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本科院校学生素质能力培养模式探讨

2013-04-11张松青游振华

关键词:素质院校能力

张松青,游振华

(怀化学院,湖南 怀化 418008)

二十一世纪社会的竞争是人才素质能力的竞争。当代大学生要成为适应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必须加速素质能力的培养。地方本科院校大部分是新升格的本科学校,在由专科向本科转型的过程中,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是必须首要考虑的问题,其中学生素质能力培养模式的构建是这个问题的重中之重。目前,各地方本科院校从自身的办学特色和地方性、应用性、过渡性等共性出发,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探索。本文着眼于地方本科院校的共性,重点对学生素质能力培养模式进行一些探讨。

一、地方本科院校必须尽快构建学生素质能力培养模式

地方本科院校自诞生之日起就面临着双重的发展困境:一方面,虽升格为本科院校,但在本科院校中属于“弱势群体”;另一方面,在专科时期所形成的办学传统亟需在本科阶段得以延续和提升。因此,如何保证基本的办学水平与人才培养质量,尽快构建适合本校发展定位的学生素质能力培养模式就显得尤为重要。

1.尽快构建学生素质能力培养模式,是地方本科院校保证规模、质量和效益谐调发展的需要。人才培养是本科院校的根本任务。地方本科院校在升格的初期,一般带来了办学规模的扩大,特别是学生规模成倍地增加。而恰恰在这个时期,学校管理、教育理念、教学方法等正在向本科教育转变,如果没有一个明确的人才培养定位,人才培养的根本任务就不明确,就很难做到在扩大规模的基础上,同时提高教育质量和提升办学效益。可见,在科学的人才培养规格定位的基础上,尽快构建学生素质能力培养模式,实际上是为地方本科院校在发展初期指明了人才培养的方向,也是保证规模、质量和效益谐调发展的重要途径。

2.尽快构建学生素质能力培养模式,是地方本科院校办学定位的需要。确定办学定位是地方本科院校发展的首要问题。一般来说,地方本科院校办学类型应定位在教学型院校上,并在较短的时期内实现由专科教育为主向以应用型本科教育为主转变。在这种定位的前提下,首先应该解决的一个问题就是人才培养的目标,也就是说培养的学生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素质能力,这个问题必须明确,否则学校的定位就是模糊的,不利于学校的发展。

3.尽快构建学生素质能力培养模式,是地方本科院校为地方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服务的需要。地方本科院校的一个特点是归地方管辖,大多数主要由地方投资。因此,地方本科院校主要为所在地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为地方培养人才。地方本科院校必须找准真正属于自己的立足点,在发展初期一定要走地方路,吃地方饭,紧紧抓住为地方服务这个切入点。而要找准这个切入点,须调查研究,了解到本地方所需什么样的人才,然后构建学生素质能力培养模式,这样就可以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为地方培养真正需要的人才,充分体现出为地方服务的功能。

二、地方本科院校学生素质能力结构构建

培养应用型人才,是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共性目标。地方本科院校学生素质能力结构构建,必须围绕这个共性进行。本文从“应用型”的共同特点来构建地方本科院校学生素质能力结构。

(一)素质结构。地方本科院校学生的素质结构主要包括基础素质、专业素质和潜能素质三个方面。

1.基础素质。这是各类大学生所共同具有的,其所涉及的方面以及涵盖的内容基本一致,只是在程度上有所差异。主要包括品格、文化、身心三个方面。

(1)品格方面: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自尊、自爱、自强;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自尊心;有贡献自己的力量于祖国和人类发展的意识和精神;有良好的道德和健全的法制意识。

(2)文化方面:有正确的社会历史观和人生价值观;有较好的人文、艺术、审美及文字、语言表达能力;有求真务实的科学素质,懂科学,爱科学,追求真理;对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与思想有一定的了解。

(3)身心方面:懂得体育运动的基本知识和卫生保健知识,掌握科学的健身方法,养成良好的运动锻炼习惯,从而形成健康的体魄,良好的行为习惯。心理状态良好,乐观向上,重视自己,接纳自己,正确面对现实的自我和挫折失败。

