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武术操特点的高校武术教学改革探索
2013-04-11徐泉森
徐泉森
武术操是在中国传统武术套路的基础上增加了体操、健美操、艺术体操的内容而形成的操化武术套路,既带有明显的体操类项目特征,又凸显了中华武术套路技击攻防的内涵。现今已有许多高校引入了武术操内容至武术教学中。武术操因其独特的运动形式与特征得到众多学生的喜爱。通过对武术操特点的分析,思考高校武术教学改革,为高校武术教学的改革提供重要理论依据。
1 高校武术教学改革现状
武术是我国最早引入高校体育教学的项目,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开展几十年时间里,受到广大师生喜爱的同时也呈现了一定问题。教学主要教授学生武术套路与武术散手两大类,学生能学到一定的武术技能,但一周仅2到3学时的课程不足够完全了解与掌握武术的内在含义。随着时代的发展,健美操、瑜伽等较为时髦的体育项目逐渐进入了高校体育教学中,武术由于仍沿用旧的教学模式与内容,使其在处于被学生、教师双重忽视的尴尬地位。现今我国高校武术教学改革主要体现在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模式两方面。教学内容改革体现在加入了“打练结合”的内容。在以往,若课程是武术套路教学,整个课程教学中便会全部进行武术套路教学,若是散打课程,整学期或整学年全部进行散手的练习,使学生对武术学习产生了厌烦心理。在武术教学内容中进行“打练结合”的改革,是在套路教学中加入技击格斗的散手内容,或在散打课程中加入套路练习。部分地处民族地区的高校,在武术教学中加入了少数民族体育项目,使原本单一的内容变得更为丰富。武术教学模式的改革改以往单纯的技能传习为文化传承,传递给学生武德思想和传统文化内容。尽管高校武术教学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存在较大问题,部分高校“治标不治本”。
2 武术操在我国高校的推广
许多人认为武术操是现代新兴的项目,其实不然,查阅资料发现,武术操起源可追溯到尧舜时期,配合音乐进行的“干戚舞”是武术操最早的萌芽[1]。真正意义上的武术操始于清末民初,霍元甲创立的精武体操会中就把传统的武术套路根据西方体操的模式进行了重新创编。中央国术馆在早期也有了把传统武术套路改编为体操性质的模式,还进行了内部推广,但因当时社会时局与人们思维观念等问题的影响,加之武术操自身还有许多欠缺,没能在社会中得到广泛推广。我国真正推广武术操是在90年代初期,是为更好在学校推广武术运动,故进行了操化改革。起初在中小学推广,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始在大学中推广,主要出现在大学武术教学之中。部分武术老师把长拳等基本套路进行类似于健美操的创编,结合音乐教学,还有部分学校或老师加入了武术操的基本内容让学生学习,学生普遍对武术操的学习表现出极大兴趣[2]。“在健美操音乐中快乐的学习武术”是大多数高校学生对武术操的感悟。教师将武术操融入武术课程中以后,学生学习武术的兴趣普遍提高,也增强了对武术动作的记忆。鲜有高校将武术操作为门独立课程置于体育教学中是因现今没有固定的武术操教材、无足够的教学验证、缺乏专业师资等原因。
3 武术操的特点分析
武术操内容打破了以往武术“中规中矩”的特点,配以欢快且具活力的音乐,动作简单易懂,便于学习。
3.1 时尚性
青少年的心理特点不同于成人,对于时尚有明显的追逐性。在高校公共体育选课中可发现,类似于健美操的体育项目是学生的首选。武术操正是具备了时尚性,才被学生给予高度认可。武术操的动作以武术攻防技击为基础,经合理加工后,配以适合的音乐,充满了艺术美感和青春气息。
3.2 简易性
