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寻与时代相适应的马克思主义理论

2013-04-11孙寅

山东工会论坛 2013年1期
关键词:资本主义马克思马克思主义

孙寅

(南京大学哲学系,江苏南京210046)

探寻与时代相适应的马克思主义理论

孙寅

(南京大学哲学系,江苏南京210046)

自马克思逝世后的19世纪70年代至今,关于马克思主义的研究跌宕起伏。受各种主观或客观因素影响,马克思主义研究越来越偏离马克思的本来意图——关于“颠覆人与物质异化的事实”以及“人类真正的解放”。因此,不应一味地反复诠释马克思主义,企图使之完美无瑕;而应恰当地运用它,并使之成为实现共产主义道路的指南针、路标。这样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才真正具有其跨时代的意义。

马克思主义理论;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诞生距今已有一百六十多年之久。在此期间,世界格局不断发生着各式各样的变化:虽然资本主义仍然在全球占据支配地位,但是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以发展本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代表的中国,正在一步一步地缩小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马克思主义理论相对于当今社会的重大意义已不仅局限于其对资本主义制度全面彻底的揭露,还扩展到了其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方法同样可以也适用于当今现实社会。马克思主义理论以科学、辩证的方法诠释着过去,但它的立足点仍然是使用于人类的未来。[1]所以,笔者认为现今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关键应是将马克思主义理论运用于现实的人类社会中,褪去其纯理论的外壳,通过不断的具体性实践使之相适用于21世纪乃至未来。

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前苏联的倒台、后现代理论的出现以及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种种严重误读,都使得马克思主义难以前行。与此同时,资本主义却没有任何“日薄西山”的迹象。在经历了大小数次的经济危机、两次毁灭性的世界大战、以及持续不断的工人阶级反抗运动中,资本主义为了不被历史洪流所淹没,被迫对其自身进行改良。它们通过不断反复地自我调节,几乎完胜了所有发生的社会挑战。虽然资本主义内部的危机仍然存在,但是其最终被共产主义所替代的结果却被无限期地延迟放缓了。时至今日,尽管马克思主义理论早已“平反”,受到了社会的普遍认同、重视,同时还被许多理论家们所热衷研究,但最终所取得的研究成果似乎都仅停留在了单纯的学术研究层面,并没有太多的现实性意义。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相关研究一直都游走变化于学术层面,向现实层面却举步维艰。

造成这一研究现象的原因有这样几个:

首先,直至今天,马克思的毕生著作仍有一大部分没有被我们完整而科学地整理出来,而在我们已掌握的马克思的经典文本中也依然存在许多无法确定是否完全符合马克思本人原初意图的地方。这些情况是马克思作品的“未完成性”这一特殊特征所造成的。

另外让我们无法忽视的是马克思“堆积如山”的手稿,这些手稿的字里行间都无一例外地由清晰易懂的部分与含糊不清的部分夹杂并存着,再加上马克思始终不愿将他所写的任何一篇文章视为最终定稿,即不愿放弃对自己的所写内容的修改,因次数的增减改动,使得这些手稿错综复杂,更加难以研究参透。

其次,每个国家的具体国情各不相同,虽然最根本的目的都是为了服务于本国的利益,但这也恰恰促使了各国研究马克思理论的着眼点都相差甚远。这样便直接导致一个整体的马克思理论被分割成数个大小不等的部分,只有当其中的某个部分与一个国家所处的特定环境相适应时,它才会被选去做深入的研究,而其中无关痛痒的部分则被放置或是忽视。

最后一个不容否定的客观事实——包括马克思终其一生都未曾看到自己所预想的共产主义社会的来临,同样全人类至今也未曾得以看到。反之,全球资本主义仍然占据主导地位,这在很大程度上动摇了那些期盼实现共产主义信念的人们,进而使绝大多数人在无意中避开了探寻人类真正解放的道路。

