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仪礼》在现代社会中的思想教育价值

2013-04-11杜季芳吴科启

绥化学院学报 2013年3期
关键词:冠礼仪礼礼义

杜季芳 吴科启

(聊城大学文学院 山东聊城 252059)

中国一向最重视礼治,故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誉。相传周公制礼作乐,平治天下。孔子以礼为“六艺”之一,教授弟子,并提出:“不学礼,无以立。”《荀子》中也强调:“礼之于国家也,如权衡之于轻重也,如绳墨之于曲直也。故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的确,礼仪在道德修养、导民治国中已充分显示了其不可替代的作用,并且已经成为我国传统文化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全社会大力倡导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今天,加强每一个现代社会成员的内在人文素质的培养,提高全民素质,已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一环。作为我国最早的一部礼学经典,《仪礼》中的许多仪式并没有在历史乃至现代社会中消失,而是以风俗或制度的形式被重新加以改造而存在着,运用着,并在某些领域对我们今天的生活产生着不同程度的影响。我们应充分挖掘并利用其现代性价值,从中汲取丰富的营养,来提高每一个社会成员个的人文素养,为深化社会主义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服务。

一、《仪礼》及其主要内容

《仪礼》是礼的本经,故又称《礼经》。成书于先秦时期,是中国最早的关于礼仪的典籍,与《周礼》、《礼记》合称“三礼”。汉武帝建元五年(前136),初置五经博士,《仪礼》即居其一。入唐,有“九经”,至宋,有“十三经”,《仪礼》均位居其中,是为儒家经邦治国的重要典籍之一,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广泛而又深刻的影响。

今《十三经注疏》本《仪礼》,共十七篇,目次如下:《士冠礼》、《士昏礼》、《士相见礼》、《乡饮酒礼》、《乡射礼》、《燕礼》、《大射礼》、《聘礼》、《公食大夫礼》、《觐礼》、《丧服》、《士丧礼》、《既夕礼》、《士虞礼》、《特牲馈食礼》、《少牢馈食礼》、《有司彻》。其中,《士冠礼》、《士昏礼》言冠、婚之礼,《士相见礼》是古代士初次相见之礼,《丧服》、《士丧礼》、《既夕礼》、《士虞礼》言丧礼,《特牲馈食礼》、《少牢馈食礼》、《有司彻》言祭礼,《乡饮酒礼》、《乡射礼》、《大射礼》、《燕礼》言乡射之礼,《聘礼》、《公食大夫礼》、《觐礼》言朝聘之礼。各篇所包含的礼仪内容,属于冠、昏、乡、射、朝、聘、丧、祭八类,其中,冠、昏、丧、祭是人生必经的礼节,士相见、乡、射、朝、聘是贵族间社交或进行国事活动的仪式。总之,《仪礼》以西周社会生活为主体背景,从冠婚飨射到朝聘丧葬,记载了周代的各种礼节仪式,涉及到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可以说无所不备,是一部真正的礼学核心经典著作。

二、《仪礼》在现代社会的思想教育价值

《仪礼》以具体的礼节程序描述了古人丰富的精神生活世界,对造就一个相对和谐的社会秩序,对形成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传统,曾经起过积极的、无可替代的作用。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和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今天,《仪礼》中的一些仪式及其精神元素对我们现代人的思想教育而言,仍然有着极为重要的价值和意义。下文将择要而进行论述。

(一)增强人们的社会意识和责任感

《仪礼》的开篇第一礼就是“冠(笄)礼”,主要强调成年男子对家庭、对社会的责任。《仪礼·士冠礼》:“以岁之正,以日之令,咸加尔服,兄弟具在,以成厥德,黄苟无疆,受天之庆。”这是在三加之礼后对“冠者”的祝愿之辞。行“冠礼”是每一个社会个体从生理年龄(二十岁)向社会成人所作的跨越。在古人看来,这并非是一个简单的时间推移,而是一个受到其他社会成员祝福和督导的庄严仪式和过程,受冠者在此接受祝福,同时更要接受社会所赋予的责任和使命。只有成人才可以讲究和要求礼仪,实践自己的社会义务。所以“冠礼”是成人之始,也是礼之始。正如《礼记·冠义》所说:

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义也。礼义之始在于正容体、齐颜色、顺辞令。容体正,颜色齐,辞令顺,而后礼义备。以正君臣,亲父子,和长幼。君臣正,父子亲,而后礼义立。故冠而后服备,服备而后容体正、颜色齐、辞令顺。故曰冠礼者礼之始也。……己冠而字之,成人之道也。成人之道者,将责成人之礼焉也。责成人之礼焉者,将责为人子、为人弟、为人臣、为人少者之礼行焉。责四者之行于人,其礼可不重与?

