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和真谛*

2013-04-11包心鉴

关键词:规律特色发展

包心鉴

(济南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山东济南,25002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在当代中国的最伟大实践,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辩证统一的过程。党的十八大站在历史与时代的高度,着眼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和历史任务,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规律和发展趋势作出进一步科学揭示。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认识真理永无止境,理论创新永无止境。全党一定要勇于实践、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把握时代发展要求,顺应人民共同愿望,不懈探索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永葆党的生机活力,永葆国家发展动力,在党和人民创造性实践中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①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9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命题的提出,具有重大的理论创新意义和实践指导意义。而要深入地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必须更加自觉地揭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和真谛。这既是科学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世界观,又是自觉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方法论。

一、本质和真谛是对规律的深刻体现

任何事物都有其内在规律。自然界的发展是一种规律支配现象、规律自发发生作用的过程;社会的变革与发展则是一种通过人的主观能动作用自觉地探索规律、遵循规律、运用规律的过程。正如恩格斯指出:“历史进程是受内在的一般规律支配的。”“历史事件似乎总是说来同样是由偶然性支配着的。但是,在表面上是偶然性在起作用的地方,这种偶然性始终是受内部的隐蔽着的规律支配的,而问题只是在于发现这些规律。”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47页。人们对社会发展本质与真谛的自觉把握和自由驾驭,从根本意义上说就是对规律的认识和运用。

当代中国持续30多年的改革开放所带来的经济社会深刻变革与发展进步,正是这样一种“表面上是偶然性在起作用”,实质上是由“内部的隐蔽着规律支配的”过程。作为改革开放伟大实践的设计者、领导者和主要推动者,中国共产党的一个根本任务就是要通过深入总结改革开放的实践经验,“善于发现这些规律”,并更加自觉地遵循这些规律和更加能动地运用这些规律,从而更加自觉地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推向前进。党的十八大要求全党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自信不是盲目自满,不是固步自封,更不是妄自尊大,自信建立在对规律的深刻认识和谙熟把握基础之上。

中国共产党一贯重视对规律的研究与把握。当年,毛泽东在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科学命题的时候,就明确强调必须注重研究和揭示我们正在进行着的伟大事业的内在规律。他指出:“当前的运动的特点是什么?它有什么规律性?如何指导这个运动?这些都是实际的问题。”“运动在发展中,又有新的东西在前头,新东西是层出不穷的。研究这个运动的全部及其发展,是我们要时刻注意的大问题。如果有人拒绝对这些作认真的过细的研究,那他就不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①《毛泽东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533-534页。正是由于毛泽东引导全党注重对中国革命规律的研究和把握,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创立了毛泽东思想,指导和确保了中国革命的伟大胜利。在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时期,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和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都十分注重引导全党对规律的探索与把握,反复强调党的实践与理论要“符合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以科学的态度遵循和运用规律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实践,从而使我们国家快速发展起来,使我国人民生活水平快速提高起来,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日益成熟起来。

当代中国持续30多年的变革和发展过程,从其历史线脉和逻辑演进来说,是不断回答和解决“三大根本问题”、不断认识和把握“三大基本规律”的过程。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深刻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顺应时代变化潮流,借鉴世界社会主义历史经验,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明确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造性地提出并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根本问题,创立了邓小平理论,成功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道路,成功开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邓小平之后,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面向新的世纪,着眼当今世界新变化和当代中国新发展,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在邓小平理论的基础上,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一步探索和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根本问题,创造性地提出和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一重大课题,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成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21世纪。新世纪新阶段,以胡锦涛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紧紧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既积极借鉴当今世界各国科学的发展理论,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又一切从中国实际出发,求真务实、把握规律,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和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一直接关系当代中国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创立了科学发展观,成功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三大根本问题、三大理论成果,一脉相承、与时俱进,而蕴含其中的就是以全新的视野不断深化对“三大规律”即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这“三大规律”,从普遍意义上说,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履行执政使命、实现奋斗目标必须把握和遵循的基本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是关于党执政的历史地位、根本任务、依靠力量、外部考验、内部危险、奋斗目标以及适应执政要求加强党自身建设的总体规律;探索和把握共产党执政规律,不仅要深入回答党执政的必然性和必要性问题,而且要进一步深入回答党执政的合理性和合法性问题,着力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和党的执政科学化水平。社会主义建设规律,是关于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本质特征、根本任务、总体布局、主体力量、发展动力、对外关系、实现目标等总体规律;探索和把握社会主义建设规律,是要更好地把社会主义由理想变为现实、由理论变为实践,防止和消除各种空想社会主义的影响,坚定不移走科学社会主义道路。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是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人与自然界相互关系以及人类自身发展的规律;探索和把握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不仅要注重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协调,而且要注重人与环境、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协调;归根到底是要遵循人类现代文明规律,更好地实现共产党执政使命和社会主义发展目标。