武术动作的复杂是我国推广武术运动不可避免的问题。按照中国传统武术的程序,练好武术,基本功练习需三年,且其套路演练较为复杂,有如旋风脚、腾空飞脚等难度动作,使一些协调性、柔韧性不好的同学对武术望而却步。武术的复杂性极大限制了其在高校的发展[3]。武术操每一个动作都来源于武术套路的攻防技击,但简化了动作,降低了难度,如降低了踢腿与步架的高度,减少了腾空的难度等[4],使得武术操在保持原有动作攻防涵义的基础上更简单易学。
3.3 健身性
武术操具有极高的健身价值,其健身性高于武术套路本身。武术套路的练习对身体有极高的负荷要求,且有很大的间歇性,武术操在快节奏音乐的配合下,动作十分连贯,出现中间间歇的情况极少,更利于锻炼身体。武术操动作表现了技击攻防的内涵,学生在完全学习武术操后,还可掌握部分格斗动作。
4 基于武术操特点的武术教学改革
武术的发展离不开高校这一重要平台,高校体育教学也更不能缺少武术项目。武术教学改革是促进武术教育发展的重要手段。
4.1 简化内容
武术操具有的时尚型、简易型、健身性特征与大学生的心理需求极度吻合。高校武术教学可借鉴武术操特点,将难度动作在不失去原有攻防技击特点的基础上尽量简单化,去掉高、难动作,让学生在最短时间内学会与掌握,提升学生对武术的学习兴趣。
4.2 增强艺术美感
多学生都认为武术是中年老年人的体育活动项目,过于“土气”,没有健美操、体育舞蹈那么“洋气”,认识的偏差导致学生对项目的排斥。武术教学改革应突出武术的艺术美感。武术本身就与艺术有重要联系。远古时期,人们在狩猎后围在火堆周围跳舞,这时候的舞蹈中就有武术攻防的动作出现。唐宋的艺术表演中出现剑舞。古代军队中也出现了许多“兵戈武”、“阵前舞”等具有武术内容的舞蹈。由此看来,武术与舞蹈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武术是舞蹈艺术的重要来源之一。武术与舞蹈的重要联系为武术教学改革提供了新思路,如在武术套路练习中配合适当的音乐辅助,给枯燥的武术课堂增添几分欢快与优雅的韵味,使学生心理得到放松;把武术套路动作进行拆解性创编,糅合舞蹈、健美操的动作特点,突出武术美感,让武术具有时尚、现代的特征。
4.3 提升健身价值
武术教学改革还应重视武术的健身性与实用性。大学生选择运动项目的主要因素是要锻炼身体。许多学生不喜欢武术的主要原因是认为武术的健身价值较小,内容多为花架子,得不到健身强体的效果。武术教学改革应着重突出武术运动的健身性,学生通过武术课程的学习,身体的外部形态与身体机能得到显著提高,同时还要明显突出武术套路中的攻防技击含义,对武术动作中的格斗实用性进行细致讲解,消除学生对武术是“花架子”的疑虑。
5 小结
武术操是一种由武术改良而来的运动形式。武术操的流行给武术的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武术操因为本身具有的时尚性、健身性与简易性特征受到了高校学生的喜爱,给高校武术教学改革提供了重要的借鉴作用。高校武术教学改革应该基于武术操的三个重要特征展开,使武术教学向着既得到学生喜爱,又突出健身性的价值方向发展,进一步巩固武术在高校体育课程中的地位。
[1] 郭守靖,孟召峰.论武术操教学中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性[J].体育科研,2006,27(4):78-79.
[2] 王 宾,席饼嗣.武术操的历史寻绎及研究现状—兼议武术拳操的创编[J].搏击·武术科学2011,8(2):22-23.
[3] 谌俊裴.武术课程中探究式教学的设计与实施[J].湖北体育科技,2011,30(3):305-306.
[4] 徐泉森.武术操在高校武术教学中的实践研究[J].搏击·武术科学,2012,9(8):67-68.
[5] 张奇娟.高校武术教学与适应90后大学生需求的创新研究[J]. 湖北体育科技,2011,30(4):436-4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