必然不能适应现代工程技术活动的要求。也正因为如此,我们应致力于培养全面发展的现代工程技术人才,这已经成为时代的趋势。

三、工程文化教育:追求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辩证统一

要保证人类社会的协调发展和学生的全面发展,就必须使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协调发展,促进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在学生精神世界的统一。只有实现两者的统一,才有利于创新教育观念,培养全面发展的现代工程技术人才。有传统观念认为,工程院校的学生毕业后从事的是应用性和技术性工作,只要专业技术知识就可以,并不需要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由此导致了培养的学生有技术但低文化,会应用但低素质,这必将难以适应目前激烈的社会竞争需要,最终导致学校竞争力和社会影响力下降。这种重科技教育、轻人文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严重违背了马克思主义的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没有文化的积极引领,一所大学难以赢得竞争优势,难以培养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合格人才。在高等工程教育的发展实践中,在工程类院校文化建设中,特别应强调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融合。科学文化是以数学、逻辑的方式认识和把握客观世界;人文文化关注的是精神世界,对人类的终极关怀,对世界的解释和评价。科学文化强调改造与被改造,研究与被研究的主客体关系;人文文化关注主体之间的理解和沟通。这两者之间有本质差异,但与此同时,它们也是互补的、互动的。如何发展工科院校的人文文化,提高工科院校学生的人文素养,已成为工科院校改革发展中的关键问题。这就需要我们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将科技发展与自然环境和人的全面发展统一起来,以追求真善美的价值追求为核心,防止高科技对人和社会造成的消极影响。工程文化教育理念的提出,正是要促进工程教育与科学教育、人文教育的紧密融合,使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优势互补,使教育对象在知识、能力、素质、伦理各方面的因素有机结合起来,成为一个完善的人,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

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我们培养的学生应是和谐发展、全面发展的人才。这就要求工程院校要改变单纯注重传授专业知识的传统观念,要确立素质教育的理念,改变重科技、轻人文的思想观念,使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相互渗透、协调发展。因此,对作为工程活动主体的工程师的人文素质教育日显重要。现代工程师在专业技术知识之外,应掌握更多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在工作的每一个阶段自始至终坚持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坚持社会正义和可持续发展观。建构现代大学的人文精神,重视人文教育,追求人文价值,是大学教化人、培养人的基础,也是文化作用于现代社会的精神实质。

四、构建人文素质教育体系: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根本保障

现代高等工程教育培养的人才,不仅要具备必要的现代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还应有较强的人文素质。而现实情况是,我国工程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明显缺失,过分强调对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忽视对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若要从根本上改变这种局面,就必须建立系统的、全面的人文素质教育体系。

1.重视社会实践作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

参加社会实践,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造能力,而这是现代工程技术人才不可或缺的素质。与此同时,社会实践还能增强学生的责任感、使命感。“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过程,就是知识与社会生活实践结合和互动的过程,也是大学生形成知识、技能、体验社会生活形成社会责任感的过程。”[3]为此,应将人文素质教育与社会实践活动紧密结合,有计划地组织学生深入社会、深入行业,使学生在实践中了解世情、国情、社情、省情,了解行业发展趋势和特点,认识社会、改造自我,促进自身素质的不断提升。实践证明,社会是人文素质教育的有效载体,人文素质教育不能脱离社会现实孤立地进行。

2.加强大学文化建设,构建人文素质教育的理想环境

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4]对于大学来说,就是要充分发挥好大学文化的育人作用。因为,“大学的出现,是为了继承文化、传播文化、创造文化,通过文化的继承、传播和创造,促进受教育者的社会化、个性化、文明化,从而塑造健全的人、完善的人”[5]。“作为培养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的摇篮,教育责任是大学应当承担的永恒的第一社会责任,教育的本质是通过文化使个体社会化的活动,文化育人是教育本质的核心,大学的教育力主要来自以大学人为主体积淀、创造的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以学生‘个体’为主体进行的外在文化的内化活动。”[6]实践证明,大学文化是进行人文教育、培育大学生人文精神的有效载体,在提升人文素质、营造人文氛围方面具有独特优势。为此,应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凸显文化的育人优势和育人功能,努力形成良好的校园人文素质培养的环境和条件。搭建人文素质教育平台,举办各类人文讲座和人文活动,让学生通过这些活动自觉追求人文精神。

3.在专业教育中渗透人文教育,实现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深层融合

人文科学有其特定的研究对象和研究领域,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人文科学是以人的生存价值和生存意义为学术研究中心的科学,它为人类构建一个理想的世界,守护一个精神的家园。”[7]但从本质上讲,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又是相通的,“作为人类认识活动的系统化知识体系,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一样都具有科学的一般属性,它们在本质上是统一的,在许多方面是互渗重叠的”[8]。因此,人文教育和专业教育从深层次来讲是可以互相渗透的。在高等工程院校中,工程专业课教育占据学生大部分学习时间,如果专业教育不与人文教育有机结合,我们就会失去这片主阵地,人文素质教育便难以深入开展。实践证明,在工程类专业课教学中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渗透,效果明显,学生易于接受。通过工程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激发学生追求真理,献身科学、创新求索的动力。这样培养出来的工程技术人才才能适应现代工程实践的社会化、整体性、复杂性等特征。

4.加强教师的人文素养和人文情怀,担当立德树人的崇高使命

党的十八大报告在强调“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时,对教师提出了专门要求:“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师德水平和业务能力,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9]作为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高等学校,其教师不仅应师德高尚,业务能力过硬,还应具有较强的人文素养和人文情怀。在高等工程院校中,大多数教师是工科背景。为了弥补这一“先天不足”,广大教师应自觉增强人文学科知识的学习,不断提升人文底蕴。教师应以自身高尚的道德情操去影响、示范、带动学生,这种润物无声的教育一定程度上要比“显性教育”效果更好。现代工程实践需要既具有高超技能,更具有强烈的工程伦理意识和责任意识的工程技术人才。引领学生思想进步,自觉肩负社会责任,以高尚的人文情怀从事工程建设,这已成为时代对工程院校教师的特殊要求。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94.

[2]胡锦涛.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EB/OL].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1-04/24/c_121341791.htm.

[3]张夕佳.在社会实践中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J].理论学习,2003(1):43-44.

[4][9]学习十八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2.

[5]袁贵仁.加强大学文化研究 推进大学文化建设[J].中国大学教学,2002(10):4-5.

[6]王冀生,王霁.大学文化是大学核心竞争力之所在[J].高教发展与评估,2007(1):1-8.

[7][8]刘鸿武.人文科学:一个精神与意义的世界——论人文科学的学科本质和发展模式[J].思想战线,1999(1):26-31.

猜你喜欢

人文素质教育人才
人才云
大学素质教育的实施策略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人文绍兴
人文社科
论美育中的音乐教育与素质教育中的音乐教育
如何有效渗透素质教育理念
谁来教“医学人文”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