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语反讽的文化蕴涵
2013-04-11祁志伟
吕 莉,祁志伟
(沈阳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辽宁沈阳 110034)
俄语反讽的文化蕴涵
吕 莉,祁志伟
(沈阳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辽宁沈阳 110034)
语言是传递信息的主要工具,但单单依靠词语并不一定能完全表达出所有意义。反讽是一种重要的修辞手段,它是运用与原本意义相反的词来表达意思的一种辞格。文化的差异会导致语言在表达习惯方面存在的差别,只有了解语言的文化内涵才能真正理解反讽的修辞意义。本文从语言文化学角度对反讽中的社会、民族文化、心理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研究。
俄语;反讽;语言文化学;文化蕴涵
引言
当今语言文化学众多学派及流派共同关注的主要研究领域是文化伴随意义及其对比研究。本文从语言文化学角度对反讽中的社会、民族文化、心理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解析其中蕴涵的文化因素,以期更深入修辞与文化关系的研究。
一、语言与文化
语言与文化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语言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它不仅是一种符号现象,也是一种社会现象。语言是文化与社会共同发展的一种产物,它反映着社会中所包含的精神和物质文化的总和,社会的变化与发展都会在语言中体现出来。
语言是人类进行认知活动的最重要的工具和手段,人类活动中的结果往往需要运用语言这一形式表现出来,各个民族的生活环境、价值取向、心理机制、文化传统等都可能影响到语言的表现形式,所以不同民族对同一世界的反映可能并不完全相同,在语言中表现形式也可能各异。
语言本身作为一种符号系统时存在着变化,其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变化也受社会因素制约。文化的物质层次、制度层次和心理层次相互交叉,对语言产生复合的影响。一个民族在劳动及日常生活中由于交际的需要产生了自己特有的语言,心理因素、交际对象、言语环境等诸多因素都对语言运用产生着影响。语言变化受社会、文化及人们生活方式变化的制约。语言演变的一个重要条件就是其对交际对象变化的适应,包括适应不同的社会团体成员、不同的时期等等,因此语言才会产生创新。
语言的变化发展中总会留下社会生产、文化形态及政治经济制度变更的痕迹。社会的现实与文化制度的变迁会直接影响到人的心理及价值观,从而对语言的运用产生一定影响。经过历史沉淀下来的民族文化、民族心理制约着社会价值取向的方向,也影响着语言的进程。语言是人类的语言,语言的背后隐含着人类历史发展的特点,体现了民族的文化传统。语言是随着人类的各种活动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种社会交际系统是人类的社会实践的结果。因此,研究语言的过程与人的文化及交际活动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二、修辞与民族文化
一个民族的思想、文化及意识成果的精华往往存在于神话、谚语、熟语、传说、宗教文学文本中,是原始概念的一种展现。这种语言所反映的民族文化语义正是一种语言与文化的相互联系,是语言文化学的研究对象。心智概念是民族文化在人的意识世界里的表现形式,是文化的基础要素。它是一种含义,并没有具体的形式,既与人的思维过程相关联,又与文化世界相联系,并能在语言中找到它的影子。