2.专业素质。主要包括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和方法三个方面。

(1)专业知识:有合理的知识结构,掌握本学科专业所需的专业知识及技术基础,打下宽厚、扎实、系统、严谨的知识基础及专业技能功底。除此之外,比较系统地掌握一门外语,懂得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的基本知识,根据自身学习状况,进行选修,拓展自己的知识面。

(2)专业能力:首先是专业方面的一般能力,包括阅读、写作、查阅资料、社会调查、观察、运算、实验等;其次是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即通过所学到的专业知识,解决实际工作中常见的一般性问题;再次是创造能力,即运用所学的知识创造新知识和开展创造性工作的能力。

(3)方法:首先要掌握本学科专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在此基础上还必须具备科学的学习和工作方法、思维和研究的方法、获取知识信息的方法等。

3.潜能素质。人的潜能素质就是有待开发、挖掘的处于潜伏状态的能力,是人的体能与智能的总和。地方本科院校与其它老牌本科院校相比,更应该重视学生潜能素质的挖掘。根据其办学与生源实际,学校应重点开发学生以下三个方面的潜能素质。

(1)学习潜能:培养与训练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掌握学习方法,善于从课堂内外和网络中汲取有用的信息,不为大量的无关信息所感,在有限的时间里,获取更多的知识,习得更多的技能。

(2)情绪智力:提高学生自我认知、自我控制和自我激励的能力,克服自卑心理,学会自我情绪管理;懂得在生活和工作中,有效地管理和利用他人的情绪,并为建设自身良好的人际环境而努力。

(3)创造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塑造学生勇敢和冒险的精神、独立性、自信心、顽强的创新意志、笑面挫折的乐观态度、旺盛的求知欲与好奇心等创新人格品质:鼓励学生参与创新能力的实践,不断向自己的过去挑战、向自我极限挑战,实现自我超越。

(二)能力结构。地方本科院校主要是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那么学生的能力结构也要围绕这个实际来构建。文章把地方本科院校学生与各类大学生相比,分成共性能力与个性能力两大类。

共性能力是作为一个当代大学生应该具有的能力,这主要包括十个方面:获取和应用知识能力、实践操作能力、适应社会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沟通能力、表达能力、竞争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创新能力。

(1)获取和应用知识能力。既具备独立获取本专业知识、更新知识的能力,将所学的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灵活地综合应用于实践,能独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2)实践操作能力。既把创造思维变成实际的物质成果或是用生动形象的实践过程呈现创造性思维的转化能力。

(3)适应社会能力。既根据客观情况变化能随机应变地适时调整自己行为的能力,也就是说对社会、对环境主动、积极适应的能力。

(4)人际交往能力。既与他人相处的能力,能够正确、有效地处理、协调好学习工作生活中人与人的各种关系,

(5)沟通的能力。既学会与自己沟通,客观评价自己;与他人沟通,客观评价他人;与组织沟通,增强认同感;与社会沟通,以科学的视角认知社会。

(6)表达能力。既指运用语言阐明自己的观点、意见或抒发感情的能力,主要包括口头表达能力、文字表达能力、数字表达能力、图表表达能力等。

(7)竞争能力。既具有竞争意识,学会在竞争中求生存,在进取中求发展;增强自我展示能力,把自己的才华与品行展示于社会。

(8)心理承受能力。既具有抗御挫折的能力,克服心理障碍,增强心理承受力,以应对各种艰难险阻的考验,使自己在心理意识上与外部环境取得认同。

(9)组织策划能力。既把工作岗位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要素科学地组织起来并有效地完成所担负任务的能力,包括计划、组织、决断、指导、平衡等能力。

(10)创新能力。既运用已积累的知识通过不断探索创造出新思维,提出新见解的能力。它包括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创造性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出新思想的能力。

个性能力是作为地方本科院校学生服务地方所必须具备的能力。主要包括一专多能的能力、扎根基层的能力、独立生活的能力、应变的能力、自我决策的能力、文化适应能力六个方面。

