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少数民族地区民族语言教育的现状与发展对策

2013-04-11李天乐

关键词:民族语言少数民族民族

李天乐

(东北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吉林 长春 130024)

少数民族地区民族语言教育的现状与发展对策

李天乐

(东北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吉林 长春 130024)

语言是一个民族存在的特征也是开启文化大门的钥匙。少数民族语言作为多民族国家多元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发挥了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作用。少数民族的语言教育又是民族语言、文字乃至文化得以传承延续的主要途径。因此,民族地区语言教育具有特殊意义。从相关政策法律来看,国家对少数民族语言教育给予有力支持,但由于不同文化交流碰撞以及社会经济飞速发展引起的民族语言生存环境的变化等问题,少数民族语言教育呈现出弱化趋向。

少数民族;语言教育;问题;思考

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是民族文化最直接的载体也是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纽带。我国政府的各项相关政策对其都给予了重视,并提供了政策及法律方面的支持。建国后国家出台了多部关于民族教育和民族语言方面的政策和法律法规,其中关于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教育的主要有:1995年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少数民族学生为主的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可以使用本民族或者当地民族通用的语言文字进行教学。”同年,国家教委发布的《中小学教材编写和选用的规定》第七条明确说明:“以民族文字编写的国家教委制定的课程计划所规定的必修课(劳动课、劳动技术课、职业指导课除外)各学科教材,省区间写作编译的民族文字教材,须由国家教委审批。”显示了国家对少数民族教材编写的重视。2000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第8条规定:“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可以看出,国家在少数民族语言教育问题上的立场是很明确的,即积极发展民族语言促进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但是,由于社会经济发展及不同文化的交流与碰撞,无论是学校语言教育还是民族成员在语言认同感上均呈现了弱化倾向,民族语言重要性降低,少数民族语言教育出现了问题。

一、少数民族语言教育现存问题

1.民族语言教育与汉语教育的失衡——受重视程度不足

步入21世纪,中国的少数民族既要学习本民族语言文字以传承保留民族优秀文化,同时还要通过学习我国的主流文化语言——汉语,以便顺利进入主流社会。因为少数民族成员只有通过汉语的学习,才能跨越文化障碍获得个人在主流社会的更大发展。此外,从国际大背景及现代化发展来看,随着汉语主流文化和以英语为主的西方文化的移入,各种文化的交流与碰撞不可避免,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及民族传统文化观念也会受到冲击。这种冲击势必会危及到脆弱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其中包括了民族语言流失的危险。

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十分复杂,既有历史原因,也与民族语言在逐渐形成的社会地位有关。但归根到底绝不是一个强势民族压迫弱势民族进行语言同化,而是社会文化转型、全球一体化和市场经济所带来的语言生存环境更迭所致。而语言作为民族存在的一个重要标志,是民族特征的突出表现。民族语言不仅反映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还表现于共同文化特点上的共同心理素质,而且民族内部的沟通和情感也以语言为纽带。因此,语言的维系不得不说是一个严肃的民族问题。

那么在少数民族地区怎样协调少数民族语言与汉语学习的关系呢?目前的普遍情况是:在学校花费大量时间学习民族语言文字却可能会影响到主流语言汉语的学习,从而影响少数民族成员更好地融入主流社会以及在主流社会里获得更高层次的发展。另一方面,如果依据现实,在民汉双语教育中将侧重点放在汉语教育上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少数民族语言的独立性。一位蒙古族的退休教师说:“我希望我们蒙古族都能说好普通话,毕竟我们都是中国人,只有用普通话,整个中华民族才能很好地交流。但我也希望我们蒙古人在学普通话和汉文的同时,也要学好蒙古语文。学好蒙古语文,不但可以保护我们的民族文化,使其不断发扬光大,而且具有很大的实用价值。”“民汉兼通”是中国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目标。然而,由于主流文化均是以汉语为媒介进行传承、发展。汉语成为少数民族地区必不可少甚至最重要的学习内容。在此情况下,少数民族语言的学习陷入了尴尬的境地。

