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社会服务模式探究
——以绍兴市高职院校为例

2013-04-11许黎英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教育版) 2013年1期
关键词:绍兴市院校高职

许黎英

(浙江农业商贸职业学院,浙江 绍兴312000)

2002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职业教育要以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宗旨,为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增长方式服务,为提高劳动者素质特别是职业能力服务。”因此,高职院校开展社会服务,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学校自身生存发展的需要。

一、高职院校社会服务的现状

高职院校社会服务,是指高职院校在完成人才培养和科研工作任务的前提下,“从适应社会需求出发,依托其教学、科研、人才、信息和资源等方面的优势,在教育活动中向社会提供技术应用型和高技能型人才培养与培训,提供技术创新、推广和服务,实施先进文化的传播和辐射等向区域和行业提供的多方面服务。”[1]目前,很多高职院校已经把社会服务作为提升学校影响力的一个重要手段。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也有部分高校对社会服务不够重视,对如何开展社会服务不够了解,在开展社会服务方面还存在着不少问题。笔者以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浙江邮电职业技术学院、浙江农业商贸职业学院和绍兴职业技术学院等4所高职院校为例,就这些学院在社会服务方面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主要表现在:

1.在社会服务的理念上,虽有认识但服务意识不强。

绍兴市多数高职院校是由中专学校升格而来的,办学理念还停留在中专单纯的教学模式,对社会服务工作的重要意义认识不够到位。近年来,部分高职院校已开始意识到社会服务的重要性,开始将“社会服务”作为办学指导思想的重要内容,但总的来说,由于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这些高职院校仍然缺乏主动为社会服务的意识,没有切实树立为社会服务的办学理念。

2.在社会服务的内容上,比较集中在单一的人才培养。

目前,绍兴市高职院校社会服务的内容还比较单一,主要停留在为地方培养人才、为企业员工开展培训及为生活类服务业的服务上,社会服务的拓展空间很大。非全日制、非学历的成人职业培训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发。长期以来,“只重视正规的学历教育,而不屑于做非学历培训;重视全日制应届学生,而非全日制的历届生尚未成为高职开展培训的主要目标群体。”[2]其次,大多科研还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科技开发项目的效益还无法得到有效体现,无法转换为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生产力。

3.在社会服务的能力上,层次和水平相对较低。

绍兴市大多数高职院校成立以后,办学规模扩张迅速,致使办学条件明显滞后,为社会提供服务的能力不足。规模扩张后,有的高职院校领导疲于应付校内管理事务,很难有时间考虑如何为社会服务;而教师则疲于应付繁重的课程教学,没有精力为地方服务,同时,高职院校教师的学术造诣不如一般本科院校教师,而实践经验又不如一般企业技术人员,也缺乏为社会服务的能力。

二、绍兴市高职院校社会服务的影响因素

纵观绍兴市高职院校在社会服务方面暴露出来的问题,笔者认为,既存在外部影响因素,也需要寻找自身的原因。

1.外部影响因素

(1)政府、教育主管部门重视不够。目前,虽然绍兴市政府、省市教育主管部门都非常重视高职教育,但往往将着眼点落在人才培养的质量上,而没有充分考虑到如何依靠并利用高职院校的资源优势为地方提供社会服务,也没有制定相应的政策规章、评价细则及激励措施来引导高职院校开展社会服务;对那些非热门而地方经济发展又迫切需要的专业更是缺乏政策上的有效扶持。

(2)政行企校与高职院校的联系不够紧密。与政行企校开展联系合作是高职教育的基本特征之一。绍兴市4所高职院校中1所为民办学校、3所为公办学校,3所公办学校都是行业办学。学校与政府之间的关系先天不足,而4所学校的办学主体都是非本地的企事业单位,地域的差距,学校与政府、行业以及地方企业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机制及共同遵守的规章制度,开展的合作较少,也难以形成规模。

2.高职院校自身的影响因素

(1)办学基础薄弱,办学条件较差。目前,绍兴市高职院校的办学经费主要来自学生的学费和财政的生均拨款,因此生源数量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高职院校的生存情况。由于绍兴市高职院校发展时间较短,起点较低,办学资金缺乏。要改善办学困境,必须要扩大招生规模,办学条件的缺陷也就愈加明显。于是,几乎所有高职院校都举债扩建或易地新建校园,办学经费更加紧张,牵制了高职院校领导们的很多精力,从而影响高职院校社会服务的开展。

(2)部分教师缺乏主动参与社会服务的意识。娴熟的专业实践技能是高职院校教师开展社会服务的必备条件之一。目前,高职院校的教师大多是直接来自普通高校的毕业生,缺乏对职业、行业社会需求的了解,专业技能水平和实践教学能力也存在诸多不足。特别是绍兴市大多数高职院校办学规模扩张迅速,不少教师疲于应付繁重的课程教学,没有精力为社会服务。同时,部分老师认为学校缺乏为社会服务的物质条件和制度保障,自己个人没有足够的能力来开展社会服务,主动参与社会服务的意识不强。

(3)专业建设与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步调不相一致。绍兴市十二五发展规划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提升发展传统优势产业”,“积极发展现代农业”[3]。目前,绍兴市大多数高职院校往往将招生热门专业作为专业建设的重点,而那些缺乏支持、社会经济发展迫切需要的专业往往被忽视。特别是对规划中的新兴产业如先进装备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节能环保、新能源、新兴信息等,现代服务业如现代金融、现代物流、研发创意、文化旅游、商贸流通、社区服务、房地产业等,传统产业如纺织、化工、机械制造、食品饮料、珠宝首饰、建筑等产业发展所迫切需要的专业人才,绍兴几所高职院校除个别学校有少数专业以外,几乎没有培养这些人才的专业,社会服务工作缺乏有效的针对性。

