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伦理意蕴

2013-04-11廖正君

苏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3年5期
关键词:伦理文明道德

廖正君

(苏州市职业大学 马列与公共教学部, 江苏 苏州 215104)

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伦理意蕴

廖正君

(苏州市职业大学 马列与公共教学部, 江苏 苏州 215104)

生态伦理是指平等和谐的生态道德,并为以经济科技为基础和生态环境改善为条件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它是生态环境治理的伦理规范,可以更好地促进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

生态伦理;可持续发展;工业文明

全球化生态危机是伴随着世界工业革命发展到来的,是工业文明扩张的结果。对生态环境影响更深刻、更持久的是生态伦理,因为生态伦理就是要变革我们的思维方式,维护自然生态的生存权和发展权,将敬重人与自然的平等和谐作为人类文明和道德进步的标尺。因此,生态伦理促使国家和社会组织大力宣传资源有限性,形成社会群体资源节约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以激发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

一、工业文明问题的实质,就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生态非可持续发展

(一)农业文明是人类顺应自然和谐发展的文明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农业文明时代自然是“作为一种完全异己的、有无限威力的和不可制服的力量与人们对立的”[1]。由于自然力量的无比强大,相对不发达的生产力制约了人们对自然资源的获取和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人对自然的改造是处于非主动选择的和谐相处中,人对自然是敬畏多于道德体认。因此中国传统哲学的“天人合一”思想,主张人类要顺应自然界运行规律,使生物得以保护和永续利用,使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互利共赢,这正是人类尊崇自然宇宙万物的和谐理念。

(二)工业文明是漠视生态道德的非可持续发展的文明

在工业文明时代,人类改造自然的力量不断扩大,广泛应用的科学技术使人类日益淡化了对自然的依赖,甚至对科学技术陷入了盲目崇拜的境地,走向了科技主义或科学沙文主义。正如赛日尔所指出的:“对很多人来说,从正面上来讲,科学‘永远正确’,从反面来讲,‘科学永远不会犯错误’,正是这一专断信条使科学容不得半点批评。”[2]在道德关系方面,工业文明认为只有人与人之间才有道德,人是最高价值和最高目的,“在经典的范式中,价值只与人的主观目的性相关,只与人追求的有意义的目的相关,而与除人之外的任何事物无关,于是价值就只存在于人类社会,自然法则只是一堆不具有价值属性的客观事实”[3]。人类中心论是工业文明社会中生态危机的思想根源,是一切价值观的基础。因此,工业文明发展观把经济增长看作是衡量发展的唯一尺度,忽视人口、资源、环境的承受能力和整体发展,漠视自然成本,破坏了生态平衡,导致自然灾害频发和生态危机。

二、生态伦理是人类与生态平等道德观的阐释

(一)生态伦理观实现了伦理价值从主客体分离到主客体统一的变革

工业文明伦理观坚持人与自然是一种对象性的主客二分的关系,并随着科技革命的发展,主客体关系甚至走向极端,放大了人的主体性,出现了自然专制主义。这是产生生态问题的重要根源。工业文明认为自然是服务于人类的手段,是供人类任意掠夺的财富之源。生态伦理则坚持马克思主义道德实践观,认为人类实践活动使原来的混沌自然界分离为“人化自然”和“天然自然”,并不断推动“天然自然”向“人化自然”持续进化。

生态伦理实践就是生态伦理价值主体和客体历史的具体的双向对象化过程,是内在统一的。一是客体主体化过程。人来自自然,人与自然的关系制约着人与社会的关系。反过来,人与社会关系的好坏,对人与自然的关系也具有很大的影响作用。调整好人类社会关系进而协调人与自然道德关系,给予生态平等道德关怀,需要充分认识自然环境的客观规律,并不断改变人类自身,即生态客体作用于道德主体的过程。二是道德主体客体化过程。人是能动性的主体,能够突破自然与社会的限制,改变周围的环境,按照自己的道德规范有目的有计划地创造出属于人的道德化的对象世界,即主体作用于客体的过程。

(二)生态伦理倡导一种平等和谐的人与自然的道德关系

生态伦理观是从道德的角度出发,以人与自然平等权利的观点,追求人与自然本真关系的回归。它从人与自然的平等地位和现代自然生态规律的思维出发,在本体论上认识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互利共生和同源、同构关系,坚持人类价值与自然价值的有机统一,人的价值是自然价值的延伸和升华,应从人统治自然走向人与自然的一体化。在价值观上承认自然界自身存在的内在价值,拥有道德权利和道德地位,人与自然是权利平等、相互依存的,要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对生物和环境承担特定的道德义务和道德责任。在行为层面上,生态伦理观念以平等和谐的伦理规范促使人们注重发展的可持续性,以自然环境承载力为基础,协调发展的速度、强度,改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推进循环经济建设,节约资源,提倡适度消费、绿色消费,满足人类基本的生活需要。

三、生态伦理是可持续发展的道德指导

可持续发展理论是生态文明行为层面的指导思想,核心与本质是人类发展战略和发展方式的新转变,它更多地强调环境承载力与资源的永续利用。其主要思想是: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基础,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是条件,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目的。三者是一个相互影响协调发展的综合体。

(一)可持续发展是以经济科技为基础和生态环境改善为条件的协调发展

1.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生态文明发展的基础

马克思主义认为,劳动是联系人类与自然的中介,是人与自然之间物质变换过程。人类通过实践活动逐步认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并按必然性规律协调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途径和方法,就是大力发展生产力,建成生产力高度发达、科学技术先进的生态文明,科学技术不仅为生态文明创造物质基础,也是实现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手段。

