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博物馆的文化传播使命——基于全球化多元化背景

2013-04-11黄维娟

苏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3年5期
关键词:博物馆文化

黄维娟

(苏州大学 博物馆, 江苏 苏州 215006)

一、文化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含义

对于文化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含义学术界有多种表述,众说纷纭,笔者认为费孝通先生在的表述较为形象。在描述20世纪的局面时,费孝通先生说:“20世纪是一个世界性的战国世纪”,“未来的21世纪将是一个个分裂的文化集团联合起来,形成一个文化共同体,一个多元一体的国际社会。而我们现在的文化就处在这种形成的过程中”。[1]有学者把这种形成的过程就定义为“文化全球化”。

对于文化多元化,大多数学者的观点是:所谓文化多元化就是指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在继承本民族的优秀文化基础上,兼收并蓄其他国家或民族的优秀文化,从而形成以本国或民族文化为主,外来文化为辅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和谐社会氛围。费孝通先生曾说过一句意味深远的话:“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2]

二、高校博物馆在全球化多元化文化背景下发挥文化传播使命的途径

北京大学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常务副馆长宋向光先生说过,“任何一个高校博物馆的工作人员都不希望自己只是文物和标本的守护者,都希望让自己管理的文化财富发挥促进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与大学文化互动,重构高校博物馆文化,不失为高校博物馆重新焕发生机和活力的选项”。[3]

确实,高校博物馆同样可以办得“活”起来,可以成为学校的文化阵地、文化名片。可从定位的个性鲜明,展览的主题突出,扬长避短建设网上博物馆,创造和谐的文化育人环境等方面,把博物馆打造成学校的文化名片。利用文化名片这一平台,塑造博物馆文化,发挥文化育人、服务社会的功能和作用。

(一)定位独特,个性鲜明,构建博物馆自身的文化

正如一座地方博物馆是一个城市的文化地标,一座高校博物馆也是一所高校的文化名片。每一所高校都有它自身的文化底蕴,而博物馆正是传承高校自身文化的最适合的载体。学生年年都在流动、更新,老生毕业,新生入学,而校园文化在不断地丰富、积淀,一代代发扬、传承。所以,高校博物馆定位要充分凸显本校自身发展的历史文化,要有鲜明的个性,体现本校特色,符合本校文化价值观,以便培育起具有重大公共关系价值的学校外部形象,从而激发师生爱校荣校情结,自觉地做好文化传承工作。如苏州大学博物馆定位的主线为:以反映自东吴大学至今学校百年发展历程的实物展品为主,并辐射到中国近代高等教育,使之成为整个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缩影;辅线为:以具有吴文化地域特点且与苏州大学学科建设紧密相联的展品为背景;其流动线为:设立临时展厅,举办一些有特色的、专门性的临时展览,以扩大影响。目前博物馆已作为新生入学教育,毕业生离校前爱校荣校教育,毕业生纪念日返校活动,师生党团活动等重要基地。

(二)展览丰富,主题突出,发挥文化共享作用

就目前而言,国内高校博物馆大都局限在固定展厅的陈列,这也是高校博物馆较之于地方博物馆的弱项。客观上是由高校博物馆资金、人员的不足造成的。但是在临时展览这方面还可大有作为。因为临时展览形式灵活、多样,内容丰富涉及面广,不仅可弥补固定陈列的不足,还可增进馆际交流,扩大受众面,搞活博物馆工作。如:笔者所在的苏州大学博物馆就在陈列展览方面有自己的特色,既有固定陈列,彰显学校百十余年文化底蕴;又办临时展览,灵活多样,丰富多彩。既为师生员工提供展示自己的舞台,又和地方博物馆及海内外书画家、收藏家有良好的互动,提升了博物馆展览的质量和文化品位。

1.固定陈列凸显学校文化底蕴

苏州大学博物馆在建馆之初即以彰显百年文化底蕴,保护学校文化遗产作为办馆宗旨,固定陈列主线就以学校发展历史为线索,通过各个时期的实物展示,体现百年来的历史文化积淀,从而向海内外友人、兄弟院校的师生乃至社会各界人士宣传学校,提升学校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博物馆隶属于学校又面向社会公众免费开放,它已成为学校的文化景观之一,是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又是保护和传承本校历史文化资源的守护者,更是本校扩大外界影响力,积极对外宣传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窗口。

2.临时陈列灵活丰富

一方面为师生提供展示自己才能的舞台。抓住学校、师生重大节日举办师生员工科技成果、艺术创作、收藏品展览,给师生提供展示成就和自身价值的舞台。如苏州大学博物馆,“三八妇女节”举办“苏州高校女职工书画艺术作品展”;教师节举办“西画桥油画展”、“教职工收藏品艺术作品展”,“教职工摄影展”;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时,联合教职工书画协会举办“教职工书画展”;“五四青年节”举办“共青团实践成果展”;“七一”前夕,正值毕业生离校季节,举办“爱党爱国、爱校荣校学生摄影展”等。

另一方面,不断增进馆际交流。同时,加强与海内外书画家、收藏家的合作。开馆三年多来,先后举办过“苏州博物馆藏宣德炉展”、“文房雅玩—苏州博物馆藏明清文人书斋雅物展”、“吴江博物馆藏南社书画展”、“旅日华侨画家李剑华绘画艺术作品展”和玉器大师蒋喜几十年收藏成果“太湖沉宝—古吴石器展”等等,丰富了展览内容,增强了博物馆的吸引力,扩大了博物馆的受众面,增进了馆际交流和中外文化交流,搞活了博物馆工作,起到了文化共享的作用。

