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聋校校本课程开发的认识与实践思考

2013-04-11史文军

绥化学院学报 2013年1期
关键词:聋校聋生油画

史文军

(武进区特殊教育学校 江苏常州 213164)

《聋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方案》表明:聋校校本课程可以弥补国家课程在教学中对聋生个别差异和需求教育的不足,能够直面学生生活,在充分了解学生的特点、兴趣和需求的基础上,传授给他们最实用的知识技能。因此聋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更需要有适合聋生特点与需求的校本课程。

一、对聋校校本课程开发的思考

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学校的办学指导思想和教师的参与是密切相关的。聋校校校本课程更要满足聋生多样化、差异性发展的需要及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促进学校特色的发展。只有尽可能利用和开发现有的校内外资源,结合当地自然和社会条件进行,才能有效地实施。

笔者认为:聋校可以考虑结合本校的学科特色需求、聋生差异性需求来开发校本课程,应该根据聋生的实际情况和实际需求来规划聋校校本课程体系。根据学校聋生实情和需求规划了这样四类:人文类、生活类、技能类、特长类。

(一)人文类,包括如思品、行为习惯、文学欣赏、感恩教育、诚信、文明礼仪、交往(学会做人、交际)等。

(二)生活类,如学生自己的生活自理、自立、安全(交通安全、用电用水及其他生活方面的安全)、理财、理性消费等。

(三)技能类(或称科技类),如基本的科学素养、更多的是注重操作技能(例如电脑、电器维修、烹饪、汽车清洗美容等职技教育)等。

(四)特长类,如残奥体育项目(短跑、中跑、游泳、乒乓球、跳高、跳远等)、广告平面设计、网页制作、办公自动化(文秘)、油画、花木园艺等。

二、聋校开发校本课程的实践

正是基于聋生的多元化的需求和教师的发展,我校先后开发了一些校本课程。如,结合聋生的职业技术课中聋生对烹饪的兴趣爱好和今后踏上社会自身自食其力的需求,我和老校长合作开发了本校的聋班烹饪校本教材,根据长期的实践和充分考虑聋生需求,教材内容分为围边花样、热炒、以及同一原料不同的烧法,还有实用的面点制作、宴席案例等。既让学生学到简单的家常菜烧制技能,又让学生学习一些宴席中适用的围边造型和各个季节的宴席菜系的搭配和安排。在教材中,为了让学生更加透彻地理解一些内容,我还用数码相机拍摄了相关的围边造型实例和一些家常菜的案例,尽量做到图文并茂,让学生易学,操作方便。

又如,聋校聋生对手工制作非常感兴趣,聋校抓住这一可喜的现象,开发了手工校本教材,选择了聋生喜爱的刻纸和折纸以及经线纬贴等制作内容,让学生乐学、爱学更可以凭借教材擅学。

再如,聋校近三年来开展了油画特色项目的探索。由于聋生的视觉功能要强于其它感官的功能,对听力缺失明显起到了补偿作用。学校从湖南益阳聘请了一位残疾人油画专职老师,由于残疾人油画老师的成功,对学生既有亲近感又有榜样的说服力,学校还配备了一名美术专职老师,每周为高年级的聋生上三课时油画课。经过近三年的教学实践,两位教师开发了适合聋生油画学习的校本教材。此外,学校还在近三年的暑假期间与武进区残联合办了举办了油画夏令营活动,让有基础有兴趣的学生进行学习。这样,就为部分“尖子”学生有效地深入学习油画,稳定提高油画技能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真正使得部分聋生将来毕业时能有一技之长,更好地立足于社会。

经过三年来的学习与实践,大部分聋生的油画水平有了明显进步。学校成功地在武进区区政府、常州市少年宫举办了聋生油画展,展览期间得到了地方政府领导和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并且依托聋校的办学优势与区残联进行合作,取得了初步成效,“产、学、销”三位一体的办学模式已逐步形成,探索出了特殊教育学校职业技术教育的一条新颖的途径。

另外,近两年,聋校聋教研组的老师们还根据学生的语言发展和教学中的需求,尝试了美文古诗词的诵读的实践研究,用来提高聋生的语言积累和发展水平,继承祖国优秀文化瑰宝,为他们的语言得到有效地发展和今后融入主流社会提供一些有力的帮助。在此基础上开发了低、中、高年级的美文诵读课本,并在使用中日臻完善,以最大限度地服务于聋生的语言积累和促进语言的发展。

