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社区”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13-04-11林晓燕周艳华
林晓燕 周艳华 梁 娟
(华南农业大学,广东 广州 510642)
高校学生社区是指以学生宿舍为中心,包括学生日常生活场所、文体活动场所和宿舍区商业服务网点等在内的学生课堂之外生活、学习、群体活动的校园特定区域,[1]是集现实社区与网络虚拟社区为一体的大学生生活社区。《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要高度重视大学生生活社区学生公寓、网络虚拟群体等新型大学生组织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选拔学生骨干参与学生公寓、网络的教育管理,发挥大学生自身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教育效果。”[2]在高校学生社区中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较大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一、大学生社区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一)高校教育体制完善和教育方法改革的必然要求。当今时代是社会转型的时代,是各种思潮交错的时代。当代高校大学生呈现价值多元的特点,学生的个性心理、意识形态等方面也具备了多样性。同时,随着高校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后勤社会化不断发展,高校学生社区日益成为学生生活和学习的重要场所,对于学生的发展、成才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只有在这一区域中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才能帮助大学生解决学习、生活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才能避免大学生社区思想政治教育的缺失。
(二)高校学生社区建设和社区发展的内在选择。高校学生社区的地位日益凸显,对于学生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当今时代,学生社区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是掌握学生思想动态的重要场所和促进学生社会化的重要场所。[3]在高校学生社区里,面对着各种思潮和社会现象,大学生遇到了学习、生活等各方面的压力,难免出现各种矛盾和问题。通过加强学生社区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高工作成效,才能更好的解决学生各方面的问题,从而也促进了高校学生社区的建设与发展,加强了社区建设和促进了社区发展。
(三)高校学生工作方法创新和工作成效提高的重要举措。创新是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是民族进步的灵魂。在信息时代条件下,高校学生工作要适应时代发展,创新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成效。积极进行高校学生工作创新是高校学生工作者在应对新形势、适应新情况、迎接新挑战的责职所在。加强高校学生社区的思想政治教育,充分发挥学生社区对学生的思想、品德、能力素质等方面的建构和塑造作用,深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德育工作的进行,开辟高校学生工作的重要阵地,是高校学生工作创新的重要举措。
二、现实社区与虚拟社区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比较
现实社区具有现实性、传统性特点,网络虚拟社区则具有开放性、跨地域性等特点,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在以同样的指导思想原则为前提的条件下,两者有所差别。
(一)教育环境方面。现实社区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相对狭隘、封闭,主要包括学生宿舍以及宿舍区其他供学生生活、娱乐和学习等有形场所。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过程中,更多的是在有形环境中进行。不过,现实社区教育环境的有形性有利于对环境的把握与内容的选择。网络虚拟社区是一个具备丰富的多媒体资源,、拥有各种信息传播功能的一个开放的环境。大学生通过多媒体可获得各类信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使教学地点延伸到学生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具备了无限的开放性。但网络的开放性具备了双重作用,一方面,网络以便捷、充实的手段和内容提供了思想政治教育所需的文化环境和文化艺术[4];另一方面,在方便沟通的同时也存在一些消极的不健康的因素,这些会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5]。
(二)教育主体角色方面。在现实社区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相对表现出教育的单向传播特点,学生较多还是处于被动的地位。不过,在当今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现实社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越来越注重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地位。相对而言,网络虚拟社区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更加平等的环境中探讨、交流问题,两者的实时互动提高了受教育者的主动性和主体意识。在网络虚拟社区中,教育者兼有信息传播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双重任务,而大学生作为受教育者在网络虚拟社区中的自主性增强,主观能动性更得以发挥。
(三)教育时空限制条件方面。现实社区的有形性使得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必须结合具体的时间和地点,采取具体的形式,在时间和空间的进行维度方面存在一定程度的局限性;网络虚拟社区则具备开放性、跨地域性等特征,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实现了教育时空条件的扩大化。在网络虚拟社区条件下,参与者之间的交流突破时空限制,参与者可随时关注社区讨论的问题,也可随时发表自身的看法和心得。这有利于学生工作者及时发现学生关注的问题,平等的展开讨论,针对性的对学生的相关问题进行引导。
(四)教育方法途径方面。现实社区中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结合学生生活所处的有形环境,通过宣传、活动等具体形式来进行,比如通过宣传栏海报、宿舍标语等来宣传,通过举行学生实践、宿舍评比、社区文化建设等具体活动形式来进行。网络虚拟社区突破了地域和时间的限制,利用虚拟社区平台,把学生事务放到平台上供大家共同参与探讨,也通过网络虚拟社区实践组织开展大学生进行网上调查、参与网络社区管理、进行网络社区实践锻炼等。
三、“综合社区”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举措
