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腔所反映的深层文化心理
2013-04-11刘秀慧白庆新
刘秀慧 白庆新
(渭南职业技术学院 陕西渭南 714000)
诞生于陕西渭南黄河、渭河、洛河三河交界的双泉村老河口一带的老腔,是陕西最古老的一个戏曲剧种,源于西汉,属于华阴的地方皮影小戏,俗称“老腔影子”,原本是为皮影配唱的后台演唱形式。据《华县志》载盛行于清乾隆元年至十年(1736—1745)。其剧目主要源于《东周列国志》《封神演义》《三国演义》等历史题材,唱腔粗犷豪放,高亢激昂,表演上用“惊木”敲击,增强激昂气氛,用“拉波”的满台吼更换场景,以锣鼓代唢呐,老腔以此三个特点,形成其特立于其他关中地方戏的艺术特色。老腔是一个极富特征的符号,体现渭南文化。不同的文化会使人形成不同的思维方法、情感体验和行为模式,形成迥异的民族文化心理。余秋雨说文化是一种精神价值,是与之呼应的生活方式,文化体现了人类群体的整个生活状态。要理解老腔,要见老腔有形之体,更要识其深层文化心理这个无形之魂,在老腔魂体的统一中构成了老腔核心价值,并形成大众的风俗习惯。因此在渭南特定的文化环境中创作、演唱、被欣赏的老腔,对民众的心理与行为产生影响,衍生为约定俗成的思维方式、思想共识,体现了中国深层文化心理和中国文化的精神。
一、价值观
社会文化塑造了人格、意识和思维方式,故老腔在民间娱乐中,传达出渭南的文化气质、民众情感、价值观等精神元素。此外,老腔和碗碗腔等渭南姊妹艺术差异中存在着一种基本相似的思想结构:人的集体意识——人心理和行为的一致性,如充满英雄情结、正义善良和创造精神,形成慷慨、苍凉、古朴、诙谐、圆融的风格。《五虎投唐》开场,李渊就赋诗“金殿堂皇紫阁崇,……太平天子朝元日,五色云中驾六龙。”对帝王的尊崇,等级意识的浓厚,龙神象征的神圣和浪漫;李渊的“兵伐山东立大功”、李元吉“戎装威风坐教场。军中火炮三声响,安邦定国扫八方”;高开道“平生泼胆性气刚,赤心保国震边疆。梁王驾前虎狼将,忠肝义胆定家帮”。唱词简单,但表现了建功立业的理想。在老腔中“保江山”“英豪”等词语比比皆是,“安营扎寨,叫贼人送死来。”“把贼兵一扫光”“提刀上马显威风”,罗成“大炮不住响连天……英雄放下破天胆,叫贼日下丧黄泉。”“领兵”“讨战”和将士各忠其主的英雄豪杰之气,充溢于字里行间。
同时,薛万江“如若不能决一胜负”“岂能失信于三哥”、李世民“如此将军忠义”、李元吉“薛家五虎真英雄……自有良方巧计生”、李世民“元吉不仁,陷害忠臣”的仁、忠、诚,体现儒家的伦理道德和人们的价值观,这心理倾向是在价值理性基础上形成的,由此形成现实中的人际关系、风俗习惯、思想情感、心绪观念等,在老腔中凝练为和美德,而得以弘扬。关羽“桃园义生死相扶……关羽若做不义事,枉读《春秋》一部书(《出五关》)”、关羽“思念桃园恩义深(《出五关》)”,这种价值观的形成应和了古代中国社会强调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是一种以集体主义为主要特征的社会思想,强调规范与责任,提倡伦理道德和理想情操。
这种价值观文化渗透到人格中,塑造了群体的共同人格,具有社会意义,形成独特的中国传统文化,因此,老腔以民间文化的价值观和审美评价系统关照历史现实,体现中国民众的生存状态,也反映了其所属文化的价值观,表现了中国深层文化心理和中国文化的精神,也正是此点使老腔具有广泛而普遍的社会文化意义,展现老腔作为民族艺术的辉煌价值。
二、审美观
老腔产生于渭南,因地理人文环境滋润而形成老腔独特特点,形成其豪放激昂的唱腔风格,洒脱、自由的表演形式,充满儒家思想的慷慨豪放、英雄情结的雄壮豪迈,充满创造力量的恢弘阔大。老腔的审美观是在渭南民众的社会实践中形成,具有时代性,也体现了民族性和人类共性,体现出民族文化的核心的精神价值,具有鲜明的中国文化特征。
(一)重力尚武之美。这是华阴三河口粮仓文化和军旅文化造就的一种审美观。在《出五关》中,关羽“手提青龙偃月刀,胯下千里赤兔马。魏巍斗志”表现关羽过五关斩六将,千里走单骑的英雄气概。其唱腔节奏强烈,声声震撼,完美地塑造了关羽的英雄形象,体现民众的审美倾向;对奸雄曹操在伦理道德上予以抨击,但对其英雄形象还是赞美有嘉。如曹操唱诗为“志气凌云星斗寒”的英武之气,道白赞道“锈袍金甲,好不凛然也!”雄壮、凛然,乃一员勇兵骁将的形象。
老腔以简单的艺术表现、爽快的对白,急促的短句,运用充满力度、速度的动词、使人如临其境的象声词,以充盈着气势,大气磅礴地描摹人物动作,赞英雄深通韬略、武艺超群,老腔的尚勇武精神表达的淋漓尽致。这是一种武力之美、是英雄的赞歌,是民众理想中的楷模。老腔细节的趣味化的处理,视觉形象的营造,视觉和音响的冲击,视觉与内容的最佳组合,在现实与浪漫的融合中充满震撼力。
如胡汉:“唐兵何人?”