“三大规律”带有普遍意义。规律不可忽视,更不可违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与现实反复表明,凡注重探索并遵循“三大规律”的,党就能顺利执政、社会主义就能顺利发展;而凡是在前进道路上遇到重大挫折甚至丧失了执政地位和社会主义制度的,无不是违背乃至破坏“三大规律”的结果。

对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正在进行着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来说,对“三大规律”的探索与遵循,归根到底必须落脚到一个具有特殊意义也是根本性的规律上来,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探索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既是探索和把握“三大规律”的进一步延伸与深化,又是目的与归宿。我们在改革开放实践中不断回答和解决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根本问题,归根到底是要进一步回答和解决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最现实也是最根本的问题。我们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归根到底是要进一步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使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各项事业在符合规律的基点上更加自觉地全面地推进。事实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蕴含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部实践之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开拓前进的过程,也就是不断探索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过程。正是由于注重对规律的探索和把握,我们党在30多年改革开放实践中陆续提炼和总结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基本要求”等崭新概念和基本范畴。这“五基本”,归根到底无不是为了进一步探索和把握“基本规律”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五基本”也无不受“基本规律”所决定与支配。从这个意义上说,“五基本”再加上一个“基本规律”,成为“六基本”,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和把握就更加全面更加成熟了。

现在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根本性任务是,如何在已有规律性认识和总结的基础上,以党的十八大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认识、新论断、新思想为指导,进一步深刻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内涵、真谛要求,从而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真正成为一门科学。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的宏观揭示

本质决定现象。对本质的研究,解决“是什么”的问题。所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着重回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什么”?这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定位,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定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学说在当今时代和当代中国的成功实践和创新发展,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的传承与超越。研究和揭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最重要的是把时代背景、历史方位、构成要素、发展形态等要素作为判断标准和参照系。

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和平与发展时代的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是一定时代的产物。社会主义发展与时代变化密切相联系。正确判断时代变化的实质和特点,把握时代发展的主题和趋势,是正确认识和把握社会主义本质的重要前提。马克思恩格斯依据自由资本主义时代自由竞争的特点,深刻分析资本与雇佣劳动关系的实质,深刻透视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这一社会主要矛盾的性质与趋势,从而深刻揭示了无产阶级的社会地位和历史使命,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学说,把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赋予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以锐利的思想批判武器。科学社会主义学说之所以成为世界各国无产阶级运动的理论指南,就是因为这一学说顺应了时代发展要求,把握了时代发展主题。运用马克思恩格斯学说,列宁深刻分析了自由资本主义上升到垄断资本主义即帝国主义阶段的新特点新变化,深刻揭示了战争与革命的时代主题和时代背景,从而发现了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最高阶段、帝国主义就是战争、帝国主义战争必将引发无产阶级革命、在帝国主义统治的薄弱链条上社会主义可以在一国或数国首先夺取胜利等规律,创立了列宁主义学说,开辟了无产阶级革命胜利道路,把社会主义由理论变为现实。列宁主义学说之所以正确,之所以能指引俄国无产阶级夺取革命胜利,就是因为这一学说顺应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所带来的时代发展新要求,牢牢把握了战争与革命这一时代主题。

在如何分析时代变化、把握时代主题指引与推进中国革命和建设这一根本问题上,毛泽东既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和成熟的经验,也遭遇了沉重的曲折和深刻的教训。在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继承列宁主义学说,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战所带来的世界格局新变化,牢牢把握战争与革命这一时代主题的新发展,带领党和人民夺取了中国革命的伟大胜利。然而,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尤其是在20世纪60年代世界格局已悄然发生重大变化的新的历史条件下,毛泽东对时代主题的认识未能跟上时代发展潮流,依然运用“战争与革命”的思维方式观察世界、指导国内,从而使我国社会变革与发展发生了重大曲折,最终导致“文化大革命”的发生。

