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知识生产新模式的科普与新媒体协同发展研究

2013-04-11

湖北行政学院学报 2013年1期
关键词:科普协同生产

陶 春

(清华大学,北京 100084)

一、知识生产新模式与协同理论的文献综述

知识生产新模式的最重要特征是大规模协作,大规模协作的成功需要协同理论的支撑。当代社会知识的生产方式(包括科学知识、社会知识和文化知识等)都在发生根本性变化。李正风认为[1],当旧的知识生产模式成为释放蕴藏在新的资源禀赋中的知识生产潜能的障碍时,当旧的知识生产模式决定着的知识生产能力难以满足社会对知识日益增长的需要时,或者当人们敏锐地认识到传统的生产模式的内在局限性时,便要求变革旧的知识生产模式,塑造新的知识生产模式。吉本斯(Gibbons)[2]等人基于知识生产的变化提出,科学研究正在分裂成两种形式的知识生产模式——模式1和模式2。模式1是指用于控制将牛顿模式科学扩散至越来越多的探究领域,并使这些探究领域遵循所谓良好科学实践的理念、方法、价值和规范的集合体。模式2是指在应用的情境中进行的知识生产,其特征包括:跨学科性;异质性;有组织的分层结构和短暂性;社会问责与反思性;强调情境与使用依赖的质量控制。模式2即知识生产的新模式,它的产生是源于现有的问题解决的学科模式的失效,以及社会中知识生产者与使用者的扩张。

在知识生产新模式形成的过程中,协同理论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20世纪70年代以来,协同学(Synergetics)[3]在多学科研究基础上逐渐形成和发展成为一门新兴学科,成为系统科学的重要分支理论。随着科技与经济的结合日趋紧密,协同的思想在创新理论中得到重视和深化,大规模协作借助互联网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模式,学术界开始更多的关注大规模协作背景下的创新和协同问题。2003年美国学者Chesbrough[4]提出了“开放式创新”概念,对企业通过整合内外部创新要素以创造新价值进行了系统研究,并认为,知识的创造和扩散以及高级人才流动的速度越来越快,企业应实施开放式创新模式,与大学等外部知识源进行广泛合作。协同理论研究各种完全不同的系统在远离平衡时通过子系统之间的协同合作,从无序态转变为有序态的共同规律[5]。其中,协同创新是基于协同理论在开放式创新、创新系统等理论基础上的新发展。Miles[6]等将协同创新定义为:通过共享创意、知识、技术专长和机会,实现跨企业(甚至产业)边界的创新。

本文提出,协同是以知识增值为核心,通过不同要素的有机配合,通过复杂的非线性相互作用产生单独要素无法实现的整体协同效应的过程。本文认为,基于知识生产新模式运用协同理论研究科普和新媒体的相互关系和作用。科普和新媒体是两个独立的子系统,因为即使没有彼此,两者也能独立存在;但是有了彼此,都会借助对方开发新的领域,取得新的发展。科普系统和新媒体系统又都存在于建设创新型国家这个复杂的大系统内,两者的协同可以产生出超越各要素自身的单独作用,从而形成整个系统的统一和联合作用,两者合作和发展的高级阶段是协同创新。这种作用是一种动态演化和优化的过程,最终促进科普和新媒体的互动和融合发展。

二、科普发展对新媒体提出的要求

科技、经济的发展,使得社会的发展日益多元化、复杂化。传播媒体的变革带来了传播模式的革命,加速了社会的多元和复杂。特别是新媒体的发展,社会在信息领域已经成为平等和自由的社会。

科普是科学技术普及的简称,传统意义上的科普工作,是指通过一定的组织形式、传播渠道和手段,把科学共同体公认是正确的科学技术知识,传播介绍给受众,以提高受众的科学知识水平和技术技能。但是由于信息网络的发达和低成本,加上人口基本特征的差异以及在日常消费行为方面的差异,社会生活意识多元化越来越明显,受众的个性意识越来越独立,自我认同程度越来越强,受众的分层分化现象越发明显。这一趋势为科普运用和依靠新媒体提供了机遇。学术界普遍认为:新媒体是应用信息技术,通过互联网、局域网、无线通信网、物联网、卫星等通信渠道,在计算机、手机、数字电视机、户外电子屏等便捷终端,向受众提供信息和服务的新型传播媒体。新媒体遵循信息论的通信模式,但却颠覆了传统的传播方式,形成了新的信息传播机制。

当前,新媒体往往又被称为第五媒体,它融合了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四类媒体的内容和形式,同时又具有便携性、实时性、定制性、定向性和交互性的特征。随着三网融合的逐步完善、技术的不断进步,第五媒体将主导未来媒体发展[7]。新媒体的流动性传播,可以使内容与形式更符合科普需求,更吸引公众关注。新媒体引入到科普的领域,可以对科普内容进行深加工,向受众提供更为个性化的服务。