罗成:“吾乃罗成。尔是哪个?”
胡汉:“大将胡汉。休走看刀!”
敬德:“这一个戈来好似穿林蟒。薛万池:‘这一个鞭去尤如凤飞腾。’敬德‘这一个金蹬四件无其数。’薛万池‘这一个银蹬四件数不清’敬德‘乌骓马上山踏石如平地。’薛万池‘青鬃马过海登山似水平。’”
薛万江:“蝼蚁敢把泰山攻,蛇珠焉敢斗蛟龙。”
在概括性和描述性语言中有着这样这细节化、戏剧化的情节,以排比、夸张的描绘,两相对比,不仅浪漫,而且娱乐性极强。老腔在娱情中,把重力尚武之美表达的淋漓尽致。
(二)以善为美。在民间意识形态中,民间文化和人的生存,与人的精神不可分割。老腔作为一种民间文化,显现人精神生活的一部分,老腔中以善为美的具体内涵是重教化、尚伦理。这也是社会现实性品格和区域性民间文化的结合,是儒家主流意识对人的影响。关羽、刘备等人的善对比曹操的奸雄、狡诈,就体现了充满儒家伦理内涵的美。朱熹把美看成是天赋我美于内也。内,道德、良知,乃孔子《论语·尧曰》之“五美”——“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可见,中国人对美的理解更多地是体现在心灵与道德良知中,乃善即美,显现了重在德行和以善为美的审美观。
老腔的取材、主题、结构、唱腔的表层文化,体现出中国深层的文化特征和文化心理,即在老腔听唱、欣赏中,群体成员之间互相影响、依赖,形成共同的心理、行为和规范,共同的思想意识、世界观,使大众在规范中寻找到个体的归属感。可见老腔所形成的审美观在维系群体的习惯、伦理道德和感情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老腔中的审美观和价值观,显现了中国文化中作为主流的审美观念、审美心境和审美理想,体现出由被动的潜移默化过度过度到主动自觉的对英雄、善——“美”的自觉追求。这种民众审美主体对审美理想境界的明确而积极的追求,表明渭南地区民间文化和主流文化的融合,也说明渭南地域文化的高度发展。
三、社会道德伦理范式形成
文化心理既是文化的创造者,也是文化的产物,渭南文化影响着渭南民众深层心理的形成和发展。在老腔唱腔演绎中,创作者、演唱者、欣赏者将个人在现实社会的思想认同和精神情感投入到作品中,连接人与历史、人与现实社会的视觉形象,民众在历史人物身上进行积极认同的心理活动,在心物相通中,配合以老腔声韵和动态皮影壮美的外在形式,在惊心动魄、激情荡漾的审美娱情中,在情感宣泄中,进入了无功利性、非逻辑性的纯精神愉悦的审美感受,物我两忘。老腔在地域范围内形成民间“主流”的思想和规则体系、行为范式,规范和约束民众,构造一种符合中国伦理道德仁、善、诚为核心价值观和审美观的社会秩序,并以此为现实的评判准则。
老腔所表现的价值观和审美观等成为了渭南文化个性化的符号,体现出民众的价值观、审美观等深层的文化心理,标示着民众的文化品格和文化精神。同时,老腔在民间文化中以一种集体无意识的文化形态的宣扬而深入人心,水乳交融般的贯注到民众精神结构中;因人类的生活受制于自身所生活的社会文化情境,中国文化崇尚求同的因素,形成了以强调内团体为核心的信念的集体主义行为范式,强调团体的规范与责任,关注内团体的目标与需要胜于个体自身,衍生为社会规范,形成民众的灵魂。
[1]政协陕西省华阴市文史委员会编.华阴老腔[M].陕西江源印刷科技有限公司 2009.
[2]政协华阴市文史委员会编.华阴老腔剧本选辑[M]陕西江源印刷科技有限公司,2011.
[3](英)泰勒.连树声译.原始文化[M].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
[4]叶浩生,文化模式及其对心理与行为的影响[J]心理科学,2004,(5)1032-1036.
[5](意)克罗齐著.朱光潜译.美学原理[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6]叶朗,美学原理[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