正是在深入总结正反历史经验的基础上,20世纪80年代初,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审时度势、与时俱进,对“二战”之后特别是世界新科技革命发生所导致的世界格局新变化进行了深入分析与判断,对时代主题新发展进行了深入揭示与提炼,及时提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两大问题”的科学论断,形成了“和平与发展”时代主题论。这一新论断,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前提性重大意义。正是依据“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我们党带领人民成功实现了由“战争与革命”的思维向“和平与发展”的思维转变,作出了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确立了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道路和根本方向。正是由于继承和坚持邓小平的思想,以“和平与发展”的宽广眼界和时代视野认识世界和把握时代,我们党形成了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新观点、新论断、新思路,成功开辟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综上所述,对时代主题的判断至关重要,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战略的确立和本质的界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和平与发展时代的社会主义,而不是帝国主义与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社会主义,更不是自由资本主义时代的社会主义,因此具有同传统的社会主义许多不同的本质特点。党的十八大深刻分析世界格局新变化,进一步坚持和发展了“和平与发展”时代主题论,并运用“和平与发展”的世界眼光和时代视野进一步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党的十八大强调指出,在新的世界格局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只有紧紧抓住和运用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始终抓住发展这个主题和转变发展方式这条主线,才能沉着应对挑战,不断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和平与发展”时代主题论,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当今世界舞台和人类文明潮流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符合中国国情的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

对社会主义所处历史方位和发展阶段的判断,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也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的本质定位。马克思恩格斯依据欧洲资本主义社会的实践,对未来社会发展阶段进行了大致预测,把社会主义社会作为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加以定位,从而把社会主义看成为一个短暂的过渡阶段。列宁在领导苏联社会主义实践中,虽然意识到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复杂性和艰巨性,但是由于时间太短,因而未能对社会主义究竟要经历哪几个阶段才能到达共产主义作出明确判断。在社会主义发展阶段问题上,斯大林既有理论贡献,又存在重大错误,这就是把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当成社会主义的建成,急于向共产主义过渡。这种“超阶段”的失误和错误,给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乃至整个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造成了严重影响和深层隐患。

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认识,也经历了曲折的历史过程。上个世纪50年代,虽然毛泽东也曾提到我国社会主义还处在“不发达”阶段,但是这一正确认识未能很好坚持,在很长时间内,我们重蹈了苏联企图“超阶段”建成社会主义的错误。总结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我国社会主义正反历史经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们党明确提出“我国仍然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并依托这一基本国情制定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反复重申: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必须一切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对于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基石性重大意义,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和拓展具有基础性重大意义。符合中国国情的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这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的最准确、最精辟揭示。

正是由于我们党始终坚持这一本质,从而引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符合规律地不断开拓前进。党的十七大结合新世纪新阶段的新特点,对我国发展呈现的一系列阶段性特征进行了深入分析: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同时生产力水平总体上还不高,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同时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改革攻坚面临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同时收入分配差距拉大趋势还未根本扭转,城乡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还有相当数量,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的难度加大;协调发展取得显著成绩,同时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的局面尚未改变,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任务艰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发展、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扎实贯彻,同时民主法制建设与扩大人民民主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政治体制改革需要继续深化;社会主义文化更加繁荣,同时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日趋旺盛,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对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出了更高要求;社会活力显著增强,同时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形式、社会利益格局发生深刻变化,社会建设和管理面临诸多新课题;对外开放日益扩大,同时面临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上占优势的压力长期存在,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增多,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要求更高。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这些“阶段性特征,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具体表现。强调认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不是要妄自菲薄、自甘落后,也不是要脱离实际、急于求成,而是要坚持把它作为推进改革、谋划发展的根本依据”①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13、14页。,作为全面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的根本依据。

党的十八大在总结历史成就与经验、深入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基础上,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联系进一步作出了规律性揭示。明确指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②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13、16页。这三个“没有变”,是我们科学认识、长期坚持、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依据。“在任何情况下都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情,推进任何方面的改革发展都要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既不妄自菲薄,也不妄自尊大,扎扎实实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③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16页。这既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也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的深刻揭示。

