聋校义务教育阶段职业教育课程建设策略研究
2013-04-11许爱柏蒋丹林
许爱柏 蒋丹林
(盐城市聋哑学校 江苏盐城 224002)
普通中等职业学校的职业教育发展早已如火如荼,随着时代的发展,各地特殊教育学校陆续兴办了职业中专或高中。而在此之前,各类义务教育阶段的特校早已率先开办了门类繁多的职业教育课程。但教育主管部门没有针对特校制定科学系统的职教课程标准,各个特校在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教材编写、师资培养、教学模式、教学设备和实习基地建设等方面还不够完善,实施的教学模式比较模糊,教学目标还不够明确。义务教育结束后,部分聋生直接走上社会,但学校所学专业与企业需求相差甚远,而难以就业;部分学生继续进入高一级学校深造,以前所学专业与新的学校不一致,就得重新选择,这些都大大地浪费了教育资源。
一、以市场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选择适性化的职业教育课程
(一)所设专业充分体现聋生生存、生活的需要
杜威提出“学校即社会”,“教育即生活”,陶行知先生也提倡生活教育,在做中学习。聋校职业教育科目的教学更能体现“做中学”的思想。这些教育思想对于特校办学的指导意义不仅是提倡广泛开展职业课程,而且职教课程的选择要贴近社会的需要,迎合市场,符合聋生的生理特点。即以生活为出发点,专业的开设以提高聋生的独立生活能力为基础,努力提高他们的就业率和生存保障。如烹饪课程的开设,浅层次的目标可以让聋孩子感受劳动的价值,学会家常菜的做法,提高独立自理能力;高一级的目标,可让学生掌握系统的热菜、点心、冷菜与食品雕刻的制作技术,达到社会厨师应有的等级标准,毕业后很快被饮食企业录用。
(二)聋校初、高中阶段职业教育相互接轨
目前义务教育阶段的聋校中,开设的各种专业都以继承传统项目为主,形成闭门造车的固化状态,缺乏教育系统的统筹协调性。这样导致部分毕业生继续深造时,难以对口报考相应的聋高职专业。所以应主动参照有一定办学特色的聋职业中等学校的专业设置,在教育主管部门的协调下,使不同的年级段、不同的学校尽量保持专业的协调性。这不仅做到以聋生为本,让他们学以致用,让他们持续地更好地深造发展,而且节约了教育资源。形成聋校初、高中阶段职业教育的良性互动。
二 、以有效教学为导向,以聋生为本位,构建科学的职业教育课堂教学模式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课堂教学模式有了显著的变化,出现了著名的杜郎口中学的“三三六”自主教学模式、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等等。就聋校职业教育的课堂教学模式,不能移花接木式照搬文化基础课的教学模式。首先,职教科目是以手工为主的实践课程,在进行教学时所需的时间较长,按照常规的教学结构,很难完成最基本的教学任务。其次,聋生听力障碍,思维方式比较直观,目前我国聋人手语词汇中缺少许多技能科目的专业手语,课堂上以手指语式的手语交流,聋生很难真正的理解。第三,目前各地义务教育阶段的聋生数量较少,基本是单轨制,职教课堂仍然以兴趣小组的方式,即每个专业的课堂教学中包含七、八、九三个年级段的学生,很难用常规的教学方式和模式去执行。在聋校义务教育阶段实行一套行之有效的职业教育课堂教学结构显得尤为重要。
(一)综合实践与个别化教学相结合的教学结构
针对教室里坐着不同年级段的教学对象,教者可以设计不同的训练内容,即以技能实践为杠杆,建立起由讲解、示范、模仿、纠正、评价相结合的一种师徒式的教学模式。低年级训练的内容尽量是高年级同学已经掌握的,高年级阶段的学生在掌握新的技能的前提下,代替教师完成低年级学生的示范、模仿、纠正等工作,进行“同伴互助教学”,使其自身也得到复习巩固的效果。这样教者起到桥梁纽带的作用,真正成为学生群体中的首席,以学习技能的效率为根本目标,聋生需要什么,就指引其怎么学,充分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
(二)以工促学的教学结构
教学不能闭关自守,职教教学同样如此,要将聋校的职教科目融入社会,让聋生所掌握的技能适应社会的需要。即学校要走出去与相关的企业相联系,引进产品生产业务,按加工要求,在职业教育实践课中完成。这样使聋生的课堂学习与未来就业形成了零距离,最大限度的满足了其生活、生存的需要。使其毕业后少走弯路,同时也节约了学校和社会的资源。如江苏扬州特校在这方面做得很好,服装、玉雕、乱花绣、装裱等专业紧紧与企业相联系,课堂训练的内容基本与企业有效衔接。
(三)直观操作,有效互动为主的教学结构
许多聋童进入高年级后就不喜欢使用口语交际,这样导致其思维方式与健全人有一定的差别。据观察,其语言逻辑顺序比较混乱,聋人之间主要靠意念来沟通与理解。这是他们共同的缺陷,而在职业教育教学中,可以变为优势之处。教者直观示范,抓住要点讲解,通过手语与肢体语言,会很快的让聋生融会贯通。所以职业教育课堂,减少教者讲授表演的时间,让学生充分地动手做,在做中师生相互沟通、生生相互交流,为聋生掌握技能的重点起到最佳的效果。许多技师院校毕业的教师在特校这块土地中手语常常比较生硬,但总能传授扎实的专业技艺给聋生,为其未来的谋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所以技能专业课程的教育教学模式以聋生的生存实际为本,采取直观操作为主的课堂结构是科学的、合理的。
