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长阳土家族自治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现状与对策

2013-04-11朱祥贵戴曾群李金玉

关键词:长阳县民间艺人长阳

朱祥贵,戴曾群,李金玉

(三峡大学 法学院,湖北 宜昌 443000)

长阳土家族自治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现状与对策

朱祥贵,戴曾群,李金玉

(三峡大学 法学院,湖北 宜昌 443000)

长阳县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为目标,在实践中形成静态传承和动态传承、社会传承与学校传承、继承与发展相结合为方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模式,具有创新性和示范效应。“长阳模式”仍存在立法体系不完善、行政机制欠健全、传承方式弱化等问题,需从法律保障、行政主导、社会与学校协调、公众积极参与多方面有效整合。

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长阳模式

随着社会全球化、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及教育的现代性标准化,长阳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面临严重的挑战。长阳县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采取多种传承措施,创造了“以政府为主导、以文化人为中介、以老百姓为主体,发展传统基因,保护整体生态;服务现代生活,大力推进创新;注重科学发展,推进文化复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长阳模式”,取得了很多成绩和经验。由于缺乏完善的法规政策保障,长阳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仍然面临许多问题与挑战。

一、长阳土家族自治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现状

(一)长阳土家族自治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法规政策状况

长阳县是最早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的自治县。1989年制定2011年修改的《长阳土家族自治县自治条例》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保护、传承有原则性规定,第56条第2款规定:“自治机关采取有效措施,保护、抢救本行政区域内非物质文化遗产和重要历史文物古迹,整理和出版民族文化书籍,培养和保护有才华、有贡献的民族民间艺人,继承和发展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为了进一步规范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保护工作,2006年6月10日长阳县公布实施了我国第一部县级《长阳土家族自治县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条例》对法律所保护的民族传统文化进行了列举,并从成立保护机构、落实保护经费、制定保护措施及违法承担的法律责任方面,对该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作出了较为详细的规定,《条例》的实施,标志着长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步入了法制化轨道;为了进一步完善《条例》,2009年10月县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委员会下发了《长阳土家族自治县民族民间传统文化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暂行办法》,该《办法》对传承人的认定管理、权利和义务进一步做了明确规定;2009年颁布《长阳土家族自治县民族民间传统文化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暂行办法》;2009年12月,县委办公室下发了《县委办公室关于调整县级领导联系优秀传承人的通知》(长办文[2009]97号)文件。

(二)长阳土家族自治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实践状况

1.建立传承保护机构

长阳县人民政府成立了由县长任主任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委员会”和由县文化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同志以及相关专家组成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评审鉴定委员会,2006年6月成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构“长阳土家族自治县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中心”,该中心隶属县文体局管理的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定编5人,配备了现代化的资源数据库设备。在全县建立了县、乡、村三级保护网络,全方位系统地开展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工作。

2.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1)建立民间艺人档案。首先,对民间艺人进行登记建档。从2001年起,长阳县就开始对民间艺人进行登记造册,建立档案卡,实行动态管理;2009年3月至9月,长阳县进一步组织专班开展全县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普查,对民间艺人姓名、年龄、家庭住址、家庭现状、技艺特长及其艺术成果等进行登记。历时六个多月,行程4000多公里,录音7200分钟,录像4300分钟,拍摄照片 7000多幅。新增传统项目共300多项,目前,全县已登记在册的山歌、南曲、吹打乐、花鼓子、土家族撒叶儿嗬、薅草锣鼓、长阳竹枝词、故事、绘画、书法、民俗等艺术类别的民间艺人达3000多人,其中重点传承人342名。除了对民间文艺方面的传承人建档,长阳县还致力于对县域境内的刺绣、雕刻、印染、缝纫、织锦、制陶、盆景、假山、建筑、彩绘、藤编、草药、制茶、酿造、造船、各类金属等民间工匠、艺人进行地毯式的普查登记,为优秀的工匠、艺人建档,凡是还能“活态”展现的事项,都采用现代化的手段真实地记录下来。其次,录制优秀民间艺术专题片。对各种民间文化艺术形式采用录音录像的方式进行分类搜集,制作成资料片进行推介和保存。目前已录制完成了《土家族女民间故事家孙家香》及《长阳山歌》、《长阳南曲》、《土家吹打乐》、《都镇湾故事》、《土家族撒叶儿嗬》、《廪君传说》、《长阳竹枝词》、《长阳情歌》、《土家风情》等民间艺术的电视专题片。