第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

坚持人民主体地位,谋求人的解放道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本质与精髓。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学说,从本质意义上说就是关于人的解放和人的发展的学说。关于社会主义的任务,恩格斯明确指出:无产阶级所以要进行“取得公共权力”的“行动”,目的就是要“通过这个行动”,“使生产资料摆脱了它们迄今具有的资本属性,使它们的社会性有充分的自由得以实现”,从而使“人终于成为自己的社会结合的主人,从而也就成为自然界的主人,成为自身的主人——自由的人”。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760页。关于社会主义的本质,恩格斯明确指出:社会主义就是在“社会占有了生产资料”的基础上,“成为自身的社会结合的主人”,从而使人“第一次成为自然界的自觉的和真正的主人”。“这是人类由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的飞跃”。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633-634页。关于社会主义的目标,恩格斯明确强调:“我们的目的是需要建立社会主义制度,这种制度将给所有的人提供健康而有益的工作,给所有的人提供充裕的物质生活和闲暇时间,给所有的人提供真正的充分的自由。”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570页。而科学社会主义经典之作《共产党宣言》,则从人的解放与发展的高度,对社会主义的本质和目标作了科学界定:社会主义就是要建成“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这样“一个联合体”。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94页。

以人的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作为本质和目标,决定了社会主义在其长期发展过程中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必须将以人为本作为自己的核心价值理念。以人为本是对“以神为本”、“以物为本”和“以权为本”价值观的根本否定,赋予社会主义以全新的价值意义。事实上,以人为本不仅是社会主义独有的价值品质和价值追求,而且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具有普遍性价值意义。在中国古代,有识之士很早就提出“民为邦本”的思想,一些高明的统治阶级也曾把以人为本作为治国理政的价值理念。近代西方资产阶级人文主义思潮则更是高扬人道主义旗帜,把“人权”和“民主”作为资本主义制度的核心价值。当然,无论是中国古代的以人为本观念,还是西方资产阶级的人本主义思潮,在本质上都是一种脱离社会现实的抽象的人性论,只有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解放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思想,才赋予以人为本以真正科学的并且具有可操作性和可持续性的内涵。由此,以人为本完全应该也完全可能融入社会主义的全部理念与实践,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核心组成部分,成为社会主义的最本质规定。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高举人民民主的光辉旗帜,结合新的实践不断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人民主体的光辉思想。邓小平坚持把生产力标准与人民利益标准融为一体,高度尊重人民群众首创精神,高度凝炼人民群众实践经验,把是否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判断姓“社”还是姓“资”的根本标准,把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人民放心不放心作为判断改革开放举措和党的方针政策的根本标准,从而在坚持人民主体这一根本之点上成功开创和推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把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根本归宿,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总要求和总目标,从而在坚持人民主体这一根本之点上开创了全面改革开放的新局面,成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21世纪。在坚持和发展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础上,科学发展观把以人为本明确确立为“核心立场”,进一步凸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人为本的本质,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深刻回答了“为谁发展”的重大问题,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在指导发展上的集中体现。唯物史观认为,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变革与进步的根本基础,人的发展是社会变革与进步的根本目的;生产力的发展归根到底必须通过人的努力、为了人的发展。因此,为什么人的问题是根本立场问题、世界观问题。为着人民群众的利益需求推进发展,通过发展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的发展成果,是科学发展观的首要要求。同时,还要把人的发展放到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位置,使人的能力不断增强、人的自由度不断提高、人的个性不断丰富,最终实现每一个人都自由全面发展的最高理想。

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深刻回答了“靠谁发展”的重大问题,是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在指导发展上的集中体现。依靠谁的问题,是区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政党性质的试金石。尊重实践,尊重群众,关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和愿望,注重把握代表先进生产力的新生事物,注重从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和实践经验中捕捉、把握社会变革与发展的契机,注重从本质上发现、保护、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注重依靠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问题,这是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在社会变革与发展上的基本要求。科学发展观深刻体现和坚持了这个基本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坚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并且把这种积极因素与社会发展规律有机地统一起来,依靠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离开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主体力量,发展没有动力,科学发展更无从谈起。

