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体验研究对体育教学的启示
2013-04-11黄金玲
黄金玲
人体运动的效应首先体现在运动人体的体验,运动人体的体验既有肉体范畴的体验,亦有精神领域的体验,是客观体验与主观体验相融合的具有整体性特征的感受系统。
1 人体运动学、人体运动和身体运动
人体运动学是以人体运动为核心内容,在整合和集成了大量相关学科知识的基础上形成的一门专业学科。人体运动学的学科内容主要包括运动体验、人体运动理论和人体运动训练三个部分。运动体验是个体参与运动获得的经验知识,人体运动理论是研究人体运动获得的理论知识,人体运动训练则是通过专业训练获得的实践知识。这三种知识既有区别亦有联系,相互影响,呈现参差交错、融合共生的态势。人体运动学学科的主要任务是通过研究人体运动的规律和特点促进人体的健康和全面发展,实现学科服务社会的价值。
人体是个复杂的生物体,内部受各大组织系统的调控,外部则受社会、文化、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人体既是自然的人体,也是社会的人体。人体运动并不仅仅存在于身体活动领域,在认知领域、情感领域以及精神领域都存在。人体运动与人类的生命相容交织,运动是人类的天性,是人类认知自我、探索自然的必然选择。人类一生都在学习、掌握、运用和保持人体运动,从简单的伸、缩、抓、拿到稍微复杂的走、跑、爬、跳,再到复杂的专业技能学习和展示。大多数人在成长过程中学会了多种人体运动技能,有些技能成为人们赖以生存的本领,有些技能则成为改善生命质量的能力。部分人在人体运动领域所掌握的技能达到了精湛水平,实现了对普通人的超越。例如水平卓越的钢琴演奏家,技艺超群的运动员,手艺精湛的雕塑家,厨艺高超的美食家等等,各行各业不胜枚举。人体运动领域的技能既有集约的也有粗放的,既有全面的也有片面的,既有整体的也有部分的,既有宏观的也有微观的,既有强烈的也有柔和的,既有理性的也有感性的,既有主观的也有客观的,林林总总,不一而足。
人体运动学视域下的人体运动重点关注身体领域的运动,阅读、思考等认知和精神领域的运动并不是研究的重点。但身体领域的运动种类亦是丰富多样,眼睛的眨动、小肠的蠕动是身体运动,除草、浇花、钉钉子也是身体运动,跑步、跳高、游泳、踢球更是身体运动。人体运动学视域下的身体运动不可能把所有身体运动包括在内,如若如此则会将研究引入无穷的境界,因为只要生命体存在则运动存在,无穷的境界会导致研究的无序和混乱,那么人体运动学所指的身体运动是什么呢?美国健康与人类服务部在1996年对身体运动进行了定义,“身体运动是指由骨骼肌的收缩产生并且引起大量能量消耗的身体活动”[1]。该定义表达出两层含义,一层是身体运动是有目的的主动行为,另一层是身体运动伴有大量的能量消耗。对于该定义的第一层含义,人体运动学领域表示赞同,一些没有目的的、非主动性的和人体自然反射性的运动不是人体运动学的研究范畴;但对第二层含义所指向的伴有大量能量消耗,人体运动学领域则不完全赞同,因为该含义基本将人体运动限制在了锻炼和竞技领域,而如婴幼儿的身体技能练习、老年人的生活自理活动以及病患者的康复训练等领域被排除在外,但这些领域也是人体运动学非常感兴趣和关注的,虽然这些运动可能不伴随大量的能量消耗,但却是有目的的主动性的行为,且具有很强的社会意义。1990年Karl Newell教授对身体运动进行了较为准确的定义,“身体运动是为了达到特定目标进行的有目的的主动活动”[1]。如果采纳该定义,则身体运动的含义就比较明确了,且较切合人体运动学的实践研究。人体有目的的主动性的活动也将人的躯体与精神联系起来,完整的人体得以呈现。