(2)表彰奖励优秀传承人。县委、县政府决定,每三年评选表彰一次优秀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人和传承基地。截止目前,县委县政府先后三次共命名表彰了61名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优秀传承人和资丘文化站、民俗文化村两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坚持向上级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制定民间文化传承奖励政策,建立传艺奖励基金,设立“老艺人带徒传艺奖”、“青年人学艺有成奖”。同时还举办跨地区的、多种类的“民间艺术师徒大赛”,开展民间艺术大师选拔,给优秀民间艺人评职称。为了鼓励广大农村的优秀民间艺人的从艺和传艺热情,县委、县政府决定,每三年评选表彰一次优秀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人。2003年县委、县政府命名表彰了第一批20名优秀民间文化传承人,每人发给了1000元奖金。2007年4月,县委、县人民政府又命名表彰了第二批优秀民间文化传承人20名,每人发奖金1000元。

(3)特殊保护高龄民间艺人。县政府对近90高龄的土家族女民间故事家、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承人、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孙家香按月发给生活补贴,并作为特殊人才将其安置到县福利院安度晚年,以延长其艺术生命。为高龄优秀民间艺人发放生活困难补贴。凡男年满65周岁、女年满60周岁的县级以上优秀传承人,每年每人发放生活补贴1000元。三是从2010年起,为县级以上传承人每人订市级党报一份。

(4)联系优秀民间文化传承人。县委、县政府从2006年起建立县级领导联系文化人和优秀民间文化传承人工作制度,县级领导联系优秀民间文化传承人,每个副县级以上领导联系2名以上的优秀民间文化传承人,并由县委组织部建立联系反馈卡,把这一措施作为县委考察和考核领导干部的一项重要内容。

3.开展社会教育传承

(1)举办文化节庆活动和民间艺术比赛。一方面,由政府牵头,举办各类有规律性的文化节庆活动。长阳县从1990年开始,坚持每5年举办一届全县农村文艺汇演,每三年举办一届全县中小学生文艺汇演,每二年一届全县“夷水乡音”歌手大奖赛,每年一届全县书画美术大赛。各乡镇从1973年开始,每年举办一届乡镇文化节,目前各乡镇已举办乡镇文化节180多届次,全县坚持最好的资丘镇已连续举办了34届乡镇文化节。另一方面,通过各种形式,举办民间艺术比赛。一是举办土家族撒叶儿嗬大赛。为了弘扬土家族撒叶儿嗬这一优秀民间艺术,2004年在资丘镇举办了首届土家族撒叶儿嗬大赛。来自湖北长阳、五峰、巴东及四川、重庆等省、市兄弟县共18支代表队300多人参加了比赛。这次大赛的成功举办,把撒叶儿嗬这一土家民间祭祀歌舞正式搬上了群众文化舞台。二是举办长阳南曲、土家山歌民间艺人师徒大赛。2005年在资丘举办了全县长阳南曲,长阳山歌师徒大赛,来自全县170多名山歌、南曲艺人参加了比赛,其中年龄最大的88岁,最小的10岁,有的夫妻同台演出,有的爷孙上场比赛,场面隆重热烈。通过比赛,有20多名师徒分别获得了“带徒传艺奖”和“学艺有成奖”。三是举办土家歌王擂台赛,通过比赛,在全县选出了10名“土家歌王”和10名土家优秀歌手。