党的十八大进一步凸显了人民主体、以人为本的光辉思想。十八大报告总结和提出了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必须牢牢把握”的八条“基本要求”,其中第一条就是“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十八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要发挥人民主人翁精神,坚持依法治国这个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积极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更好保障权益,更好保证人民当家作主。”①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14页。不仅从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层面,而且从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更好保障人民权益的层面坚持人民主体地位,这是党的十八大的广阔视野,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的深刻揭示。

第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究竟有哪几个基本要素构成?需要在哪些方面着力推进?这是直接关系到能否把握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也是能否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的关键问题。在这个本质性的重大问题上,我们党经历了一个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这也是一个在实践探索中不断进行规律探索和本质揭示,推进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认识飞跃过程。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两个文明”一齐抓战略,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大建设”整体推进;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三大文明”相互协调,到社会建设和社会和谐被高度重视;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位一体”战略深入实施,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总布局的明确提出,深刻反映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和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党的十八大关于五位一体“总布局”的系统论述和战略部署,是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探索和本质揭示的最新成果,使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的把握进一步科学化、全面化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五大部分,是这五个方面发展目标和建设路径的有机统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就是在坚持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这一经济形态的科学内涵和基本特征是,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就是在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更好地保障和发展人民民主权利;这一政治形态的科学内涵和基本特征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在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方向下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一文化形态的科学内涵和基本特征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就是在坚持以人为本这一核心立场上实现社会和谐发展。这一社会形态的科学内涵和基本特征是,坚持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人自然和谐相处,开创社会和谐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就是在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指导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这一生态文明的科学内涵和基本特征是,切实处理好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关系,着力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个方面的建设相互协调、整体推进,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程越来越自觉,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

第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从那时起,改革开放就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动力和最鲜明的特征,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每一步发展进程和每一个发展阶段。30多年来,从农村到城市、从经济到政治、从文化到社会,全面改革进程势不可挡地展开了;从沿海到沿江沿边,从东部到中部西部,对外开放大门毅然决然地打开了。这场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大改革大开放,极大地调动了亿万人民的积极性,成功开启和推进了当代中国转型性发展的新阶段。

我国新时期转型性发展的最鲜明特征是改革开放;最根本推动力量是市场经济;最根本坐标体系是如何使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得以充分释放和国家如何以坚强的综合实力跻身世界强国之林;最根本价值取向是实现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嬗变。持续30多年的改革开放所催生的经济社会结构的历史性重大变化,展现着当代中国转型性发展的丰富内涵:(1)由传统计划经济社会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转型;(2)由农业型社会向工业化社会转型;(3)由乡村型社会向城镇化社会转型;(4)由传统工业化社会向新型信息化社会转型;(5)由封闭半封闭社会向全方位开放社会转型;(6)由伦理化社会向民主法治化社会转型。如此内涵极为丰富、涉及面极为宽广的转型性发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基本实现现代化的重要基础和必经阶段,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前提和必经之路。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和转型性发展,我国社会生产力获得了空前解放与发展,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位;城乡居民收入大幅度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改善;社会建设和民主法治建设正在普遍展开,社会发展的全面性得以大幅度提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极大地激发了社会成员的竞争意识、主体意识和能力本位意识;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极大地增强了社会成员的自主意识、法制意识和权利本位意识;社会自我发育与发展的能力空前提升,国家应对风险挑战和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空前增强。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和转型发展,当代中国已迈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民主化和法治化相互促进、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相得益彰的现代化门槛,中国作为新兴市场国家和正在崛起国家已大步融入人类现代文明潮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愈益呈现出光辉灿烂的发展前景。事实雄辩地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事实还雄辩地表明,改革开放作为一场新的伟大革命,不可能一帆风顺,更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一种将“顶层设计”与“摸着石头过河”有机地结合起来,不断地探索、不断地总结、不断地推进的过程。最根本的是,改革开放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顺应时代潮流,方向和道路是完全正确的,成就和经验不容否定,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

党的十八大着眼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长久发展,更高地举起改革开放旗帜。十八大报告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坚决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①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18页。在当代中国,改革开放已经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布局的每一个方面,成为全面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不可或缺的内涵与动力。经济体制改革,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更加充分地发挥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更加规范地发挥政府调控市场和服务社会的作用。政治体制改革,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权力和权利”的关系,更加充分地保障和发挥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更加切实地加强对权力运作的制约与监督。文化体制改革,核心问题是处理好“个性和共性”的关系,以更加广阔的世界视野建构人民精神家园、增强文化软实力和竞争力。社会体制改革,核心问题是处理好“管治和共治”的关系,更加充分地发挥社会机体在加强社会治理中的作用,加快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加快形成政府主导、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快形成源头治理、动态管理、应急处置相结合的社会管理机制,更好地加强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生态体制改革,核心问题是处理好“人和自然”的关系,更加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构建有利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生态文明体制,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总之,当前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每一个方面的建设与发展,都离不开改革开放,都迫切要求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任务和目标、不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根本动力和必由之路。