2.生态经济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新目标

生态危机和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是许多国家片面强调GDP增长的首要标准。而生态伦理观指导下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以生态科学为指导,以系统整体性思维方法,“在探求资源开发利用的同时,更注重资源的养护与再生,而且将环境以生态因素纳入整个社会生产活动的复杂系统中,注重研究各种清洁生产、生态工程等方面的科学原理,并力图探求人与自然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途径”[4]。

3.社会经济系统的发展与生态环境的改善相互依赖、相互促进

应从发展的未来指向出发,提高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更新“技术社会”发展模式,满足“生态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需要。“技术社会”是片面强调经济增长的社会,是非可持续的发展模式。环境危机归根结底是工业文明价值观危机,解决环境问题,不仅要吸收“技术社会”的技术创新,加强环保的法律约束,并利用经济杠杆调控资源环境,更要从根本上改变人们的价值观,倡导人对自然界的道德责任和道德义务,建立以尊重、保持和发展多样性为基础的“生态社会”。生态社会中“所包含的道德问题属于我们的时代中最新颖的、富于挑战性的道德困境。这些问题之所以最新颖,是因为它们要求我们考虑这样一种可能性,即承认动物、树木和其他非人类的有机体也具有权利;这些问题之所以具有挑战性,是因为它们可能会要求我们抛弃那些我们长期珍视的一些理想,即我们的生活达到了一定的水准及为了维持这种水准而进行的各种各样的经济活动”[5]。生态文明是人类生存态度的正确选择,同时也是人类心智成熟与理性完善的先进文化的创新。

(二)生态伦理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辩证关系

生态伦理是以人类道德为基础的,生态环境问题的实质是人的问题,人类的人性是通过人与自然的完整关系展现出来的。罗尔斯顿认为:“我们的人性并非在我们自身内部,而在于我们与世界的对话中,我们的完整性是通过作为我们的敌人兼伙伴的环境的互动而获得的,因而有赖于保有其完整性。”[6]生态伦理要求采用生态技术和生态工艺,发展生态生产和循环经济,促进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保护制度化。因此,生态伦理与可持续发展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其一,生态伦理与可持续发展是相互渗透、相互贯通的。在世界观上,它们都强调人类与自然的统一与和谐。生态伦理认为在满足人类物质需求的过程中,生态系统与人类道德行为之间存在着内在整体关系,将保持和发展一个适合人类生存发展的地球作为生态文明发展的先决条件,通过审美价值、消费价值等实现生态价值和精神价值。可持续发展着重从行为实践层面上强调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全面、可持续,认为生态文明的发展必须以平等的态度对待生态环境,保护多样性的生态环境是全人类的共同关切和内心信念,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必须遵循生态价值优先的原则。在方法论上,二者都运用系统整体性观点,运用复杂性思维观察、处理和解决问题。生态伦理着重强调人的价值与自然价值内在统一,人与人之间和人与自然之间的伦理道德情感、责任义务是相似的,提倡生态伦理的目的就是要引导人们形成热爱、保护和尊重自然,在人与自然环境之间建立和谐的伦理规范。可持续发展着重强调生态环境是一个涉及经济、社会、文化、技术的综合发展,是以现实规定未来和未来导向现实的统一,保证人类同代人和未来人拥有同样公平的发展机会和能力,同时认为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发展进程有赖于合理的环境承载力和资源的永续利用。

其二,生态伦理与可持续发展相互促进。一方面,可持续发展理论作为新近才形成的发展观,需要生态伦理为其提供伦理道德指导。生态伦理观有助于实现思维方式和道德行为的根本性转变,确立人类对自然的道德责任和义务,唤起我们的生态意识和生态良知,为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提供战略构想和框架设计。另一方面,可持续发展战略也推动了生态伦理的整合与超越,促进了生态道德行为的提高和发展。可持续发展以平等和谐价值为核心,将人的思维观念和思维方式转变为精神动力,以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生态化改造为手段,以相应的社会制度、法律制度为保障。生态伦理所形成的保护环境为主体的道德规范体系,需要可持续发展提供道德实践的基础,提供经济、社会、生态方面的素材,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促进社会的进步,早日实现全球生态文明。

总之,可持续发展是发展战略的新目标,是一个在生态伦理观指导下的关乎人类生存和发展环境的新的伟大实践。传播和提倡适应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伦理观念,将为人类可持续发展的良好生存状态创造新的希望。

[1]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81.

[2] 赛日尔 莫斯科维奇.还自然之魅:对生态运动的思考[M].庄晨燕,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7.

[3] 余正荣.生态世界观与现代科学发展[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1996(6):5-10.

[4] 秦书生,陈凡.“三个代表”的系统观与中国社会复杂系统自组织进化[J].系统辩证学学报,2003(3):71-75.

[5] 诺兰 R T.伦理学与现实生活[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8:435.

[6] 罗尔斯顿 霍尔姆斯.敬畏生命[M].刘耳,叶平,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93.

(责任编辑:毕士奎)

The Ecological Ethical Implication of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LIAO Zheng-jun

(Marxist-Leninist and Public Education Department, Suzhou Vocational University, Suzhou 215104, China)

Ecological ethics refers to the equal and harmonious ecological morality,and it provides the guidance of the world outlook and methodology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n the basis of economy and technology and on the condition of the ecological improvement. It is the code of ethics of the ecological management,which promotes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economy, society and ecology.

ecological ethic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dustrial civilization

X22

A

1008-7931(2013)05-0046-03

2013-05-12

廖正君(1970—),男,安徽全椒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生态文明理论。

猜你喜欢

伦理文明道德
《心之死》的趣味与伦理焦虑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请文明演绎
漫说文明
护生眼中的伦理修养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对不文明说“不”
文明歌
用道德驱散“新闻雾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