三、高职院校社会服务的模式选择与构建

“高职院校社会服务模式是指高职院校利用自己的优势,以教学和科研为依托,直接为社会提供服务而采取的特定方式、途径。”[4]目前,国内不少高职院校实行了职教集团模式、“订单式”人才培养服务模式、对口支援模式等。笔者认为,高职院校应该根据自身的特点来选择合适的社会服务模式。文章将以社会服务的驱动力为分类标准,探究构建新型的高职院校社会服务模式。

1.构建以高职院校为主导的服务模式

高职院校作为这种服务模式的主体,要求高校主动了解社会、走入社会、联系社会,各专业系充分发挥特色优势,直接服务社会。一方面,高职院校可以建立一批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并以此为依托开展社会服务,如在社会实践基地开展便民利民、爱心捐助、文化宣讲等活动,在公益活动、大型会议等进行志愿服务活动。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可以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如图书馆、体育馆等,与社区居民共享资源,将大学开在社区中。以高职院校为主导的服务模式服务范围广,服务形式灵活多样,更易于高职院校发挥自身的专业特色和资源优势。

2.构建以校、政为主导的服务模式

这种服务模式的驱动力量是高职院校和政府。一方面,从政府的视角考虑,需要突破财政供给体制的束缚,积极搭建平台,提供资金和政策保障,以共建的形式推动高校社会服务与地方经济对接。特别是对绍兴市“十二五”规划中各大产业迫切需要的专业给予政策上的扶持,对就读这些专业的学生给予经济上的补贴或其他鼓励政策。另一方面,从高职院校自身角度出发,可以根据自身优势和特点,充分发挥专业资源优势,融入到地方的社会经济之中。如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与绍兴市政府合作,建立了绍兴市公共实训基地;浙江农业商贸职业学院是浙江省唯一一家以“农”字命名的高职院校,学院涉农专业和商贸专业协调发展,以服务新农村现代商贸流通业为特色,可以更好地为绍兴地方经济服务。

3.构建以校、企为主导的服务模式

这种服务模式的驱动力是高职院校和企业,需要双方加强联系、沟通,共享双方资源优势,达成共赢。高职院校和企业可以以“五个共建”展开合作:一是共建“师资队伍”。学校积极引进企业的技术专家和技术能手充实到教师队伍中,同时,派出专业教师赴企业挂职锻炼,帮助他们尽快成长为专业技术骨干,着力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二是共建“课堂”。学校通过与行业、企业合作,聘任校外兼职导师,通过专业学习的“第一课堂”和校外企业实践“第二课堂”提升学生实践能力;三是共建“实习实训基地”。学校与企业共建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如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的“绍兴市公共实训基地”,其他高校的“宝马车间”、“茶叶加工车间”、“农家乐”等都是校企共建的实习实训基地的样本。四是共建“人才培养计划”。开展“订单式”教学,如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与浙江古越龙山绍兴酒股份有限公司联合打造全国首个“黄酒学院”;浙江农业商贸职业学院与绍兴咸亨集团有限公司联合打造“咸亨学院”,培养特色人才。五是共建“研究中心”,积极发挥学校的人才和学科方面的优势,为企业的发展奠定良好的技术支撑体系和基础。如绍兴职业技术学院的绍兴设计协调创新研究中心,整合了69家企业的设计资源,推进了绍兴市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

4.构建以校、镇 (村)为主导的服务模式

这种服务模式这种模式兼具高校的专业特色发挥与契合农户需求的优势。高职院校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将在农业科技推广、农业产业化发展、农业现代管理、农村文化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在镇 (村)开展农民培训,进一步提升农民素质,为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可以根据自己的科研优势,帮助镇 (村)进行课题研究、项目开发和技术指导。同时,高职院校可以积极寻求校镇 (村)合作的有效途径和方式,譬如,让学生、教师在文化宣传、农业科技服务、法律咨询和新农村建设规划等方面参与新农村建设,切实服务“三农”。

通过研究可以发现,高职院校、政府、企业、村 (镇)作为社会服务模式构建的主体,他们的互动直接决定了社会服务开展的效果;同时,由于社会服务的驱动力不同,社会服务模式也呈现了不同的特点,其服务的效果也得到不同程度的凸显。笔者认为,高职院校要进一步深化社会服务职能,加强与政府、企业及镇 (村)的合作,使服务模式由单方或双方参与的服务模式逐步向多方参与的服务模式转变,创建校政企、校政镇 (村)主导下的产学研“三位一体”模式,形成团结紧密、互动良好的合作关系,使高职院校、政府、企业、镇 (村)之间构成结构稳定的合作关系,只有合作方协调发展,服务模式才能有效运行,创造更大的社会价值。

[1]祖天明.提升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的途径研究[J].中国市场,2011(27).

[2]石伟平.当前高职世界发展的基本趋势及其对我国的启示[EB/OL].http://jwc.zjwchc.com/news/4.ppt.

[3]绍兴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EB/OL].(2012-10-30)[2013-03-30].http://www.zjdpc.gov.cn/art/2012/10/30/art_95_363323.html.

[4]董仁忠.社会与公立高职院校关系调查报告[J].职业技术教育,2011,32(10).

猜你喜欢

绍兴市院校高职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绍兴市越城区孙端成校
数读绍兴市“五星双强”两新组织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思考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
绍兴市上虞区夏丏尊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