第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坚持独立自主与开放包容相统一的社会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超越传统社会主义的一个独特之处,是既坚持独立自主的基本方针,坚持一切从中国实际出发、走自己的路,在实践探索和不断总结经验中勇于进行自主创新,又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坚持全方位对外开放,积极借鉴和吸纳人类文明成果和各国成功经验,并将之转化成丰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资源。正是这种将自主选择、自主创新和对外开放、博采众长有机统一起来的发展理念和发展道路,赋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旺盛的生命力和持续发展的活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首先是中国共产党人依靠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自主选择和自主创新的产物。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紧紧依靠人民走自力更生、独立自主的道路,系统地回答了在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东方大国进行什么样的革命、怎样进行革命的问题,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成功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深刻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借鉴世界社会主义的历史经验,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明确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回答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依据新的实践确立了党的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开创全面改革开放的新局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成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21世纪。新世纪新阶段,以胡锦涛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推进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出一系列紧密相连、相互贯通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成功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依靠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自主创新中成功开辟和不断推进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同时又是积极借鉴和吸纳人类文明成果和各国成功经验的产物。在不断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探索中,我们党带领人民坚持以时代的视野和宽广眼界观察世界,以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和实践品格参与国际事务和全球化竞争,在积极学习借鉴中不断探索和把握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把握世界格局变化大趋势和时代发展大潮流,从而引领中国真正融入了世界,不断增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对外包容性和国际竞争力,在开放包容中不断地完善了自己、发展了自己、壮大了自己。这一固有品格,正是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处于低谷、各国社会主义面临严峻挑战与困境的历史条件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以能够生机勃勃向前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党的十八大更加鲜明地坚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平发展、包容发展的战略思想。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面对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和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世界格局,我们必须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发展道路多样化,更加自觉地将中国发展融入世界文明潮流,在国际关系中弘扬平等互信、包容互鉴、合作共赢的精神。①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47页。我们党这样一种科学认识和清醒主张,必将赋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旺盛的生机活力,进一步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国际影响力和核心竞争力。

以上六个方面,从不同角度展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这些本质特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进一步具体化了,是深入认识、自觉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逻辑依据。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真谛的分层探微

深入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深入揭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归根到底是要深入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真谛,从而进一步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觉和自信,在把握真谛要义的基点上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推向前进。

所谓真谛,即事物最关键最要害之点。真谛是规律与本质的集中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真谛,着重回答“如何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问题,突出体现在道路、理论体系、制度等各个层面。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真谛:一切从中国实际出发,实现“中国式的现代化”

民族的复兴和人民美好生活的实现,关键在于道路的正确选择。总结历史的正反经验,我们党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而是坚定不移走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从根本上改变了国家的面貌和人民的命运。实践充分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选择,是以重新恢复和确立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作为前提与起点的。这种恢复和确立,不是对历史的简单重复,而是具有鲜明的时代色彩和创新特色,这就是将“解放思想”同“实事求是”有机融为一体,创造性地校正了必须一切从中国实际出发、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这一根本方向。

上个世纪50年代,我们党在实践中逐渐发现“苏联模式”的弊端。为此,毛泽东曾明确提出搞社会主义不一定全照搬苏联那套公式,不能教条主义地学习苏联经验。在这一正确思想指导下,我们党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初步探索,可惜这一探索未能长期坚持下去,50年代后期即开始发生严重失误,以至逐步形成严重悖离社会主义本质的“左”的理论和“左”的路线。产生这一挫折有多方面原因,其中一个根本原因,是没有选择好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逻辑起点。这一时期,尽管毛泽东也不断地强调要继续做“结合”的文章,但是这种“结合”更多的是从“本本”出发,试图在马恩列斯书本中寻求实现理想化社会的方案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路径,严重忽视了中国国情,由此导致关于社会主义的理念期待和现实状况之间的强烈反差,导致脱离具体的现实条件加快社会主义进程的路线和政策,乃至在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根本问题上,使人们陷入了迷惘和困惑。