(2)宣传推广。一是举办全县性大规模的民间艺术展示活动。在自治县成立20周年期间,全县各个乡镇及县民俗文化村330多名民间艺人,演出了《土家吹打乐》、《长阳山歌》、《长阳南曲》、《撒叶儿嗬》、《薅草锣鼓》、《花鼓子》、《毛古斯》、《肉连响》及《长阳巴山舞》等优秀民间艺术节目,受到了广大市民广泛赞誉,将土家优秀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做了一次规模宏大、影响深远的展示,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二是组织民间文艺队伍参赛。近几年来,先后5次组织民间文艺队伍参加宜昌市举办的民间艺术大赛,其中,长阳山歌、长阳南曲、撒叶儿嗬、薅草锣鼓、花鼓子等优秀民间艺术在大赛中多次获奖。三是组织大型民间文化宣传推广活动。2005年县人民政府在武汉举办了“武汉土家文化周”大型宣传活动,让土家原生态文化走进都市、走进高校,走出了一条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新路,受到了省委、县政府及各界人士的充分肯定。四是充分利用高层次媒体和活动推介土家文化。2007年10月,中央电视台《新视听》特别节目“山歌好比清江水”大型歌会在长阳县举办,组织县民间艺人70多人登台表演了原生态的山歌、薅草锣鼓和土家族撒叶儿嗬,并在中央电视台文艺频道多次播放。2007年长阳县在宜昌市举办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展,展厅面积280平方米,展览运用实物、照片、文字、投影和民间艺人现场展演等手段,以其具有浓厚文化底蕴的土家族撒叶儿嗬、山歌、南曲、民间故事、吹打乐、薅草锣鼓、土家织锦、西兰卡普等,让观众留连忘返,特别是民间艺人展演的原生态民间文艺更让中外观众大饱眼福。五是利用现代媒体保护传承民间文化。从2007年初开始,我县在县电视台开辟了“长阳故事”和“清江美文”两个文化专题栏目,请民间艺人通过电视为广大市民传播民间文化(每周为市民讲12个故事),开辟了一个传承的新天地。

(3)文献静态传承。首先,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自国家实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级保护,建立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以来,长阳县文化部门进行了坚持不懈的“申遗”工作,截止目前,有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9项,市级名录9项,省级名录8项,国家级名录3项。国家、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都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了保护计划并逐步得到实施。其次,建立民族民间文化资源数据库。在财力比较紧张的情况下,长阳县投资50多万元添制了资源数据库设备,将全县民间艺人资料和优秀民间艺术原始素材通过现代技术手段,制作成视频、音频、图片及文字等资料,建立民族民间文化资源信息库。此外,整理出版民族文化丛书传承后世。长阳县先后搜集整理出版了150多种计1000多万字的两套巴土文化系列丛书。目前出版了《土家源》、《长阳南曲》、《土家风情》、《土家俗谚》、《长阳竹枝词》、《土家民间故事》、《巴人源流研究》、《土家族撒叶儿嗬》、《廪君传说》等一批土家族历史文化的佳作。通过这些丛书的出版,将长阳县相关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文字的形式传承后世。

(4)活态传承。2010年7月,县政府根据我县传统文化各类分布特点,在全县优先建立了7个文化生态保护区,分别为“长阳南曲”保护区、“土家撒叶儿嗬保护区”、“长阳山歌”保护区、“ 长阳花鼓子”、“ 民间故事”保护区、“ 民间吹打乐”保护区、“ 薅草锣鼓”保护区。这些保护区有的以自然村为范围,有的以大的村落为范围,如资丘镇的资丘、柿贝、杨家桥等村为长阳南区生态保护区,榔坪乐园为山歌、撒叶儿嗬生态保护区。为了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长阳县政府组织工作专班编制了《长阳土家族自治县传统文化生态保护区2011年-2015年总体规划》,规划通过实施传统文化生态保护,到2015年左右使长阳土家族传统文化濒危品种和主要特色品种得到有效保护。此外,长阳县在编制《长阳土家族自治县“土家源”文化工程项目规划》中,也将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建设作为一项重点项目进行了详细规划。通过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建设,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提供了文化“生态场”,做到了以人为本、活态传承,实现了整体性保护,坚持了文化的原真性。