传播科技的每一次突破性的进展,通常都伴随着一种新的传播媒介的诞生,并导致传播水平的相应提高和传播观念的相应变革[8]。科普作为依靠科技传播为核心的科技活动,也经历着类似新媒体传播变革同样的革命:科普模式发生着革命。

三、新媒体发展对科普的影响与挑战

新媒体的产生和发展,本身就是媒体科技知识的生产和传播过程,理所当然是一种新媒体的科普过程。这一过程本身对于科普研究而言就很有意义。

我们以移动媒体的发展为例,移动媒体是以手机媒体为代表的一种新的传播形式,主要具有便携性、实时性、定制性、定向性和交互性的特征,其迅速发展与普及,使个人的零散时间得到有效使用,人们付出很低的时间成本就可以获取需要的信息[9]。移动媒体就是利用科技知识生产出的产品,这些知识本身就有需要科普的内容,人们在使用这些产品、应用这些知识过程中,知识流动和转移到公众中,科普活动自然而然的发生。

科普是需要通过公众易于理解、接受和参与的方式为载体来实现的。16世纪英国哲学家佛兰西斯·培根提出“知识就是力量”,并指出“知识的力量不仅取决其自身价值的大小,更取决于它是否被传播以及被传播的深度和广度”[10]。传统的科普传播模式,往往在时间、形式、内容等方面都受到限制,知识的流动和转移较缓慢。迅猛发展的新媒体正在改变着信息传播方式,给科普事业发展带来了巨大空间,成为科普的一个重要载体。从我国亿万手机终端用户的结构分析看,新媒体已经成为知识分子和青年的第一信息来源,其受众绝大多数是受过高等教育、年龄在40岁以下的城市青年,正是受到年轻人的青睐,才占领了信息传播的最活跃阵地和未来的主战场,因此对于年轻人的科普工作日益重要和突出。

现代科技革命的巨大力量创造和生产出的新媒体,使得传播方式发生天翻地覆的历史巨变,但同时也将凸显出科技传播的独有价值和精神力量。传媒从业者在这种变革中应用新媒体;成千上万的传播行家正在使用博客、维基、聊天室和个人广播将他们的声音加入到“博客空间”喧嚣的对话和争论的激流之中[11]。在微博、博客的传播中,科普的力量有必要去参与,并要以一种符合科技传播规律的行为和方式参与进来。

没有来源于实践的科技传播理论和有利于科技传播的体制,就不可能有较高科学素养的社会公众。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资源数字化、传输网络化、管理自动化、应用个性化、服务知识化为主要特征的新媒体成为发展必然。科普实际上是促进知识的跨组织转移、传播和学习,能否及时跟上技术进步的步伐,决定了基于公众的科普事业的繁荣和衰败。科普通过新媒体提供的强大支撑,在新媒体的强大冲击下,走出一条更为有效的科普传播方式,在服务公众科学素养、提高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四、科普系统与新媒体系统的相互作用

新世纪以来,一种知识生产的新模式正在形成:知识生产正在更多类型的社会机构中进行,涉及各种不同关系中的更多的个人和组织。这种弥散于社会的知识生产体系意味着,知识由整个社会的个人和团体提供,并分配给这些个人和团体[12]。在知识生产新模式的背景下,科普和新媒体两者实际上都是知识生产、应用和传播的重要载体和形式。这种知识生产、应用和传播正朝着一种全球网络的形式发展,这个网络上相互联结的点的数量因新的知识生产场所的增加而持续增加。联结点的增加必然需要协同的力量使网络有序的运行和发展,这就需要充分发挥出协同力量的效应:一是协同效应(Synergic Effect);二是支配效应(Control Effect);三是自组织效应(Self-organized Effect)。这三种效应,应用到解释科普与新媒体的关系上,就是通过两者协同、支配和自组织的发展,使得现阶段科普与新媒体从无序的发展状态走向有序的协同的发展状态。现在的科普和新媒体两个子系统之间关联运动少,导致“劲不往一处使”,两者无法实现协同。在科普与新媒体之间建立协同系统,包含改变科普和新媒体两个子系统的关联的方式,使系统向控制的有序结构转化,以自组织方式形成宏观的空间、时间或功能有序结构的开放系统。

科普系统和新媒体系统中的各要素间的非线性相互作用,成为推动系统协同发展的动力。专业化与协同化是当前科技发展的两大趋势。但仅有专业化知识的线性相互叠加是不够的,还需要有多学科、多专业的交叉融合,多领域、多背景、多主体的政策协同起着主导作用。科普和新媒体的发展从无序结构向协同结构的转变,必须重视与环境的动态关系,调整自身的发展方式,以从环境中获得新的有序结构维持所必需的要素、知识和信息。也就是说,构建协同发展模式,应当重视利用社会资源协同保障科普和新媒体的发展。