总结历史经验,邓小平提出一个重要思想:要坚持实事求是,首先必须解放思想。他深刻指出:“只有思想解放了,我们才能正确地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解决过去遗留的问题,解决新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正确地改革同生产力迅速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根据我国的实际,确定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具体道路、方针、方法和措施。”①《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141页。“解放思想,就是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就是实事求是。”②《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364页。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有机统一,丰富发展了党的思想路线,成为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强大思想武器。

我们党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现实指向,是改变在经典著作中寻找社会主义答案、把“本本”作为“结合”的逻辑起点的倾向,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走自己的路,把实践作为“结合”的逻辑起点和根本依据。这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所解决的最关键问题,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真谛。实践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所以完全正确,之所以充满活力,之所以能够引领中国发展进步,关键就在于一切从实际出发,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情况,赋予其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中国特色。

“中国式的现代化”,概括起来就是,既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社会主义根本制度和基本制度不动摇,又坚定不移地发展现代市场经济和现代民主政治,不断拓展走向经济现代化和政治现代化的路径;既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着力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又坚定不移地贯彻以人为本,促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全面进步,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既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不动摇,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又坚定不移地改革开放,在不断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中实现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既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不动摇,依靠全国各族人民的力量实现现代化,又坚定不移地紧跟时代潮流,积极参与全球化竞争和合作,在全方位对外开放中提升现代化水平;既坚持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不动摇,又坚定不移地与时俱进,积极吸纳、借鉴世界各国的先进文化和价值理念,提升人的现代文明素质,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正是这些成功的做法、经验及成就,诠释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真谛,丰富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内涵,张扬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价值。

在改革开放的不懈探索中,邓小平提出了著名的“三步走”战略,设计了“中国式的现代化”的宏伟蓝图,展示了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雄心壮志。到上个世纪末,我们已胜利实现了第一步、第二步战略目标,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2002年11月召开的党的十六大,在实事求是分析我国小康水平现状的基础上,明确提出“在本世纪头20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宏伟任务与目标。2007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七大,深入分析我国现代化建设面临的新形势,明确判断“今后五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进一步揭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在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过程中的历史方位和重大意义。2012年11月召开的党的十八大,着眼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谋划了“新三步走”战略,即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和实践党的十八大关于中国道路的发展战略,明确提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战略思想。习近平深刻指出:“中国梦”的本质内涵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①习近平:《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3年3月18日。“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共同为之努力”。②习近平:《参观国家博物馆“复兴之路”展览时的重要讲话》,《人民日报》2012年11月30日。“中国梦”的战略思想,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真谛揭示得更加清晰更加具有前瞻性了。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真谛:坚持与时俱进,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本质上就是要在改革开放新的实践中创造性地坚持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真谛就是坚持与时俱进,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飞跃。这一真谛,突出体现在两个根本关系上。

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毛泽东思想的关系。依据不同的时代主题和时代需要,研究不同时代条件下社会主义运动的实践经验和特殊规律,回答和解决时代变化和实践发展提出的特殊的历史任务和现实问题,从而形成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这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基本规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次历史性飞跃,鲜明体现了这一基本规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主要是在帝国主义战争和无产阶级革命深入发展的时代条件下和社会实践中进行的。这次飞跃所解决的核心问题,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进行什么样的革命、怎样进行革命这一根本问题,成功开辟了中国特色民主革命道路和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并初步探索了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这次历史性飞跃,形成了毛泽东思想这一伟大成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性飞跃,是在世界格局发生重大变化,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日渐形成并深入发展的时代条件下和社会实践中进行的。这次飞跃所解决的核心问题,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以及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成功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次历史性飞跃,形成了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两次历史性飞跃,两大科学理论成果,相互联系、交相辉映,构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生生不息的历史进程。由两次历史性飞跃相互之间的逻辑关系,我们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毛泽东思想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拓和理论体系的形成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但是由于时代和历史的局限,毛泽东思想并没有明确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概念,更没有明确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在改革开放新时期明确形成并不断丰富完善的。