为了不再重复以往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范式,开创出真正意义上的21世纪马克思主义,笔者认为最为重要的是:不应再把马克思主义作为统治理论或叙事著作,而应把它作为一种社会研究的重要方法、价值观点,投入于当今批判的社会理论和激进的政治理论当中。把马克思主义理论视作一种生活意义的体现,一种判断事件、行动的潜在标准,成为把人类或人类的某一部分从罪恶中解救出来的方向指南。马克思曾对自己所提出的社会主义理论做过这样的定位:“它只不过是阐明社会发展史的逻辑,一种科学有效的方法论”。[2]

因此,依据当代社会现实重构并反思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必要的。我们不应当将马克思主义理论视为一个既定统一的基础理论,应当将其投入到特定的历史语境之中,就像在某些条件下马克思支持革命的阶级斗争和暴动,而在另一些条件下他又捍卫一种通向社会主义的更民主的改革道路,这些都可以在马克思自己的著作中找到有关社会主义建设的各种理论支持。而个人认为现阶段全球社会更趋向于以和平的方式过渡到社会主义。

自马克思逝世后的19世纪70年代至今,漫长的一个世纪早已过去,我们必须考虑马克思主义的既有结论是否因社会历史的变迁而发生了改变,同时马克思主义所预言的种种,其实现前提、依据和条件是否也发生了变化。更重要的是,在1846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撰写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和恩格斯明确指出,“资本主义是共产主义必不可少的先决条件,共产主义只能作为一种全球性的体系被创建;它将不断运动变化,趋向于个人自由,且只能产生于全球资本主义成熟时期反抗统治性意识形态的斗争。”[3]这一重要观点以及著作中所提到的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三个条件是否也发生了异变。

当前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发展的实际情形恰恰表现为:生产关系既没有完全适应也没有完全不适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是处于相互对抗但尚未崩溃的地步。相互对抗的一面,表现为新变化外表下隐藏着的深刻危机;尚未崩溃的一面,则表现为通过自我调节尚能造出具体演进过程中的一些繁荣景象。这一情形虽然在马克思的社会发展理论中没有重点进行解释说明,但也绝未被彻底忽略。“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4]不可不提的是,为了表达对怀揣着社会进步的希望和人类全面解放梦想而献身的马克思主义者的忠诚,在重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时候,不应一味地盲目批判式否定或教条式的赞扬模仿,应像黑格尔和马克思所倡导的辩证否定和扬弃。不要总是希望通过对马克思主义进行解读分析,从而不断完善马克思主义理论,使之最终完美无瑕。我们要做的应该是借助马克思主义理论这一卓越的理论视角,使其成为我们手中能够灵活运用的工具,用这一方法去验证我们现有的理论,即用实践检验真理的真伪。

我们今天研究马克思主义不再单纯为了捍卫它或者批判它,而是应当通过研读类似于《资本论》这样具有极强时代适应性和深刻社会解释力的政治经济学巨著,洞察出其中对社会基本矛盾的分析,提取当中对现代性的独特认知。让它们成为建设现代社会过程中始终可以依赖判断的标准。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我们不应当停留在对其不断重复的诠释,更为重要的应当是恰当地运用它。只有通过对文本、思想史的分析和研究,将被动的解释马克思主义中包含的意图、观点,转变为主动使其应用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方针行动中。马克思没有时间去设想一个完美的社会,他希望看到的是多样化、充满生机活力的人类生活,这便要求我们不再整齐划一地去解释他的思想理论,而是将所有的这些精华运用起来,帮助我们去实现最终的社会主义。

[1](英)特里·伊格尔顿.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M].新星出版社,2011.

[2](法)路易·阿尔都塞,艾蒂安·巴里巴尔.读《资本论》[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3](法)雅克·阿塔利.卡尔·马克思[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责任编辑:王友才)

A811

A

1008—6153(2013)01—0171—02

2012-11-15

孙寅(1986-),女,江苏南通人,南京大学哲学系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资本主义马克思马克思主义
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是垄断资本主义的最新发展,是新型帝国主义
论马克思对“治理的贫困”的批判与超越
马克思像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剥削的两重批判——基于《资本论》第一卷的思考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马克思的“知本”积累与发现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