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安庆”视野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与对策

2013-04-11何刘杰

绥化学院学报 2013年8期
关键词:安庆市安庆技艺

何刘杰

(安庆职业技术学院 安徽安庆 246003)

一、安庆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况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世代相承、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历史发展的见证,又是珍贵的、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资源。[1]

安庆素有“千年古城、百年省会、文化之邦、戏曲之乡”美誉,古皖文化、禅宗文化、戏剧文化和桐城派文化等交相辉映。千百年来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创造了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安庆非物质文化遗产分布于境内七县一市三区,内容涉及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曲艺、传统戏剧、传统美术、传统体育、游艺与竞技、传统技艺和民俗等九大类别:1.民间文学:有桐城歌、孔雀东南飞传说、六尺巷传说、小孤山传说、浮山的传说等;2.传统音乐:有潜山弹腔、宿松民歌、岳西采茶调、宿松断丝弦锣鼓等;3.传统舞蹈:有十二月花神(潜山)、花梆舞(太湖)、莲湘舞(望江)、龙灯(白泽红庙双龙、花园胡氏龙灯)、罗汉除柳(太湖)等;4.曲艺:有枞阳胡琴书、鼓书(岳西鼓书、太湖大鼓)等;5.传统戏剧:有宿松文南词、黄梅戏、岳西高腔、太湖曲子戏、潜山木偶戏、怀宁牛灯戏等;6.传统美术:有望江挑花、竹编(王河舒席)、民俗器具仿真微缩(桐城)等;7.传统体育、游艺与竞技:有东乡武术(枞阳)等;8.传统技艺:有顶雪贡糕制作技艺(怀宁)、秋石制作技艺(桐城)、铸胎掐丝珐琅制作技艺(桐城)、痘姆陶器手工制作技艺(潜山)、桑皮纸制作技艺(潜山、岳西)、绿茶制作技艺、胡玉美蚕豆辣酱制作技艺、余良卿鲫鱼膏药制作技艺、石牌戏剧帽盔制作技艺、天柱山瓜蒌籽制作技艺等;9.民俗:有王圩灯会(桐城)、陆家湾老龙灯会(枞阳)等。

二、安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

(一)“非遗”保护成效

自国务院办公厅2005年下达了《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保护工作意见》,在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与积极努力下,安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工作相继展开,并取得一定成绩。

1.统一认识,加强领导

2005年9月,安庆市人民政府颁布《关于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实施意见》,强调保护和利用好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丰富我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内涵,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实现“文化安庆”建设目标具有重要意义。在这一认识指导下,由市政府分管市长牵头,建立了安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联席会议制度,负责统一协调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形成以政府为主导,协调有效的保护工作领导机制。为进一步加强领导,落实责任,潜山县于2009年4月率先成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2010年桐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成立,其他各县(市)、区也成立专门机构,组建专门班子。岳西县还是全省第一个对这项工作做到了三落实(人员、编制、经费)的县。

2.编制名录,积极“申遗”

按照联合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规定,在全国统一部署下,安庆市于2006年开始全面启动了对本市各区县(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搜集、记录、整理工作。全面掌握了每个项目从业人员的数量、分布状况、项目生存环境、传承现状等,为积极抢救、保护、传承、开发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奠定了良好基础。如潜山县编辑出版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资料汇编》,《文都流芳——桐城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料汇编》也正在编纂出版中,宿松县共普查出16大类别的340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这些项目均已进库并存档。“十一五”期间,安庆市档案馆征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安庆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丛书进馆。全书分民间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戏曲、曲艺、杂技等15个类别。

在普查、建档的基础上,各县(市)还建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迄今已公布的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潜山23项,望江25项,宿松46项,桐城市27项等。不仅如此,与此同时各地还积极申报更高一级的“非遗’保护名录。至今安庆市先后公布了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共30余项。孔雀东南飞传说、六尺巷传说、小孤山传说、潜山弹腔、断丝弦锣鼓、十二月花神、花梆舞、莲湘舞、东乡武术、铸胎掐丝珐琅制作技艺、痘姆陶器手工制作技艺、顶雪贡糕制作技艺、秋石制作技艺、王圩灯会等22项先后入选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黄梅戏、岳西高腔、文南词、桐城歌、望江挑花、桑皮纸制作技艺等6项先后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3.大力宣传,统筹规划

为扩大社会影响,近年来安庆市非常重视“非遗”保护的宣传工作,开展内容丰富的宣传活动。利用“文化遗产日”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宣传展,以及利用传统及重大节日举办“非遗”项目展览、展演活动等。如2011年国庆期间举办的安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展示周系列活动,集中宣传展示了全市各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项目和保护成果,扩大了“非遗”保护工作的影响力,提升了群众对民间文化遗产的知晓度,受到群众广泛好评。

为使“非遗”保护持续、有效进行,安庆市一直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纳入到全市总体发展规划之中。近期颁布的《安庆市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与《安庆市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12-2020)》,明确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利用作为文化强市的重要举措,规划建设一批重点“非遗”展示馆、传习中心以及岳西高腔保护工程、望江民间挑花保护展示中心等文化发展重点工程。