语言是人们交际的工具,是语言社会团体世界传承下来的。语言作为一种符号,其结构、内容、意义以及对意义的理解存在着诸多可能性。人们除了可以用有限的手段表达信息外,还可以突破语言形式与意义之间的固定联系而建立新的关联。语言理解的主体不同,对其理解也不相同,这是与语言的创造性密不可分的。语言手段的使用由于语言的开放性往往会体现出一定的个性特点,不同社会背景的人或同 一个人在不同语言环境中,对语言材料的选择和应 用不相同,因此体现出语言的社会变异性或者修辞的变异性。人们的主观态度对修辞的作用非常巨大。众所周知,不同民族的语言及语言中的修辞由于时空、地域和自然环境等众多因素的影响而各自迥异,多彩纷呈。
一种语言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段往往反映了一个民族的经验、对世界理解的差异。语言反映了一种认知方式、一种心理过程,是建立在相似联想上的。所谓心理联想是人们通过心理的想象将另一事物的特征转移到所认识和描述的客体之上,实现概念的融合。反讽的产生究其根源也是极具民族特点的,深受民族的文化背景、生活及思维习惯等多方面的影响。
近些年来,随 着科学研究的不断发 展 与进步,语言学家们不单单从语言学的角度,而且还扩展到符号学、心理学及逻辑学等相关学科角度对修辞现象内部所包含的文化、心理及思维规律进行深入探讨与研究。这种对文化与修辞关系的深入研究是对修辞学研究的一个更好的补充。
三、反讽的文化内涵
反 讽 ,也 称 作 反 语 ,就 是 说 反 话 ,指 的 是 采 用 间 接的、委婉的方法来含蓄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及意思。是当用正常的语言表达不出所要表达的强烈情绪时,换一种方式说,用间接的方式表达思 想 、意思,这样不仅使 人接受起来更加容易,而且还可以获得幽默的表达效果。在某些情况下,当说话者所期望的与现实状况相矛盾时常常可以用反讽来表达一种强烈的失落感,或者对现实的不满。
说 者 心 理 世 界 及 听 者 心 理 世 界 的 过 程 同 时 影 响 到反讽的选取与运用,其中包 含听者的心 理 、性格、文 化水平等。文化因素 是社会因素 中最重要的 一个部分 ,文化对语言的影响广泛而 且深入 ,可谓无 处不在。反讽 的运用多是为揭露、嘲弄 、讽刺某种 现象或事实 ,往往产生幽默 、 风 趣 的 效 果 。 例 如 :Весь день с девками шепчутся ,а под конец смены на помощь зовут.Надо же мудрецы!(Бобровский)“一天天和姑娘们说悄悄话,下班了就找 人来帮忙,不错啊 ,真是聪明人!”“мудрецы”原意是“聪明的人 ”,但是根 据语境 , 不 难 知 道 这 实 际 是 对 这 个 人 的 行 为 表 示 不 满 和 嘲讽。这种嘲弄与讽刺的表达方式是来源于一种社会的整体的价值观,收到了 良好的修辞 效果,让人倍感风 趣,又不失幽默,这样达到了语言表达上的更高境界。因此,反讽产生的根源往 往是一个社 会的传统习惯、信仰 及价值观等等。
通常在 理解语词的 表层含义的 基础上,还必须深 入地领会其中内涵的真实含义。通过反讽这一手段替换一些过于直白 、直接、粗鲁或生硬 的词汇,往往能 更加有效地表达所包含意义,多用于口语、文学作品及报刊中。运用 语 言 时 常 常 考 虑 到 对 语 言 事 实 的 评 价 : 用 词 是 否 准确,言语 的修辞色彩 是否合 适等 。通常 在理解语词 的表层含义的基础上,还必须深 入地去领会 其中内涵 的真实含义。言语事实评 价背后 常隐含着对 现实世界的判 断,所以借反讽这种方 法,使用 和本意完全 相反的词 语来表达本意以达到幽默或讽刺效果。反讽的修辞意义就是语言单位的主观感情意义。反讽的修辞意义和社会文化意义密切相关,即 使用语言时 产生的语境意义同社 会文化背景有关,受语言文化的影 响颇深。这 就是为什么 一个语言单位的本意与修辞意义相互关联又不完全相同。形象性是各种意象的 共同特征,基础是文化伴随意 义的相似性。反讽中的隐含意义往往需要根据其伴随意义和一定的社会评价意义来理解。同一个词语在不同环境中的作用不同,因此我们需要从语言文化学角度出发研究这个问题。反讽的使用和理解,不仅对语言水平,而且对于人的认知及文化都有一定的要求,因此,从语言文化学角度分析反讽的内涵意义将会有助于俄语学习与教学。下面将举例具体分析反讽这一修辞手段所蕴涵的文化意义。