三、对聋校校本课程开发的思考

(一)聋校校本课程的开发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经过常年的校本研究的积累而厚积薄发,更需要广大教师的集体智慧的凝聚。因此,教师要善于思考,“学而不思则罔”,教师要善于把不同事物之间建立起联系,要善于分析问题和现象,继而作出科学的判断。教师要勤于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在实践过程中,我们才会发现不足和缺点,检验我们的思路是否正确,以便及时纠正我们错误的做法。教师之间要加强合作交流。21世纪是一个加强合作的时代,不懂合作就无法取得成功。在开发校本课程的过程中,要求教师加强合作,寻找共同研究的课题,团结协作进行研究,相互了解,相互支持,共同提高。教师要有敏锐的洞察力。许多教育资源稍纵即逝,每位教师都要做一个有心人,及时捕捉我们身边的教育资源,丰富校本课程内容。

(二)校本课程开发的实施需要:

1.挖掘人文资源

构建校园人文环境校园人文环境的营造,是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一种隐形课程,对学生良好情感意识的形成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2.多渠道采集信息

构建校本课程资源库,校本课程的开发、实施,资源的共建和开发利用非常重要,教师是校本课程开发的建设者、实践者,最能了解学生的知识、能力、兴趣,并按学生的需要设计相关的校本课程内容。一方面,通过互联网搜集、整理相关信息,形成具有校本特性的信息资源;另一方面,充分发挥教师开发校本课程的潜在意识的能力,注重搜集和整理教学中的优秀课例,形成具有个性化的校本教学案例乃至校本案例集;再一方面,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教育活动:如小型研讨会、新闻发布会、模拟少年法庭、班长竞选等形式,丰富校本课程资源。通过多种途径形成具有校本意义的资源库,再通过校园网,达到资源共享。

3.充分利用社区资源

构建校本特色课程校本课程 “具有弹性,很容易融进最新出现的相关课题,而且鼓励家长和社会残障人士参与学校的课程建设,表达他们的教育观念和要求”,使学校、家庭、社区、社会紧密联系在一起,从而促进校本课程的多样化和乡土化。只有这样才能形成校本课程的多向畅通的交流渠道和民主开放的教育氛围,校本课程开发的成果才会真正成为“以校为本”的课程,促进教育质量的提高。具体地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利用好现有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利用地方残障名士的影响。(3)利用社区人才资源,主动赢得社区的支持,组建学校艺术教育、科技教育以及体育专长的相关兴趣小组,提高辅导质量,使学生的兴趣和个性特长得到彰显。(4)建实践活动基地,利用当地的企业、动物园和生态园、养殖基地等特色资源,建立学生实践活动基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三)校本课程开发要凸显学校特色。校本课程的开发实施,给学校、教师、学生提供了一个更为自主的发展空间。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差异,以及学生的兴趣爱好,认识水平和能力、环境影响等因素,要求校本课程内容必须具有选择性,让学生按自己的需求进行选择,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实践中进行探究,获取新的知识、技能,获得成功的喜悦感。

校本课程的开发必须让学生在 “大课堂”上发展个性、开发智力,培养动手动脑能力,体验和感悟生活的乐趣,更加激发学生爱学校,爱家乡,爱社区,爱祖国,爱生活学技能的思想感情。在开发利用中形成本校的校本模式,凸显出学校特色。

总之,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过程,就是科学地把实践资源和其他资源转换成学生所需的素质和能力的过程。校本课程的开发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开发校本课程,就是要以教育目标为宗旨,探求一个为达到教育目标的,行之有效的校本化的途径、方法、手段,也就是说,校本课程的开发,需要教师选取一个从教育内容和过程到目标的师生之间互动的最佳结合点,让聋生能选择符合自身兴趣和生存需求的内容学习,让聋生毕业时怀揣一门技能,坦然地踏上社会,融入社会,立足于社会。

[1]朱慕菊.走进新课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猜你喜欢

聋校聋生油画
一张油画
油画《塬下》
油画
把握“三个基点”,助推聋生数学探究
聋生小学阶段信息技术课程教育研究
培养低年级聋生看图写话能力的策略
《岁月长又长》(油画)
聋校语言教学中的
在数学课堂中对聋生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的探究
立足聋校语文课堂,探寻高效教学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