(5)建立传承基地。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和传习所。在《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长阳“土家源”文化工程项目规划报告中》,对非物质文化传习所进行了规划,拟在都镇湾、榔坪、渔峡口、贺家坪、资丘等乡镇和“毕兹卡民俗文化村”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所。传习所是隶属县文化体育局管理的财政全额预算的事业单位,内部功能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区、活动区、传承培训区、藏品保管区、管理研究所等功能区域。传习所以传承人为主体,为传承人提供稳定的场所,必要的设备器材。传习所主要充分利用节假日、传统节日,开展适合公众参与的文化活动;充分发挥基础文化设施在保护、传承、展示、宣传民族文化等方面的积极作用,使传习所办成“民族文化之家”、“民间艺人之家”。

4.推广学校教育传承

大力推广“民间文艺进校园,民间艺人上讲台”的传承工作。一是成立活动领导小组。2006年6月《长阳土家族自治县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条例》颁布实施后,县民宗局、县教育局、县文化局成立了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领导小组,联合下发了长阳县开展民族文化进校园实施方案,各级中小学也相应成立了领导小组、制定了实施方案。二是开展示范活动和传承基地建设。2007年以来,县民宗局、县教育局、县文体局先后联合在乐园秀峰桥小学、县职教中心等中小学组织开展了民间文化进校园试范活动。2013年,县民宗局、县教育局、县文体局按照省民宗委的安排部署,将都镇湾小学、县职教中心申报为省首批民间文化进校园传承基地,每年给予部分经费予以重点支持。三是编写校本教材。2012年,都镇湾镇小学根据学生年龄、级别的不同,编写了一套6册的民间故事校本教材,由县文化部门解决2万元的印刷经费。四是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开展教学。长阳县民族民间文化形式多样,丰富多彩,因地域而呈现出各具特色的民族民间文化,如资丘区域则以长阳南曲、撒叶儿嗬为民族民间优秀文化,榔坪区域则以山歌等为民族民间优秀文化。各地在开展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活动中,具注重县域优秀民族民间文化的传承,又侧重当地特色民族民间文化的传承,初步具备了一校一特色的民族民间文化传承模式。例如资丘镇除了要求各中小学生要学跳土家族撒叶儿嗬的同时,还要求在校学生都要会弹唱长阳南曲3至5首。五是开展竞赛活动,引入激励机制。2009年10月,举办了首届全县中小学生民族体统体育项目比赛,比赛设有竹杆舞、打陀螺、三人板鞋、高脚竞速、蹴球等5个项目,共有17个代表队参赛。2012年10月,全县第九届中小生运动会项目设置上安排了三人板鞋、高脚竞速、跷旱船等三个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六是聘请民间文化传承人为兼职教师。九十年代以后,县域多名国家级、省级、市级和县级民间文化传承人被多所中小学聘为兼职教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承人张言科,通过多年在学校教学实践,编写《撒叶儿嗬传承教材》,省级传承人覃远新、覃好群、刘为芬、马学菊等,根据各自代表性项目,在学校传授长阳南曲、长阳山歌、长阳花鼓子、民间故事等。

二、长阳土家族自治县民族民间传统文化面临的问题分析

1.传承经费严重不足。长阳县文化事业单位虽然均是财政全额预算单位,实际上财政只保人员工资和极少量的办公费,即没有足够的经费组织文化传承活动。歌舞剧团因经费短缺,设备老化,创编受到制约,难以推出更多的舞台艺术精品。文化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等单位,因经费紧张,文化基础设施面积小,规模小,设施设备落后。