(三)举办学术讲座,开展文化活动,拓展文化传播渠道

高校博物馆可以利用自身文化阵地这一平台,创新文化传播模式,从单向的课堂教学式模式向多元化、大众化的互动模式发展,组织一些贴近师生、贴近社会的有意义的文化活动,可抓住重要文化日“国际博物馆日”、“世界文化遗产日”开展一些有意义的文化活动。如苏州大学博物馆曾经结合“5·18国际博物馆日”、“世界文化遗产日”举办了“彰显百年底蕴,保护文化遗产”系列活动,获得苏州市科普活动“创新奖”。并且尝试开设“博文讲堂”,结合主题展览举办学术讲座,如旅日华侨李剑华的“日本高校艺术教育与城市建筑艺术”的学术讲座、李海珉先生的“南社书画鉴赏”专题学术讲座,吸引了师生员工、博物馆工作人员、志愿者参加,增强了高校博物馆的感染力和吸引力,收到良好的效果。又如,上海高校博物馆联盟,多次举办高校间的联展,也从学校走上社会在市公共文化场所举办联展,将博物馆文化从校园辐射到社会,拓展了文化传播渠道,发挥了社会教育服务功能。

(四)建设数字博物馆,突破时空的阈限,发挥文化的辐射作用

在文化全球化的背景下,博物馆的内涵和外延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高校博物馆文物资源的管理也紧跟时代的脉搏,数字化博物馆建设无疑是高校博物馆适应文化全球化的有效的文化传播模式。她将突破馆际壁垒,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资源信息共享,为教育、科研、社会提供更好的服务。同时,实行博物馆数字化建设也是实现高校博物馆科学化、现代化管理的有效途径。文物资源数据库管理;基于触摸屏的博物馆藏品展示系统;多媒体展示影像资料,文物三维影像资料,多样化的展示手段,将更好地增强观赏效果。同时建好博物馆网站,借助博物馆网站这个平台,把实体博物馆的有关内容通过互联网再现,实现实体博物馆的延伸,以方便海内外各类人员突破时空的阈限,信手翻阅、浏览、观赏博物馆的概貌,并获取所需信息,[4]更便捷有效地发挥博物馆的文化辐射作用,以更好地适应文化全球化、多元化背景下人们对博物馆文化学习、文化吸收的需求。

(五)合作共建,协同创新,传播知识、传承文化,服务社会

高校是知识的殿堂,人才的摇篮。作为高校的博物馆应该发挥好服务社会的教育功能。

1.建立传统文化基地,为中小学生传播知识,传承文化

1905年清末状元张謇创办我国第一座博物馆—南通博物馆,就是为实现“教育救国”传承文明的理想,一个多世纪以来,博物馆已发展到几千座,以文物为核心,通过收藏保存、展览展示、科学研究等职能,很好地发挥了文化传承、弘扬民族自豪感等作用。在文化多元化、全球化的如今,高校博物馆更应承担起传播知识、传承文明的使命。尤其可以当地最基础的文化场所中小学为阵地,建立传统文化基地,将地域的、局部的、民族的文化在中小学生中传播,从青少年时代就培养起民族自豪感,激发爱国热情,传承中华文化。

2.与地方博物馆合作共建,资源共享,协同创新

一个多世纪以来,尽管风云变幻,博物馆事业一直在推进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地方博物馆事业更是蓬勃发展。高校博物馆应该抓住机遇,借助地方博物馆这个丰厚的资源基地,合作共建,举办一些贴近师生、贴近民众、贴近社会的特色展览;同时利用高校博物馆这个平台,举办一些有意义的文化活动,真正做到资源共享,在此基础上协同创新,增强高校博物馆的文化感染力,起到文化辐射、文化吸收的双重效应。

3.与地方旅游部门合作,为社会民众提供文化共享服务

高校博物馆是一所高校自身历史文化,办学理念,文化积淀的缩影,她能起到沟通学校和社会乃至和世界的纽带和桥梁作用,博物馆可以通过陈列展示和一些社会教育活动,实现当代大学服务社会、服务公众的责任。如今,国内旅游业在走向世界的进程中已有长足的发展,高校博物馆和地方旅游业合作,也不失为向社会乃至世界宣传本校的一种途径。如,中山大学生物博物馆利用其收藏大量国内外珍贵生物标本并具有华南地区动植物区系特色的优势,自2000年建馆至2005年,共接待来馆参观的中小学生和社会各界人士10万人次。西北农林大学博览园在旅游业发展方面成绩亦斐然,成为当地具有鲜明特色的重要旅游景点。

民众在亲近历史、亲近自然的同时,由衷地激发起民族自豪感,从而自然而然地培养民众热爱文化,热爱祖国的情怀。并且在发展旅游业的同时,还能增进国际文化交流,让民族文化、中国传统文化走向世界。由此很好地发挥高校博物馆的文化传播作用。

三、结语

总之,高校博物馆的建设要凸显大学文化特色,作为学校的文化阵地,要注重对本馆文化特性的培育,要培育与本校文化价值观相一致的博物馆文化价值观。要通过上述各种途径,发挥博物馆文化宣传、文化辐射、文化共享等作用,最终达到文化育人、服务社会的目的,实现文化传播的高校博物馆的文化使命。

[1]费孝通.从反思到文化自觉和交流[J].读书,1998(11):3-9.

[2]蓝劲松.大学办学理念:东西方文化的比较[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17(6):52-58.

[3]宋向光.从大学文化视角解读高校博物馆的特点和发展[J].文化学刊,2007(3):10-14.

[4]黄维娟.和谐文化校园视域下的数字博物馆建设[J].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4(6):90-92.

[5]秦晖.多元化的全球化[J].中国社会科学,2003(2):138-139.

猜你喜欢

博物馆文化
文化与人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展出前的地下博物馆
博物馆里的“虎”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博物馆
谁远谁近?
露天博物馆
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