五、加强科普与新媒体协同发展对策建议

新媒体关注的热点话题往往是科普的较好时机,如何在顺应科技变革的趋势中,既提高科普能力,又推动新媒体建设,需要加强三个方面的协同。

一是科普理念和新媒体理念的协同。科学精神、科学道德、科学方法、科学价值等在科普中已深入人心,这种理念怎么与新媒体的便捷、自由、平等、公开等价值协同融合,深化到科普和新媒体的发展理念之中。文化的互补性和相近性能减少双方在合作中的冲突以及知识转移中产生的信息破损和理念变异。特别是对于价值理念等隐性知识的转移、学习和吸收,科普和新媒体双方应在知识协同中建立透明化的机制设计,尽量避免知识转移中的机会主义行为和衍生成本,提高双方的发展效益。通过双向交互协同的方式,使公众参与科学知识的生产和普及,共同倡导和运用科学方法、传播和理解科学思想、弘扬和践行科学精神,拉近科技与公众之间的距离,使新媒体成为公众参与科普的场所和平台,也使公众运用新媒体成为一个科普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真正提高公众的科学素养和价值追求。

二是科普产业与新媒体产业全产业链的协同。任何系统都具有开放性和开发性,作为知识生产、应用和传播的科普系统和新媒体系统更不能封闭和孤立的发展。现代产业获取竞争优势的途径已经超出了单一业务单元,竞争的范围逐步扩展到整个产业链,乃至多个产业链系统的交错关联中。无论是科普,还是新媒体所能向受众提供的价值,不仅受制于其自身的能力,而且还受产业链其它环节能力的制约。因此,科普产业和新媒体产业获得竞争优势,不仅仅局限于提高自身能力与扩大资源的范围,还扩展到产业链上下各环节的系统协同整合中,特别是技术、管理和市场的三维协同之中。科普和新媒体两大产业链协同是一个涉及知识生产、知识应用、知识扩散的过程:知识生产提高了产业的科学技术内容和含量,使得产业革命成为可能;知识的应用提高了生产的效率和影响的深度;知识的扩散则迅速侵蚀初始移动壁垒,任何建立在专有知识或专门技术基础之上的移动壁垒都会随时间迅速消失,促进了科技的普及。两个产业的关联加强,使得不同产业价值链之间变得越来越相关联,并出现一系列的重叠、替代、交叉和趋同等变化,两个产业链协同,成为获取独特竞争优势的新途径。

三是科普发展和新媒体发展体制机制的协同,最终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大系统提供支撑。无论是科普还是媒体都是建设创新型国家重要的内容和子系统,这里必然存在着子系统和子系统之间、子系统和大系统之间多元复杂的协同发展的问题。科普与新媒体两者的各要素原来“点对点”合作模式已经落伍,需要突破以往的线性模式,实现基于协同的并行模式甚至网络化模式。跨越科普和新媒体的学科、专业的知识合作与交流是网络化协同创新的优势,可以实现知识的互惠共享、资源的配置优化、行动的同步最优。

[1]李正风.科学知识生产方式及其演变[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2]Gibbons,M.et al.The New Production of Knowledge:the Dynamics of Science and Research in Contemporary Societies[M].SAGE,London,1994.

[3]赫尔曼·哈肯.协同学——大自然构成的奥秘[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

[4]Chesbrough H.Open innovation:the new imperative for creating and profiting for technology[J].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Cambridge,MA,2003.

[5]郭治安,沈小峰.协同论[M].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1991.

[6]Miles R E,Miles G,Snow C C.Collaborative Entrepreneurship:How Communities of Networked Firms Use Continuous,Innovation to Create Economic Wealth[M].Stanford,C A..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2005.

[7]陶春.第五媒体引领信息传播重大变革[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1,(1).

[8]吴廷俊.科技发展与传播革命[M].湖北: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1.

[9]陶春.加强移动媒体管理、提高社会管理水平[N].科学时报,2001-02-24.

[10]J·D·贝尔纳.历史上的科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1959.

[11]唐·泰普斯科特,D·威廉姆斯.维基经济学——大规模协作如何改变一切[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2.

[12]迈克尔·吉本斯,卡米耶·利摩日.知识生产的新模式——当代社会科学与研究的动力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猜你喜欢

科普协同生产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用旧的生产新的!
科普达人养成记
“三夏”生产 如火如荼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S-76D在华首架机实现生产交付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
科普连连看
科普连连看
协同进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