(一)转变教育管理观念。社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转变教育管理观念是前提。当今时代背景下,要在大学生生活的“综合社区”中取得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需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转变以往社区管理职能单一化模式,转变重管理轻育人、重管理轻服务的旧观念,要把社区管理和社区育人紧密结合起来,增强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努力为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服务。
在学生社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过程中,要真正做到以生为本,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切实关心学生、引导学生。要针对当代学生的个性特点,有针对性的细致地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通过充分利用学校的各种资源,通过发挥现实社区和网络虚拟社区的综合功能,开展贴近学生生活、贴近学生实际的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建立起帮助学生成才、解决学生困难、维护学生正当权益的有效工作运行体系,切实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服务。
(二)建立健全管理机制。社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建立健全社区管理制度是保障。要按照学生、学校、后勤服务公司不同主体资格与身份,明确各自的职能,并清晰各自的权利与义务。[6]
第一,建立健全全员育人机制。整合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将学生工作队伍、后勤管理以及物业服务等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全员育人的管理机制,做到全员育人和全方位育人;第二,建立健全学生工作队伍进社区制度。学生工作队伍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力军。通过建立相关制度,实现学生工作队伍进社区,实行定点定时工作制度,让学生工作者深入学生社区,及时关注和把握学生关注的学习、生活等方面问题,针对性的给予咨询与引导,适时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第三,建立健全学生社区评价机制。对社区学生品行的表现建立和完善相关的评价考核制度,真实准确反映学生在社区中的表现,引导学生养成积极向上的生活作风;第四,完善网络虚拟社区管理机制。要加强网络监管和网络建设,加强网络道德文化建设,建立健全相关制度引导学生科学合理地利用网络,引导学生积极抵制消极文化的影响,建设文明健康网络,充分发挥虚拟社区的积极作用。
(三)加强教育队伍建设。社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加强队伍建设是保证。在学校党政的领导下,要建立和完善以学生工作队伍为主导的、投资商和后勤管理部门以及学生骨干共同参与的学生社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
一方面,要加强管理队伍建设。应加强对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成员的选聘和培训工作,增强管理人员“以生为本”的管理服务理念,把做好学生教育、管理与服务工作落到实处。通过严格选拔、定期培训、适时考核等方法,不断提高学生社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能力素质。另一方面,应重视学生自治队伍建设。学生自主管理队伍是实现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骨干力量,是学生社区育人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7]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应结合当代学生的特点,重视学生先进群体作用的发挥。比如学生党员、学生干部等参与学生社区管理,通过学生党员干部先锋模范作用的有效发挥,实现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与自我服务。可以社区为单位,推动社区党组织。社团组织以及社区学生干部组织的成立和发展,充分发挥学生在学生社区教育管理过程中的主人翁地位。
(四)创新教育方式方法。社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创新教育方式方法是内在要求。新时代条件下,只有通过充分利用各种载体,采取灵活有效的形式,高校社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才能取得实效。
第一,要加强学生社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宣传阵地建设。比如加强社区标语宣传、典型人物示范,注重宣传栏、社区报等建设,加强社区广播、网络宣传等,从硬件设施建造、现实社区建设方面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第二,要积极开展各项活动,营造良好的社区文化氛围。社区文化对于生活于其中的大学生的价值观、各方面意识有着较大的影响,对于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独特的功能。可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区文化活动,比如社区篮赛、社区文化节等活动来营造良好社区文化。第三,还要注重网络社区文化建设。通过社区网络平台进行交流和学习,是当今大学生社区极为普遍的生活方式,要加强校园社区网站建设,正面引导学生的主流价值观与国家、社会以及学校的主流价值观一致。可通创建红色网站等方式,引导学生抵制消极文化,促进积极的价值追求,注重健康网络文化的形成,更好的提高网络社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1]张志军,钱佩忠.高校学生宿舍社区文化建设的思考 [J].中国高教研究.1990,(3):87-88.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 (中发 [2004]16号).
[3]张敏.大学生社区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缺失与对策 [J].教育与职业.2010,(14):75-76.
[4]刘国建,高晓钟等.论网络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 [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4):53-55.
[5]孙慧.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研究——兼谈网络教育与传统教育的共存与互动 [J].西安社会科学.2009,23(3):164-166.
[6]蒋建军.社会管理视野中的高校学生社区建设 [J].高等教育研究.2012,33 (3):80-83.
[7]潘勇军.高校学生社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阵地建设初探.[J].延边党校学报.2011,26 (2):123-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