(二)“非遗”保护存在问题

1.保护意识不强,地区不平衡

由于市场经济的冲击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给民间传统文化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诸多不利影响,一些固有的文化习俗、传统工艺等等正在日渐消失。更由于年轻一代的保护意识相对淡漠,相当多的人常常是“漠视”或是“无所谓”,缺乏主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自觉。同时除潜山、桐城等部分地区“非遗”保护工作开展得比较扎实外,其他地区工作进展比较缓慢,一直呼吁建立的“安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也至今尚未成立。

2.专业人才缺乏,传承乏人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需要一批具备相关专业知识的人才,它涉及到人类学、民俗学以及历史学和社会学等方面的知识,而我市目前这方面的人才严重不足,特别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富集的山区尤其如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需要靠一代又一代的传承,传授方式基本上是依托传承人的口传、身授。但由于不少传承人年事已高日渐凋零,年轻人不愿入门学艺,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面临着“人亡艺绝”的困境。这是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共同面临的问题。

3.保护经费不足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利用,必须有一定经费作保障。在《关于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实施意见》中指出,市政府将安排历史文化名城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资金,并逐步加大投入。但由于本地区经济相对落后,地方财政十分有限,很难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提供必要的财力、物力支持。这势必严重影响了本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质量和效率,与其他发达地区差距较大。

4.保护法规不健全

2011年6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开始实施,标志着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走上依法保护的道路,但由于我省相应的地方法规没有出台,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缺乏相关的地方性法律、法规的保护,例如涉及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产权、发明权、财产权、保护期限等,以及对传承人的界定、保护、扶持等制度都不够完善。

三、安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对策

(一)制定法规,加大宣传

立法保护是国际社会保护文化遗产的通常做法,也是最有效的保护手段之一。[2]目前安徽省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工作仍处于立法阶段,需要尽快出台《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及市(县)级保护办法等相关的地方性法规,早日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有法可依。与此同时,应进一步充分利用各种媒体进行广泛的宣传教育,如在电视台开设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专栏节目和建立安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网,向大众普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关知识,营造“‘非遗’保护,人人有责”的社会氛围。还可鼓励中小学校编写介绍安庆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乡土教材,开设相关课程,让学生从小了解安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丰富多彩,培养他们保护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识和情感。这是最有影响力,最有价值的“非遗”保护与传承方式

(二)广筹资金,加大投入

困扰“非遗”保护难题之一就是经费问题。解决这个问题需要我们转变观念,调整思路。第一,坚持政府投入为主。要按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规定,切实加大政府投入,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经费纳入各级政府财政年度预算,逐年提高经费投入,切实保证“非遗”保护经费的专项支出到位。第二,建立“政府引导、群众自筹、社会力量参与”的资金多渠道筹集机制。通过政府政策引导等措施,鼓励个人、企业和社会团体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进行资助,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专项基金,共保、共建、共享全社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第三,由于许多“非遗”项目蕴含巨大的旅游价值,可在保护基础上鼓励社区、企业、群体或个人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旅游开发,充分调动市场的力量推动保护项目的实施,实现“保护促开发,开发促保护”的良性循环与可持续发展。

(三)科学规划,深度开发

有关人士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不是简单地普查登记,也不是一味地申报名录,而是要结合实际,使本地富有传统民俗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得到保护与传承,还要使之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因此各级政府应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列入城镇与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确定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的措施与途径,保障“非遗”开发利用健康有序地发展。如2012年评审通过的《岳西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中规划以高腔、黄梅戏、二扬子、弹腔、木偶戏为代表的戏曲文化,以山歌、小调、打击乐曲、吹打乐曲、富贵春等为代表的民间音乐等非物质文化资源与响肠历史文化旅游结合起来,打造大别山非物质文化旅游演艺特色区。

同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只仅限于抢救、保护,有的还可以进行经济开发,为地方经济作贡献。如对“桑皮纸制作”、“王河舒席”、“痘姆陶器”、“望江挑花”等一批生产性项目重点进行引导,开发手工技艺类等文化产品,打造一批文化旅游商品研发产销基地,逐步使其步入产业化发展轨道。

(四)培养人才,合作研究

对于一个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健康、有效的传承,必须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队伍建设。一是邀请专家学者对开展这项工作的人员进行有计划的,提高现有人员的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另一方面,在一些好的项目和濒临失传的项目中要抓紧组织对传承人和继承人的培训。实现市、县两级均设立“非物质文化艺术传习馆”,改变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依靠家传、师传等单系传承模式,建立“一师多徒”的学校式传承模式和以民间艺人组成的民间队伍为文化节点的网络传承体系。

与此同时,还应与一些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合作,充分发挥他们的人才和科研优势,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提供智力支持和理论依据。[3]如加大力度与安庆师范学院皖江历史文化研究中心、安庆职业技术学院皖江文化研究所以及安徽黄梅戏艺术职业学院等高校及学术机构的合作,鼓励有关安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基础性及应用性研究,以推动安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深入开展。

[1]王文章.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

[2]田阡.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与保护对策[J].西南大学学报,2008(5).

[3]巴桑吉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及其对策[J].商业时代,2009(31).

猜你喜欢

安庆市安庆技艺
非遗技艺绒花的传承与创新
鱼殇
安庆师范大学优秀校友
安庆石化:驰援灾区显担当
我想养一只猫
安庆市小精灵画室抗疫作品
治理的技艺:三代王官学新说
安庆市水产路桥梁设计方案研究
技艺精湛 星光灿烂——来自欧洲的Herrmans
技艺并举 厚积薄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