2.民族语言教育功利性的教学方式与培养目标

我国少数民族语言教育的成绩是值得肯定的。但成效仅局限在考试成绩上,语言教育缺乏整体的评价机制。就辽宁省蒙古语教育来看,蒙古语言教育很大程度上应该称为语言教学,家长和教师关注最多的是学生在语言学科成绩上的进步。至于教育所应该包涵的其他内容,如对民族文化的认知、价值观念、民族认同感的培养等方面都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现今,“全球一体化”与“民族文化多元化”成为一些少数民族学校试图追求的理想的目标。但由于学校受到物力资源、课时量等相关因素的限制,理想化的三语教学(民族语、汉语和外语)很难实行,许多民族学校(以辽宁省蒙古族为例)的民族语言教育的目标偏离了语言教育的本质,变成了具有投机性质的爬向高等教育的阶梯。学习少数民族语言仅仅是为了降低高考汉语文试题难度及享受国家给予少数民族考生的加分优惠。由此衍生出一系列的问题:如假少数民族户口、跨民族地区移民、“高考借读”等。

民族语言教育目标的功利性直接导致教育方式的“变质”,语言教育的价值取向也从以文化教育转向以语言知识传授,从培养人文素养转为培养应试能力。具体来说,少数民族语言的教师把本民族语言当做一门外语,一门除汉语、英语等“主科”之外的考试型科目。不需要口语的练习交流,书写即可,“认识——背诵——答卷”的模式由此逐渐被固定下来,分数就是结果,也是少数民族语言学习的最终宿命。

这不得不说是民族语言教育的悲哀,一个民族的语言不是用来交流,传承民族文化,而是作为步入主流社会敲门砖的如此功利性的工具。

3.民族语言教育的学无所用:哑巴语言

知识的交流是教育的永恒命题。无论何种形式的教育,语言文字都将作为知识传播的媒介,尽管处于飞速发展的现代信息社会,但语言文字在传播知识过程中的纽带作用永远不会被取代。近年,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各少数民族地区也逐步加快现代化步伐,这也引发了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丧失的危机,原因之一就是上文提到的少数民族考生学习语言目的性的“变质”。高考成为学习少数民族语言的唯一目的,对于语言的应用价值无人问津。以辽宁省蒙古族自治县为例,试问有多少人观看蒙语电视节目,收听民族语言广播呢?播放的蒙古语又有多少人能看懂听懂呢?

笔者相信对于某些少数民族地区考生来说,先前学习的民族语言在升学后就成为一种模糊记忆,学生的民族性被主流文化所融合。少数民族语言失去了活力,不再成为本民族的一个特征。对于一些已经丧失民族语言的民族成员来说,民族精神成为其维系民族性的唯一纽带,而对于一些正在衰落的少数民族语言的使用者来说,如何正确对待本民族语言,怎样将民族语言引入健康的存在与发展的道路是值得深刻思考的。

4.少数民族语言教育资源不足

这方面的表现首先是多语言教育的经费问题。双语教育本身就是一项造价昂贵的社会发展系统工程。实施少数民族语言与汉语的双语教育经费数倍于实施单语(汉语)教育经费。因为要实施双语教育不但要培训大批语言教师,还要编写大量的语言类教材、教学参考书及课外阅读物。这些教育经费开支对贫困的少数民族地区无疑是一笔不小的负担。然而,国际上一些多民族国家为这一人类社会文化发展的宏伟目标而不懈努力。著名的双语教育专家M·F麦凯教授、M·西格恩教授在《双语教育概论》这本书中指出:“就世界范围而言,双语教育对加强各民族相互理解是我们所能够做的最有价值的贡献;就国家范围而言,它是促进各个种族群体和语言少数民族和平共处的最佳途径。双语教育的代价无论多么昂贵,它都将比不能进行双语教育所付出的社会代价要低。”

5.高素质教师匮乏

提高民族地区学校语言教学水平是民族地区教育应该认真研究的问题,首先应重视教师队伍的培养。民族教育体系虽然初步建立,但培养语言教育人才的机制尚未完全建立起来。所培养的人才结构单一,且整体素质有待提高,在实行双语教学的民族地区,高素质教师不足问题日益突出。以辽宁省蒙古族自治县某高级中学为例,该校共有蒙古语教师14名,其中接受过全日制民族语本科高等教育的2人 (去年引入),起始学历专科的4人,起始学历中师的8人。以上数据映射出少数民族地区民族语言教师的学历普遍较低。这将一定程度上影响民族语言教育的质量。因此,如何建立有效的、高素质的民族语言教师培养体系,让民族学校的高素质学生投入到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工作中是一个紧迫的问题。