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所包涵的三大理论成果之间的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一个内在统一、有机联系的整体,又是一个动态的理论创新过程。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形成了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这就是理论创新与发展的普遍性。而在不同的时代条件下和不同社会实践中,这三大理论成果在同一主题下又具有不尽相同的历史地位,呈现出不尽相同的理论特色和时代价值。这就是理论创新和发展的特殊性。具体来说,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邓小平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础性、架构性组成部分。突出表现在:奠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石,这就是创造性地提出和平与发展时代主题论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规律,这就是明确形成社会主义本质论、社会主义发展战略论、社会主义改革动力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论等一系列带有规律性的基本理论;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方法,主要包括,把一切从实际出发作为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逻辑起点,把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有机统一起来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法宝,把人民满意、人民答应、人民放心作为制定一切路线方针政策的根本出发点和根本标准。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开创性组成部分。突出表现在:密切适应经济全球化以及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科技信息化发展潮流,密切适应国内经济、政治、文化体制改革深入推进的发展趋势,把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始终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党的先进性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命力的根本体现,作为加强党的建设和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出发点,从而进一步拓宽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世界视野,在更加适应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突出表现在:既积极借鉴当今世界各国科学的发展理念,顺应了时代发展潮流,又一切从中国实际出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作出了进一步揭示;既继承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于发展的基本观点,又结合时代新变化、实践新发展和人民新期待,进一步揭示了我国现代化发展的第一要义、核心立场、基本要求、科学方法和价值目标,进一步回答了“为谁发展、靠谁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

以上逻辑关系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一个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有机整体,是一种探索真理、把握规律的认识深化和理论创新过程,必须紧紧抓住这一点,科学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真谛。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真谛: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在改革中不断走向完善

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更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没有中国式的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人民民主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突出地体现在:其一,人民作为国家和社会主人的地位和权利的真实实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形成奠定了根本基础;其二,人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充分发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完善的主体依靠力量;其三,人民根本利益的维护与实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的根本价值取向;其四,人民受惠、人民高兴、人民满意,是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完善的根本动力。以上四点,在30多年改革开放进程中得到了比较完整的体现和实现。

人民民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不是一句空话,而是通过与之相适应的一系列基本制度和具体制度来体现和实现的。我们党从人民当家作主这一制度本质出发,带领人民在改革开放实践中创造了一系列独具特色的具体制度,从而使原有基本制度进一步走向成熟与完善,使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本质得以实际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创造,概括起来就是形成了特色鲜明的“五大民主”制度,即以“选举民主”为主要标志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以“协商民主”为主要标志的政治协商制度;以“直接民主”为主要标志的群众自治制度;以“党内民主”为主要标志的政党政治制度;以“经济民主”为主要标志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五大民主制度,核心是人民民主,它把社会主义民主进一步具体化、实效化了。

作为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一种先进社会制度,社会主义是一个“不变”与“变”辩证统一的过程。不变,是指决定社会主义本质和性质的根本制度不能变、决定社会主义前进方向和发展前途的基本要素不能变,否则,改变了“根本制度”,丢掉了“基本要素”,社会主义就失去了存在和发展的合理性,就有可能陷入困境甚至走向失败;“变”,是指在“根本制度”和“基本要素”不变的基础上,必须适应时代新变化、实践新发展和人民新期待,不失时机地革除陈旧的体制和制度,改变落后的观念和做法,在变革之中求发展。这种“变”与“不变”的辩证统一,是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也是社会主义的内在规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新时期改革开放的产物,而改革开放孕育、形成、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过程,就是“不变性”与“可变性”有机统一的过程。一方面,我们党明确指出,改革不是对原有制度和体制细枝末节的修补,而是一种革命性变革,“改革是第二次革命”;另一方面,我们党又明确强调,社会主义根本制度和基本原则不可动摇,比如“四项基本原则”,比如公有制占主体地位和实现共同富裕。正是这样“变”与“不变”有机统一的改革观,指引着人们在改革开放实践中逐步探索和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所以能够彰显人民民主,所以能够充满活力,所以能够与时俱进,所以能够在日趋剧烈的国际竞争和严峻挑战中愈益显示出强大生命力,根本原因正在这里。

猜你喜欢

规律特色发展
特色种植促增收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规律睡眠中医有妙招
找规律 画一画 填一填
找排列规律
中医的特色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完美的特色党建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巧解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