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十八大精神引领高校新发展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

2013-04-11陈连喜

河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学报 2013年2期
关键词:办学学校能力

陈连喜

(河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河南郑州450011)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站在“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1〕的高度上,鲜明提出了“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2〕,并把教育放在改善民生和加强社会建设之首,从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深化教育改革创新、推动教育协调发展、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和加强高校党的建设等方面,明确提出了下一阶段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战略性目标和任务,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教育事业的高度重视和优先发展教育的坚定决心,为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更高要求。高等学校肩负着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的重要历史责任,我们要以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为强大动力,增强责任感、紧迫感和使命感,进一步解放思想、应对挑战、解决矛盾,促进高等教育又好又快发展,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

一、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教育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重要作用。教育是国家和民族发展最根本的事业,“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是我们发展教育事业兴衰成败的首要问题。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3〕。这就是说,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是党的教育方针的具体体现,是教育系统也是各高校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和谐社会建设的基本要求。

党的教育方针凝聚了党和人民对教育事业的总体要求,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道路的基本原则。党的十六大对党的教育方针作出了符合时代特点、顺应人民意愿、遵循教育规律的精辟概括,提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党的十八大强调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面对新形势新要求,特别指出,“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育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深刻阐释了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丰富内涵,就是要求各级各类教育要坚持以人为本、立德树人这一本质要求,不仅要传授知识、培养能力,还必须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教育全过程,并转化为学生的自觉追求,要改进教学方法,增强教学实效,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要加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着力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学生热爱祖国、服务人民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全面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一代新人。

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是党和人民赋予高等学校的历史使命。教育以培养人才为天职,它是文明传承的使者,是经济发展的支撑,是社会和谐的基石。各高校要围绕办好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的总方向,清醒认识和准确把握当前高等教育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积极回应人民群众对高等教育的新期待,努力满足人民群众对高等教育的新要求;必须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全局,进一步明确人民满意的目标,牢固树立以人为本、服务大局、促进公平的理念;必须紧紧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落实党中央对教育工作作出的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按照党和政府提出的任务要求和期盼,认真梳理当前学校面临的各项任务,进一步明确高校的发展目标、发展思路和发展战略,并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步骤和相应措施,不断增强高校的核心竞争力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牢固树立人才培养在学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紧紧抓住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必须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育人方针,加强和改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培养更多德才兼备、身心健康、富有个性、全面发展的人才,使他们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4〕。深入开展以素质教育为导向的教育教学改革,以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为指向,是高等学校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的根本方向。当代大学生应该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团队精神,有较强的责任意识、法制意识、社会意识。高等学校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高教师素质,让教师全员参与,加强学生综合素质教育。通过思想政治课学习、课堂教学、生产性实训和实习各个环节,通过校园文化建设,使学生素质教育更加贴近社会、贴近生活。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一是改革办学模式和专业设置。采取“工学结合、厂校联合、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这种模式是以培养适合行业、企业需要的技能型人才为目的,利用学校和社会两种教育资源和两种教育环境,采取课堂教学与实际工作相结合的培养模式。适当安排学生在工厂、车间等生产岗位上顶岗实习,提高学生对生产岗位的适应能力。专业设置要更加紧密配合、主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满足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的多样化需求。要突出鲜明的职业性和职业特色,要关注区域内产业结构的调整、行业企业的最新发展和职业岗位的消长。专业设置要有超前性,力争在新型产业、行业、新服务领域诞生的同时,培养出相应的人才。要按照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及时根据区域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战略规划和部署等重大情况加快专业调整,主动融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加紧紧缺人才培养。要注重素质教育与科技能力培养的结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是进一步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加强课程体系建设,合理安排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加大实践教学力度,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要打破原来的培养格局,大幅度减少通识教育的内容,根据专业需求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大幅度减少验证性实验,坚持以理论够用为原则,大幅度减少理论教学内容,甚至改变考试内容和考评方法,大幅度增加实践动手环节比例,增加与生产第一线的密切接触,按生产第一线的要求进行教学,课程设置来源于市场需求,课程实施以项目来驱动,争取实现教学与生产的无缝对接,学校与企业岗位、行业标准的无缝对接,学校与市场的无缝对接,学生与社会需求的无缝对接。实现学校、学生与家长、社会等多方面的满意,大力培养基础扎实、综合素质高、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适应基础教育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各类人才。

三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提高实践能力为重点,探索与有关部门、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模式。改革教学管理,推进和完善学分制,实行弹性学制。鼓励因校制宜,探索科学基础、实践能力和人文素养融合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适当地加大学生参与度,广泛开设讨论课、实验课、实训课等,构建自主学习、多元学习模式,促进个性发展。利用“订单培养”,探索工学结合、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坚持教学科研并重,以科研带教学,以教学促科研,提升学校科研整体实力和学术研究水平,推进科研成果转化,及时把科研成果融入教学内容。改革考试方式方法,注重学习过程考查和学生能力评价。创新人才培养要运用系统的观点,要涵盖学校的课程设置、课堂教学、校园活动、家庭教育和社会实践等各个领域。