6.少数民族语言教材编写不完善

教材作为教师和学生进行交流和互动的媒介在教学活动中扮演重要角色。教师依据教材进行教学,而学生以教材为学习目标。少数民族地区语言教材由于经济社会及文化传统的特殊性,要求教材要符合其民族特点。反应本民族文化并与时俱进与生活息息相关,达到时代性与科学性的结合。但目前某些少数民族地区语言教材的编写上存在许多问题,如教材结构单一,课本知识不灵活,层次划分不清晰,时代性不强等问题。

不管从文化传承的角度出发,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和了解本民族的历史和文化,客观评判自己的文化,还是从适应民族学生的学习特点来看,课程教材建设注重课程内容把知识性、科学性、民族性等融为一体,无论在过去和将来都是非常重要的也需进一步探索的。如何针对少数民族的文化传统、生活习俗等问题,使少数民族学生既能学习到与自己生产生活相关的本民族知识,又能了解和继承本民族的文化与传统,这是当前少数民族语言教育中教材编订的关键。

二、发展少数民族地区语言教育的对策与建议

1.强化民族语言教育意义观念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因此,文化教育应贯穿于语言教育始终。少数民族接受多门语言的教育,因此,其文化教育便更为复杂。在对待少数民族语言教育问题上,一定要强调少数民族的本民族文化,注意保护其发展。在这方面,美国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对印地安人实行的语言同化政策可作为典型反例以供警醒,当时许多印地安孩子接受惟英语的教育,导致了许多土著语言和文化的消失。因此语言在文化流传发展中的作用不可小视。

从政治学的内外因角度分析,民族语言使用群体对自己民族语言发展前景的态度至关重要,甚至是本民族语言和文化传承和保留的关键。如果语言的使用者对自己的语言缺乏信心缺少认同感,那么单纯依靠国家政府等外界的努力,是不会有任何作用的。当然,不可否认,它与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语言使用环境等客观因素紧密相关,这一定程度上也影响民族语言的使用程度。在这种状况下,国家除了制定语言保护政策外,更应该为少数民族成员提供更多使用自己语言的机会和条件,从而使其在使用本民族语言的过程中加强民族认同感、归属感,增强保存民族文化和民族语言的意识,提高民族自豪感和传承民族文化的热情。

2.提高民族文化意识的培养

这层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提高语言教师的文化意识。要在教学中传授民族文化知识,民族语言教师自身的文化知识素养是基础。这就对教师提出了在学科基础知识之上的更高要求。因为作为一个语言教师,只有树立文化教学意识,提高自身的语言文化修养,才能更好的培养提高学生的文化理解能力,才能把语言教“活”。让学生通过生动的文化体验感受本民族语言的魅力;二是在教学中实行“文化教学”。即在教学中努力挖掘文化因素有意识地进行文化教学。在课堂教学中,民族文化知识应作为教师教授的重要内容。通过文化熏陶,让学生逐渐在语言学习中了解民族传统、历史发展、风土人情,全面地了解认识本民族的历史演进、民族地位与特色,感受本民族的魅力。在文化教学中形成民族认同感。而不至于成为一个只会答题,机械记忆,缺乏文化素养的学习者;三是建立文化教学的评价体制。

要真正实现文化教学,使少数民族语言教学与民族文化有机结合起来,除了提高教师的个人素质、培养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化理解能力外,更重要的还是要转变现今的语言教学评价体制。但由于我们身处应试教育的天空下,要强化民族文化的功能,只有在考试中加大对本民族文化知识考查的分量,才能达到文化教育的目的。增加对民族文化知识的考查,以考试的方式带动促进教师、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的重视程度,进而实现民族语言与民族文化相互促进的目标。

3.资源方面实行“分担体制”下“专款专用”

针对教育投入不足的问题,许多专家和学者提出,建立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合理分担的教育经费投资体制。“分担体制”要求中央政府按期拨出一定数额的资金投入少数民族地区教育事业,省级财政也要相应增加投资力度。明确县(旗)、地(州)、省(区)、中央四级财政分担成本的比例,明确划分各级政府的责任。

笔者认为“分担体制”不足以明确资金的具体用途,甚至会产生其他问题。希望中央及各级政府在资金分配保证合理、规范的前提下可以形成“分担体制”下的专款专用制度,即中央在对地方教育事业投入时,应明确并优先保证民族语言教育经费的投入,如对民族语言教材、教学参考书、辅导书及课外读物等的投入。同时要保证少数民族教师工资的发放。其次,为保证“专款专用”,应具体规定资金的具体投入渠道、经费划拨及成本评估等相关问题,同时要加大教育投入的执法监督,完善“分担机制”下“专款专用”以防止民族语言教育经费被挪用的现象发生。