人们进行身体运动可能存在不同的目的,包括掌握技能、提高能力、增强体质、促进健康、娱乐休闲、放松身心,以及通过参与获得个体体验等。身体运动的体验既有生理上的,也有心理上的,即既有身体上的,也有情感、认知和精神的,体验的效果直接决定个体的再次参与意愿。但所谓体验具有个体性和私密性则难以测量、评价和描述。个体对不同的身体运动可能会产生不同的体验,而相同的身体运动对不同的个体也可能会产生截然不同的体验。例如一个人在足球场上追逐足球和在道路上追逐即将到站的公交车的体验肯定有所不同,在电脑面前打讲话稿和玩电脑游戏的体验更是有天壤之别;踢足球是很多年轻男性的爱好,但年轻女性则很少参与,年轻女性热衷的瑜伽,年轻男性则不是很感冒。即使是相同的个体进行相同的身体运动也会产生不同的体验,因为人们是在不断变化的情境中进行身体运动的。例如和谁在一起运动,在什么时间运动,在什么地点运动,参与运动的目的是什么,运动时的精神状况和身体状况如何等等情境都会对个体的体验产生影响。身体运动可以是日常生活的内容,也可以是表达情感意愿的方式,可以是沟通交流的手段,也可以是工作的一部分,可以是教育的一个部分,也可以是休闲的一个部分,可以是锻炼身体,也可以是竞技比赛。可以比较容易地将生活休闲活动和竞技比赛区分开,但却难以界定各类运动的效益,是提水浇花更有益健康,还是举杠铃训练更有益健康?因此想将身体运动进行确切的分类是困难的,仅能划出身体运动领域宽泛的框架,身体运动大致可以分为生活自理、自我表达、工作、教育、休闲、健康、竞争七个领域[1]。七个领域的身体运动在内容、方法、要求和作用上各有不同,但相通的是都包含着运动体验。
2 运动体验
运动体验是指人们在参与、练习或观察各种人体运动的过程中产生的对人体运动的反应、感觉和想法[2]。运动体验包括两个方面:个体参与运动获得的体验和观看他人运动获得的体验。两方面是相互依托、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的。个体参与运动的目的不管是掌握运动技巧还是为了增强体质,抑或是休闲娱乐和打发时间,运动体验都在参与动机中起到关键作用。为了掌握运动技巧者会在掌握运动技巧的过程中得到满足感,为了增强体质者会在运动过程中得到幸福感,休闲娱乐者会在运动过程中得到放松感和愉悦感。运动体验的好坏与优劣直接关系到参与的动机和持续。观看他人运动得到的运动体验是一个诱发因子,优美的形态、高超的技艺和高雅的气质迷倒众生,力与美的彰显、速度与激情的迸发更是令人血脉喷张。观看他人运动的体验诱使自身参与运动,获得的直接体验又增加了观看他人运动的动机。在促进人体运动方面,两种体验的作用难分伯仲,可能因为有过感觉良好的体验而保持参与某种运动,也可能因为观看过令自己动心的他人运动而参与某种运动。
运动体验是个体参与运动获得的经验知识,是人体运动学科研究的出发点,任何人体运动都需经历个体参与的体验活动。在生活自理领域,运动体验规范着个体的行为模式;在自我表达领域,运动体验形成了约定俗成的行为方式;在工作领域,运动体验制定了规范的操作范式;在教育领域,运动体验勾勒了教育范畴;在休闲领域,运动体验促成了行为和习惯的养成;在健康领域,运动体验成为指导者与练习者沟通的桥梁;在竞争领域,运动体验成为竞技提高的基石,同时也是制定训练计划的依据。与此同时,运动体验也是人体运动学科研究的落脚点和最终归宿,人体运动学科的最终目的是通过人体运动这个介质来提升人的健康和全面发展。人体运动理论知识的一个重要价值就是科学指导人体的运动,在避免运动损伤的前提下改变人体形态、增强人体素质和提高人体机能。人体运动理论知识的指导效果如何必须经历运动体验的检验。例如,疼痛会阻止个体的运动参与,疼痛的原因包括发育性的、病理性的和习得性的动作功能不良,其中习得性的疼痛主要与人体运动过程中不规范的动作模式有关,如若强行参与,个体则会为了避免或减轻疼痛而采取各种替代行为,从而进一步造成连锁性的动作功能不良,这不仅不能促进健康,而且还会掩盖威胁健康的因子,为人体健康埋下了一颗“隐形炸弹”[3]。因此人体运动理论知识必须为个体的运动提供科学的指导,通过规范动作模式为个体提供良好的运动体验,促进运动参与和提高健康水平。人体运动训练属于职业实践的范畴,通过深入的职业实践,人们能够体验到更高层次的人体运动,例如更高的高度,更远的远度,更快的速度,更大的力量,以及更加刺激的感受,同时职业实践还提供给人们以感官的体验,优美的舞姿、华丽的造型、细腻的技术、精妙的配合,惊人的爆发力等,给观赏者强烈的感官刺激,使观赏者肾上腺分泌增加、血压升高、肌肉张力增强,情绪达到亢奋状态。人体运动的职业实践为观赏者提供的感官体验能够转化为一种情感寄托,继而引发人体的模仿行为,促进人们的运动参与意愿。职业球员特别是球星的示范效应常常是青少年参与某项运动的最大诱因。过去的运动体验对于了解特定的人体运动有巨大影响,还影响着将来是否参与某种活动的决定,是人体运动的起点,也是人体运动的归宿。