(1)一专多能的能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紧缺高级人才,对人才的要求是一专多能。地方本科院校学生要在地方经济建设中作出自己的贡献,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能力,掌握一技之长,而且要努力拓展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具有多种能力和发展潜能,成为复合型人才。

(2)扎根基层的能力。扎根基层是一种精神,更是一种能力,地方本科院校学生大多数是工作在最基层,要在基层做出一番成就,就必须具备树的扎根能力,甘于清贫,乐于奉献,吃苦耐劳,不畏困难,积极向上。

(3)独立生活的能力。在基层工作,困难更多,挫折更大。地方本科院校要更加重视学生独立生活能力的培养,这主要包括自理生活的能力、独立自强的精神、挑战困难的决心、正视挫折的勇气。

(4)善于应变的能力。情况多变,问题复杂,涉及群众,这是基层工作的重要特点。这些特点要求在基层工作的大学生必须具备应变的能力,即根据不断变化的情况,随时调整自己的知识、能力结构和思想行为方式,使自己始终处于主动地位。因此,地方本科院校的学生要注重加强应变能力的培养。

(5)自我决策的能力。自我决策能力是一个人能否独立思考,果断处事和独立完成某项工作的能力。对于在基层工作的大学生来说,很多时候是自己一个人独挡一面,每一件事情每一个问题必须靠自己迅速作出决定,及时予以处理。自我决策能力对于地方本科院校的学生来说十分重要。

(6)文化适应力。中国地方文化丰富多彩,特别是地方的习俗文化更是各具特色,地方本科院校的毕业生在工作中来自这方面的文化冲击较大,如果文化适应力较差,往往会给工作带来许多困难和阻力。“入乡随俗”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因此,地方本科院校要把学生文化适应力作为一种重要的能力来培养。

三、地方本科院校学生素质能力培养途径

1.树立“为学生成才服务,对学生发展负责”的理念,为学生营建良好的成长氛围。坚持教育以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服务构建和谐社会人才培养的历史使命,通过政治引导、学习辅导、生活指导、心理疏导等渠道,激发、引导学生成才的内在需求,使其能直面人生、自我发展、服务社会,增强他们对民族命运的关注和责任意识。

2.构建“全面、全程、全员、全体”的教育体系。学生素质能力培养是多方面的,这需要构建一个系统的教育体系。从内容来说看“全面”,不仅要培养学生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而且要加强学生理想信念、公民道德、法律意识、合作精神、人文素质、心理健康、形势政策等教育;不仅要加强专业素质能力的培养,而且要加强其他素质能力的培养。从过程来看要“全程”,即围绕学生素质能力的结构,结合学校办学实际,从入学到毕业,分年级分阶段安排教育内容。从人员来看要“全员”,即以思想政治工作者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为主,由管理人员、教学人员、后勤服务人员等组成教育主体队伍。从客体来看要“全体”,即实施素质能力教育的对象是全体学生,要由过去只重视特殊人才素质能力培养转变为重视全体学生素质能力培养,素质能力活动要提高学生参与面。

3.建立素质能力培养的四种机制。一是领导机制。建立由校党委主要领导牵头,党委各部门、校行政有关部门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单位主要负责人组成的“学生工作委员会”,专门负责学生工作中的重大事项的处理和素质能力活动的开展。二是运行机制。建立校、院(系)两级各负其责的素质能力培养运行机制。学校以学生工作委员会为主,制定学生素质能力培养方案和措施,校团委具体组织活动的实施,重点围绕学生的策划与组织管理能力、团队协作与竞争意识、敬业精神、创新能力、文化适应力、效益意识等六个方面来策划组织活动。院(系)依据学校素质能力培养方案,按照专业对学生素质能力的要求和社会对本专业人才素质能力的需求,制定并实施凸显本专业核心竞争力的素质能力培养方案。具体来说要建立调查反馈机制,在新生入校、学生在校期间、学生毕业时、学生工作后等不同阶段,开展调查研究,使素质能力培养更加贴近学生,满足学生成才的需求;建立师生互动机制,比如导师制、学生谈话制、社团教师指导等;建立教育辅导机制,包括德育教育辅导、心理健康指导、专业学习辅导、科技活动辅导、社团活动辅导、就业活动辅导等;建立应急处理机制,处理突发事件,稳定教学秩序。三是奖励机制。改变过去只注重奖励“精英”的方式,设立“自我教育进步奖”,鼓励全体学生自我超越。在传统的以学校为主体的奖励项目基础上,广泛吸纳社会资金,设立各种不同类型的奖学金。四是保障机制。各院(系)学生素质能力培养方案要与教学大纲并行实施,实现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有效对接。学校要设立专项经费,保证素质能力活动开展。