2.民族文化传承网络体系薄弱。长阳县原建立的11个乡镇文化站,在乡镇体制改革时,与乡镇广播站合并后,改名为文化广播服务中心,单位性质定为“民办非企业”单位,实际上就是无主管部门的社会中介组织。原有文化站的文化干部有的退休,有的转行,绝大部分站无文化专业干部,多数乡镇的民族文化传承处于被动局面。

3.文化传承产业化程度低。民族文化产品具有市场运作的潜力,文化传承单位缺乏市场意识和产业化理念,开拓文化市场上缺乏拼搏精神,对民族文化的“生产性保护”传承尚处于探索阶段,文化事业单位仍处于单一靠财政拨款维持生存的局面,因而自我发展能力不强,民族文化资源优势还没有真正转化为经济优势和产业优势。

4.文化传承机构功能萎缩。一部分单位因缺乏经费不能正常开展文化服务。能够开展业务的机构,其服务数量和质量也无法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同时,从事文化管理、创作、表演、研究的公共文化服务人才年龄老化,专业人才断层现象突出,特别是各个乡镇综合文化站的文化服务人才就更显得单薄。

5.民族文化流失加剧。改革开放以来,一是市场因素和广播、电视、电影、互联网等现代传媒对产生于农耕时代的民族文化冲击很大,各种流行文化、都市文化不断进入土家山寨,致使民族传统文化生活结构和文化环境再度发生巨大变化,民族文化不断流失、萎缩和严重变异;二是民族文化后继乏人,面临失传;三是随着农村城镇化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和农村体制改革,部分传统文化失去了生存环境。

6.学校教育传承处于无序状态。首先经费保障严重不足。县直部门扶持和社会捐助是开展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的重要经费来源之一,经费不足严重制约着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工作的开展:一是开展民族文化进校园的学校仅15个,其它学校还只停留在计划阶段;二是资丘小学、秀峰桥小学等虽已开展这项工作,因没有经费不能编印出版教材;三是部分中小学因聘请民间艺人,涉及到往返交通费、生活费和误工补助费等,增加了学校负担。其次教材教具普遍缺乏。教材教具是开展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的物质基础,从目前情况看,这个基础还很薄弱。一是部分中小学没有相应教材,目前仅5个中小学编印使用了教材。二是部分中小学校编写的教材存在质量不高、内容较为单一、使用效果不理想等问题。三是传统体育训练场地和训练器材不足。从调查情况看,全县仅5个学校有民族传统体育训练场地,占学校总数的3%。再者师资力量亟待改善。各乡镇都存在师资力量薄弱的问题,全县中小学专(兼)职老师共有80人,且能胜任这项教学工作的又较少。虽然聘请民间艺人的学校达25个,但普遍文化程度不高,缺乏教学经验,教学效果不理想。另外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与现行教育政策体制存在矛盾。民族文化进校园中,主导课程政策和教学评价体系与民族民间文化教育传承之间存在冲突,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是一项全新的工作,目前国家教育部门对这项工作还没有明确的具体要求,只是提倡,没有任务,没有考核目标,学校又有完成九年义务教育课程的压力,因此在一部分学校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三、完善长阳土家族自治县民族民间文化传承工作的对策

1.完善法规政策。根据《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和国务院关于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精神,完善《长阳土家族自治县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条例》的各项规定和法律责任。细化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普查工作的主体、内容、范围、程序措施,制定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保护措施,制定学校教育的传承体制和机制规则。

2.加大投入力度。加强民族文化传承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民族传承的条件。在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中,应优先考虑县歌舞剧团、县文化馆(县群众文化活动中心)、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县博物馆和乡镇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所的建设。这些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过程,它不仅可以满足开展民族文化活动的需要,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精神食粮,而实际上是民族文化保护、传承、传播的过程。繁荣发展民族新闻出版事业。加大对民族新闻媒体的扶持力度,加快设备和技术的更新改造,努力提高信息化传承水平和传播能力。扶持县民族网、新闻网站建设,支持新兴传承传播载体有序发展。

