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生互动体育课堂教学设计案例及教学思辨
2013-04-11袁建伟沈玉霞方敬秋
袁建伟,沈玉霞,方敬秋
Physical Education Department,Liupanshui Normal College,Liupanshui Guizhou,553004
1 师生互动体育教学设计的结构
1.1 导入部分
利用多媒体展示图片,引发学生思考两种接力棒传递方式的不同的同时,留下悬念,吸引学生对该项目技术的关注。
1.2 探索与发现环节
教师介绍并示范,使学生更形象与直观地了解何为上挑式接力,何为下压式接力。要求学生自行总结两种动作技术与要点,发现二者的特点与区别,运用选择与对答问题的形式加深学生对动作的理解。探索与发现教学环节,避免了教学内容的单调性,增添了体育课堂教学的气氛。
1.3 技能学习与练习环节
1)以性别及运动能力为分组标准,教师参与其中,与学生一同接力比赛,练习两种接力棒传递方法。教师引导学生相互观摩与学习;2)设置师生互动的教学环节使学生更能感受到师生平等,享受共同参与的乐趣,通过比赛的竞争性与结果的不确定性,深入理解教学技能,培养参与体育锻炼的兴趣。
1.4 课后调查与总结
观察发现课上学生表现出无比的激动与兴奋。95%以上的学生希望下一次课老师能继续一起参与课堂学习与训练。此种教学的教学方式效果较好,90%以上的学生能立即回答出两种接力棒传递方式的技术要点与区别,并可通过动作示范形象地展示出来。
2 师生互动体育课堂教学的思辨
2.1 明确教学目的与目标关系
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的学校体育教学目的与目标不尽相同,但无论是横向视角,还是纵向视角,二者都是相互促进、辩证统一的有机整体。
体育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体育教学、游戏与比赛训练,对于实现体育教学目的与目标并不冲突。相互促进、辩证统一的教学有机整体,归根结底是以发展、服务于学生为目的,以完成教学任务为目标。为提高教育教学效果,充分调动体育课堂中学生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发挥教师体育教学的能力,教师的参与无疑是对学生的最好鼓动与调动。师生互动课堂与非教师参与课堂的区别在于:师生互动课堂是满足学生自我学习需要与教师提高教学效果的需要;而非师生互动课堂属于单方面需要,是学生为了满足自身的学习需要或教师为达到教学需要。因此,师生互动教学的实质是教学目标与目的的辩证统一。
2.2 清晰教师与学生的角色定位
新课程改革以来,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体育思想逐步树立。体育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学技能与能力是基础,而角色定位是关键。
所谓教学技能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依据教学理论,运用专业技术知识与经验,准确、娴熟的组织与实施教学,达到教学目标的一系列教学活动的行为方式[2]。所谓角色,是指个人在一定的社会规范中履行一定社会职责的行为模式[2]。一方面,体育教师不但要具备娴熟的教学技能与能力,而且要清楚和明确教学过程中所扮演与承担的角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是领导者、组织者,也是启发者、引导者。另一方面,通过让学生承担并明确自己在课堂中的角色与责任,以角色责任的形式完成体育教学的目标与任务。学生明白他们既是教学活动的参与者,也是主动者、展现者。
教师需摆正自我位置,确立教学过程中的自我角色,实现“放羊的人”向“领羊的人”转变,参与到学生体育课堂学习、训练与反思总结之中。
2.3 教学内容选择与互动方法的灵活运用
体育教学内容与方法的运用,并不是简单式的累加与混合,而是在熟悉的情景下,提高学生对体育的关注和学生对体育课程的兴趣和表现力。教学内容是固定的,但是教学方法的运用是灵活多变的,既可以采用教学内容的由点到面,又可以由整体到局部。例如,通过学生对熟悉的体育情景选择幽默或设问的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兴趣感,然后针对学生感兴趣的问题继续设问,调动学生更深层次的思考,最后再根据学生总结进行分析,分组讨论与归纳。这样的环节设置,学生们一开始觉得挑战很大,但教学反馈发现:学生为使自己小组在比赛中取得好成绩,教师布置下次课内容之后,感兴趣的学生会在课下进行大量相关资料的搜集、分析、思考与归纳总结。另外,师生互动的比赛可以让他们体会到集体荣誉感的同时,也收获了与老师交流的喜悦感和从未享受过的成功感。因此,通过改变过去单一的教学方式,学习与探索先进并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技能,扩宽教学内容;吸收新的教学互动方法,把其他学科优秀的方面吸收并融合进来,加强各门学科的联系,实现多学科渗透;发挥师生互动共同参与的方式,通过体育教学平台,让体育成为学生们自己的兴趣与习惯,才能真正达到“以学生为本”的体育教学效果。
3 小结
通过对师生互动共同参与体育课堂教学的案例分析与思辨认为:师生共同参与体育教学过程,运用师生互动的教学方式,可以实现教师由“放羊的人”向“领羊的人”角色转变、学生由“被动接受者”到“主动参与者”的过程转变,同时也改变了以往沉闷单一、枯燥乏味的体育课堂教学环境,既使体育教学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又使师生双方收获成就感。因此,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提倡与强调师生互动共同参与体育教学与实践过程的实质是体育课堂教学的本真回归。
[1] 潘绍伟,于可红.学校体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 王思斌.社会学教程(第二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3] 罗 平.海尔森“个人与社会责任教学模式”及启示[J].体育学刊,2011(3).
[4] 季 浏,潘绍伟,谭 华,等.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主要特征是什么[J].中国学校体育,2002(3).
[5] 王汉澜.教育评价学[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5.
[6] 王启康.论自我意识及其与自我之关系[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1).
[7] 李 宁.学校体育与“健康第一”思辩[J].体育文化导刊,20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