三、以学校资源为主导,以基地建设或社会资源为辅助,构建有效的学生职业教育实习平台
(一)利用校内现有的资源
许多教育界的领导及权威人士在不同场合谈及特教学校办学时,都要求彰显职业教育的特色,每所聋校都有几门职教课程,其实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也只是蜻蜓点水、浅尝辄止,没有达到一定的实践效应。特校的引领者们也许认为职教科目毕竟为副科,主要还是把文化课抓好了,才能显示较大的业绩。其实不然,笔者以为将职业课程与文化课程摆在相互协调、相互平衡的状态下会使学校更有活力。聋生的职业实践资源,往往就在我们眼前。例如,对于烹饪专业的训练,可以让接待外宾的筵席活动让相关师生共同去完成;学校的早点供应完全可以让学生去完成。这样将职业教育实践的第二课堂充分地提供给学生,让其反复的强化训练,技能熟练度达到社会师傅的标准,为这些残疾孩子的未来生存夯实根基。
(二)走出校门,将特殊的技能教育融入社会
达敏学校为特殊学校的职业教育做了一个楷模,提出了“以学生未来适应生活,提高生活质量为出发点”的教育思想,意即让特校的技能教育与社会接轨。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讲:“要做生活的教育,社会即学校”,不要脱离生活为教育而教育,而应以学生的生活需要而教育。目前义务教育阶段的职业技能科目基本处于点缀作用,处于封闭式的校本课堂。我国现阶段特教学校的现状告诉我们,大部分的聋生完成义务阶段教育后,就涌入社会大潮。所以说,将职业教育与社会融合,为聋孩子们尽早适应未来做准备,将企业、街坊社区作为重要的职业课堂前沿阵地。例如,服装专业的学生,可以定期走向服装个体加工行业进行现场实习;烹饪专业的学生除了定期帮助饮食企业服务得到实践技术外,还可以走向街头,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经营一些特色的风味小吃。因为这样有一定的目标性,同时把企业的岗前培训在学校完成,对企业也是一种节约,学生在校学习的技能也能在工作中发挥出来,是对学生、企业、学校三方面都有利的好事,将有利于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教育的有效性。为此,要积极探索多种多样的联合办学模式,如中外合作、定单培养、校企合作、校际合作以及与政府合作的办学模式。实现办学主体产权的多元化,实现资源共享、联动共赢。
四、以学校现有教师培养为主体,以社会师资力量为补充,创建一流的职业教育师资队伍
每当各级领导来特校慰问时总要参观探讨职业教育课程,其重要性可见一斑。而现实中却缺乏一支过硬的职业师资队伍。
(一)建立一专多能的“双师型”队伍,充实职业教育的后备力量
目前,聋校的在岗教职工基本充足,他们主要任教于语文、数学等学科。现在国家大力提倡以人为本,发展校本课程。根据这些指导性的思想,作为聋校的决策者可以结合学校的现状,谋求规划职业教育发展的长远目标,建立起在职教师学习制度,鼓励中青年文化课的教师学习一门或一门以上的职业技能,成为职业教育发展的后备力量。具体的学习实施,可以运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思想。首先,可以让教师分期走出校门,深入企业一线,向行业师傅学习,掌握扎实的工艺技术,辅以理论学习;第二,聘请社会生产一线的技师或民间艺人为聋生传授技术,部分教师在课堂上一起学习,尽快掌握相关技能,成为未来称职的职教教师。例如,大丰特校的麦秸杆画就是请进民间艺人担任教师的方法而引进这门专业的。
(二)大力纵向发展职业师资队伍,提供现有的职业教师发展的平台
今年初春,我校邀请市二小特级教师李建国校长来作讲座,开场白中突然说道:“去年在教育局组织下参观你校学生制作的烹饪作品,栩栩如生,让人叹为观止”,听到这话,顿感热血涌向心头,因为回想一次次的学校大型活动,都展现出一幅幅动人的花色热菜、艺术冷盘、食品雕刻……其实,服装、木雕、乱花绣、玉雕等许多专业与烹饪一样,是科学,是文化,是艺术,是美学。他们在特校这块热土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潜力很大。这些教师或来自高等技师学院,或曾师从于社会生产一线的行家。但在聋校的义务教育阶段得不到广度的发展。省市相关部门完全可以参照定期举办特校语文、数学公开课等大赛形式,推出职业教育的公开课大赛等,积极提供外出参观深造、交流的平台,改变他们“从淡水湖掉进咸水湖不能生存发展”的命运。通过这些活动让他们在聋校的职业教育教学手段上更趋向科学化、规范化。
(三)尽快建立职业教育资源共享制度