3.扩大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传承人的保护。2004年和2007年,县委、县人民政府两次命名表彰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优秀传承人,建立优秀传承人档案。上述传承人基本上都是民间文艺方面的传承人,而民间信仰、生产、生活习俗,手工工艺和技艺、商贸习俗、民间医药、民间竞技和民间体育等方面的艺人工匠基本上未涉及到,因此要组织人力对县域境内的刺绣、雕刻、印染、缝纫、织锦、制陶、盆景、假山、建筑、彩绘、藤编、草药、制茶、酿造、造船、各类金属等民间工匠、艺人进行地毯式的普查登记,为优秀的工匠、艺人建档,凡是还能“活态”展现的事项,要用现代化的手段真实地记录下来。在今后的工作中,除保留原来做法外,各乡镇应向资丘镇一样,建立民间艺人协会,一年召开一次民间艺人代表座谈会,开展一至两次民间文化活动。县政府为高龄困难优秀传承人发放补贴应尽早实施。

4.注重民族文化传承人才队伍建设。加强对民族文化人才的培养,努力造就一大批艺术拔尖人才、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艺术管理人才,为传承民族文化提供人才保障。要从工作和生活上关心民族文化人才,帮助解决实际问题,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5.强化“生产性保护”传承。借助国家西部开发、中部崛起战略,实现民族文化传承保护与国家、省、市建设项目的有机对接;充分利用省政府建设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和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省文联关于全省开展“一县一品”的契机,实现民族文化保护与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发展规划的对接,充分发挥我县生态文化资源优势,加强清江画廊的建设。重点建设宝塔山民族公园、“长阳人”、香炉石遗址公园、白虎垅陵园、毕兹卡民俗文化村、巴国古城、中华巴土圣山和麻池古寨革命旧址群,努力提高旅游业的文化品位,促进民族文化与旅游相互融合,力争在较短时期打造一批在全省或者全国有影响的旅游品牌。

6.充分发挥学校教育传承功能。首先培养传承师资。在发挥民间艺人进校园的同时,加大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专(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力度。一是在全县教师队伍中挑选有这方面特长的教师到大专院校进修、培训、深造相关专业。二是在社会上、有关单位招收和调动专业人才进行充实。三是在招聘教师时,把民族民间文化知识作为加分内容优先招聘。四是积极向省民宗委、省教育厅、省文化厅建议,有选择的对部分院校的教师专业增设民族传统文化和传统体育课程,培养更多的人才。其次健全机制。一是要进一步整合力量,完善民间文化进校园工作领导小组,设立县民族文化进校园工作协调机制。二是要把民族民间文化教育纳入长阳县中小学校的教学体系,明确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是中小学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三是制定相应具体的措施和要求,规定相应的教学时数,规范此项工作的考核目标和办法。再者提供财政保障。在继续坚持把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经费支持力度,提高经费数额,设立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教育基金,有效解决经费不足问题。另外创新规范教材。大力开发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提高教材质量,建议由教育、文化、民宗三部门联合成立教材编写班子,统筹教材的编写与审核,做到相同文化类型的乡镇编写和使用相对统一的教材,既考虑县域民族民间文化的共性,又突出各乡镇地域民族民间文化的个性,提高教材质量和适用性。

责任编辑:毛正天

2013-06-10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传承研究”(项目编号:12BMZ084)。

朱祥贵(1964- ),男,湖北巴东人,法学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商法和民族法学。

C95

A

1004-941(2013)05-0012-05

猜你喜欢

长阳县民间艺人长阳
民间艺人
民间艺人巴拉吉尼玛及作品研究
论民间艺人的保护与传承
畜牧业助力精准扶贫的实践和探索
长阳“十三五”规划若干重点问题的思考
湖北长阳“田家新屋”传奇
长阳县举办“英子姐姐”网络助学纪念活动
湖北长阳一村庄“微信群”捐款救人
同饮清江水 共护母亲河——首个“清江保护日”在长阳举行
白萝卜反季节栽培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