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曹丕《典论·论文》“文气”说

2013-04-11李丽

山东工会论坛 2013年1期
关键词:曹丕气质作家

李丽

(山东省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山东济南 250100)

论曹丕《典论·论文》“文气”说

李丽

(山东省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山东济南 250100)

曹丕的《典论·论文》是我国最早的论文专篇。曹丕首次提出了“文气”的命题,并从气的角度分析了作品的风格。《典论·论文》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具有重大的创新意义,反映了人的自觉及文学自觉的时代表现。本文试析“气”的涵义以及“文气”说提出的价值意义,分析其中的玉韫珠藏。

曹丕;气;风格

曹丕的《典论·论文》是我国最早的论文专篇。文中包涵了文学的价值论、风格论,并首次对文体给以区分,并对文学批评者的态度提出了要求,这些自觉的文艺观在中国文艺理论批评史上具有重大创新的意义,其中“文气”命题的首次提出尤为值得我们关注。本文试析《典论·论文》的“文气”观点。

曹丕在《典论·论文》中首次提出了“文气”的命题,他说:

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譬诸音乐,曲度虽均,节奏同检,至于引气不齐,巧拙有素,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1](p159)

如何理解曹丕所提出的“气”呢?有人认为“气”是作家的“才情”,有人说“气”指作家先天的气质、禀赋,有人则认为“气”是个人后天培养训练的习性。“气”是什么呢?

在中国传统哲学中,“气”是一个具有普遍意义、涵摄丰富而演变繁杂的范畴之一。它既是组成宇宙万物的物质元素,也是人精神情感活动的生命形态,中国古代“生命哲学”一直与气论紧密相连,先秦诸子的气论与人性论是寓哲学、伦理、审美于一体的,其已蕴含着丰富的审美意蕴。后来,在魏晋人物品藻之风大盛时,“气”被广泛用于人物品藻。

统观《典论·论文》,并结合曹丕所处的年代背景、文学风气,我们认为:

曹丕所说的“气”,应从主体、客体两方面来分析:首先,对创作主体即文学作品的作者而言,一方面,“气”是指创作主体本身先天所具备的个性禀赋,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天赋”。另一方面,“气”也包涵了创作主体后天通过自身努力和个体的实践所形成与培养起来的精神气质,以及与这种天赋和气质相联系的创作才能。所以,我们要全面理解“气”。它不仅指创作主体的气质、个性、天赋而且也包含以天赋才能为核心的创作主体的心理特点。其次,对客体——文学作品而言,“气”又是文学作品本身所表现出来的风格,这是与创作主体本身的天赋、个性、气质紧密相连的。所以,曹丕所提出来的“文以气为主”是指创作主体在进行文学创作时,其本身所具备的天性、才能、气质、禀赋起了关键作用。作品本身所呈现出来的千姿百态的风格特色,主要是因为创作主体本身所具备的心理特点造成的。以曹丕所论为证:徐干“时有齐气”;应玚“和而不壮”;孔融“体气高妙”;刘桢“壮而不密”,[1](p158)他奔放、洒脱、倔强的个性决定了其作品风格的遒劲、挺拔;王粲“体弱”,其愀怆之词,文秀而质羸。曹丕从“气”的角度,对建安作家千姿百态的创作风格作了理论总结。我们可以看到曹丕自觉地将“气”这一概念运用到文艺批评中来,对建安文人自觉的艺术探讨、艺术实践,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对“气之清浊有体”这一命题,也是众说纷纭。曹丕认为“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1](p158)。若把创作主体的“气”简单分成“清”与“浊”,则不妥,因为作家的“气”千变万化,不能用“清”“浊”来简而概之,作家的气质禀赋是“清”与“浊”二者不同层次、不同程度的组合与变化。德国大诗人哥德说过:“一个作家的风格是他内心生活的准确标志。”[2]别林斯基也说:“诗作品的独创性不过是作者的个性中的独立性的反映而已。”[3]作家根据自己所秉之“气”,根据自己擅长的题材与体裁,在文学作品中表现出来的风格也千差万别,这也就可以解释曹丕用音乐演奏中曲谱节奏完全相同但不同人“引气不齐,巧拙有素”的例子,来说明作家的创作天赋和心理素质是独特的,“不可力强而致”的原因。

曹丕提出“文以气为主”有重要的价值意义:

首先,他第一次将“气”的概念运用到文艺理论中,用于分析创作主体。早在战国时代,人们就意识到音乐和气的联系。《荀子·乐论》已经论及“凡奸声惑人而逆气应之,逆气成象而乱生焉;正声感人而顺气应之,顺气成象而治生焉。唱和有应,善恶相象,故君子慎其所去就也。”《礼记·乐记》也承袭了这种说法:“凡奸声惑人而逆气应之,逆气成象而乱生焉;正气感人而顺气应之,顺气成象而治生焉。唱和有应,回邪曲直,各归其分,而万物之理各以类相动也。”可见在此之前的“乐气”说只不过是以自然之气说明音乐的产生,又从气的相互感应说明音乐与政治的相互影响。还没有明确论述到文学艺术创作主体之气。[4]那么曹丕所云:“文以气为主”中的“气”是指文学作品的风格气势呢?还是指创作主体本身的气质呢?统观全文,联系“不可力强而致”“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来看,我们认为“气”应该是指:创作主体在进行文学创作时,其独特的气质、个性主导着文章的风格,创作主体的气质、个性不同,他们作品的风格便会千姿百态。刘勰在《文心雕龙》一书中也有专篇——《体性》论及文章风格,“体”就是指风格,“性”就是指作家“个性”。