3 人体运动体验对体育教学的启示
人体运动体验是后继运动参与和运动保持的关键影响因子,要对它进行准确测量和描述却是困难的。影响人体运动体验的因素很多,个人特征、社会环境、地理环境、天气条件、文化传统、教育氛围、运动情境、经济条件、教师、家长、同学、伙伴等都会对人体的运动体验产生影响。人体运动体验的差异化为体育教育工作者带来了巨大麻烦,因为没有任何一项运动能够同时满足所有人的意愿。体育教育工作者经常面临的局面是:教师讲的口若悬河、做的汗流浃背,学生却兴趣索然、无动于衷。传统体育教学模式非常有利于课堂教学的组织和管理,技术动作教学的效果也非常好,在实际教学中的运用也非常普遍,教师的主导作用也得到了凸显。从“教”的角度而言是比较完美,但从“学”的角度看弊端亦非常明显。传统体育教学既没有培养出高水平运动员,也没有实质性地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更没有促成学生主动参与体育运动的习惯,学生在传统体育教学模式下的反应就是“喜欢体育,但不喜欢体育课”。产生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在于传统体育教学模式没有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不同的学生具有不同的兴趣和能力,单一的内容教授很难满足学生多样化的需求。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应丰富教学内容的范围,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运动体验。
研究表明“以学为主”的体育教学方法在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创新意识三方面优于“以教为主”的体育教学方法[4]。在实践中可以尝试采取下面两种方式来化解传统体育教学遇到的难题:1)分组轮换学习。可以采取多位教师同时授课的方式,将不同的教学内容划分为多个练习站,学生进行分组轮换学习,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运动体验,同时教师应对学生的反馈情况进行整理,以便发现学生的兴趣点,为下一轮授课计划的制定提供依据。2)学生自组织学习。教师在课前搜集学生想参与的运动项目,并将所需场地器材备好,由学生自组织地进行各项运动,注意要将运动的场地范围限制好,教师观察和提供必要的技术指导,并做好课堂情况的分析与记录工作,以此确定学生的主要兴趣点,以便下次课进行针对性的组织和布置。以上两种方法主要是在体育教学开始时使用,对教学的评价可简化为学生“有没有流汗”和“有没有笑声”,目的在于提供多样化的运动体验,发掘学生的主要兴趣点。随后的教学中,则抓住主要兴趣点深入教学,通过良好的运动体验吸引学生关注,力图将良好的运动体验内化到学生的思想意识中,促成运动习惯的养成。对于在体育教学中发现的具有运动天赋的学生,则需要通过课外体育俱乐部的训练来强化培养,让其有机会感受更高层次的运动体验。
[1] Shirl J. Hoffman. Introduction to Kinesiology: Studying Physical Activity [M].Illinois:Human Kinetics, 2009: 110-115.
[2] Shirl J. Hoffman, Janet C. Harris. Introduction to Kinesiology: Studying Physical Activity[M].Illinois:Human Kinetics,2000:120-121.
[3] (美)库克.动作:功能动作训练体系[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11.
[4] 霍 军.创新教育理念下体育教学方法理论与实践研究[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