语言个性作为人在社会、文化、传统情境中的表达者,与言语交际策略、交际者的心理角色以及信息的文化含义密切相关。说者意图的表达往往体现个性化的特点,反映了一个人的世界观、教育程度、文化修养和性格特征等等。苏联电影《办公室的故事》中女主人公统计局局长卡卢金娜性格孤僻,尽管非常聪明,但其言行和外表都有点男性化,是人们心目中的怪女人,职员们背后都叫她冷血动物,她的语言生硬、冰冷,恰恰体现了她的性格特点。而统计员诺瓦谢利采夫学生时代是个才华出众的青年,但是现在却变得穷困潦倒、未老先衰、唯唯诺诺,因此说话时往往小心翼翼。电影中有一段经典对白。——В ранней молодости вы были значительно талантливее,чем сейчас.(Из фильма,Служебный роман)“看起来您年轻的时候可比现在聪明的多啊。”这是两个地位、性格相差悬殊的人一次碰撞,卢金娜运用反讽这一手段体现了她的睿智,语言的犀利,更加强了幽默的效果,他们语言的应用完全反映出了其自身的性格特点和世界观。
语言的变化与社会变化密切联系。文化变迁涉及人类风俗、习惯、伦理、道德、宗教等各方面精神世界的变化,从而引起了语言变化。任何一种语言中,人对词语所指事物和现象的认识既包括感性评价又包括主观态度。这种认识也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整个语言的变化以及人自身的变化而变化。同时,词语中的修辞色彩也常常因此而产生相应的变化。语言中词语的语义结构中包含的表述人对词语所指事物、现象的感性评价,主观态度的义值,这些义值也就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整个语言的变化而变化。同样是这部电影中另外一个情节,是女主人公向秘书请教如何变得更有女人味,从而赢得心上人的欢心。女秘书教她如何走路。—Так.И пошла на меня свободной походкой .Нога от бедра .Свободная .Пошла .Людмила Проковьевна .Где вы набрались этой пошлости?Вы же виляете бедрами,как не пристойная женцина .(Из фильма ,Служебный роман)“好,腿放松,步态轻盈地往我这走,好,走!哦哟,柳德米拉·普拉科耶夫娜,您怎么晃起大腿来了,象个下流女人。”这里用了下流女人,表面贬低,实际却夸奖她学得好,有女人味了。词语的修辞色彩要随语境的变化而变化,反映人的主观评价。这正是苏联改革开放时期一种社会现象在语言中的折射,由于进行了改革,人们的言论也有了自由,并且逐渐打破了苏联时期对思想的严重禁锢,对外面世界的看法及评价在逐步地趋向客观,这样便让使用词汇上有了更多的自由。只有看过这部电影,并对主人公卡卢金娜思想保守的性格特征有一定了解才能体会到语言中运用这一修辞手段的目的,深刻理解这里的含义。
对一种语言的理解与运用往往深受语言世界图景的影响。语言文化学研究的对象是语言与文化的相互关联,即指语言中包含的民族文化的语义。反讽这一修辞手段运用中也常常需要利用这种关联性,这些对象常是一些具有象征、评价及隐喻含义的语言单位,他们是一个民族的思想及意识的结晶。例如:Такая зелёная дурочка ,лежит себе,никто её не видит .“这样一个绿色的小宝贝儿,悄悄地躺着,没有人看见它。”这句中“绿色的小傻瓜”指的是钱,这二者的相似性是颜色,如果读者缺乏这种对货币的认识,没有“钱的颜色是绿色”这种认知的能力,就无法理解这一反讽的意义,造成不解。
随着对语言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现在不单纯从一个语言学的角度来研究语言,而是从逻辑学、符号学、心理语言学等各个方面来对语言现象、修辞手段进行深入的解析,探讨这些语言现象中反映出的人的思想、心理和不同文化意识的关联性。因为语言的系列特征包括心理特点、社会特征、个性的哲学世界观等等,所以说者会在语言中有意识或无意识地表达自己的心理特征。例如:—Дождались.Дождались.Герой с войны пришёл,принимай,жена,хвастай,зови гостей.(Распу тин)“等来了,等来了,英雄从战场上归来了,妻子啊,迎接吧,炫耀吧,召集客人来吧。”这是对德战争时期,有一名俄国士兵逃回家乡,对妻子说的一句话,极具嘲讽意味。这里所说的“英雄”实际上是一个逃兵,他并不希望妻子去宣扬与炫耀。根据故事发生的时代及社会背景,妻子对丈夫所说的话当然要从反面去理解,这句话反映了士兵的辛酸和对自己临阵脱逃的一种嘲弄,是一种羞愧的心理,并因此对妻子提出了不能告诉别人的警告。将反讽表面的表达与内心世界对比出来,表现了意识的冲突,体现了言者复杂的心情,通过这种方式会给听者造成强烈的心理震撼。