4.整合素质能力培养的四条途径。一是社会教育。充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建立素质能力培养的社会基地,把学生在学校中培养的素质能力与社会对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二是校园文化。整合校园文化资源,实行学校部门、院(系)协同作战,以经典品牌活动为主导,以院(系)专业核心素质能力培养活动为主题,分模块实施,按主题活动。三是自我教育。全面实施导师制,指导学生进行个人发展规划设计,促使学生全面自我超越;改革学生评价体系,注重全体学生的参与,为其建平台、搭载体、给机会,激励各层次学生超越自我、全面进步,促进学生主体性提升。四是家庭教育。建立家长教育委员会,反馈学生成长中的各种信息,特别是在学生进步受奖和违纪受罚时,要及时与家长取得联系,实现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有效沟通。

5.夯实素质能力培养的三个支柱。一是德育教育。在素质能力培养中要坚持德育优先原则,并贯穿于整个过程的始终,按照基础教育阶段、巩固教育阶段、深化教育阶段、本科毕业教育阶段分别确定有特色的教育内容和重点措施,同时还要确定理想信念、公民道德、学习成才、社会实践、人文素质、心理健康、网络技术等方面的共性教育内容。二是知识传授。调整优化课程结构体系,把专业课程设置的纵向深入与横向拓宽结合起来,理工科和人文学科课结合起来,相互渗透、相互交叉,促进学科知识渗透。适当减少专业课内容,加重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和行为科学的内容,将稳定性和先进性有机地结合起来,协调好知识广度与深度的关系。注重学生学会获得知识能力的培养,注意专业和基础的结合,注重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相结合,把理论课教学与社会实践有效结合起来。三是严格管理。地方本科院校文化底蕴不厚,生源素质起点相对低,学生自我约束、学习学风相对较差,在学习进程中易自我放任,而社会对毕业生的要求不会降低。针对这个实际,学校要通过“劝学、导学、助学、乐学”等多个环节,致力引导,使学生在明理中成才,在成才中明理。

6.搭建素质能力培养的四个平台。一是节会活动。充分利用重大节日和会议,设计各类活动,让学生在情操受到熏陶的同时能力得到锻炼。学校节会也要搞出特色,如上半年主办科技读书节,下半年主办文化艺术节,加强文化渗透。二是寝室文化。寝室是学校集体中最小单位,也是学生学习活动的主要场所,在学生素质能力培养时要充分发挥寝室的作用,大力加强寝室文化建设,引导学生在过去“文明寝室”建设基础上,把寝室建成“学习共同体”,成为其成长的真正基地。三是社团活动。学生社团是活跃校园文化的主力军,是提高学生素质能力的重要基地。要加强各社团管理,按不同的性质挂靠在相关院(系),由校团委实施统一管理,各院(系)派专业老师进行指导,确保各学生社团活动出质量、见效益、成规模。四是教学实践。加强实践课的教学,通过项目合作的形式建立稳定的教学实践基地,依托基地,实施项目,带着学生搞实践、搞科研,提高学生知识的运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胡建,谭伟平主编.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M].北京:中国出版集团,2012.

[2]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主编.比较思政政治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猜你喜欢

素质院校能力
消防安全四个能力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高铁乘务员的素质要求及其养成
大兴学习之风 提升履职能力
你的换位思考能力如何
素质是一场博弈
什么是重要的素质
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