这两年在我国部分地区已经实行了轮岗制度,根据此教育政策,不少中小学校开始合并、扩大成教育集团,在一定意义上起到了教育资源均衡发展、共享作用。针对特殊教育学校中的专业教师稀缺的情况,以及减少资源的闲置浪费,可持续发展,在一定范围内,由相关教育主管部门协调,不同的特校之间的各个专业教师可以在兄弟学校任教。
五、以聋校职业教育特色品牌建设为依托,构建有效的聋校职业教育校园文化体系
(一)营造良好的职业教育的文化氛围
在职业教育中,学校的重要作用之一是帮助聋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职业观。通过校园隐形课程的宣传使他们树立自尊,自强,自立的信心,教育他们干一行、爱一行、爱岗敬业的思想,树立顽强拼搏的精神。结合具体专业,安排相应的参观活动,通过观摩企业的实际情况,使学生充分地认识社会、了解社会、适应社会,把握自己的人生坐标,努力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通过集中教育等形式,结合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职业道德教育将专业思想渗透于学生的心扉,使聋生了解有关职业教育的法律法规,明确职业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性,使聋生懂得学习职业技能,对自己未来发展前景的作用,唤起聋生的自信和激发其专业学习兴趣,使聋生从思想上提高认识。从而,克服思想上的茫然和行动上的懒惰现象,养成良好的学习品质,保持严谨的生活作风,认真对待每一点的技能学习。
(二)建立健全完善的职业教育管理制度
职业教育科目在聋校基本普及,一般由教导处统一管理。由于重文轻职的思想倾向以及聋校作为“爱心”对象要经常接受突击任务,所以会干扰职业教育积极健康有序的开展,使职教旗帜流于形式。在聋校应由校长牵头,分管校长具体负责,教务处设立职教实训处分支,具体落实职教设备、课程实施、效果评价等一系列的工作,形成一套管理体系,齐心协力抓好职业教育。规范对职业教育的管理,完善各项管理制度,使职业教育的发展健康有序。建立反馈信息系统,也是对职教成果的一种阶段性的评价。新课程标准建议各学校设立学生在校学习期间个人成长记录袋,分析纠正缺点、发现其闪光点。那么对于聋校而言,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反馈与分析是同样重要的。通过对毕业生就业情况反馈的分析,可以对职业学校专业设置进行优化,对专业建设进行优化。同时,就业指导工作可以更有针对性进行。
(三)组织丰富多彩的职业教育展示竞赛活动
学校可以在“助残日”期间到社区或者街头搞一些职业教育服务活动,展示自我,这样做一方面是让学生在社会实践锻炼中,加深对职业技术教育意义的理解,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思想和健全的心理素质,增强竞争意识,提高自强自立的信心;另一方面,也是向社会展示职业技术教育的成果,扩大社会影响,使之得到社会的承认和支持,以获得社会各界人士的关心和支持,促进职业技术教育更快更好的发展。唤起社会各界对残疾人就业的关心和支持,解决就业问题。
校内可以集中组织各类职教专业的技能竞赛,市级教育行政部门应该多组织一些聋生技能大赛。相关的特教行政部门在比赛结束后牵头组织职业教育研讨活动,讨论、研究,发掘、树立、推广特色的专业,思考如何进一步进行课堂优化,怎样与社会紧密接轨等现实性问题。比赛也是对职业教育成果的一种适时评价,职业技能大赛对促进职业教育质量提升具有重要意义。通过职业技能大赛反馈,可以发现并改善教育教学中的薄弱环节,起到积极的评价和导向作用,从而引领职业教育的质量提升与发展。通过参与竞赛活动,能够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让他们在竞赛项目中增强自信,同时锻炼他们承受竞赛压力和挑战的心理能力。适当参与竞赛能够使学生明确自己的学习目的和任务,从而增加学生学习的效率,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488号.残疾人就业条例http://www.gov.cn/zwgk/2007-03/05/content_542647.htm,2007-03-05.
[2]许家成.残疾人职业教育的准备式和支持式模式[J].中国特殊教育,1998(2).
[3]温家宝.大力发展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N].人民日报,2005-11-17.
[4]方敏.陶行知教育名篇[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5]石启华.让每位聋生都昂起头来——上海市聋哑青年技术学校践行陈鹤琴教育思想办学纪实[J].现代特殊教育,2012(2).
[6]展雷蕾.融合教育的教育融合 支持教育的教育支持[J].现代特殊教育,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