一个民族的政治、经济、思想、教育、文学、艺术、科学等都是制约语言发展的主要外部因素。反讽的产生,其中的联想是以民族特色为依据,受民族思维习惯、文化背景等诸要素的影响。例如:—О господи,боже мой ! Прямо девочки с персиками ! (Из фильма,Калина Красная)“上帝啊,我的天啊!真是些年轻的尤物!”其中的主人公伊戈尔刚刚出狱,本来想要一个年轻又美貌的姑娘,而服务员却给他弄了一些丑陋的老女人。其中“女孩和桃子”是著名俄罗斯画家谢洛夫的名画,是房东的女儿维拉的肖像,画中的女孩清纯可爱,非常漂亮,画中正值春末夏初时节,充分展现了少女的青春活力和大自然的生机盎然。而那些又丑又老的女人与年轻貌美的少女形成鲜明的对比。因为所期待的与现实状态截然相反,说者运用反讽这一手段表达了强烈的不满。这样的运用依赖于交际者的意图,是由于情感因素而不自觉的采用的表达方式,它与直接方式相比,具有更大的影响力,唤起听说者的共鸣,这样就达到了所要的效果。如果单独从字面很难理解“女孩和桃子”代表的意义,也就无法知道作者表达的意图。只有了解俄罗斯艺术,了解这幅画的创作背景及内容才能真正体会到其用法的反讽意味。
心智概念是人意识世界中文化的基础内核,语言体现着民族文化的传统。这是一个民族对事物传统的认识,它既与人的思维有关,又是文化在语言中的一种映射,体现了一个民族的世界图景,表现一个民族对现实和世界上事物的理解,并以语言这种形式存在于民族记忆里。例如:Исобакане суйсякнему(коню):сейчас передней ножкойеё полбу -тюк !Толькоона ижила .(Тургенев)[狗也不能靠近它(马),一走近它,它就用前蹄踢狗头,狗就休想再活命。]“马踢狗的额头”,那狗注定也没命了,这里的反讽жила本来是“活着”的意思,运用在这里表示的完全相反的意思。可见,反讽应用的这种背景知识是与一个民族的思维方式及认识密切相关的。
结语
从语言文化学角度研究反语这一修辞方式,为从修辞学角度研究该现象提供了更好的基础,更利于外语学习者理解这一打破传统习惯、反其道而行之的语言表达方式,更深刻了解广泛地存在于日常生活、文学作品及报刊语体中的反讽含义,对俄语教学和俄语学习都大有裨益。
[1]王仰正.社会变迁与俄语语言的变化[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8.
[2]张会森.修辞学通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60.
[3]蒋丽平.反语在口语中的应用[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05(9):35-39.
[4]张玉柱.俄语口语中的反语浅析[J].外语研究,1998(2):32-37.
[5]彭文钊,赵亮.语言文化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6]王福祥.现代俄语辞格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7]王烨姝.俄汉反语对比[D].吉林:吉林大学,2007.
H35
A
1674-5450(2013)02-0165-03
2012-12-20
2010年辽宁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W2010388)
吕莉(1976-),女,辽宁沈阳人,沈阳师范大学讲师。
【责任编辑 曹 萌】