可见,“冠礼”是明“成人之道”的第一礼。它既是履行成年人的权利和义务的开始,也是接受社会道德规范的约束与自我修身的开始。成人,即能够承担社会道德义务的人,也就是具有道德属性的人,这一切都是通过冠礼来实现和证明的。通过冠礼,人生受到成人的教育;通过冠礼,人证明自己成为成人。所以,礼不仅仅是一种仪式,更重要的是,这种仪式是一种教育过程,是传授过程,是神秘的权威同化于人的内心的过程。对每一个个体来说,成长、成熟并进入社会是必然所面对的问题,而这一问题,既是个人的,又是社会的。然而,进入近代社会后,由于种种原因,冠礼被废除了,冠礼的礼义也被人们逐渐淡忘了,久而久之,便出现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比如,当今相当多的青年人没有成年意识,对家庭、对社会没有责任感,二三十岁了,跟家里要钱理直气壮,不仅不能自食其力,而且还盲目攀比,“别人都用三千块的手机,我也要买”,等等。于是,近些年来,人们又逐渐开始意识到冠礼礼义的深刻性和重要性,各地又纷纷出现举行成年教育仪式,尽管仪节各不相同,但其礼义与冠礼是一致的。因此说,《仪礼》中的冠礼及其礼义对我们今天培养年轻一代对家庭、对社会的责任意识,解决许多个人乃至社会问题仍具有较大的启发意义。

(二)引导人们正确对待婚姻大事

《仪礼》以婚(昏)礼为根本,并明确规定婚礼的六个步骤,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礼记·昏义》:

昏礼者,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故君子重之。是以昏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皆主人筵几于庙,而拜迎于门外。入,揖让而升,听命于庙,所以敬慎重正昏礼也。……敬慎重正,而后亲之,礼之大体。而所以成男女之别,而立夫妇之义也。男女有别,而后夫妇有义,夫妇有义,而后父子有亲,父子有亲,而后君臣有正。故曰:昏礼者,礼之本也。

由此可见,古人对婚礼是十分重视的。在古人看来,婚礼在祖先和后世之间起到承前启后的关键作用,是家族延续所不可少的环节,是成家立业的必由之路。所以说,婚礼是众礼之本,也是人伦之本,换句话说,婚礼又是家庭生活和政治生活的根本。婚姻关系是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是一种社会行为,而不是单纯地生儿育女地个人行为,它不但必须得到法律的承认和保护,而且必须得到社会的认同。而举行公开的婚礼仪式,正是当事人向社会各界公布其婚姻关系合法性,求得社会认同的必经形式之一。因此,在古代,婚姻制度是一种重要的社会规范,被纳入礼的范畴,婚礼是中国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思想的开放,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不能够慎重对待和处理自己的婚姻大事,从而导致现代社会诸多婚姻问题的频频出现,也成为不容忽视的一个社会问题。人生仪礼决定因素不只是每一个个体年龄和生理的变化,而且是在生命过程的不同阶段上,生育、家庭、宗教等社会制度对个人的地位规定和角色认可,也是一定文化规范对他进行人格塑造的要求。婚礼即是将个体生命加以社会化的程序和阶段性标志之一,因此,在某种意义上也是不容忽视的。今天,我们品读《仪礼》,重温其中丰富的仪式和深刻的礼义,可帮助我们以正确、严肃、认真的态度去对待自己的婚姻大事。

(三)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人是社会的主体,而人的本性往往隐藏着善、恶两端,为了塑造健全的人格,必须止恶扬善。《仪礼》所记载的八类人生礼仪,从成年、结婚直到死丧,每一环节都用礼仪来规范人的行为,扶植人性的善端。《礼记·昏义》:“夫礼,始于冠,本于昏,重于丧、祭,尊于朝、聘,和于射、乡,此礼之大体也。”《仪礼》以冠礼为起始,以昏礼为根本,以丧祭礼为重,以朝聘礼为尊贵,以射乡礼为和谐。八种礼基本上涵盖了宗法社会人生的一切活动。这些古礼综合了宗教、政治、伦理、艺术、美学的价值,对于稳定社会秩序,调整人们的心态,提高生活品质都有积极意义。儒家除了礼教还有诗教,这都是为了使人向善,敦厚庄敬,相互和睦,克服人性中负面的东西。而就礼治而言,根本上在使社会有序化。如,《仪礼·聘礼》保留了当时聘问之礼仪的复杂过程及细节,诸侯国之间聘问之礼含有深刻的文化内涵与意义,大致有“明贵贱”、“礼让”、“致敬”、“明宾客君臣”、“重礼轻财”、“互不欺凌”、“互利互惠”的原则,等等。 在个体价值观定位方面,中华传统礼仪文化强调仁者爱人、遵守礼规、止恶扬善。这样的价值取向教导,对一代代的中国人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已经成为人们心目中不成文的评判标准,引导着人们应该提倡什么、禁止什么,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从而促进个体之间和谐关系的形成和发展。这些合理的思想仍值得我们现代人借鉴,可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当前,全社会正大力倡导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深入推进,良好思想道德风尚进一步弘扬,公民素质明显提高”作为2020年文化改革发展的奋斗目标之一,在这样的新形势下,我们理应从古代精神文明的成果之一——《仪礼》之中去汲取丰富营养,充分挖掘并利用其现代性价值,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服务。

[1]十三经注疏[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2]金景芳.谈礼.《二十世纪中国礼学研究论集》[C].北京:学苑出版社,1998.

[3]彭 林.仪礼全译[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7.

[4]严正.五经哲学及其文化学的阐释[M].济南:齐鲁书社,2001.

[5]皮锡瑞.经学通论[M].北京:中华书局,1954.

猜你喜欢

冠礼仪礼礼义
为何举行成人礼
为何举行成人礼
《荀子》文化演化思想发微——兼论礼义起源问题
杨复《仪礼图》明清版本考——兼论《仪礼图》的版本源流
《国语·周语》“奉礼义成”辨析
麟溪水长流
中国古代的冠笄之礼
한국 근현대 혼례음식 변화의양상에 대한 고찰―문화교육의 시각에서
悫:在礼义中涵养性情的君子人格
朱鼎煦与顾校《仪礼注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