刘勰举例论证了作家个性对作品风格的影响:贾谊性情俊发,以致风格清新;司马相如性情傲诞,致使风格浮华;扬雄性格沉静,因而风格深远;刘向为人简易,故而风格明博……(《文心雕龙·体性》)明代李卓吾也持类似观点,他说:“性格情彻者音调自然宣畅,性格舒徐者音调自然舒缓,旷达者自然浩荡,雄迈者自然壮烈,沉郁者自然悲俊,古怪者自然奇绝。”(《焚书·杂述·读律肤说》)钱钟书也曾云∶“其言之格调,则往往流露本相;狷急人之作风,不能尽变为澄澹,豪迈人之笔性,不能尽变为谨严。文如其人,在此不在彼也。”(《谈艺录》)无论是刘勰所标举的“各师成心,其异如面”还是钱先生所说的“文如其人”,这些论述都可以说是在曹丕“文气”说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与延伸。对于创作主体的个性、气质与文学作品的风格之间的密切关系这一重要命题,在西方也有论述,如法国著名文艺理论家布封所说的“风格即人”,德国黑格尔说的:“风格一般指的是个别艺术家在表现方式和笔调曲折等方面完全见出他的个性的一些特点。”[5]这与曹丕的“文气”说都有异曲同工之妙,但是他们的论述却大大晚于曹丕。

曹丕的“文气说”也是对当时他所处时代的文学风气的总结。曹丕所处的建安时代,社会动乱不安,由于文人对惨烈的现实有切肤之痛,都有期望天下安定、建安立业的雄心壮志。他们所创作的文学作品也自觉表现出了建安时期的共同文学特征:在充分反映社会动乱不安和民不聊生的惨烈现实的同时,也表达了统一天下的理想和为国捐躯的雄心壮志。建安文学的慷慨、悲凉、凄壮、雄浑的时代特色最终导致形成了“慷慨以任气,磊落以使才;造怀指事,不求纤密之巧;驱辞逐貌,唯取昭晰之能。”(《文心雕龙·明诗》)“观其时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积乱离,风衰俗怨,并至深而笔长,故梗概而多气”(《文心雕龙·时序》)的“建安风骨”。曹丕“文以气为主”的论说,正是对这种时代文学艺术现象的理论概括,可以说是我国文学批评史上最早出现的“风格论”。

其次,在古代文艺理论发展过程中,从儒家所标举的“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的“言志”说到“诗缘情而绮靡”的过渡,曹丕的“文气”说是一个重要环节。

在曹丕“文气说”提出前,中国的文学批评已走过了漫长的历程。孔子可以说是我国第一位重要的文学理论批评家,他注重文学的的教化作用。先秦儒家的文论重点是阐明文学的政教功能。汉代的文论主要继承和发扬儒家的思想传统。汉武帝后“独尊儒术”,文学批评则更注重宣扬和维护儒家正统思想,抹杀了文学表现自我、抒发真挚情感的一面。是曹丕第一次将“气”这一概念运用到文艺理论中,真正将作品风格与作家的个性提到理论的高度。正如鲁迅在《魏晋风度与文章及酒之关系》中所说:“曹丕的一个时代可以说是文学的自觉的时代,或如近代所说是为艺术而艺术的一派。”

从“文气说”出发,曹丕还把文学的价值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盖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年寿有时而尽,荣辱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1](p159)“文以气为主”,文章是作家生命之气的显现,而且唯有文章的生命可以世代延续,因此他把文学创作视为一个生命的寄托和延续,曹丕的这种观点是人的自觉。

曹丕的《典论·论文》“气”的涵义直接启发了后世的文艺理论的发展,刘勰曾称赞曹丕的《典论·论文》体现了“重气之旨”,的确如此,在曹丕之后,文气、气韵、气格、神气、气象、正气等一系列的术语进入到了文艺理论与批评的典雅圣堂,充实了文论术语。同时,曹丕提出的“文气”说具有划时代的重要意义,“文气”说是我国最早的风格论,后世的风格论说都可以说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历史开创作用不容低估。

[1]郭绍虞.中国历代文论选(第一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2]哥德.哥德谈话录[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39.

[3]别林斯基.别林斯基论文选[M].新文艺出版社,1958.146.

[4]朱恩彬,周波.中国古代文艺心理学[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1997.80.

[5]黑格尔.美学(第一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 360.

(责任编辑:马银华)

I06

A

1008—6153(2013)01—0160—02

2012-12-24

李丽(1980-),女,山东济南人,文艺学硕士,山东省工会管理干部学院讲师。

猜你喜欢

曹丕气质作家
作家的画
作家谈写作
作家现在时·智啊威
曹丕组织“驴叫葬礼”
AUDI Q7 无畏,是我一贯的气质!
受得起,也是一种气质
西海岸新气质
给曹丕的建议
曹丕:武功比文采更好
WHAT’S INSIDE DOESN’T COU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