四是加强创业教育,注重学生就业能力和生存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提条件是这个学生具有就业能力和生存能力。把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开设创业类课程,纳入教学计划,完善职业发展和就业创业指导课程体系。要在各门课程的教学中突出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在日常教育管理中突出培养学生的生活能力,在就业教育中突出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并积极创造条件,采取各种途径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要教育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提高学习能力,学会交流沟通和团队协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要从根本上改变重知识教育、轻能力培养的教育教学模式,把培养学生的生活实践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要支持学生开展创业训练,完善学生创业资助体系,要主动与行业、企业合作,逐步加大行业、企业专业人才担任专业技能课程教学任务的比重,推行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强化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为大学生的充分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要大力开展就业指导师资队伍培训,加强就业指导服务,加快就业指导服务机构建设。

三、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以提高质量为中心,走内涵式发展的办学道路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5〕。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就是一种以质量保障和提升为导向的高等教育发展观。坚持以提高质量为中心,走内涵式发展的办学道路既是当今我国高等教育的大势所趋,又是我们推进学校事业科学发展的内在要求。各高校必须树立科学的高等教育发展观,牢固确立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稳定规模,优化结构,特色办学,改革创新,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

一是以大力强化质量意识为重点,实现教育思想观念的大转变。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必须是更高质量的教育。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任务,其精神实质就是要提高教育质量。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提高教育质量,就是要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坚持规模与质量的统一,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质量的根本标准,促进高等学校在人才培养观、教学方法观、学生就业观等方面得到有效转变,在市场意识、实践意识、国际意识等方面得到强化,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着力提升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

二是努力培育学校特色,在建设品牌专业上狠下功夫。促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必须深入研究内涵建设,办学质量是生命,办学特色是关键。办学特色是一校在长期办学过程中形成的个性化、持久稳定和被社会公认的特征,是学校形成品牌不可或缺的因素。必须结合自己的办学实际,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注重发挥学校的办学优势,着力凝练和培育学校人才培养特色、学校专业特色、科学研究特色,形成学校自身鲜明的办学特色,以特色强化优势,以优势谋求发展,在高等教育大发展中确定自己办学的地位。办特色学校、育特色人才,必须要在建设特色专业、品牌专业上狠下功夫,按照凝练专业方向、汇聚专业队伍、构筑专业基础、创新专业培养模式的要求,全面提高专业建设水平,使学校以较强的实力、鲜明的特色、公认的质量立足于高校之林。学校办学特色培育是先进教育理念学习与传播的过程,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过程,是学校品牌为社会所认知的过程,它对全面提高学校教育质量有着重要意义。

三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在培养教学名师和专业领军人才方面有新突破。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师资队伍是教育的第一资源,是学校内涵式发展的根本,是决定教育质量的关键。今后,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满意程度,将更多地取决于教师队伍建设的水平。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师德水平和业务能力,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6〕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要以造就一批教学名师和专业领军人才为目标,切实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加强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强化师德教育,健全师德考评制度。要着力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创新教师教育培养模式,深化教师管理制度改革,完善教师考核评价制度,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不断促进教师思想观念的更新、知识结构的优化和职业道德的养成。要提高教师的地位待遇,关心、爱护教师的成长,切实维护教师的合法权益,积极营造尊师重教的浓重氛围。通过加强师资队伍的内涵建设,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为推动高等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办好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奠定坚实而可靠的基础。

四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创新现行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改革创新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之一,也是实现科学发展观,推动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动力,更是高等学校人才培养和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需要。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7〕。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高等教育加快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快“人才驱动、学科驱动、创新驱动、品牌驱动”,提升高校人才培养水平、增强科学研究能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文化传承创新,把高校建设成“育人高地、创新高地、集聚高地、服务高地”。要转变发展理念,改进发展方式,改变过去封闭式管理、集权式管理、单向式管理等旧有模式,建立一种开放式管理的办学机制,要走民主管理之路,激发教师参与学校管理的积极性,增强教师主人翁意识,自觉把自己和学校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要坚持从严治校、规范管理,不断深化学校内部管理体制、人事分配制度、后勤社会化等方面的改革,进一步推进制度创新、优化资源配置,在改革创新中推动学校事业发展。要突出工作重点,坚持以体制机制改革为重点,攻坚克难,大胆探索和实验,通过改革创新破解发展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创新教育管理体制,建设现代大学制度,加快解决增强教育活力与体制机制约束的矛盾,为学校事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党的十八大对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提出了新要求、作出了新部署。在新的阶段,我们必须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把提高办学质量作为高校发展的核心目标,把改革创新作为高校发展的强大动力,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为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而不断努力。

〔1〕〔2〕〔3〕〔4〕〔5〕〔6〕〔7〕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2,32,32,32,32,32,20.

猜你喜欢

办学学校能力
消防安全四个能力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大兴学习之风 提升履职能力
你的换位思考能力如何
学校推介
抄能力
奇妙学校
落实和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
中外合作办学大有学问可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