总之,在民族地区语言教育经费投入方面,不但要建立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的“分担体制”,还要做到经费的“专款专用”。在有少数民族的省市,建立各级政府教育经费投入的综合评价体系,客观、全面地衡量各级政府对少数民族语言教育的扶持力度。

4.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关于这方面的思考和建议,有以下几方面:首先,提高民族师范院校的教育水平。要突出民族类师范学校的功能,加大对民族师范学校的投入以提高办学条件和水平。建立民族语言专业学生评价、考核体制,以保证专业毕业生的质量。与此同时,建立民族学校毕业生定向就业机制,让学生为民族语言教育事业服务;其次,拓宽教师来源渠道,鼓励高等师范院校优秀毕业生到少数民族地区任教。“要先种梧桐树,才能引得凤凰来。”对优秀的外来民族教师应相应的给予优待,改善教师工作和生活环境,解决外来教师在生活和工作中的困难;第三,完善培训系统。在培养提高师范教育的同时,有必要建立针对民族语言教师的继续教育和培训系统,以弥补长期以来语言教师受教育水平不高的缺陷。同时加大培训投入和力度,通过经常性的培训提高语言教师队伍整体水平。还可以通过教学系统,帮助教师在课堂实践中及时运用新理念、新技能,并有意识地应用到教学中去,从而达到由外在的专业知识向内在的自我成长的转化。

5.编写体现民族文化特色的教材

应积极调动各方面力量参与民族语言教材建设,特别是重视教材在民族语言、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中起重要作用。我国民族教育课程政策在教材内容上,应注理传统文化、地域特点的介绍与吸收保留整个人类优秀文化遗产和现代文化的关系。

少数民族语言教材最重要的是要凸显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反映我国的主流文化及其他民族值得借鉴的优秀文化。为此,建议设立少数民族教材研发中心和审定机构,开发出版高水平的适应民族地区教学的中小学教材;可效仿汉语教材多版本以供不同地区不同层次的学生使用的教学资料、学生学习辅导资料和课外阅读资料等。与教材相关,我们还应该注意到:目前,少数民族地区学生对本民族文化历史的了解仅限于教材内容,是完全不够的。学生应该多渠道、全方位地了解本民族文化。因此,建立民族文化图书馆、社区阅读室等民族语言阅读系统,提供民族语言的书籍、报刊,拓宽民族广播在本地区的覆盖面,让学生更全面的了解民族事迹,培养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同时让他们对本民族的语言文化有更深刻的认识。

三、结语

少数民族地区的语言教育是通过语言教学来实现的,由于在应试教育为主导的‘大环境’及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现实’影响下,教学的价值取向得随着‘大气候’和‘大现状’的变化而“变质”,这是我们不愿意看到却又必须面对的现实,如果一味强求民族性,只会变“语言特色”为“保守落后”。尽管如此,少数民族的语言教育作为承载民族文化航行的风帆,应当受到重视。

有学者指出,我国的民族语言教育应重视师资培养、学习氛围的营造、学科教学的发展、语言规律的探索、双向文化的交流。事实上,我国的少数民族语言教育所面临的问题还不止这些,从根源上来说,要树立其少数民族成员对本民族语言的信心和认同感,此外,语言教育评价机制的建立等也是民族教育得以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综上所述,目前我国大力改善、发展少数民族语言教育是极其必要的。只有推进少数民族语言教育发展,才有利于我国多民族多元文化的传承、交融,共同构建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也只有通过发展少数民族语言教学,才能让少数民族的孩子能继承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发扬民族精神,让民族之源源远流长!

[1]国家教育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2.

[2]国家教育委员会.中小学教材编写、审查和选用的规定[J].学科教育,1995(10):1-3.

[3]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2.

[4]王远新.河北省境内的蒙古语言文化孤岛———尚义县五台蒙古营语言使用、语言态度调查[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4):58-61.

[5]M·F麦凯.双语教育概论[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0:15.

[6]祁进玉.促进教育机会均等与教育公平:对民族地区义务教育发展的初步思考[J].民族教育研究,2011(5):19-20.

G424

A

1674-5450(2013)02-0168-04

2012-07-22

李天乐(1989-),女,辽宁朝阳人,东北师范大学历史学硕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 曹 萌】

猜你喜欢

民族语言少数民族民族
我们的民族
三元互动下的德宏民族语言舆情探究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中国民族语言的标准与数字化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多元民族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一)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二)
论新中国广西各民族语言和谐的社会成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